•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工作投入的理論探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第二節    教師工作投入的理論探究 

本節旨在針對教師工作投入的意義、工作投入的理論模式、教師工作 投入的層面、教師工作投入的測量工具等方面加以探討。

壹、教師工作投入的意義 

一、工作投入的意義

根據 Webers 大辭典的解釋,「投入」(involve)是一種注意力的集中 或是個人情感性的承諾。其概念會因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組合。如:

組織理論學者強調的是工作投入、組織投入;社會學家強調的是社會投 入、家庭投入、工會投入;而心理學家強調的是自我投入等(陳正沛,

1983)。所謂「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是指個人在工作上的投入程 度及價值認知,會因個人對於工作的喜好程度、人格特質、環境及其他多 種因素交互所影響,而形成不同的工作投入程度。

工作投入一詞最早是由Lodahl 與 Kejner 於 1965 年所提出,兩位學者 認為工作投入是個人績效影響其自尊的程度,也就是個人在心理層面認同 工作的程度,或是指工作在自我印象中的重要程度(李文吉,2009)。其 後,許多有關工作投入與不同個人及情境特性關係之實證研究不斷出現,

學者也紛紛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提出有關工作投入不同的定義。Paullay, Alliger, & Stone Romero(1994)認為工作投入是個人在認知上對於目前所 從事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對待、承諾以及關心的程度。Robbins(2005)認為 工作投入是個人心理上對工作的認同程度,即認為工作績效對自我價值的 重要程度。Chughtai(2008)則將工作投入定義為個人對其工作的心理認 同或承諾。簡茂雄(2003)認為工作投入係指個人秉持信念,在心理上認 同其工作重要性,重視工作表現,並將工作與生活結合的程度。吳瓔貞

(2011)則提出工作投入為個人在心理上對自我工作抱持高度的認同感,

且投注深厚的情感,並從工作歷程中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且樂在其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工作投入的看法,研究者認為工作投入是個人 心理對其目前工作的一種心理認知或信念狀態,除了受個人特質影響外,

也受到組織環境的影響,以及個人特質與環境教交互作用結果之影響。

二、教師工作投入的意義

本研究旨在了解教師在教育工作上的投入情形,因研究的對象為教 師,故主要探討的層面為教師的工作投入。教師是教育現場的第一線工作 者,對學生有潛移默化且直接的影響,其對教育投入的程度擔負了教育是 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國內最初對工作投入的相關研究大多是針對企業體 系,近年來,有部分研究者將工作投入的概念延伸到教育領域中,並做了 一些研究與討論,亦獲致相當的研究價值。因此以教師的觀點對工作投入 有更深入的定義,而各人所依循之理論各有不同,造成對教師工作投入的 定義有著見解上的差異,以下就國內學者對教師工作投入一詞之定義摘述 如下:

陳淑嬌(1989)認為教師工作投入係指教師工作表現影響其自尊的程 度;工作在生活中所佔的地位,以及積極參與等融合而成的主觀感受。

郭騰淵(1991)認為教師工作投入為教師對教學工作的評價,表現出 工作責任感、主動參與、高度投入,並以工作為生活重心。

徐鶯娟(1995)認為教師工作投入係指教師樂於、專注於教學工作,

並視其教學工作上的表現對自我價值、自我尊嚴具有重大影響的一種心態 或工作態度。

李新鄉(1996b)提出教師工作投入為教師對於教學專業工作之認同、

主動參與,並視其在教學專業工作上之表現對其自我價值具有重要性之心 理狀態或工作態度;整體而言,是對教學工作一種專注的情感,及相符應 之認知和行為表現。

謝天德(1998)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樂於、專注於教育工作,並 且為期做好工作,在從事教育工作時,會進行相關的準備活動,以免屆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慌張失措的一種心態或工作態度。

蔡麗華(2001)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關心學校活動或教學工作,

並願意全心投入的程度。

吳國正(2003)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對工作有認同感,主動參與 工作的程度,以及工作專注的程度和工作樂趣。

鍾佩蓁(2004)認為教師工作投入係指教師對工作上的認知,進而產 生認同感,願意主動參與、用心投入,樂在其中,也會因為重視從工作表 現中所得到的肯定或需求,而產生的一種努力程度與工作態度。

鄭國男(2005)認為教師工作投入乃指教師對其從事教育工作的認 知,而願意專注心力投入於學校教育的工作,並從教育工作中體驗到工作 的樂趣。

陳玫妤(2005)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對工作上的認知,覺得工作 有趣或工作能滿足自我的需求,對工作產生認同感,並願意主動參與投入 其中,且能從工作表現中得到肯定或需求。

張育旗(2006)認為教師工作投入是教師在認知上對工作產生認同 感,願意主動的參與並將心力投入工作,從中得到樂趣,並且重視從工作 表現中所得到的肯定或成就,因而產生的專注、關心和努力的程度及工作 態度。

梁淑娟(2008)認為教師工作投入係指教師專心致力、對自我工作的 認同,專注且主動參與學校教育工作,肯定認同於學校環境、教學事務的 程度,同時在自我的高評價下,獲得工作樂趣,並且可以從中得到滿意的 感受。

黃坤謨(2008)認為教師工作投入係指教師對教育工作的認同,能主 動參與學校教育工作,教師本身能重視工作中得到肯定而樂在其中,進而 產生更努力工作提升效能的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侯志偉(2009)認為教師工作投入為教師在教學工作、行政配合、親 師互動等各層面,由於個人特質與環境因素之影響,所產生之認同與歸屬 感,並積極參與、用心經營,亦因得到肯定、支持與樂趣,而產生的一種 態度表現。

林榮家(2009)視教師工作投入為教師基於對學校教育目標及個人工 作的認同,主動參與、用心投入、樂在其中,並進而獲取自我價值肯定的 工作表現。

吳景泉(2010)將教師工作投入定義為教師在工作上基於個人信念與 興趣,主動投注在工作上的態度表現,重視從工作表現中所得到的肯定與 需求,從中獲得自我價值與尊嚴,並樂意全心投入對所從事的工作的專 注、興趣與努力的教育工作程度。

吳瓔貞(2011)認為教師工作投入為教師對於教育工作的認同,能主 動參與學校的教育工作,且教師本身能重視從工作中所獲得的肯定和成就 感,並且樂在其中,進而產生更努力工作技願意提升自我效能的態度。

陳雪緣(2012)認為教師工作投入係指教師對其教學工作的認同,主 動且樂於參與其中,因為重視從工作表現中所得到的肯定而產生的一種積 極的心理狀態活工作態度。

依據上述國內學者對教師工作投入的看法,本研究將教師工作投入定 義為:教師對其所從事教育工作的認知,能夠認同且熱愛自身的工作,專 注心力投入於學校教育事務及教學相關工作;在學校環境中,對於人能有 完善的互動,對於事能有良好的適應,對於物能有充分的利用,並從中體 驗到工作的樂趣,獲得一種心理與精神上的滿足感及成就感。

貳、工作投入的理論模式 

自Lodahl 與 Kejner 於 1965 年首次提出「工作投入」此名詞之後,興 起諸多學者相繼對此一概念做深入探討及研究,同時也分別發展出不同的 理論模式。根據相關研究文獻,針對重要的理論模式分述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一、Vroom 的期望模式

期望模式是 Vroom 於 1964 年出版的著作《工作與動機》一書中所提 出,是一種過程行為的激勵理論,是由認知理論與決策理論整合而成。期 望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理性決策者,會採取某些行動是基於人知道這 些行為能夠使其獲得想要的、對其而言具吸引力的報酬。因此,一個人努 力工作意願的高低,取決於他認為行為後能得到某項結果的期望強度,以 及該結果對他的吸引力。其理論架構可由下列的公式來加以說明:F=V×E

(F:Force;係指個人內在動機力量,由個人工作投入程度來表示。V:

Valence;係指個人對該工作的價值感,也就是工作的代價。E:Expectancy;

係指個人估計達成工作目標的可能性,也代表個人評估工作後獲得報酬及 需求得以滿足的可能性)。由上述F=V×E 之公式可知,F 與 V、E 成正比,

亦即當V×E 的值越大時,個人工作投入程度 F 也就越高;反之若 V×E 的 值不高時,那所預測的個人工作投入程度F 亦相對較低。

秦夢群(1998)指出 Vroom 提出的期望理論,主要概念在探討個人配 合環境的變遷、限制與自身能力,來排定自我追求順序的複雜心理過程;

具體的說,即是:吸引力→期望→實用性等三者關係的連結;個體為達成 個人目標所產生的行為與動機,必須要在三者都強時才會繼續。

Vroom 的期望理論有其缺點和限制,其假設人是可認知的、有理性的 且具有經濟取向的,所以會不斷地對周遭的事物加以考量,且作最有利於 自己的決定,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有時因思考方式不同或是能力限 制,並不是如此理性;再者也因為忽略了個別差異,及回饋系統對動機的 影響而備受批評(鄭來長,1992),因此,Vroom 的期望理論並不全然正 確。雖然Vroom 的期望理論在不同個體的個別差異尚無法完全掌握,但提 供後續研究者研究的方向,奠定了工作投入的研究基礎,並提供未來研究

Vroom 的期望理論有其缺點和限制,其假設人是可認知的、有理性的 且具有經濟取向的,所以會不斷地對周遭的事物加以考量,且作最有利於 自己的決定,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有時因思考方式不同或是能力限 制,並不是如此理性;再者也因為忽略了個別差異,及回饋系統對動機的 影響而備受批評(鄭來長,1992),因此,Vroom 的期望理論並不全然正 確。雖然Vroom 的期望理論在不同個體的個別差異尚無法完全掌握,但提 供後續研究者研究的方向,奠定了工作投入的研究基礎,並提供未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