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數感之組成成份

國內外學者對於數感的組成成份,各有不同的論述,研究者針對國內外幾個 較具代表的理論進行整理,分別說明如下:

壹、楊德清(2002,2003)

將數字常識的組成成份定義如下:

一、瞭解數字的基本意義與關係的能力

理解數字系統(整數、分數、小數),它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它的結構關係,

包括十進位系統、數字型態、與位值觀念。

二、認知數字相對大小的能力

能夠比較數字(包含整數、分數、與小數)之大小,例如,知道 3 2大於

2 1,;

能夠判斷兩個數字之中哪一個較接近第三個數字,例如,知道 2

1較接近

10 3 或

4 3; 有能力去排序數字,能夠由小至大依序排列 0.4899,54 ,158 ,1819 ,0.91;

以及知道兩個數字之間有無限多的分數或小數存在。

三、瞭解運算對數字影響之能力

瞭解運算在不同的數字系統下(包括整數與有理數),以及不同情境下所產生 之影響。例如,兒童應該可以瞭解,當兩個數字相加時,如果每一個數字都超過 50,那麼這兩數的和一定會比 100 大。

四、發展並靈活運用參考點的能力

參考點(benchmark)乃是指個人在解決問題時可作為依賴的心理指標。例如,

以 1 為參考點,知道 12

11小於 1 但是很接近 1;或要求學生估計全校的人數時,兒 童能夠發展適當的參考點,如以本班人數或年級人數為參考點,進而求出全校學 生的人數。

五、發展不同的估算策略與判斷答案合理性的能力

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之一乃在解決問題,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下,必頇決定

問題情境需要的是正確的或者是大概的答案,並據以選擇適當的計算工具(如估 算或心算),以有效的解決問題,同時能夠檢驗運算結果的合理性。

貳、美國國家數學教師協會(1989)

美國國家數學教師協會(NCTM, 1989)在其所出版的「學校數學課程與評量標 準」中指出,數感是一種對數字的直覺(intuition),數感包含了五個成份:

一、對於數字的意義有良好的理解。

二、能發展數字多重表徵的關係。

三、能理解數字的大小關係。

四、能發展有關數字運算結果的直覺。

五、能夠發展測量普通物體的參照標準。

叄、Resnick (1989)

認為數感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考歷程(higher order thinking),他列出數感有下 列幾項特徵:

一、數感是非算則式的(nonalgorithmic)。

二、數感的表現方式較複雜。

三、數感的解題方式非單一,經常會產生多樣化的解題方式。

四、數感是一種細微差異的判斷和解釋(nuanced judgment and interpretation)。

五、數感是多重標準(multiple criteria)的應用。

六、數感存在著不確定性。

七、數感是一種思考歷程中的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

八、數感是一種將數字意義化的過程。

九、數感可藉由努力而獲得。

肆、Mclntosh, Reys & Reys (1992)

認為數感在數的概念、數字的運算、以及數字的運算和應用三個領域中扮演 著關鍵性角色,並將數感的組成元素大致分成六項:

一、能瞭解和使用數字的意義和大小。

二、能瞭解和使用等式和數字的多重表徵方式。

三、能瞭解運算的意義以及運算對數字的影響。

四、能瞭解和使用數的等值表示方式。

五、能發展和善用計算和計數的策略,如心算或估算等方式。

六、能善用參考點,以便於心算或估算的進行。

綜合以上各專家學者對數感組成成份的看法,本研究主要是採用學者楊德清 的說法,同時考量台灣學生之文化背景,將本研究所欲探討之數感能力界定為五 個向度,包括:瞭解數的基本意義、比較數字大小的能力、瞭解數字運算的結果、

能進行估算並判斷其合理性以及數的合成與分解。分別詳述如下:

一、瞭解數的基本意義

數字常識最重要的尌是要瞭解數字的基本意義,包含理解數字系統中整數、

分數和小數所代表的意義及其之間的關係,包括十進位之系統、數字型態與位值 觀念 (楊德清,2003,2005)。Bednarz & Janvier (1988)認為,由於大部份的兒童 視數字(number)只是一群按照順序排列的數(digits)而已,對於數字所代表的意義 並未真正的理解,而對於位值的瞭解是運算的先決條件,也是兒童發展數字概念 的重要課題。因此,教師有必要先加強學童對於數字位值的瞭解,才能有效發展 學生的數感。Mclntosh, Reys & Reys (1992)也曾說到,能彈性的運用數字,是發 展數感能力的基礎。

二、比較數字大小的能力

在比較數字大小時,要先瞭解數字的相對大小與絶對大小(林宜蒨,2002)。

Markovits & Sowder (1994)認為,瞭解數字大小的能力應該包括:比較數字的大 小、辦別兩個數字中誰較接近第三個數字、排序數字、以及去發現和辦別兩個數 字之間的其它數字。數的相對大小和數的位值有密切的關係,所指的是對於數字 的大小比較以及排序。例如,能夠瞭解

2 1比

3

1大;5.6 比 5.498 大;知道 3 2比

4 1 更

接近 1;50×15 比 50×14 大;知道 0.5、1.1 和 3

1由小到大的排順序為 3

1,0.5,1.1。

另外,關於數字的絶對大小通常指對大數(large number)的瞭解(許清陽,2001)。

在比較數字絶對大小時,對於所表示的量要能作合理的判斷,而且要將數字加以 意義化,才有辦法來進行數字大小的比較。例如,能理解學校禮堂不可能容納 10 萬人;單手不可能握住 300 枝筆;一個人的身高不可能長到 300 公分。

三、瞭解數字運算的結果

對於運算的理解牽涉到有關兩個數字間運算之影響的洞察力(insight)和直觀 力(intuition),瞭解數字在不同運算下所產生的不同結果,同時能瞭解數字經過轉 換後,數與數之間依然保持固定的關係,必要時亦會善用補償(compensate)的方 式,使其在運算後仍有相同的結果(Behr, 1989;NCTM, 1989)。例如,利用 525

-140=385 這個算式,得知 515-130 的答案也是 385;要計算 12.3÷4.24,可以 先將算式同乘以 100,即 1230÷424,再來計算會更容易。Markovits & Sowder (1994) 在一個以發展七年級學生數感能力的教學研究中,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提供學生探 索數與數之間關係的機會,在運算方面,讓學生能利用這個機會,自己發現數與 數之間的規則,也能發展出彈性的解題策略以及多種不同運算的方式。當學生面 臨有關數字的情境時,知道如何運用加減乘除法去解決問題,同時知道自己現在 在算什麼,也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在處理和數字有關的運算時,能瞭解數字 和運算結果之間的關係,例如,將兩個超過 50 的數字相加,其結果一定大於 100(楊 德清,2000,2003)。

四、能進行估算並判斷其合理性

所謂的「能進行估算並判斷其合理性」,指的是能根據問題需要,選擇適當的 計算方法以解決問題,同時有能力檢驗答案的合理性。Greeno (1989)認為,估算 能力和數感能力之間有極大的相關,同時估算和數量的判斷和推論有關。Reys 等 (1991) 表 示 , 估 算 是 一 種 複 雜 的 心 智 活 動 , 估 算 的 過 程 包 括 : 重 組 (reformulation)、轉換(translation)和補償(compensation)。估算能力和數學思考之間 有很高的相關 (Rey, 1985)。林素微(2002)表示,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在於解決問 題,必頇決定問題情境需要的是精確的或是大概的答案,並據此來選擇適當的計

算工具(估算或心算),以有效的解決問題,同時能夠檢驗運算結果的合理性。支 毅君(1996)認為,估算是一種直覺的利用經驗來求取合理答案的技巧,不需要靠 紙算計算,尌能合理推算出最接近答案的特性。例如,一個 10 歲的兒童,如果 現在的身高是 130 公分,那麼他在 20 歲時身高有可能是 170 公分,不可能是 130

×2=260,等於 260 公分。

五、數的合成與分解

在 Markovits & Sowder (1994)的研究中,長期結合心算教學,將焦點置於數 的位值概念、數的合成與分解、創造適當的規則系統和後設認知技能,希望學童 在計算前能綜觀全題,決定出有效又簡易的計算方法。Greeno (1989, 1991)曾提 到,數感的領域包含了數與量,具有數感的人能知道所處的環境中,哪裡有可以 輕易得到可用的資源,同時具有「等值」(equivalence)的認知概念,也會善用合 成與分解和其它操作方式去轉換問題的型式,來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數與量的問 題。Mclntosh 等人(1992)認為,數字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表徵方式呈現(包括符號 或圖像),也可以透過數的「等值概念」,對其進行數字的合成與分解,以利於運 算。例如,要計算「25×16」時可以先把 16 想成「4×4」,再代入原式「25×4×4」,

再將其組合成「100×4」;要計算 198×5 時,可以把它想成是(200-2)×5=200×5

-2×5=1000-10=990。因此,當個人在面臨有關數字的情境時,如果能靈活的 運用數的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幫助運算,不但能夠輕易又快速的計算出答案而且不 容易出錯。由此可知,數的合成與分解能力與數感能力之間有極大的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