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成效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數學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成效分析

本節主要以學生使用數學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的情形,作為驗證 四位研究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是否使用四種策略進行學習;並透過視覺分 析檢視跨受試在策略使用過程中之比較,藉以解釋數學課文本位閱讀理 解策略的使用與提升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數學能力兩者間具有功能關係。

本研究將學生使用數學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策略的情形作為驗證的依 據,預測、提問及澄清策略的計分根據教學者所提示的程度由多到少計 分,分別為 0 至 5 分,提示越多得分越低,每次課程皆會根據使用策略 的情形計分,以每節課得分之眾數視為該節得分(若眾數有兩數則以兩 數平均計算);摘要策略則以每單元的重要概念之完整性進行計分,分別 為 0 至 4 分。每項策略皆以曲線圖進行視覺分析討論四位研究對象的數 學閱讀理解策略使用情形。

壹、 預測策略使用成效分析

由圖 4-2「四位研究對象使用預測策略情形各階段得分曲線圖」進行 視覺分析,發現四位研究對象在基線期時皆接受一般講述教學,並未使 用任何策略進行學習,因此基線期時四位參與者的預測策略使用情形皆 為 0 分。本研究採取跨基準線設計,甲乙兩位研究對象先進入介入期,

如圖 4-1,丙丁仍於延長基線期且預測策略使用得分仍為 0 分,到第二次 延長基準線,丙開始進入介入期,丁仍位於基線期階段且預測策略使用 得分仍為 0 分。

一、 介入期效果

當第一組研究對象(甲生及乙生)基線期達穩定後便進入介入期,

開始接受預測策略教學,而第二組研究對象(丙生)仍尚在基線期階段。

從曲線圖中可以發現甲生及乙生在進入介入期後的前三次使用預測策略 的平均得分皆為 1 分,比在基線期時增加,顯示進入介入期後甲乙兩生 的確開始使用預測策略來進行學習。而當甲、乙兩位研究對象進入介入

70

期後,其前三次使用預測策略的得分亦比丙生高,兩組資料點的重疊百 分比為 0%。

而第二組的研究對象(丙生)在進入介入期後,第三組的研究對象

(丁生)仍尚在基線期階段。從曲線圖中可以發現丙生在進入介入期的 前三次使用預測策略的平均得分為 1.33 分,同樣比在基線期時增加,說 明進入介入期後丙生的確開始使用預測策略來進行學習,也比尚在基線 期的丁生高,且與丁生的重疊百分比亦為 0%。

綜合上述,預測策略教學透過四位研究對象在三組兩次跨基線設計 呈現,結果可支持四位研究對象使用預測策略的能力確實與預測策略教 學有關係,當第一組或第二組研究對象進入介入期時,皆與尚在基線期 的第二組或第三組研究對象在使用預測策略的得分上有所增加,且得分 皆無任何重疊,可見預測策略教學的確能增進學習障礙學生使用預測策 略的表現。

二、 維持期效果

當甲、乙兩位進入維持期時,其預測策略的使用情形平均得分(分 別為 5 分及 4.67 分,水準範圍為 4-5)與尚在介入期最後三次的丙生平 均得分(4.5 分,水準範圍 4-5)無太大差距,重疊百分比為 100%;而 當丙生進入維持期後,其預測策略使用情形平均得分 5 分,水準範圍 5-5)

與尚在介入期最後三次的丁生平均得分(4.67 分,水準範圍 4-5)亦無太 大差距,重疊百分比亦為 100%。

綜合上述,第一組或第二組研究對象在維持期的表現,皆與尚在介 入期的第二組或第三組在預測策略使用情形得分上無明顯差異,且重疊 百分比皆為 100%,此結果顯示重複教導學習障礙學生預測策略一段時 間後,就算退除教學介入後,學習障礙學生依然能持續使用預測策略進 行數學學習,亦可證明預測策略教學的確能增進學習障礙學生使用預測 能力的表現。

71

圖 4-2 四位研究對象使用預測策略情形各階段得分曲線圖

72

貳、 提問策略使用成效分析

由圖 4-3「四位研究對象使用提問策略情形各階段得分曲線圖」進行 視覺分析,發現四位研究對象在基線期時皆接受一般講述教學,並未使 用任何策略進行學習,因此基線期時四位參與者的提問策略使用情形皆 為 0 分。本研究採取跨基準線設計,甲乙兩位研究對象先進入介入期,

如圖 4-1,丙丁仍於延長基線期且提問策略使用得分仍為 0 分,到第二次 延長基準線,丙開始進入介入期,丁仍位於基線期階段且提問策略使用 得分仍為 0 分。

一、 介入期效果

當第一組研究對象(甲生及乙生)基線期達穩定後便進入介入期,

開始接受提問策略教學,而第二組研究對象(丙生)仍尚在基線期階段。

從曲線圖中可以發現甲生及乙生在進入介入期後的前三次使用提問策略 的平均得分皆為 1 分,比在基線期時增加,顯示進入介入期後甲乙兩生 的確開始使用提問策略來進行學習。而當甲、乙兩位研究對象進入介入 期後,其前三次使用提問策略的得分亦比丙生高,兩組資料點的重疊百 分比為 0%。

而第二組的研究對象(丙生)在進入介入期後,第三組的研究對象

(丁生)仍尚在基線期階段。從曲線圖中可以發現丙生在進入介入期的 前三次使用提問策略的平均得分為 1.67 分,同樣比在基線期時增加,說 明進入介入期後丙生的確開始使用提問策略來進行學習,也比尚在基線 期的丁生高,且與丁生的重疊百分比亦為 0%。

綜合上述,提問策略教學透過四位研究對象在三組兩次跨基線設計 呈現,結果可支持四位研究對象使用提問策略的能力確實與提問策略教 學有關係,當第一組或第二組研究對象進入介入期時,皆與尚在基線期 的第二組或第三組研究對象在使用提問策略的得分上有所增加,且得分 皆無任何重疊,可見提問策略教學的確能增進學習障礙學生使用提問策 略的表現。

73

圖 4-3 四位研究對象使用提問策略情形各階段得分曲線圖 二、 維持期效果

當甲、乙兩位進入維持期時,其提問策略的使用情形平均得分(皆 為 5 分,水準範圍為 5-5)與尚在介入期最後三次的丙生平均得分(5 分,

74

水準範圍 5-5)完全相同,重疊百分比為 100%;而當丙生進入維持期後,

其提問策略使用情形平均得分 5 分,水準範圍 5-5)與尚在介入期最後三 次的丁生平均得分(5 分,水準範圍 5-5)也相同,重疊百分比亦為 100

%。

綜合上述,第一組或第二組研究對象在維持期的表現,皆與尚在介 入期的第二組或第三組在提問策略使用情形得分上無明顯差異,且重疊 百分比皆為 100%,此結果顯示重複教導學習障礙學生提問策略一段時 間後,就算退除教學介入後,學習障礙學生依然能持續使用提問策略進 行數學學習,亦可證明提問策略教學的確能增進學習障礙學生使用提問 策略的表現。

參、 澄清策略使用成效分析

由圖 4-4「四位研究對象使用澄清策略情形各階段得分曲線圖」進行 視覺分析,發現四位研究對象在基線期時皆接受一般講述教學,並未使 用任何策略進行學習,因此基線期時四位參與者的澄清策略使用情形皆 為 0 分。本研究採取跨基準線設計,甲乙兩位研究對象先進入介入期,

如圖 4-1,丙丁仍於延長基線期且澄清策略使用得分仍為 0 分,到第二次 延長基準線,丙開始進入介入期,丁仍位於基線期階段且澄清策略使用 得分仍為 0 分。

一、 介入期效果

當第一組研究對象(甲生及乙生)基線期達穩定後便進入介入期,

開始接受澄清策略教學,而第二組研究對象(丙生)仍尚在基線期階段。

從曲線圖中可以發現甲生及乙生在進入介入期後的前三次使用澄清策略 的平均得分皆為 1 分,比在基線期時增加,顯示進入介入期後甲乙兩生 的確開始使用澄清策略來進行學習。而當甲、乙兩位研究對象進入介入 期後,其前三次使用澄清策略的得分亦比丙生高,兩組資料點的重疊百 分比為 0%。

75

而第二組的研究對象(丙生)在進入介入期後,第三組的研究對象

(丁生)仍尚在基線期階段。從曲線圖中可以發現丙生在進入介入期的 前三次使用澄清策略的平均得分為 1 分,同樣比在基線期時增加,說明 進入介入期後丙生的確開始使用澄清策略來進行學習,也比尚在基線期 的丁生高,且與丁生的重疊百分比亦為 0%。

綜合上述,澄清策略教學透過四位研究對象在三組兩次跨基線設計 呈現,結果可支持四位研究對使用澄清策略的能力確實與澄清策略教學 有關係,當第一組或第二組研究對象進入介入期時,皆與尚在基線期的 第二組或第三組研究對象在使用澄清策略的得分上有所增加,且得分皆 無任何重疊,可見澄清策略教學的確能增進學習障礙學生使用澄清策略 的表現。

二、 維持期效果

當甲、乙兩位進入維持期時,其澄清策略的使用情形平均得分(分 別為 3.5 分及 3 分,水準範圍為 3-4)與尚在介入期最後三次的丙生平均 得分(3 分,水準範圍 3-3)無太大差異,重疊百分比為 100%;而當丙 生進入維持期後,其澄清策略使用情形平均得分(3 分,水準範圍 3-3)

與尚在介入期最後三次的丁生平均得分(3.34 分,水準範圍 3-4)無太大 差異,重疊百分比亦為 100%。

綜合上述,第一組或第二組研究對象在維持期的表現,皆與尚在介

綜合上述,第一組或第二組研究對象在維持期的表現,皆與尚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