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科技素養之意義與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技學習與運用的機會及進程,以幫助學校成員整合科技於行政工作、教學與 學習之中。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校長提供足夠的科技軟硬體設施、應用與維 修技術的協助,以協助學校成員提升整合科技應用的效能。

四、評鑑與研究:校長透過評鑑機制及研究方法,來評估學校成員在行 政工作、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因為整合科技應用所導致的效能提升程度,並 做為其他構面修正之參考。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時,能在外部與內部上 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充分溝通,使學校成員與外部人員充分了解整合科 技應用的價值與重要性。

本研究將依上述五項層面進行問卷之編製,並據以調查實證性資料後進 行分析。

第二節 教師科技素養之意義與內涵

行政院在 2009-2010 資訊國力年鑑(2011)中指出,我國 2010 年在世界 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網路整備度評比中,一舉超越南韓成 為亞太第 3 名,顯示出國家的資訊環境正在快速進步中。但張奕華(2007)

提出一項科技應用的危機:學校成員的訓練和知識基礎(knowledge base)趕 不上教育和科技的快速變化,以至於欠缺良好的科技素養,而無法有效地支 持科技整合與科技執行。而教師是引導學生習得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與態度的 關鍵人物(教育部,2008),因此教師的資訊素養即為本節探討的重點。本節 乃分別尌教師科技素養的意義與內涵兩方面來進行文獻分析與歸納,茲分述 如下:

壹、教師科技素養的定義 一、科技素養的定義

有關於科技素養的同義詞,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稱呼,包括資訊素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information

literacy)、科技素養(technology literacy)、資訊科技素養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等;又因中文翻譯而有不同名稱,如中文亦 有翻譯成技學素養者,究其意義,科技素養實等同於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素 養等,以下依據各相關文獻中所闡述之意義進行分析,並以三個方向來討論 歸納之:

第一個方向是科技應用,泛指在科技的知識與技術上的熟悉度,包含電 腦、網路與科技新知等,各研究諸如李大偉(1995),Riley, Kunin 和 Roberts (1996),美國圖書館學會(1998),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和 Klein (1998),

王建元(2008),張明風(2009),張奕華、張倪甄(2010)以及陳昭蓉、李 美娟與孫宜伶(2010)等之定義皆涵蓋此一部分

第二個方向是資訊取得與判斷及處理,泛指各種資訊的搜尋、獲取、判 斷、重組與使用,此為大部分之研究者皆有提到的重點(王建元,2008;李 大偉,1995;吳美美,1996;林天印,2008;張明風,2009;張奕華,2007;

張奕華&張倪甄,2010;陳建東,2010;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2010;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 Klein, 1998;

ITEA, 2000;Riley, Kunin, & Roberts, 1996),顯見此一重點為定義之核心。

第三個方向是提升能力與解決問題,乃綜合前述兩點,意指藉由科技的 結合來提升本身的關鍵能力,並能夠用以解決資訊與學習的問題,並提高效 能(王建元,2008;李大偉,1995;吳美美,1996;林天印,2008;張明風,

2009;張奕華&張倪甄,2010;陳建東,2010;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

2010;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 Klein, 1998; Riley, Kunin, & Roberts, 1996)。

從上述三個方向的分析顯示,不論定義名的名稱為技學素養、科技素養、

資訊素養或資訊科技素養,其定義皆涵蓋到資訊的取得與判斷及處理,意即 科技素養的核心乃為能取得各種資訊,並有能力判斷、重組與再利用,而此 時科技應用成為資訊的取得上的一個重要介面,而提升能力與解決問題明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的成為資訊再利用之目的。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之科技素養乃為應用科 技知識與技術,來進行資訊的取得、重組、判斷與應用,並進而提升自我能 力,解決問題與提升效率。

二、教師科技素養的定義

資訊時代人人要有資訊素養(吳美美,1996),這其中當然包括教師在內,

由於教師科技素養乃是以科技素養為基礎,而其主角則為教師,因此需涵蓋 教師工作之特性,茲分述如下:

若同樣以科技應用、資訊取得與判斷及處理及提升能力與解決問題三個 方向來看,各研究者關於教師科技素養亦同樣有包含到這三個方向(王嘉祐,

2006;洪秀熒,2004;施宏杰,2009;張奕華&張倪甄,2010;張茵婷,2007), 但除了角色特別定義為教師之外,目標上亦有所增加,王嘉祐(2006)加入 了實施創新教學,並以電腦進行診斷及補救教學的工作的目標,而施宏杰

(2009)直接指出目標為提高教學成效及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學習的,張奕華 與張倪甄(2010)則認為主要目標是促進教學方面的成效及資料系統方面的 管理。

根據以上的分析顯示,教師之科技素養定義乃以前述科技素養之定義為 基礎,其主角則鎖定為教師,各種資訊取得與判斷再利用同樣為教師科技素 養之核心,並透過教學為媒介,以提升學習成效為目標;而教師的角色則可 利用科技與資訊提升自我能力,幫助並解決學生學習的問題,增進學生學習 效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之教師科技素養為教師應用科技知識與技術,

來進行資訊的取得、重組、判斷,並應用在教學上,進而提升自我能力,解 決學生的學習問題與提升學習效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貳、教師科技素養的內涵 一、科技素養內涵

以下首先尌科技素養之內涵進行探討,茲依年代分述如下:

李大偉(1995)提出技學素養的五大類能力:一、技學的素養與內涵;

二、技學的演進;三、技學的程序;四、技學的應用與評估;五、技學的衝 擊與影響。

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和 Klein (1998)認為將資訊科技素養包含四項 標準:一、媒體與科技:應用媒體與科技來處理、組織、創造和溝通資訊,

用以解決問題及建構新的知識、產品或系統;二、資訊與查詢:有效果且有 效率的利用不同媒體的資訊進行處理、評鑑與應用,來滿足個人或學術上的 需求;三、自主學習:應用科技和資訊技巧積極和獨立的尋找資訊,並展示 不同的讀、聽與看的習慣上的關鍵性差異;四、學習社群:展現在團隊中合 作的能力,並以負責任的態度來使用資訊與科技、並了解智慧財產權對於民 主社會中自由與訊息處理的重要性。

黃曉婷(2000)則將資訊素養分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予以定義:一、

認知:了解資訊的本質及多樣性;知道多種尋找資訊的方法;具備理解、應 用、分析、綜合及評估資訊的能力。二、技能:發展不同的搜尋資訊之管道;

運用適當的檢索策略;依據不同的目的或需要篩選資訊。三、情意:體認資 訊的價值和力量,並對資訊正當性有適當的判斷力。

Wonacott (2001)認為科技素養除了應用科技的能力之外,尚包含:一、

適應和配合快速且持續的技術變革;二、產生創造性和創新性的科技問題解 決方案;三、藉由有效的科技知識採取行動;四、審慎的評估科技以及科技 對人類世界的影響。

Pearson 和 Young (2002)認為科技素養包含三個相依的向度:

一、知識:認識科技在日常生活的普及性;了解基本的工程概念,如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統、限制和優劣;熟悉工程設計程序的性質和限制;知道科技塑造人類歷史 和人類塑造科技的方式;知道所有科技帶有可見及不可見的風險;察覺科技 的發展和使用涉及權衡與成本和效益的帄衡;了解科技反映社會的價值和文 化。

二、思考與行動的方法:問自己和別人關於科技的優勢與風險;尋找關 於新科技的資訊;在適當的時候參加科技發展或使用的決定。

三、能力:有動手操作的能力;能辨認和修理家裏或工作場所中簡單的 機械或科技問題;能以機率、比率和估計等數學概念對科技的風險和利益做 出判斷。

洪秀熒(2004)指出資訊素養包含三項層面:一、檢索和選擇資訊:指 界定問題、擬定資訊搜尋的策略、確定所需要的資訊和來源、檢索和選擇資 訊;二、統整和使用資訊:是指存取組織資訊、解釋分析資訊、合成利用資 訊、展現傳播資訊、管理資訊;三、評估資訊:是指了解資訊的需要和價值、

評估過程和結果、資訊倫理。

陳昭蓉、李美娟與孫宜伶(2010 )經綜合分析文獻後認為資訊素養包含 的指標項目涵蓋廣泛,舉凡資訊之需求、範疇、搜尋、選擇、取得、運用、

組織、整合、評估與分享等能力皆屬之,而經過歸納後,則集中於資訊認知、

資訊取得、資訊利用與資訊評鑑等四方面。

分析以上觀點,茲將各研究者所提出之科技素養的層面依其意義與屬性 進行分類,如表 2-2 所示。

Fortier、Potter、Grady Lohr、Klein

1998 ◎ ◎ ◎ ◎ ◎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技評量學生的學習,以及評量學生是否適當的使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四、

社會、倫理、法律、人文等議題向度:主要包含資訊倫理、資訊安全、資訊 法律、社會公帄等議題。五、溝通向度: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溝通的工作。教 師主要的溝通對象有同儕、家長、學生及社區,溝通的目的在交流意見、促 進合作,以幫助學生的學習。六、教室管理向度:此向度內容在於如何運用 資訊科技對教室的資源、學生的資料進行有計畫的管理。七、專業發展向度:

此向度內容在於教師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促進個人或團體的專業成長。

張茵婷(2007)提出教師資訊素養內容包括五項層面,分別是:一、資 訊認知:了解電腦功能與應用範圍;二、資訊操作:熟悉軟體應用、檔案管 理及簡易的維修;三、資訊應用: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教學與學習事務,並引 導學生應用電腦進行學習;四、資訊整合:使用電腦科技進行溝通、合作與 解決問題;五、資訊倫理:建立道德觀與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教育部(2007)透過全國 25 縣市、4911 位國中小教師所進行「教師資 訊科技素養自評表」之抽樣調查,經分析後得到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六個向度:

教育部(2007)透過全國 25 縣市、4911 位國中小教師所進行「教師資 訊科技素養自評表」之抽樣調查,經分析後得到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六個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