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研究"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張奕華 博士. 政 治 大. ‧. ‧ 國. 學. 立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 余徹鵬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 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的差 異情形,進而探討此三者之間之結構關係,以了解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 養對創新教學之影響性。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 51 所,共 638 位教師進. 政 治 大. 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 631 份。問卷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立.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SEM)進行統計與分析。. ‧ 國. 學. 本研究獲得之結論如下:. 一、 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現況良好。. ‧. 二、 中小型規模、地處偏遠與歷史較久之學校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程. sit. y. Nat. 度較高。. n. al 四、 學校歷史較久之教師科技素養程度較高。 Ch. er. io. 三、 兼任行政職務與學歷較高之男性教師科技素養程度較高。. i n U. v. engchi 五、 教師兼主任、學歷較高與年資較深之男性教師創新教學程度較高。 六、 學校歷史較久之中型學校教師創新教學程度較高。 七、 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均有正向的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俾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以及未 來研究做為參考。. 關鍵詞:科技領導、科技素養、創新教學.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Ne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principals‟. 治 政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technology literacy,大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立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Moreover, it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ructural ‧ 國. 學.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three issues,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rincipals‟. ‧.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teachers‟ technology literacy on innovative instruction.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638 teachers from 51 public. y. Nat. er. io. sit. elementary school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retrieved 631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n. a. l C model (SEM). ANOVA,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hengchi. i n U. v.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conditions for Ne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achers‟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are good.. 2.. Teachers at mid-sized and small elementary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with longer histories perceive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o a greater extent.. 3.. Male teachers who also have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have higher education that have higher technology literacy..

(6) 4.. Teachers in schools with longer histories have higher technology literacy.. 5.. Male teachers who are also directors,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have higher innovative instruction.. 6.. Teachers at mid-sized schools with longer histories have higher innovative instruction.. 7..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eachers‟ technology literacy, and innovative instruction.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nd future research..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Keywo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echnology literacy, innovative instructio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 次. 表. 次 ..................................................................................................................... iii. 圖. 次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政 治 大. 文獻探討 .................................................................................................. 11. 立.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義與內涵 ......................................................... 11. ‧ 國. 學. 第二節 教師科技素養之意義與內涵 ......................................................... 22 第三節 教師創新教學之意義與內涵 ......................................................... 32. ‧. 第四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相關研究 ............ 40. Nat. y.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9. sit. 第三章. er. io.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9. n. 第二節 研究對象a ......................................................................................... 52 v 第三節. i l C n 研究工具 ......................................................................................... 54 hengchi U.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3.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情形分析 ............ 73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校長科技領導現況與差異情形......................... 76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科技素養現況與差異情形......................... 91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創新教學現況與差異情形....................... 105 第五節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線性關係 .......... 119. i.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 ................................................................................................................ 129 壹、中文部分..............................................................................................129 貳、外文部分..............................................................................................133 附錄 ........................................................................................................................ 137 附錄一 問卷同意書 .................................................................................. 137 附錄二 預詴問卷 ...................................................................................... 139. 政 治 大.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43.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9) 表. 次.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分析......................................................................... 20. 表 2-2. 科技素養層面分析................................................................................. 27. 表 2-3. 教師科技素養層面分析......................................................................... 31. 表 2-4. 教師創新教學內涵之分析..................................................................... 38. 表 3-1. 新北市不同規模國民小學分組與比率................................................ 52. 表 3-2. 預詴問卷分配數量................................................................................. 53. 表 3-3. 正式問卷分配數量................................................................................. 54. 表 3-4. 問卷專家審題審查名單......................................................................... 55. 表 3-5. 預詴問卷各項目、構面與題目數........................................................... 56. 表 3-6. 政 治 大 預詴問卷發放與回收數量..................................................................... 57 立 校長科技領導預詴問卷解釋總變異量................................................. 58. 表 3-8. 校長科技領導預詴問卷轉軸後之成分矩陣......................................... 59. 表 3-9. 教師科技素養預詴問卷解釋總變異量................................................. 60. ‧. ‧ 國. 學. 表 3-7. y. Nat. 表 3-10 教師科技素養預詴問卷轉軸後之成分矩陣......................................... 61. io. sit. 表 3-11 教師創新教學預詴問卷解釋總變異量................................................. 62. er. 表 3-12 教師創新教學預詴問卷轉軸後之成分矩陣......................................... 63. n. a. v. l C 表 3-13 正式問卷各項目、構面與題目數........................................................... 65 ni. hengchi U. 表 3-14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數量..................................................................... 66 表 3-15 受詴者背景變項次數分配...................................................................... 67 表 3-16 適配度指標檢定標準............................................................................. 71 表 4-1 校長科技領導問卷各構面與整體現況分析........................................... 74 表 4-2 教師科技素養問卷各構面與整體現況分析........................................... 74 表 4-3 教師科技素養問卷各構面與整體現況分析........................................... 75 表 4-4 不同性別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76 表 4-5 不同年齡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77 表 4-6 不同學歷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79. iii.

(10) 表 4-7 不同職務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80 表 4-8 不同年資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82 表 4-9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85 表 4-10 不同學校地區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87 表 4-11 不同學校歷史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89 表 4-12 不同性別之教師科技素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91 表 4-13 不同年齡之教師科技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2 表 4-14 不同學歷之教師科技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4 表 4-15 不同職務之教師科技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5. 治 政 大 表 4-17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9 立 表 4-18 不同學校地區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101 表 4-16 不同年資之教師科技素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97. ‧ 國. 學. 表 4-19 不同學校歷史之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02. ‧. 表 4-20 不同性別之教師創新教學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105 表 4-21 不同年齡之教師創新教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06. Nat. sit. y. 表 4-22 不同學歷之教師創新教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08. er. io. 表 4-23 不同職務之教師創新教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09. n. al 表 4-24 不同年資之教師創新教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11 iv n. C. hengchi U 表 4-25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創新教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13 表 4-26 不同學校地區之教師創新教學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114 表 4-27 不同學校歷史之教師創新教學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115 表 4-28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分析摘要綜合表..................................................... 118 表 4-29 本研究之假設模式適配度指標分析..................................................... 120 表 4-30 本研究假設模式路徑分析之效果值..................................................... 122 „. iv.

(11)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9 圖 2-1 Flanagan 和 Jacobsen 提出的科技整合向度與科技領導角色責任........... 15 圖 2-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之 ICT-CST 課程框架..................................... 30 圖 3-1 研究架構..................................................................................................... 50 圖 3-2 建構之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關係結構路徑模式 圖................................................................................................................ 70 圖 4-1 本研究之假設模式結構路徑模式圖......................................................... 1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了解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在教學現場之 現況,並深究此三者之間之結構關係,以及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對 創新教學之影響性,冀由此研究能提出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國民小學 校長或教師提升創新教學能力之參考。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壹、校長科技領導促進科技與學習的結合. 立. 全球社會資訊化的形成是一個既定的趨勢。而臺灣更是走在世界的前端,. ‧ 國. 學.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公布的「2007 年世界資訊社會年度」報告(Word Information Society 2007 Report) ,在全球. ‧. 181 個國家評比結果中,臺灣已然由 2006 年的第 10 名進步到全球第 7 名. Nat. sit. y. (ITU, 2007),顯然臺灣的資訊化社會已然形成,電腦與網路科技滲透進一. er. io. 般家庭中的,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形式、溝通方式與思考架構。. n. al 而在教育方面,配合著社會的資訊化,將學習結合科技則成為我國的重 iv. n U e n年g6c月完成「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hi 要教育規劃方向,如教育部於 2001 ,. Ch. 明確訂定整體願景是「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 (教育部,2001)。在此同時世界各國也順此趨勢發展,以美國而為例,「用 科技支持學習」不僅是美國中小學校長所面臨到刻不容緩的挑戰與議題,亦 是美國教育部戮力於提升每一位學童學習的重要政策(張奕華,2003)。 教育政策要落實在實際教學中,有賴學校的執行,而學校執行狀況的良 窳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因此學校要如何在這股科技與潮流中有正確的因 應與作為呢?其關鍵之一尌是校長;校長乃是學校的舵手,規劃學校的目標與 方向,引導學校的發展,更直接影響了教師的增能、教學的取向與學生的學. 1.

(14) 習成效。在資訊化社會的時代,校長能否有足夠的科技觀念與策略來領導學 校的全體師生共同前進,使教學不與社會現況脫節,並達成提升學生學習成 效的目標,更成為能引領社區發展的動力,這成為一個急切的挑戰;美國印 第安納州教育部於 1990 年代尌規劃了「校長科技領導訓練方案」(Indiana‟s 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 Training Program),目的在培養校長對於電 腦與科技的認識、軟體與硬體的使用與應用科技於學校領導上,並促使校長 對於個人角色的重新定位(Rockman & Sloan, 1993) ,反觀國內,對於校長在 科技領導的培訓方面亦多所著墨,如臺北市政府在 2011 年分別舉辦了兩期的 「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專修研習班」 ,藉以增強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的能力,. 政 治 大. 並透過科技領導建立願景,提升學校成員科技知能,並對學校科技設施進行. 立. 有效的佈建與管理,鼓勵與支持教師使用科技落實於教學,並培養科技運用. ‧ 國. 學. 時的相關法律與倫理素養。以期能規畫與掌握學校資訊環境、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及教師專業發展方向(張奕華、王緒溢、吳權威、吳宗哲、韓長澤,2011)。. ‧. 綜上得知,校長的科技領導成為校長必備的領導能力之一,而同時在教. Nat. sit. y. 育政策、社會發展與培訓制度等各方面,也不斷地藉由各種培訓制度來強化. er. io. 校長科技領導的知能。特別是新北市擁有良好的資訊環境與政策支持,校長. n. al 更容易發揮科技領導的優勢,引導學校將科技與學習成功結合;但是在實際 iv. n U engchi 的教育現場,校長科技領導實際上對學校與教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係為本研. Ch. 究的動機之一。. 貳、教師科技素養影響教學的模式 學校由校長領導政策與目標的走向,而教師則負責實際執行教學與評量 等工作,所以教師是與學生接觸的第一線人員,教師教學方式的良窳直接影 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在資訊化社會中,科技成為生活與溝通的重要因素,也 滲入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並影響教師的教學模式。Brooks-Young (2006)稱呼 現在的學生為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 ,而教師本身卻只是數位移民(digital. 2.

(15) immigrants) ,也尌是學生對科技的接受度與使用能力遠比教師來的高,科技 的改變日新月異,對教學與學生的影響也隨之不斷變化,擔任教學工作的教 師有可能無法跟上學生的改變,因此在學校中除了校長要有科技領導的觀念, 教師也必頇擁有足夠的科技素養,方能將科技與教學結合,讓學生浸潤在科 技所帶來的學習改變之中。 拜網路所賜,學生吸收學習的管道已然多元化,多媒體素材的使用、網 路社群的參與、線上教學的發展,使學生的學習早已經脫離教室的藩籬及時 間的圈限;教師的科技素養,成為駕馭這些工具與方法的基本功。所以教育 部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中,明確的訂定關於教師科技素養的多項指. 政 治 大. 標:師師用電腦,處處上網路;教師(含新任及在職)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 立. 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 20%;教材全面上網,各學習領域均擁有豐富且具. ‧ 國. 學. 特色之教學資源(含素材庫、教材庫等) ;學生均具備正確資訊學習態度、了 解並尊重資訊倫理(教育部,2001) 。其目的尌是要加強教師的科技素養,藉. ‧. 以增進學習的成效。. Nat. sit. y. 綜上得知,教師科技素養成為教師進行資訊化教學的基本能力,並成為. er. io. 將科技與教學結合的另一個關鍵,更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而研究者長. n. al 時間服務於新北市的教育現場,對於目前新北市的教師普遍的科技素養程度 iv n U engchi 如何?以及校長的科技領導是否影響教師的科技素養等問題 ,有極大的興趣進. Ch. 行探討。係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肆、資訊科技成為創新教學的推手 由於學生學習的管道已不再受限於只有學校的單一線路,而教師也不再 是學生的唯一知識來源;多媒體的教學軟體可能比教師單調的朗誦來的有趣, 豐富的網路環境也比看板書與課本來的更吸引學生。因此在學校中,教師的 教學如何讓學生能夠提高學習動機、強化創造性思考以及增加學習成效。創 新教學成為必頇的改變,教師必頇把學生的心「贏」回來。. 3.

(16) 新時代的管理思潮,諸如藍海策略、紫牛效應等理論,其核心精神亦同 樣圍繞在創新的思維與做法。所以在教學上,創新教學也成為對資訊化社會 的一種「同步」 :隨社會的改變,教學也隨之改變,因為沒有先例,所以成為 創新。 前述所言資訊化社會的形成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再加上政府政策 的支持,並挹注大量經費,讓學校的科技環境得以完備,例如新北市已經達 到班班有單槍投影機,學校的網路建構率更達到 100%;並統一建置雲端博 物館、教師網路學院等多種學習帄台,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服務;這些都提 高了實施創新教學的可能性;而九年一貫課程的鬆綁,則給予教師極大的空. 政 治 大. 間去重新設計課程,切合資訊化社會的學習內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並. 立. 可藉由科技來找出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多變的環境中仍具有穩定的學習. ‧ 國. 學. 成效。. 張奕華等人(2011)闡述了一個優秀老師的表現:一個好的老師會提高. ‧. 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透過適切的評量診斷技術來掌握學生的個別學習能力與. Nat. sit. y. 學習問題點,再根據診斷結果提供適應個別學生的教學素材與策略;但他們. er. io. 同時也出現了一個盲點:傳統教室的教學,導致教師面對大量的學生,除了. n. al 可以儘量做到讓教學活潑之外,評量活動漸漸地變成一種型式, 「適應個別差 iv n U engchi 異」成為教育的烏托邦;但此時「科技」完美的發揮稱職的輔助角色,由於. Ch. e 化設備的快速、大容量記憶與智慧判斷等特性,提供教師教學過程的輔助、 記憶與導正的角色,教學模式便得以創新,最終的受惠者則是教師與學生。 綜上得知,創新教學成為現階段重要的教學觀念與方式,但教學現場的 教師實際上對創新教學的認知與實施的現況如何? 特別是資訊科技對創新教 學有重大的推動力量,教師科技素養使否會影響創新教學的實施與成效,而 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三者之間是否互有關係,係為本研 究動機之三。. 4.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節乃闡述本研究所探討之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詳列如下:.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臚列如下: 一、 了解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之現況與差異情 形。 二、 了解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三、 了解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政 治 大 與創新教學間之線性關係。 立. 四、 檢視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 ‧ 國. 學. 五、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及國民小學校長與教 師用於改進與提升校長科技領導、教師資訊素養與創新教學現況. er. io.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sit. y. Nat. 貳、待答問題. ‧. 之參考。. n. al 一、 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 iv n U 新教學之情形為何? e n g c h i. Ch. 二、 在性別、年齡、學歷、擔任職務、年資以及學校規模、地區與歷 史之不同背景變項下,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科技領 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 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 線性關係為何?. 5.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校長科技領導 校長科技領導乃是指校長結合科技與領導策略,塑造有利於科技應用的 文化與環境,促使學校成員進行專業成長,並融合科技於課程、教學與學習 之中,以提升學校課程、教學與行政效能的目標,成尌組織的願景。而本研 究所指的校長科技領導包含五個構面:一、願景、計畫與管理;二、成員發 展與訓練;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四、評鑑與研究;五、人際關係與溝 通技巧。. 政 治 大 準,計分上採用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受詴者在「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 立. 本研究以受詴者在「校長科技領導調查問卷」填寫結果之得分高低為依. ‧ 國. 學. 上得分越高,代表受詴者知覺校長科技領導的程度越高。. 貳、教師科技素養. ‧. 教師科技素養乃是指教師應用科技知識與技術,來進行資訊的取得、重. Nat. sit. y. 組、判斷,並應用在教學上,進而提升自我能力,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與提. er. io. 升學習效率。而本研究所指的教師科技素養包含四個構面:一、科技認知與. n. al 操作;二、法律與倫理;三、教學應用;四、資訊管理與評鑑。 iv. n U engchi 本研究以受詴者在「教師科技素養調查問卷」填寫結果之得分高低為依. Ch. 準,計分上採用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受詴者在「教師科技素養調查問卷」 上得分越高,代表受詴者科技素養越好。. 參、教師創新教學 教師創新教學係指教師運用新的理念或想像力來發展新的教材、課程或 教學方式,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學習能力與學習成效。而本研 究所指的教師創新教學包括四個構面:一、教學方法;二、教學內容;三、 評量方式;四、情境營造。. 6.

(19) 本研究以受詴者在「教師創新教學調查問卷」填寫結果之得分高低為依 準,計分上採用 Likert 五點量尺計分,受詴者在「教師創新教學調查問卷」 上得分越高,代表受詴者創新教學之實施情況越好。.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先針對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等三個變項進行 文獻探究,以確定各變項的概念型定義與操作型定義等理論基礎,並檢視相 關研究以確定本研究之範圍。. 立. 政 治 大. 依據文獻探討後建立之理論架構建立問卷,問卷部分參用張奕華(2006). ‧ 國. 學. 編製之「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教師教學校能」調查問卷 及蔡佳宏(2011)編製之「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 ‧. 調查問卷重行編製而成,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 Nat. sit. y. 查研究,調查結果再經由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後針對研究發現進行解釋,. n. al. er. io. 以了解新北市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對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之影響。. 貳、研究步驟.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之步驟分為六大部分,分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先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閱讀後評估及掌握研究方向,再經由與指 導教授討論與修正,確定研究主題及範圍,並擬定研究計畫,依進度執行。 二、文獻探討階段 蒐集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國內外文獻,經由閱讀、過濾、分析與歸納後, 確定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7.

(20) 三、工具編製階段 依據文獻探討之理論基礎,並參用張奕華(2006)編製之「國民小學校 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教師教學校能」調查問卷及蔡佳宏(2011)編 製之「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調查問卷,重行編製 與修訂。 編製完成之問卷先經由指導教授指正後,再商請相關領域之專家修正, 進行專家審題後確定預詴用問卷。 四、問卷調查階段 以前階段完成之預詴問卷,抽取新北市的國民小學教師進行問卷預詴,. 政 治 大. 依據預詴結果進行信效度考驗,並據以修正問卷,完成正式問卷之編製。正. 立. 式問卷則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問. ‧ 國. 學. 卷調查,回收之問卷經整理後,刪除無效問卷,確定有效問卷之數量。 五、資料分析階段. ‧. Nat. er. io. 六、完成階段. sit. 套裝軟體,進行有效問卷內容之輸入與分析作業。. y. 將前階段回收之有效問卷以 SPSS V.19 for Windows 及 AMOS V.18 統計. n. al 依據前階段之分析結果,歸納出研究發現,並進行結論與建議之撰寫, iv. n U engchi 再經由指導教授之修正後,完成研究論文。本研究之步驟如圖 1-1:. Ch. 8.

(21) 圖 1-1 研究流程圖. 準備階段. 確定主題 確定範圍 擬定計畫. 問卷調查 階段. 問卷預詴 修正為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施測 正式問卷回收整理. 工具編製 階段. 問卷取得 初步編製 建構專家審題 確定預詴問卷. 歸納研究發現 撰寫結論與建議 論文修正與完成. er. io. sit. y. ‧. ‧ 國. 學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Nat. al. n. 一、研究地區. 閱讀 分析與歸納 確定理論基礎. 政 治 大 問卷結果輸入 立 統計分析 完成階段. 資料分析 階段. 壹、研究範圍. 文獻探討 階段. i n C 本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地區。 hengchi U. v.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包括兼任行政職務教師、 級任教師及科任教師。 三、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為研究主題,研究之 重點以探討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新教學三者間之線性關係及其在個 人背景變項、學校背景變項之差異性,本研究之個人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年 齡、學歷、擔任職務、年資,而本研究之學校背景變項則包含學校規模、學. 9.

(22) 校所在地區與學校歷史。.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的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經費、人力及時間,僅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之教師為研 究對象,因此推論範圍僅限於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而對象也僅限於教師, 不宜做過度推論。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量化進行研究,並未進行質化的訪談或觀察, 僅以統計資料呈現結果;而受測者回答問卷時,乃是依照各人的主觀與認知. 治 政 進行填答,無法完全避免諸如情緒或防衛心態等狀況。因此,在問卷的統計 大 立 與結果的推論上,仍有一定程度的測量誤差存在。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0. i n U. v.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針對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第二節為探究教師科技素養之意涵與分析相關研究,第三節則以創新教學之 意涵與相關研究進行討論,第四節則剖析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 新教學三者間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義與內涵 科技領導一詞之濫觴─「電腦領導」(computer-related leadership),首次 出現在荷蘭湍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教授 Betty Collis 所撰述的 《電腦、. 政 治 大 (引自張奕華,2010a) ,而後逐步發展成為科技領導的概念,本節乃分別尌 立. 課程與全班教學》(Cmputers,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一書中,. ‧. ‧ 國. 述如下:. 學. 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與科技領導的內涵兩方面來進行文獻分析與歸納,茲分. 壹、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 Nat. sit. y. 以下依據各相關文獻中針對校長科技領導所闡述之意義進行分析,並歸. er. io. 納出本文之校長科技領導意義。. n. al 分析各研究者對校長科技領導意義之闡述,研究者先以角色與目標兩個 iv. n U engchi 觀點來切入。在角色定義上分為領導與被領導人,學校中的領導者為校長,. Ch. 而被領導者則包含學校其他成員(包含教師、行政人員與學生),多數的研究 者在定義上提及校長時主要任務為結合科技並運用領導技巧進行主導,而學 校其他成員則成為被激勵者,以期運用科技來達成目標(吳清山&林天祐, 2006;吳聖威,2006;高上倫,2007;施宏杰,2009;徐潔如,2006;張奕 華,2010b;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盈霏,2006;葉連祺,2003;Baile, 1995; Murphy&Gunter, 1997;Stegall, 1998;Valdez, 2004)。 在目標的設定上,多數研究者將目標設定為提升教學與行政上的組織效 能(吳清山&林天祐,2006;吳聖威,2006;高上倫,2007;施宏杰,2009;. 11.

(24) 徐潔如,2006;張奕華,2010b;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盈霏,2006;葉 連祺,2003;Murphy&Gunter, 1997) 。Stegall(1998)則將目標設定為支持教師 應用科技的信念,Valdez(2004)的目標則為經由科技的使用來滿足學生的需求, 另外,高上倫(2007)亦則提出塑造應用科技的環境和文化的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歸納出三個關鍵:一是校長身為學校管理者的主 導性:校長身為領導者,掌握了學校經營的方向,因此包括學校發展的願景 與目標,學校文化的形塑及策略等都是校長所領導,而領導的技巧則透過科 技的整合來強化。二是學校成員的表現性:學校成員包含學生、教師及行政 人員;而這些人經由校長的領導,將增強其科技應用能力,並且展現在教學、. 政 治 大. 課程及行政作為上。三是學校的績效目標:學校成員的表現將會影響學校的. 立. 課程、教學與行政效能,甚至形成特定的文化與環境,並決定是否達成組織. ‧ 國. 學. 績效目標與實現組織的願景。.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之校長科技領導為校長結合科技與領導策略,. ‧. 塑造有利於科技應用的文化與環境,促使學校成員進行專業成長,並融合科. Nat. sit. n. al. er. io. 尌組織的願景。. y. 技於課程、教學與學習之中,以提升學校課程、教學與行政效能的目標,成. 貳、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 Ch. engchi. i n U. v. 應用領導技巧與結合新興科技的應用,使學校的教育績效能有所突顯, 是校長在資訊時代所需具備的領導能力(張奕華,2003),而資訊科技也是 一個傳播組織內的各種訊息的途徑(Afshari, Bakar, Luan, Samah, & Fooi, 2008),張奕華(2010a)認為創新思維是學校內使用科技的根基,透過領導 以形塑擴散(diffusion)的創新文化。Rogers (2003)認為擴散是一種散佈創意 訊息的特別溝通方式,Rogers 於 1962 年提出的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理論,並將創新擴散定義為「創意在社會系統的成員中經由特 定管道隨時溝通的歷程」,其中包含四項元素:一、創新(Innovation):經. 12.

(25) 由個人或其他團體所採納的新的想法、實踐或目的;二、溝通管道 (communication channels):指訊息從個體傳遞到其他人的工具;三、時間 (time):會在創意擴散的過程、創新以及創意的接受度上產生影響;四、 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致力於將解決問題並實現共同目標的相關單位。 科技在學校中明顯的是一項創新的工具,要使用該工具需要透過政策的 發展與計畫的推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over time),而達到組織成員(意 即社會系統)使用的目的。 但校長科技領導應包含哪些層面,以下分別依時間排序尌國內外之相關 研究加以說明。. 政 治 大. Ray (1992) 認為科技領導並非奠基於科技的知識或地位,而是能夠由學. 立. 校組織內的任何人來發展和實踐的一種特質,其面向包含三個面向:一、願. ‧ 國. 學. 景(vision):存在於領導者的思維與未來可能出現的潛在清晰圖像;二、誠 信(integrity):建立分享願景以及在真實世界執行願景的日常行動與決心所. ‧. 需的具體需求;三、知覺(consciousness):包含對於學校科技方面的知覺. Nat. sit. y. 與教育科技角色的知覺兩方面。. er. io. Bailey (1995) 在標題為〈科技領導者在科技整合的二十一世紀所必頇了. n. al 解的十項基本概念〉的研究中提出 10 個面向:一、變革(change) ;二、科 iv. n U n(ethics) 技計畫(technology planning) ;三、e 倫理 g c h i;四、教與學(teaching/learning);. Ch. 五、安全與保密(safety & security) ;六、課程(curriculum) ;七、成員發展 (staff development) ;八、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九、技術的支援(technical support);而整合以上九個層面尌成為第十個面向: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 Nunn, McPherson 和 Rust (1998) 認為學校本位的科技領導應包含三大 領域的核心能力: 一、科技計劃(technology planning):(一)包含提供電腦與相關科技 使教學有效率,學習更容易;(二)提供有校教學原則的研究,並且對於電. 13.

(26) 腦與相關科技的使用進行適當的評估訓練;(三)計畫學校範圍內的科技配 置;(四)評鑑、選擇並將科技經由學科融入課程與教學。 二、教學領導(instructional leadership):(一)探索、評鑑並且使用科 技為主的教學策略,包括應用程式、教學軟體或文件;(二)證明科技應用 對於問題解決、資料蒐集、資訊管理、訊息溝通、呈現與決策的知識;(三) 為了不同的學生群體的需求,設計及發展合併科技的有效教學活動;(四) 證明多媒體、超媒體及電信科技對提供有效教學的知識。 三、變革和方案評鑑(change and program evaluation):(一)證明公 帄、倫理;法律及關於社會化和適當行為模式下的電腦使用的知識;(二). 政 治 大. 確認電腦應用與關於教育科技的即時資源;(三)經由個別學校的改進計畫. 立. 的相關課程,使教學電腦應用的設計與完成更容易;(四)在學校與學區層. ‧ 國. 學. 級執行全體教職員的發展方案。. Anderson 和 Dexter (2000)指出學校科技領導包含六個層面:一、策略規. ‧. 劃,目標設定,願景與分享;二、預算與支出;三、組織結構和流程;四、. Nat. sit. y. 課程;五、方案評鑑和影響評估;六、外部關係及倫理議題。另外,科技領. er. io. 導的八項指標為:一、科技委員會(technology committee) ;二、校長花在科. n. al 技規劃、維持與管理上的時間(principal days) ;三、校長對電子郵件的使用 iv n U i e n g c hdevelopment) (principal e-mail);四、成員發展政策(staff ;五、學校科技. Ch. 預算(school technology budget) ;六、學區對科技的支持(district support); 七、補助金(grants) ;八、智慧財產權政策(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而 在其後透過實徵性研究,亦再確認同樣的論點 (Anderson & Dexter, 2005)。 Flanagan 和 Jacobsen (2003)提出科技領導的五個向度,分別是:一、學 生參與(student engagement) ;二、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 ;三、近用公帄 性(equity of access) ;四、有效的專業發展(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五、無所不在的網路(ubiquitous networks) 。而其對應的校長科技領導之角 色責任為:一、學習的領導者(leader of learning) ;二、學生權力的領導者. 14.

(27) (leader of student entitlement);三、建立能力的領導者(leader of capacity building);四、社群的領導者(leader of community);五、資源管理的領導 者(leader of resource management),如圖 2-1 所示。. 圖 2-1 Flanagan 和 Jacobsen 提出的科技整合向度與科技領導角色責任 評估 社群的. 建立能. 政 治 大領導者 導者 力的領. Nat. 引導. io. er. 學生權力的領 導者. 導者. ‧. 管理. 理的領. y. 領導者. 資源管. sit. 學習的. 學生參與 願景的分享 使用的公帄性 有效的專業發 展. 學. ‧ 國. 立. al. n. v i n C h for the twenty-first 資料來源: “Technology leadership e n g c h i U century principal” by Flanagan, L., & Jacobsen, M., 2003,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2), p.132.. 張奕華(2003)歸納相關文獻後整理出科技領導的七個理論層面,包含: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二、成員發展與訓練;三、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四、倫理與法律議題;五、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六、科技與基本設施的 支持;七、評鑑與研究。而後經由實證研究後,包括 2004 年抽取臺中市 434 位教師為樣本,2005 年抽取臺灣地區七縣市的 1028 位教師為樣本進行指標. 15.

(28) 的修正,修正後改為五項層面如下所示(秦夢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 2005;張奕華,2010a;張奕華、蕭霖、許正妹,2007):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科技領導者具備一個可發展與清晰說明科技如 何產生學校變革的願景與相關計畫,同時並擁有管理和行政技巧。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領導者能夠描述和確定成員發展的資源、設 計成員發展課程,制定不同的成員發展計畫。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科技領導者能提供教職員適時與適度的技術 與設施的支援,並確保公帄取得科技資源的機會。 四、評鑑與研究:科技領導者具有評鑑教師個人成長與引導專業發展能. 政 治 大. 力,並可以從成本效益和對教育衝擊的觀點來評鑑科技。. 立.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被視為比專門技術更重. ‧ 國. 學. 要,並對於校長的科技領導會產生影響。.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6) 認為校園的科技領導者應扮演的五項角色如下:. ‧. 一、激勵者:激勵所屬成員能夠學習資訊科技,使成員具備資訊素養。. Nat. sit. y. 二、示範者:領導者願意學習各種資訊科技,本身具有資訊使用能力。. n. al. er. io. 三、分享者:領導者能夠分享自己學習資訊經驗,並型塑一個資訊分享 文化,以建立資訊校園。. i n U. Ch. v. engchi 四、溝通者:領導者利用各種場合或時機,說明和宣導資訊科技對於行 政、教學和學習的價值及重要性。 五、資源提供者:領導者提供各種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以利資訊分享。 張盈霏 (2006) 歸納出校長科技領導包含的五項層面及其對應之領導技能, 分別如下: 一、學校願景、計畫與管理:係指校長帶領學校成員形塑學校科技發展 願景、規劃科技發展計畫、並進行合理有效的科技發展管理,藉以凝聚共識 與承諾,促使科技發展願景與計畫能真實的實踐。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係指校長能夠整合科技資源,提供學校成員在職. 16.

(29) 進修的機會,訓練與發展其科技運用技能。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係指校長能夠積極規劃成立科技資源中心,有充 裕的科技設備、應用軟體、維修機制、發展基金等,支持學校成員運用科技 於教學和行政,藉以提升教學品質與行政績效。 四、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係指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的過程中,能夠靈 活運用溝通技巧,圓熟的處理與營造校內外利害關係人的人際互動關係,團 結合作而心甘情願的為學校科技發展貢獻心力。 五、評鑑與研究:係指校長會透過評鑑程序與行動研究,評估教學與行 政績效,並引導學校成員落實科技專業發展,促使學校成為具有豐厚科技素 養的學習型組織。. 立. 政 治 大. 許丞芳(2008)以德懷術進行科技領導指標的建構,發展出以下七項層面:. ‧ 國. 學. 一、科技領導之願景發展與實施:領導學校成員凝具共識與承諾,共同 形塑學校科技願景;並能運用科技領導的技巧,落實科技領導之實施。. ‧. 二、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鼓勵教師將科技整合到學校課程中並運用. Nat. sit. y. 於實際教學以提升教學及學習效果。. er. io. 三、學校成員科技知能之訓練與發展:注重學校成員科技素養的訓練與. n. al 發展,並能以身作則示範科技的使用,使學校成員具備運用科技的素養與能 iv Ch. 力。. n U engchi. 四、支援與管理科技設施:爭取社會資源充實學校科技設施,當教職員 使用科技需要協助時,能即時提供支援,並能進行合理且有效的管理以確保 適當的使用科技設備。 五、科技領導之評鑑與研究:過評鑑的實施引導學校成員落實科技專業 發展,並能應用科技的相關研究以提升行政與教學效能。 六、科技運用之法律與倫理:帶領學校成員共同討論科技使用時所會面 臨的社會、法律及倫理的兩難困境議題,並形成決策責任的規範。 七、善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增進科技使用:善用科技設施與學校教職. 17.

(30) 員工、社區家長與人士、廠商等進行溝通並維持正面的人際關係。 施宏杰(2009)經分析與歸納後,提出校長科技領導包含五個層面: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係指校長必頇了解新興科技發展的趨勢與動向, 並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例如:教師、家長、學生和社區)共同規劃出學校的 科技願景。充分了解科技在教室中的功能,具備資源管理的能力,以期實現 學校科技願景。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係指校長能指導每一位教師,以幫助其完成教學 科技計畫,並能夠整合科技資源,提供學校成員在職進修的時間與機會,訓 練與發展其科技運用技能。. 政 治 大.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係指校長在教師和職員需要協助時,適時提. 立. 供充裕的科技設備、應用軟體、維修機制、技術的支持,藉以提升教學品質. ‧ 國. 學. 與行政績效。. 四、評鑑與研究:係指校長會根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科技的效能,. ‧. 作為評估教師績效的指標,並透過評鑑或行動研究,評估教學與行政績效,. Nat. sit. y. 並引導學校成員落實科技專業發展計畫。. er. io.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係指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的過程中,能經營. n. al 良好的人際關係,利用各種場合或時機,說明和宣導資訊科技對於行政、教 iv 學和學習的價值及重要性。. Ch. n U engchi. Tan (2010) 檢視 12 篇在學校科技領導方面的實證研究,其檢視之重點分 成三個方面:一、相關文獻的確認(identific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 ;二、 每份報告中主要的想法(identification of key ideas in each paper) ;三、教育科 技領導的架構綜合(synthesis of framework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經歸納分析後,Tan 發現了學校科技領導者的四項主要角色:一、 基礎設施的變革(infrastructural change) ;二、組織和政策的變革(organizational and policy change) ;三、教育和學習的變革(pedagogical and learning change); 四、文化的變革(cultural change)。. 18.

(31) 國際教育科技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於 2001 年提出六項學校行政人員的科技標準(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一、領導與願景(leadership and vision);二、學習與教學 (learning and teaching);三、產出與專業實踐(productivit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四、支援、管理與操作(suppor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五、評估與評鑑(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六、社會、法律和倫理議題(social,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ISTE, 2011a) 。該協會於 2009 年重行修正並公布全 美行政人員教育科技標準與效能指標(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將之前. 政 治 大. 學校行政人員科技領導的七項指標修正為五項層面(ISTE, 2011b):. 立. 一、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教育管理者激勵並引導組織朝向. ‧ 國. 學. 共同願景發展,以促進組織改造。. 二、數位時代學習的文化(digital-age learning culture):教育領導者創. ‧. 造、促進並維持一個數位時代學習的文化,以提供學生一個嚴謹而有關連的. sit. y. Nat. 教育。. er. io. 三、卓越的專業實踐(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教育領導者. n. al 促進一個專業學習及創新的環境,能夠使教育工作者經由現代科技與數位資 iv 源來加強學生學習。. Ch. n U engchi. 四、系統化改進(systemic improvement):教育領導者提供數位時代的 領導與管理,讓組織經由有效利用資訊與科技資源來改善組織。 五、數位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教育領導者塑造與促進與數位文化 發展有關的社會理解、倫理和法律問題與責任。 茲將上述各研究者所提出之校長科技領導的層面依其意義與屬性進行分 析,如表 2-1 所示:. 19.

(32)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分析 層面 願景、計 成員發. 評鑑. 科技與. 人際關. 課程. 法律. 畫與管. 展與訓. 與研. 基本設. 係與溝. 與教. 與倫. 理. 練. 究. 施支持. 通技巧. 學. 理. 年代. Ray. 1992. ◎. ◎. Bailey. 1995. ◎. ◎. 1998. ◎. Nunn,. 立. ◎. ◎. 2005. ◎. ◎. ◎. ◎. ◎. ◎. ◎. ◎. 2006. Nat. 2003. 秦夢群、. io. 張奕華. ◎. al. n. 張奕華、 蕭霖、. ◎. ‧. 張奕華. 政 治◎ 大. ◎. ◎. ◎. ◎. y. Jacobsen. ◎. 學. Flanagan 和. ‧ 國. 和 Rust. ◎. ◎. er. McPherson. ◎. sit. 研究者. Ch. e hi ◎n g c ◎. 2007. ◎. 張奕華. 2010a. ◎. ◎. Anderson. 2000. ◎. 和 Dexter. 2005 ◎. i n U. v. ◎. ◎. ◎. ◎. ◎. ◎. ◎. ◎. ◎. ◎. 許正妹 ◎. 吳清山、 林天祐. 2006. (續下頁). 20. ◎.

(33)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層面分析(續) 層面 研究者. 願景、計 成員發. 評鑑. 科技與. 人際關. 課程. 法律. 畫與管. 展與訓. 與研. 基本設. 係與溝. 與教. 與倫. 理. 練. 究. 施支持. 通技巧. 學. 理. 年代. 張盈霏. 2006. ◎. ◎. ◎. ◎. ◎. 許丞芳. 2008. ◎. ◎. ◎. ◎. ◎. 施宏杰. 2009. ◎. ◎. ◎. ◎. ◎. Tan. 2010. ◎. ◎. ◎. 立. 國際教育. ◎. ‧ 國. 2011b. 學. 科技協會. 政◎ 治 大◎.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y. Nat. sit. 綜合以上分析,大部分研究者皆以願景、計畫與管理,成員發展與訓練,. v. n. a. er. io. 評鑑與研究,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此五項層面為主。. l 然而其中課程與教學層面及倫理議題層面較少人提及,施宏杰(2009)認為 ni. Ch. U i e h n c g 此兩項非屬校長應有之應有作為,Anderson 和 Dexter (2000)所描述外部關係 及倫理議題層面則將倫理議題與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層面做連結;另外經過 秦夢群與張奕華於 2005 年所做的實證研究中則將此兩項層面刪除。因此此兩 項層面並未納入本研究之層面中。本研究所採用之層面有五項,茲分述如下: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校長能了解科技在學校中的使用,並能將科技 的應用與未來趨勢導入學校願景之中,據以形成經營策略與計畫,並有能力 做好資源管理,以提升學校的績效表現。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校長提供學校成員(包含教職員工及學生)在科. 21. ◎. ◎.

(34) 技學習與運用的機會及進程,以幫助學校成員整合科技於行政工作、教學與 學習之中。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校長提供足夠的科技軟硬體設施、應用與維 修技術的協助,以協助學校成員提升整合科技應用的效能。 四、評鑑與研究:校長透過評鑑機制及研究方法,來評估學校成員在行 政工作、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因為整合科技應用所導致的效能提升程度,並 做為其他構面修正之參考。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校長在進行科技領導時,能在外部與內部上 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充分溝通,使學校成員與外部人員充分了解整合科 技應用的價值與重要性。.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將依上述五項層面進行問卷之編製,並據以調查實證性資料後進. ‧ 國. 學. 行分析。. ‧. 第二節 教師科技素養之意義與內涵. 行政院在 2009-2010 資訊國力年鑑(2011)中指出,我國 2010 年在世界. y. Nat. io. sit. 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網路整備度評比中,一舉超越南韓成. er. 為亞太第 3 名,顯示出國家的資訊環境正在快速進步中。但張奕華(2007). n. a. iv. l C 提出一項科技應用的危機:學校成員的訓練和知識基礎(knowledge base)趕 n. hengchi U. 不上教育和科技的快速變化,以至於欠缺良好的科技素養,而無法有效地支 持科技整合與科技執行。而教師是引導學生習得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與態度的 關鍵人物(教育部,2008) ,因此教師的資訊素養即為本節探討的重點。本節 乃分別尌教師科技素養的意義與內涵兩方面來進行文獻分析與歸納,茲分述 如下:. 壹、教師科技素養的定義 一、科技素養的定義 有關於科技素養的同義詞,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稱呼,包括資訊素養. 22.

(35) (information literacy)、科技素養(technology literacy)、資訊科技素養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等;又因中文翻譯而有不同名稱,如中文亦 有翻譯成技學素養者,究其意義,科技素養實等同於資訊素養及資訊科技素 養等,以下依據各相關文獻中所闡述之意義進行分析,並以三個方向來討論 歸納之: 第一個方向是科技應用,泛指在科技的知識與技術上的熟悉度,包含電 腦、網路與科技新知等,各研究諸如李大偉(1995) ,Riley, Kunin 和 Roberts (1996),美國圖書館學會(1998) ,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和 Klein (1998), 王建元(2008),張明風(2009) ,張奕華、張倪甄(2010)以及陳昭蓉、李. 政 治 大. 美娟與孫宜伶(2010)等之定義皆涵蓋此一部分. 立. 第二個方向是資訊取得與判斷及處理,泛指各種資訊的搜尋、獲取、判. ‧ 國. 學. 斷、重組與使用,此為大部分之研究者皆有提到的重點(王建元,2008;李 大偉,1995;吳美美,1996;林天印,2008;張明風,2009;張奕華,2007;. ‧. 張奕華&張倪甄,2010;陳建東,2010;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2010;. Nat. sit. y.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 Klein, 1998;. er. io. ITEA, 2000;Riley, Kunin, & Roberts, 1996),顯見此一重點為定義之核心。. n. al 第三個方向是提升能力與解決問題,乃綜合前述兩點,意指藉由科技的 iv. n U engchi 結合來提升本身的關鍵能力,並能夠用以解決資訊與學習的問題,並提高效. Ch. 能(王建元,2008;李大偉,1995;吳美美,1996;林天印,2008;張明風, 2009;張奕華&張倪甄,2010;陳建東,2010;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 2010;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98;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 Klein, 1998; Riley, Kunin, & Roberts, 1996)。 從上述三個方向的分析顯示,不論定義名的名稱為技學素養、科技素養、 資訊素養或資訊科技素養,其定義皆涵蓋到資訊的取得與判斷及處理,意即 科技素養的核心乃為能取得各種資訊,並有能力判斷、重組與再利用,而此 時科技應用成為資訊的取得上的一個重要介面,而提升能力與解決問題明確. 23.

(36) 的成為資訊再利用之目的。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之科技素養乃為應用科 技知識與技術,來進行資訊的取得、重組、判斷與應用,並進而提升自我能 力,解決問題與提升效率。 二、教師科技素養的定義 資訊時代人人要有資訊素養(吳美美,1996) ,這其中當然包括教師在內, 由於教師科技素養乃是以科技素養為基礎,而其主角則為教師,因此需涵蓋 教師工作之特性,茲分述如下: 若同樣以科技應用、資訊取得與判斷及處理及提升能力與解決問題三個 方向來看,各研究者關於教師科技素養亦同樣有包含到這三個方向 (王嘉祐,. 政 治 大. 2006;洪秀熒,2004;施宏杰,2009;張奕華&張倪甄,2010;張茵婷,2007),. 立. 但除了角色特別定義為教師之外,目標上亦有所增加,王嘉祐(2006)加入. ‧ 國. 學. 了實施創新教學,並以電腦進行診斷及補救教學的工作的目標,而施宏杰 (2009)直接指出目標為提高教學成效及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學習的,張奕華. ‧. 與張倪甄(2010)則認為主要目標是促進教學方面的成效及資料系統方面的. sit. y. Nat. 管理。. er. io. 根據以上的分析顯示,教師之科技素養定義乃以前述科技素養之定義為. n. al 基礎,其主角則鎖定為教師,各種資訊取得與判斷再利用同樣為教師科技素 iv n U engchi 養之核心,並透過教學為媒介,以提升學習成效為目標;而教師的角色則可. Ch. 利用科技與資訊提升自我能力,幫助並解決學生學習的問題,增進學生學習 效率。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之教師科技素養為教師應用科技知識與技術, 來進行資訊的取得、重組、判斷,並應用在教學上,進而提升自我能力,解 決學生的學習問題與提升學習效率。. 24.

(37) 貳、教師科技素養的內涵 一、科技素養內涵 以下首先尌科技素養之內涵進行探討,茲依年代分述如下: 李大偉(1995)提出技學素養的五大類能力:一、技學的素養與內涵; 二、技學的演進;三、技學的程序;四、技學的應用與評估;五、技學的衝 擊與影響。 Fortier, Potter, Grady, Lohr 和 Klein (1998)認為將資訊科技素養包含四項 標準:一、媒體與科技:應用媒體與科技來處理、組織、創造和溝通資訊, 用以解決問題及建構新的知識、產品或系統;二、資訊與查詢:有效果且有. 治 政 效率的利用不同媒體的資訊進行處理、評鑑與應用,來滿足個人或學術上的 大 立 需求;三、自主學習:應用科技和資訊技巧積極和獨立的尋找資訊,並展示 ‧ 國. 學. 不同的讀、聽與看的習慣上的關鍵性差異;四、學習社群:展現在團隊中合. ‧. 作的能力,並以負責任的態度來使用資訊與科技、並了解智慧財產權對於民 主社會中自由與訊息處理的重要性。. y. Nat. io. sit. 黃曉婷(2000)則將資訊素養分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予以定義:一、. er. 認知:了解資訊的本質及多樣性;知道多種尋找資訊的方法;具備理解、應. n. a. iv. l C 用、分析、綜合及評估資訊的能力。二、技能:發展不同的搜尋資訊之管道; n. hengchi U. 運用適當的檢索策略;依據不同的目的或需要篩選資訊。三、情意:體認資 訊的價值和力量,並對資訊正當性有適當的判斷力。 Wonacott (2001)認為科技素養除了應用科技的能力之外,尚包含:一、 適應和配合快速且持續的技術變革;二、產生創造性和創新性的科技問題解 決方案;三、藉由有效的科技知識採取行動;四、審慎的評估科技以及科技 對人類世界的影響。 Pearson 和 Young (2002)認為科技素養包含三個相依的向度: 一、知識:認識科技在日常生活的普及性;了解基本的工程概念,如系. 25.

(38) 統、限制和優劣;熟悉工程設計程序的性質和限制;知道科技塑造人類歷史 和人類塑造科技的方式;知道所有科技帶有可見及不可見的風險;察覺科技 的發展和使用涉及權衡與成本和效益的帄衡;了解科技反映社會的價值和文 化。 二、思考與行動的方法:問自己和別人關於科技的優勢與風險;尋找關 於新科技的資訊;在適當的時候參加科技發展或使用的決定。 三、能力:有動手操作的能力;能辨認和修理家裏或工作場所中簡單的 機械或科技問題;能以機率、比率和估計等數學概念對科技的風險和利益做 出判斷。. 政 治 大. 洪秀熒(2004)指出資訊素養包含三項層面:一、檢索和選擇資訊:指. 立. 界定問題、擬定資訊搜尋的策略、確定所需要的資訊和來源、檢索和選擇資. ‧ 國. 學. 訊;二、統整和使用資訊:是指存取組織資訊、解釋分析資訊、合成利用資 訊、展現傳播資訊、管理資訊;三、評估資訊:是指了解資訊的需要和價值、. ‧. 評估過程和結果、資訊倫理。. Nat. sit. y. 陳昭蓉、李美娟與孫宜伶(2010 )經綜合分析文獻後認為資訊素養包含. er. io. 的指標項目涵蓋廣泛,舉凡資訊之需求、範疇、搜尋、選擇、取得、運用、. n. al 組織、整合、評估與分享等能力皆屬之,而經過歸納後,則集中於資訊認知、 iv n U engchi 資訊取得、資訊利用與資訊評鑑等四方面。. Ch. 分析以上觀點,茲將各研究者所提出之科技素養的層面依其意義與屬性 進行分類,如表 2-2 所示。. 26.

(39) 表 2-2 科技素養層面分析 層 科 技 認 知. 科 技 操 作. 科 技 影 響. 研究者. 年代. 李大偉. 1995. ◎ ◎ ◎. 1998. ◎. 資 訊 處 理. 面. 資 訊 搜 尋. 資 訊 評 鑑. 問 題 解 決. ◎. 科 技 歷 史. 社 群 合 作. ◎. Fortier、Potter、Grady ◎ ◎ ◎ ◎. ◎. Lohr、Klein 黃曉婷. 政 治 ◎大◎ ◎ ◎ ◎ ◎ 2001 2000. 立. Wonacott. 洪秀熒. 2004. 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 2010. ◎. ◎ ◎ ◎. ◎ ◎. ◎ ◎ ◎. er.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 ◎. ‧. ‧ 國. 2002. ◎. 學. Pearson、Young. ◎ ◎. n. a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各研究者所側重的科技素養內涵為科技認知、科技影 iv. l C n U h 響、科技操作、資訊處理、資訊搜尋與資訊評鑑等六項。 engchi 二、教師科技素養內涵. 張奕華(2005)提出教師科技素養包含四個層面,分別是:一、軟硬體 操作;二、法律與倫理;三、科技教學應用;以及四、管理與評鑑。 劉協成(2005)以德懷術來建構教師資訊素養指標,並將教師資訊素養 分為七個向度:一、操作與概念向度:此內涵大致可分為:資訊科技工具的 知識及技能、資訊科技、工具的維護、資訊科技新知。二、教學、學習與課 程向度:包括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所需的課程設計能力、網際網路 及軟硬體的應用技能。三、評鑑與評量向度:此內涵主要包含:運用資訊科. 27.

(40) 技評量學生的學習,以及評量學生是否適當的使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四、 社會、倫理、法律、人文等議題向度:主要包含資訊倫理、資訊安全、資訊 法律、社會公帄等議題。五、溝通向度: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溝通的工作。教 師主要的溝通對象有同儕、家長、學生及社區,溝通的目的在交流意見、促 進合作,以幫助學生的學習。六、教室管理向度:此向度內容在於如何運用 資訊科技對教室的資源、學生的資料進行有計畫的管理。七、專業發展向度: 此向度內容在於教師如何運用資訊科技促進個人或團體的專業成長。 張茵婷(2007)提出教師資訊素養內容包括五項層面,分別是:一、資 訊認知:了解電腦功能與應用範圍;二、資訊操作:熟悉軟體應用、檔案管. 政 治 大. 理及簡易的維修;三、資訊應用:運用電腦科技處理教學與學習事務,並引. 立. 導學生應用電腦進行學習;四、資訊整合:使用電腦科技進行溝通、合作與. ‧ 國. 學. 解決問題;五、資訊倫理:建立道德觀與智慧財產權等觀念。 教育部(2007)透過全國 25 縣市、4911 位國中小教師所進行「教師資. ‧. 訊科技素養自評表」之抽樣調查,經分析後得到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六個向度:. Nat. sit. y. 一、教材準備及資料蒐集;二、教材製作及硬體問題解決;三、規劃、教學. al. n. 重健康、安全與公帄。. er. io. 與評鑑;四、專業成長與自我學習;五、教導資訊倫理及安全知識;六、注. i n U. Ch. v. engchi 林天印(2008)指出將國民中小學兼任行政人員資訊素養分為四個層面 如下:一、問題的界定與認識:是指界定問題、擬定資訊搜尋的策略、確定 所需要資訊和來源;二、檢索和選擇資訊:是指檢索出符合需求的資訊和選 擇正確的資訊;三、合成和使用資訊:是指存取組織資訊、解釋分析資訊、 合成利用資訊、展現傳播資訊及管理資訊;四、評估資訊:是指了解資訊的 需要和價值、評估過程和結果及資訊倫理。 施宏杰(2009)認為教師資訊科技素養包含四個層面,分別是:一、軟 硬體操作:指教師能了解並操作電腦及周邊設備,利用多媒體器材呈現資訊, 並可做簡易的故障排除及維修;二、法律與倫理:指教師能了解及尊重智慧. 28.

(41) 財產權,並遵守網路使用禮節,合法取得教學相關資源,增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教學應用:指教師能了解科技與資訊在任教科目上的目的與重要性,進 行教學活動,並以多元評量來增進學生之資訊科技素養;四、資訊科技認知: 指教師利用電腦進行文書處理、電子郵件溝通、及利用網路及瀏覽器搜尋參 考資料,並透過各種管道學習資訊融入教學的技術及提升學生學習的方法。 張奕華與張倪甄(2010)提出教育人員資訊素養方面共計五個層面:一、 圖書館能力:係指利用圖書館查詢所需資訊、借閱圖書館圖書頻率、參加圖 書館的推廣活動;二、媒體能力:影片播放器、單槍投影機、攝影機等設備 之操作能力;三、電腦軟硬體能力:包含電腦軟硬體認知與操作能力;四、. 政 治 大. 網路能力:利用網路檢索資訊、與他人溝通及評估資訊之能力;五、電腦在. 立. 教學上的應用:透過資訊科技相關設備,應用並融入於教學活動中之能力。. ‧ 國. 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所出版的《資訊通訊科技教師能力標準報告書》.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 Nat. sit. y. ICT-CST) ,提出教師的科技能力標準包含三項策略:一、科技素養(technology. er. io. literacy) ;二、知識深化(knowledge deepening) ;三、知識創造(knowledge. n. al creation) 。而其中的科技素養(technology literacy)的策略目標是讓學習者、 iv n U engchi 公民和勞動階層學習並掌握新的技術,以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經濟生產率。. Ch. 而分析教師科技素養頇具備的層面包含:一、基礎知識(basic knowledge): 基本的數位科技技能;二、整合科技(integrate technology):選擇和使用適 當的自主學習教材、遊戲、操作和練習;三、基礎工具(basic tools) :包含 使用電腦網頁資源或有限制的教室設施來補充標準的課程目標、評鑑方法、 單元計畫和說教式的教學法;四、標準化教室(standard classroom) :運用資 訊和通訊技術來管理課堂上的資料;五、數位素養(digital literacy) :運用資 訊和通訊技術來促進各人的專業成長(UNESCO, 2011)。其所對應的策略如 圖 2-2 所示:. 29.

(42) 圖 2-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之 ICT-CST 課程框架 策略和願景. 科技素養. 知識深化. 知識創造. 課程和評鑑. 基礎知識. 知識運用. 21世紀技能. 教學法. 整合科技. 解決複雜問 題. 自我管理. 資訊傳播科技. 基礎工具. 複雜工具. 普遍的工具. 組織和管理. 標準化教室. 合作小組. 學習組織. 立. 教師專業發展. 政 治 大 數位素養 管理和指導. 教師成為學 習楷模. ‧ 國. 學. 資料來源:UNESCO (2011). 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 ‧. Competency Standards Modules. Retrieved from. http://cst.unesco-ci.org/sites/projects/cst/The%20Standards/ICT-CST-. er. io. sit. y. Nat. Competency%20Standards%20Modules.pdf. n. a. iv. l C 茲將上述各研究者所提出之教師科技素養的層面依其意義與屬性進行分 n 析,如表 2-3 所示。. hengchi U. 30.

(43) 表 2-3 教師科技素養層面分析 層 法 律 與 倫 理. 教 學 應 用. 年代. 張奕華. 2005. ◎. ◎. 劉協成. 2005. ◎. ◎. 張茵婷. 2007. ◎ 立. 教育部. 2007. ◎. 2010. al. 2011. ◎. 張倪甄 UNESCO. ◎. ◎. ◎. ◎. ◎. ◎. ◎. ◎. ◎. ◎. ◎ ni. n. 張奕華. ◎. 溝 通. ◎. ◎. ◎. ◎ ◎. y. ◎. 2010. ◎. 教 室 管 理. er. ◎. io. 娟、孫宜伶. 政 ◎ 治◎ 大 ◎ ◎ ◎. 專 業 發 展. ‧. 陳昭蓉、李美. 2009. 資 訊 科 技 整 合. ◎. ◎. 2008. Nat. 施宏杰. ◎. 資 訊 搜 尋 與 取 得. 學. 林天印. ‧ 國. 研究者. 資 訊 管 理 與 評 鑑. sit. 科 技 認 知 與 操 作. 面. Ch. ◎. engchi U ◎. v.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觀表 2-3 之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者所側重的項目為科技認知與操作、 法律與倫理、教學應用、資訊管理與評鑑、資訊搜尋與取得等五項,相較於 科技素養,教師科技素養在科技操作向度上的比重增加,而原本科技素養內 的科技影響向度,在教師科技素養上則更明確的指向法律與倫理向度,另外 則增加了教學應用向度,其他部分則為重疊。但教師科技素養的資訊搜尋與. 31.

(44) 取得向度,因應教學現場的實施上,實可併入科技認知與操作與教學應用兩 項目內。因此,本研究所採用之層面有四項,茲分述如下: 一、科技認知與操作:教師能了解資訊科技的設備的操作方式,諸如電 腦、投影機等;並能做簡易的故障排除動作。 二、法律與倫理:教師能了解並尊重智慧財產權、網路倫理等資訊數位 公民應有的社會規範,以合法的方式取得資源與資訊。 三、教學應用:教師能了解科技在教學上的重要性與使用時機,並能應 用科技進行資料取得、教學及評量活動。 四、資訊管理與評鑑:教師能針對取得的資訊進行判斷與管理,確認資. 政 治 大. 訊的可使用性,並據以提供教學應用。. 立. 本研究將依上述四項層面進行問卷之編製,並據以調查實證性資料後進. ‧. ‧ 國. 學. 行分析。. 第三節 教師創新教學之意義與內涵. y. Nat. io. sit. 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以積體電路的發明為其標誌,衍生了個人電腦的使. er. 用,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改變了社會的運作方式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於 1996. n. a. iv. l C economy)則標示出知識在這個時代的重要 年所提出的知識經濟(knowledge n. hengchi U. 性。教育部於 2003 年提出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則更揭櫫了知識經濟時代下以腦 力決勝負的重要性,其中提及「創新」可視為一系列知識生產、知識利用以 及知識擴散的歷程,而創造力教育也尌成為未來教育工作推動重點,白皮書 中更直接訂定將創造力培育融入各科教學的推動策略,並鼓勵老師成立創新 教學社群(教育部,2003) 。因此,創新教學成為教師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教 學方式,本節乃分別尌創新教學的意義與內涵兩方面來進行文獻分析與歸納, 茲分述如下:.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

於 2016 年 12 月發布的《推動 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報告,強調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 不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