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感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數感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

Cobb & Merkel (1989)認為,設計數感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在於引導學童去「看」

特別的數字關係,取而代之的功用是要讓學童有機會去思考有關他們在解決計算 問題時所做的事情。在數感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靈魂人物的角色,教師要有計 劃的透過教學活動,讓學童明白,數學絶對不是一堆標準制式化的公式與算則所 堆積而來的,數學應該與生活相結合。Glatzer & Glatzer (1989)曾提出「No Answer Please」活動,主要是要求學童不必透過計算或回答正確答案,而去發現問題答 案的線索,讓學童有機會去表達他們獲得良好的數感。楊德清(1998,2006)認為,

精於計算能力並不意味著數字常識之能力亦將伴隨而來,得到正確答案也並不代 表兒童真正的理解。思考過程比答案的獲得更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 該正視的是,協助學童概念的發展,而不是計算技能的熟練。學童具有良好的筆 算能力並不代表他們也擁有良好的數字常識,也尌是說數感能力並不等同於紙筆 計算能力(楊德清,1998;Reys & Yang, 1998)。

Greeno (1991)曾提到,個人若有能力去發現及善用所處環境中可利用的資 源,不但可以有效的運用在數與量的問題上,特別是在提升數感能力方面,也有 相當的助益。有數字常識的人會把數字看成一個有意義的實體,並且期望數字的 運算及數字的結果應該要具有意義(徐俊仁,2001)。雖然學童的計算能力很強,

但對於數所代表的意義也可能缺乏思考與理解的能力。計算能力不應被抛棄,但 是理解與意義化的學習數學更為重要(楊德清,2000)。

Hope (1989)對於計算的看法,他認為學校所教的數字計算,大多與學童的實 際生活脫節,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很少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要以計算來發展 學童數感能力時要注意:

一、進行有目地的運算:學童應該以解決實際的問題為目的來進行計算,因此教 師所提出的問題要生活化、意義化。

二、由問題中尋找相關性再選擇計算程序:在計算前要先考慮到實際的情況,再 選擇適合的程序來進行計算。

三、先簡化問題之後再進行計算:抛開課堂上所教的機械化的公式算則,觀察數 字和數字之間的關係,從中找出最簡單的計算方式。

四、由題目中的上下文關係中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所得答案的合理性:由實際的情 境,包括內隱(implicit)和外顯(explicit)來考量答案的合理性。例如,能察覺煮一 頓飯用掉一杯鹽巴是不合理的數量。

五、對於計算所得的結果,一定要有能力進行解釋:例如,能解釋如何使用計算 機來計算 1855 除以 12 所得的答案是 154.58333。

Greeno (1989)認為,數感能力相當多樣化,也是個體的一種潛在的能力,是 數學教育下的一種產物。如果想把數感當成另一個教學目標,在現有的數學課程 中額外設計相關活動,而期望學童能從中直接獲得數感能力,是有相當的限制。

基於此觀點,如果要讓學童的數感能力有所發展,倒不如將數感的元素融入到現 有的數學活動中,來提升學童的數感能力。

教師本身不但要具備數感專業知能、瞭解學童數感能力的發展外,更要有能 力將數感教學的內容融入在數學課程當中,使數學教學生活化,而且要持之以 恆,以促使學童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提升學童的數感能力,讓學童進而喜歡親近 數學。Hiebert (1989)指出,數感教學能幫助學童學習數學,使數學學習更具意義 化。而數感並不是數學課程中的一個新主題,而是教與學方法上的改變(楊德清,

2006)。

研究者認為,教師在進行數感教學活動時可採用以下的策略:

壹、佈置教學情境

Howden (1989)表示,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一位有教學技巧的老師,以及可 以促進學童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的教學情境。教師要安排適當的教學活動與教學情 境,善用學童的好奇心,營造一個充滿探索與數學學習的情境,以促進學童數感 能力的發展。讓學童能在安全無壓的教學情境中,透過詳細規畫的數感教學活 動,由老師安排一些意義化、生活化的假設性情境,使學童面臨數學問題時,能 夠感同身受,而且能利用自身已有的數學能力和知識,嘗詴各種解決方法,以尋

求最佳的解題策略。讓學童在和同儕討論中,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彼此交換不 同的看法,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童溝通和表達能力,藉著腦力激盪,以尋求最佳的 解題策略,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貳、設計生活化課程

從學童舊有的經驗為出發點,要能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課程內容要生動活潑,

能引起學童的學習動機,讓學童在面臨有關數學的問題時,能利用本身已具有的 數學知識和能力,找出最佳的解題策略。在數學課本中有關實際測量的課程內 容,老師可將日常生活的實例融入在課程中,學童可藉由這些實際測量的操作經 驗與數字相結合,讓學童「從做中學」始能將數字生活化、意義化,則有助於學 童數感能力的發展。Thornton & Tucker (1989)認為,發展學童數感能力的工作要 長期進行,數感教學隨時可以實施,要經常融入到每個數學單元中,老師也要隨 時把握適當的機會來進行,甚至可以延伸到其它領域中,而且要持之以恆。如果 老師能經常提供開放性、非例行性的問題,讓學童解題,並尋求多元的解題策略,

如此不但能幫助學童多動腦、多思考,也可以提升學童的數感能力。

叄、善用教學方法

最好採用「過程導向教學法」,以學童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學童發 展多元的解題策略,並且能營造教室內的對話氣氛,透過學童之間以及師生之間 的溝通、討論、質疑和辯證,來檢視運算過程或答案的合理性(林宜蒨,2002)。

Dougherty & Crites (1989)建議教師,可以藉著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童經由適當 的思考過程,以及幫助學童為解決問題而發展特別的解題策略。教師適時的介入 及引導,是促使學童學習有成效的觸媒(楊德清與陳育聖,2004),而且在教學活 動中要善用輔具,儘量提供學童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童能從做中學,同時也要 重視學習的歷程,而非一味的尋求正確解答。由教師安排適當的教學活動與教學 情境,鼓勵學童多思考,尋求多元的解題方式,並且要勇於和別人溝通、分享,

藉著參與討論、辯論、反思,來進行深度思考,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最佳解題 策略。

肆、省思教學成果

在教學後,教師也可以善用評量的方式來得知學童的學習成果。Turkel and Newman (1988)認為,對兒童而言,讓他們瞭解數學並不總是有精確和單一的答 案,這個觀念永遠不會太早。數感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學童可以透過自我監控的 能力,拒絶不合理的答案。Dougherty & Crites (1989)認為,數感能力佳者具有檢 驗答案合理性的能力。而培養學童對於答案合理性的自我監控能力,是協助學童 發展數感所必備的(Bobis, 1991)。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童透過反思來檢驗解題的 過程及答案的合理性,並使學童能以既有的經驗自行去建構新的數學知識。

Howden (1989)認為,數感能力佳的學童,當他面對和數字有關的問題時,能發展 出多種不同解題策略,並且能判斷答案是否合理,當他能從數學中得到自信心 時,對其日後的數學學習有正向的發展。

學童數感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尌能獲得,而是要靠詳細且周延的課程規 劃,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才能達成,最好的方式尌是將數感教學的重點融入在數學 課程中,進行有系統的數感教學活動,才能更有效率的協助學童提升其數感能 力。而且教師應該指導學童進行數學基本事實的思考、善用心算,使用計算機來 計算冗長的算式以取代傳統的紙筆計算,減少機械式練習的時間、規則的背誦、

單一答案的問題和解題模式上,以及儘量避免使用直接教學的方式來教導學童。

同時,學童也應該花更多時間在理解上,將自己置身於數學學習的主導的地位,

其所扮演的角色更勝於教師(NCTM, 1989)。

NCTM (2000)指出,教師需要去增加他們有關數學和教育的專業知能,也要 從學童和同事身上學習,致力於專業的成長和自省。教師職業專門化,已成為當 今國際教師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教師們已經不能滿足於從前輩的或自己的經驗 累積中吸取靈感,希望能從「教書匠」變成具有反思能力的專家型教師(陳向明,

2002)。Burns (1994)表示,今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學童在 做數學中,能夠同時擁有自信和得到應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