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文化衝擊理論

國際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國家及文化背景,而當踏上這一個嶄新的求學國土,

即將面對的是國際學生的母國與留學地主國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而這群國際學 生適應會是如何?在跨文化差異所產生之文化衝擊下,國際學生又會受到如何影 響呢?本研究藉由文化衝擊理論來與三位研究參與者互相做驗證。本節將探討文 化衝擊的意涵與成因及理論。

一、 文化之意涵

文化,最基本就是指生活中的細節及言行舉止等等,透過時間不斷累積而成 的,假如要能很快的適應某個地方的生活方式,除了需要一段時間的調適,還要 心理及認知上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產生認同。在認同文化時,生活方式和生活習 慣的接受情形,都可能會影響國際學生在臺求學(何世傑,2000)。

文化差異通常是造成思鄉與情緒不穩的因素,因此容易造成生理不適的情況 產生(Miller & Harwell, 1983)。國際學生可能因為面臨不同的文化及生活習慣 及體驗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而產生所謂的「文化衝擊」現象。以下將說明文化 衝擊的意義及造成的適應影響分述如下:

(一)文化衝擊的意義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的產生跟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差距(cultural distance)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些國家或地區的特定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

較難令人適應,這就是由文化差距所造成的(Church,1982)。到達一個新環境,

倘若無法克服因為文化差距所帶來的不適應之情況,便會導致文化衝擊的現象產 生。文化衝擊一詞首先是由人類學家 Oberg(1960)所提出的,他認為文化衝擊 是因為身處外國文化環境裡,但不了解其行為是適當且有效率的,因而產生焦慮 及心理不適等問題。換句話說,就是當一個人身處在陌生的環境裡,這包括了國 家、文化、人、事、物等,所產生的生理及心理上不適應。像是剛到臺灣求學的

國際學生因為處在陌生的情境之下,會因為害怕觸犯禁忌或行為所產生的焦慮或 是不適的感覺,都稱之為文化衝擊。

Bock(1970)形容文化衝擊是一種當人們無法了解或掌握、預測別人行為 的一種焦慮反應。

Adrian(1997)認為「文化衝擊」,是人們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但因為 一切都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才會導致產生對於新文化環境裡的不愉快情緒。

Taft(1977)定義了文化衝擊的六個面向,分別是:

(1) 進行必要心理調適的壓力。

(2) 一種關於人際、地位、專業或擁有物的失落感及分離感。

(3) 被新文化成員拒絕或拒絕別人。

(4) 對角色的期待、價值觀以及自我認同的困惑感。

(5) 對文化差異的驚訝、焦慮、厭惡及憤怒。

(6) 一種無法因應環境的無力感。

Kohls(1984)列出幾點可以鑑識是否有文化衝擊之情況,如:思鄉病、逃避、

厭煩、需要過多的睡眠時間、暴飲暴食、過度的愛國主義、家庭關係的緊張與衝 突、婚姻壓力、易怒、對新的居住環境或國家有著刻板的印象及無法解釋的哭泣、

心裡煩悶等。

以上 Taft 及 Kohls 兩位學者均提出若遭遇文化衝擊,會有哪些心裡感受或是 症狀產生。在眾多學者論述之後,Mumford(1998)整合眾多學者的意見,並針 對文化衝擊設計了檢測量表,其量表顯示有 12 個項目可以鑑定文化衝擊,此 12 點項目為:(1)適應的壓力;(2)想家;(3)需要被接受的感覺;(4)想逃離;

(5)認同困惑;(6)衝擊或厭惡;(7)無助感;(8)焦慮及笨拙;(9)入境隨 俗;(10)對別人的注視不適;(11)感覺被欺騙;(12)努力討好當地人。

在上述 12 點項目裡,前七項是屬於自我內在感覺的層次,後五項則是傾向 在人際間的互動上。Mumford 所提出的這十二點檢測項目為文化衝擊建立了更明

確的指標。相對於 Kohls(1984)所提出的文化衝擊症狀,顯然 Mumford 比較聚 焦在心理層面的問題,而 Kohls 則是涵蓋了心裡感受及生活層面(如:婚姻壓力、

家庭關係的緊張與衝突)和生理反應(像是需要過多的睡眠時間、易怒、無法解 釋的哭泣)。

(二)文化衝擊的成因

Jaffer 檢視超過 35 種文化衝擊的定義並發展出五種產生文化衝擊的主要原 因,分別是:

(1) 由於面對新環境或新情境所導致。

(2) 由於無效能的溝通所導致。

(3) 由於海外派遣人員(因工作需要,被指配到國外的工作人員)的情緒、心理 安寧受到威脅所導致。

(4) 由於在新環境中需要去修正行為以獲得自我增強所導致。

(5) 由於成長經驗所導致。

了解影響文化衝擊的因素可以有助於瞭解適應的方式,如有些因素可能只是 需要時間(第一、五點),有些需要心理的調適(第一、三點),或是需要採取行 動及改變(第二、四點),不同的適應困難則是需要不同的適應方式(引自魏瓊 玲,2005,頁 17)。

Young & Gudykunst(1988)探討海外派遣人員生活適應研究,則提出八個 影響文化衝擊的因素,分別是:

(1) 遷移如同失落(movement as loss),對於海外派遣人員來說地理位置上的遷 移,意味著失去明確關係或是顯著的事物,如家人、朋友、熟悉的食物,進 而引發個人內心的心理悲傷,如極度焦慮、緊張的承受力降低。

(2) 宿命論(fatalism),對於遷移採取宿命論或是消極悲觀的態度的人,則容易 呈現失控的狀況,並無法掌控行為的結果。

(3) 選擇性遷移(selective migration),視遷移為自己所選擇者最能因應新環境的 緊急狀況。

(4) 適當的期望(appropriate expectations),通常派遣人員對社會的、學術的、經 濟的期望與符合度的落差越小者,則適應情形將越好。

(5) 負面的生活事件(negative life events),任何生活事件都有可能會影響適應的 情形,尤其是無法預料的負面事件發生。

(6)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由於派遣人員失去原有的人脈系統,因此若增加 社會脈絡的支持可以降低適應的不適。

(7) 價值衝突(clash value),由於不同的文化潛藏著不同價值觀,這常是造成派 遣人員內在的衝突因素。

(8) 社會技巧的不足(social skills deficit),越是缺乏社會技巧的人,越難適應社 會。

這八項影響文化衝擊的因素,也是影響適應的因素,從上述文獻可以知道,

個人因素(第一、二、三、四、七、八點)及外在條件(第五、六點)都是影響 適應的主因(引自魏瓊玲,2005,頁 18)。

綜合以上學者之觀點,影響文化衝擊的因素又可分為外在因素及內在因素,

內在因素包含了個人的期望、價值觀、自我調適、社交技巧等,外在因素則是社 會支持、生活世界、文化差距等等。

(三)文化衝擊理論

1955 年,學者 Lysgaard 的研究以兩百多位旅居在美國的挪威籍學者為對象,

提出了「U 型適應理論」(the U-curve theory of adjustment),並說明跨文化適應 有三個階段:初期的適應(initial)、危機期(crisis)及恢復的適應(regained adjustment)。其中跨文化適應階段可分為 0-6 個月、7-12 個月、及 13-18 個月,

旅居者在 7-12 個月時是處於 U 型的最底端,也就是處於危機期的階段,但此現 象也會因個人特質而有所不同(引自韓光俐,2009,頁 30)。

而 Oberg(1960)以 U 型適應理論為基礎,進一步提出「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一詞,說明跨文化適應的現象(引自韓光俐,2009),將「文化衝擊」分 為四個時期的適應階段,分別如下:

(1) 蜜月期(honeymoon):個體在抵達新文化環境後數周,對於這個新環境充滿 著新奇及興奮。

(2) 文化衝擊期(culture shock):個體在此時機,對於新環境的人、事、物充滿 著排斥與敵意,對於周遭人的態度也相當冷漠及不友善,此時期的特徵,就 是對新環境的一切充斥著敵意的心情,此時期也是容易造成情緒崩潰的時 候,所以有人會選擇離開此環境,但也有人繼續留下來面對這一切,並往下 一個時期發展。

(3) 恢復期(recovery):此時期,個體會願意去了解新環境的人們,並獲得某些 語言技巧及能力,並與新環境的人們建立良好友善的關係,若遇到不熟悉的 社會情境,會運用幽默感來應對及解決。

(4) 適應期(adjustment):個體完全適應了這個陌生的環境,並能接受其文化、

習俗和行為規範等等。

Moreover&Brick(1991)提出 U 型理論的四個階段,包括:(1)陶醉期

(euphoria);(2)沮喪期(depression);(3)適應期(adjustment);(4)接納期

(acceptance)。

Pederson(1995)的質性研究對旅行經驗受到文化衝擊的重要歷程,分別是:

(1) 蜜月期(the honeymoon stage):此時個體的感覺是感到新奇、有趣、正向的,

情緒處於愉快、好玩、幸福。

(2) 分裂階段(disintegration stage):個體在此時期是感到失落、憂鬱、沮喪的、

退縮、迷失方向,因為對求學國種種的一切,都不是原先所預期的。

(3) 重新整合階段(reintegration stage):此時個體會從內向的自責轉變至外在求 學國,並認為求學國文化是不好的,情緒是反抗、拒絕、充滿敵意的。

(4) 自主階段(autonomy stage):對原本舊有的文化與新文化做一整合,此時的 心態是公平、平衡及客觀的狀態。

(5) 相互依賴階段(interdependence stage):個體在此時會感到同時歸屬於好幾個 文化裡,並在其文化裡享受那融合的滋味,更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新觀點及文 化價值觀。

小結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述,文化是指我們生活中許多的小細節及習慣所構成的,

因為每個人所居住的環境及生長背景皆不同,因而產生了許多屬於該國度、地 區、族群的文化,當國際學生面對一個展新的求學國度及求學環境時,是需要時 間來認同這個國家、地域的文化。在認同文化的同時,因為生處在一個陌生的環 境中,所碰觸的一切人、事、物都跟以往熟悉的環境不同,進而造成心理上的焦 慮,或是生理上產生容易緊張、頭痛,這都稱之為文化衝擊。

學者對於文化衝擊適應階段論述雖然略有不同,但原則上每位學者所提出的 適應週期都屬於類似的情形,都是從衝突轉向融合接受之歷程階段。根據 Oberg

(1960)所提出的 U 型適應理論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蜜月期,國際學

(1960)所提出的 U 型適應理論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蜜月期,國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