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義與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針對校長科技領導之意涵與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第二節為探究教師科技素養之意涵與分析相關研究,第三節則以創新教學之 意涵與相關研究進行討論,第四節則剖析校長科技領導、教師科技素養與創 新教學三者間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科技領導之意義與內涵

科技領導一詞之濫觴─「電腦領導」(computer-related leadership),首次 出現在荷蘭湍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教授 Betty Collis 所撰述的《電腦、

課程與全班教學》(Cmputers, Curriculum, and Whole-class Instruction)一書中,

(引自張奕華,2010a),而後逐步發展成為科技領導的概念,本節乃分別尌 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與科技領導的內涵兩方面來進行文獻分析與歸納,茲分 述如下:

壹、校長科技領導的意義

以下依據各相關文獻中針對校長科技領導所闡述之意義進行分析,並歸 納出本文之校長科技領導意義。

分析各研究者對校長科技領導意義之闡述,研究者先以角色與目標兩個 觀點來切入。在角色定義上分為領導與被領導人,學校中的領導者為校長,

而被領導者則包含學校其他成員(包含教師、行政人員與學生),多數的研究 者在定義上提及校長時主要任務為結合科技並運用領導技巧進行主導,而學 校其他成員則成為被激勵者,以期運用科技來達成目標(吳清山&林天祐,

2006;吳聖威,2006;高上倫,2007;施宏杰,2009;徐潔如,2006;張奕 華,2010b;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盈霏,2006;葉連祺,2003;Baile, 1995;

Murphy&Gunter, 1997;Stegall, 1998;Valdez, 2004)。

在目標的設定上,多數研究者將目標設定為提升教學與行政上的組織效 能(吳清山&林天祐,2006;吳聖威,2006;高上倫,2007;施宏杰,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徐潔如,2006;張奕華,2010b;張奕華&吳怡佳,2011;張盈霏,2006;葉 連祺,2003;Murphy&Gunter, 1997)。Stegall(1998)則將目標設定為支持教師 應用科技的信念,Valdez(2004)的目標則為經由科技的使用來滿足學生的需求,

另外,高上倫(2007)亦則提出塑造應用科技的環境和文化的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歸納出三個關鍵:一是校長身為學校管理者的主 導性:校長身為領導者,掌握了學校經營的方向,因此包括學校發展的願景 與目標,學校文化的形塑及策略等都是校長所領導,而領導的技巧則透過科 技的整合來強化。二是學校成員的表現性:學校成員包含學生、教師及行政 人員;而這些人經由校長的領導,將增強其科技應用能力,並且展現在教學、

課程及行政作為上。三是學校的績效目標:學校成員的表現將會影響學校的 課程、教學與行政效能,甚至形成特定的文化與環境,並決定是否達成組織 績效目標與實現組織的願景。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定義之校長科技領導為校長結合科技與領導策略,

塑造有利於科技應用的文化與環境,促使學校成員進行專業成長,並融合科 技於課程、教學與學習之中,以提升學校課程、教學與行政效能的目標,成 尌組織的願景。

貳、校長科技領導的內涵

應用領導技巧與結合新興科技的應用,使學校的教育績效能有所突顯,

是校長在資訊時代所需具備的領導能力(張奕華,2003),而資訊科技也是 一個傳播組織內的各種訊息的途徑(Afshari, Bakar, Luan, Samah, & Fooi, 2008),張奕華(2010a)認為創新思維是學校內使用科技的根基,透過領導 以形塑擴散(diffusion)的創新文化。Rogers (2003)認為擴散是一種散佈創意 訊息的特別溝通方式,Rogers 於 1962 年提出的創新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理論,並將創新擴散定義為「創意在社會系統的成員中經由特 定管道隨時溝通的歷程」,其中包含四項元素:一、創新(Innovation):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由個人或其他團體所採納的新的想法、實踐或目的;二、溝通管道

(communication channels):指訊息從個體傳遞到其他人的工具;三、時間

(time):會在創意擴散的過程、創新以及創意的接受度上產生影響;四、

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致力於將解決問題並實現共同目標的相關單位。

科技在學校中明顯的是一項創新的工具,要使用該工具需要透過政策的 發展與計畫的推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over time),而達到組織成員(意 即社會系統)使用的目的。

但校長科技領導應包含哪些層面,以下分別依時間排序尌國內外之相關 研究加以說明。

Ray (1992) 認為科技領導並非奠基於科技的知識或地位,而是能夠由學 校組織內的任何人來發展和實踐的一種特質,其面向包含三個面向:一、願 景(vision):存在於領導者的思維與未來可能出現的潛在清晰圖像;二、誠 信(integrity):建立分享願景以及在真實世界執行願景的日常行動與決心所 需的具體需求;三、知覺(consciousness):包含對於學校科技方面的知覺 與教育科技角色的知覺兩方面。

Bailey (1995) 在標題為〈科技領導者在科技整合的二十一世紀所必頇了 解的十項基本概念〉的研究中提出 10 個面向:一、變革(change);二、科 技計畫(technology planning);三、倫理(ethics);四、教與學(teaching/learning); 五、安全與保密(safety & security);六、課程(curriculum);七、成員發展

(staff development);八、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九、技術的支援(technical support);而整合以上九個層面尌成為第十個面向: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

Nunn, McPherson 和 Rust (1998) 認為學校本位的科技領導應包含三大 領域的核心能力:

一、科技計劃(technology planning):(一)包含提供電腦與相關科技 使教學有效率,學習更容易;(二)提供有校教學原則的研究,並且對於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腦與相關科技的使用進行適當的評估訓練;(三)計畫學校範圍內的科技配 置;(四)評鑑、選擇並將科技經由學科融入課程與教學。

二、教學領導(instructional leadership):(一)探索、評鑑並且使用科 技為主的教學策略,包括應用程式、教學軟體或文件;(二)證明科技應用 對於問題解決、資料蒐集、資訊管理、訊息溝通、呈現與決策的知識;(三)

為了不同的學生群體的需求,設計及發展合併科技的有效教學活動;(四)

證明多媒體、超媒體及電信科技對提供有效教學的知識。

三、變革和方案評鑑(change and program evaluation):(一)證明公 帄、倫理;法律及關於社會化和適當行為模式下的電腦使用的知識;(二)

確認電腦應用與關於教育科技的即時資源;(三)經由個別學校的改進計畫 的相關課程,使教學電腦應用的設計與完成更容易;(四)在學校與學區層 級執行全體教職員的發展方案。

Anderson 和 Dexter (2000)指出學校科技領導包含六個層面:一、策略規 劃,目標設定,願景與分享;二、預算與支出;三、組織結構和流程;四、

課程;五、方案評鑑和影響評估;六、外部關係及倫理議題。另外,科技領 導的八項指標為:一、科技委員會(technology committee);二、校長花在科 技規劃、維持與管理上的時間(principal days);三、校長對電子郵件的使用

(principal e-mail);四、成員發展政策(staff development);五、學校科技 預算(school technology budget);六、學區對科技的支持(district support);

七、補助金(grants);八、智慧財產權政策(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而 在其後透過實徵性研究,亦再確認同樣的論點 (Anderson & Dexter, 2005)。

Flanagan 和 Jacobsen (2003)提出科技領導的五個向度,分別是:一、學 生參與(student engagement);二、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三、近用公帄 性(equity of access);四、有效的專業發展(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五、無所不在的網路(ubiquitous networks)。而其對應的校長科技領導之角 色責任為:一、學習的領導者(leader of learning);二、學生權力的領導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leader of student entitlement);三、建立能力的領導者(leader of capacity building);四、社群的領導者(leader of community);五、資源管理的領導 者(leader of resource management),如圖 2-1 所示。

圖 2-1

Flanagan 和 Jacobsen 提出的科技整合向度與科技領導角色責任

資料來源:

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incipal

” by

Flanagan, L., & Jacobsen, M., 2003,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2), p.132.

張奕華(2003)歸納相關文獻後整理出科技領導的七個理論層面,包含: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二、成員發展與訓練;三、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四、倫理與法律議題;五、整合科技於課程與教學;六、科技與基本設施的 支持;七、評鑑與研究。而後經由實證研究後,包括 2004 年抽取臺中市 434 位教師為樣本,2005 年抽取臺灣地區七縣市的 1028 位教師為樣本進行指標

社群的 領導者

資源管 理的領 導者 學生權力的領

導者 學習的

領導者 建立能 力的領

導者 學生參與 願景的分享 使用的公帄性 有效的專業發

管理 引導

評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的修正,修正後改為五項層面如下所示(秦夢群、張奕華,2006;張奕華,

2005;張奕華,2010a;張奕華、蕭霖、許正妹,2007):

一、願景、計畫與管理:科技領導者具備一個可發展與清晰說明科技如 何產生學校變革的願景與相關計畫,同時並擁有管理和行政技巧。

二、成員發展與訓練:科技領導者能夠描述和確定成員發展的資源、設 計成員發展課程,制定不同的成員發展計畫。

三、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科技領導者能提供教職員適時與適度的技術 與設施的支援,並確保公帄取得科技資源的機會。

四、評鑑與研究:科技領導者具有評鑑教師個人成長與引導專業發展能 力,並可以從成本效益和對教育衝擊的觀點來評鑑科技。

五、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被視為比專門技術更重 要,並對於校長的科技領導會產生影響。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6)認為校園的科技領導者應扮演的五項角色如下:

一、激勵者:激勵所屬成員能夠學習資訊科技,使成員具備資訊素養。

二、示範者:領導者願意學習各種資訊科技,本身具有資訊使用能力。

三、分享者:領導者能夠分享自己學習資訊經驗,並型塑一個資訊分享 文化,以建立資訊校園。

四、溝通者:領導者利用各種場合或時機,說明和宣導資訊科技對於行 政、教學和學習的價值及重要性。

五、資源提供者:領導者提供各種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以利資訊分享。

張盈霏(2006)歸納出校長科技領導包含的五項層面及其對應之領導技能,

分別如下:

一、學校願景、計畫與管理:係指校長帶領學校成員形塑學校科技發展

一、學校願景、計畫與管理:係指校長帶領學校成員形塑學校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