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地理學相互連結(Ogden,1998;轉引自宋郁玲,2006) ,成為一個跨領域 的概念。而翻閱近年來的移民相關論文,大致有幾個探討方向:

7

到社會環境、家庭、個人三個因素影響,在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並考慮到時 間的長短,移民會隨時改變他們移動意圖、方向與途徑。

二、移民遷移決策

徐榮崇、姜蘭虹(2004)的〈澳洲臺灣移民的空間性與地方性:居住 地的選擇與決策思考〉一文指出在澳洲的臺灣移民會因遷移考量的差異而 選擇不同,其決策機制由需求、能力和適應歷程三者的相互作用而定。文 中亦提到而在初次居住地考量上,透過親友的介紹,移民將獲得相關的資 訊與安全感,因而發生連鎖移民的現象,同出生地的移民在地理空間分布 上會集中。

徐榮崇(2008)的〈集體記憶與社會資本-談加拿大臺灣移民的居住 地選擇與思維〉採用移民共同的集體記憶及前人移民路徑建立起來的社會 網絡,所累積的社會資本為概念,來解釋為何臺灣移居加拿大會聚集在溫 哥華地區,因為當地具有語言、生活的便利性,健全的社會網絡,移民熟 悉的經濟活動與生活習慣,還有能凝聚移民認同感的文化展現。而移民者 本身的人際網絡也會影響其居住地的選擇性。

三、移民在移居地的文化展現與認同

陳燕禎(2008)的〈臺灣新移民的文化認同、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

探討桃園地區新移民其文化認同的發展和社會網絡力量的運作情形。社會 對新移民與其子女的是採歧視與排除的態度,將其視為「過客」的身分,

因此新移民多處在較封閉性的社群網絡中,但隨著居住時間一久,其母國 的文化開始展現在臺灣這個舞臺,故作者提到政府應運用新移民的社會資 本力,來發展多元文化產業政策,促進社會融合。

陳書偉(2011)的〈離散與鑲嵌-中壢龍岡伊斯蘭文化地景塑造與解 讀〉採離散的概念去解釋中壢龍岡地區這些擁有各種不同原鄉背景的的移 民者如何轉化原本自身的族裔文化,透過共同的宗教信仰而凝聚起來,而 透過移民的歷程來探討穆斯林文化在龍岡的空間化與在地化,而以宗教為 媒介所形塑的文化地景,成為當地人彰顯自我身分認同的方式。

8

吳潔冰(2013)《澳門緬甸華僑文化地景的形成與轉變》先用推拉理 論去建構緬甸華僑移入澳門的移民背景,將文化地景定義為物質與精神層 面的展現,探討其隨者當地政府的政策所做的改變,並歸納出「澳門緬甸 潑水節慶」、「澳門緬甸飲食文化」為緬甸華僑所發展出來的文化景觀,成 功塑造出澳門三盞燈地區的品牌形象,移民文化成為澳門的一大觀光資 源。

四、海外華人移民

其中部分探討華人在移居的形塑出的文化景觀會隨者當時的社會背景 不同而有所轉變:

葉韻翠(2009)的〈新加坡華人聚落地景變遷與國族意涵〉新加坡的 地景,隨著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轉變,建國前原以富有多元族群色彩的傳 統聚落為主,受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其他地區的移民文化所形塑,而 建國後受到國族意識的操作,建築型態多改建為高樓組屋,可達重新統 籌、分配的目的。

鄒雁慧(2008)的《馬來西亞華人新村文化景觀的變遷:增江新村之 研究》以鄧肯的生態複合體來探討不同時間背景下,國家政策或大環境背 景的變動,對移民景觀-增江新村的改變之影響。

五、臺灣離島移民

而本研究主要探討離島居民因工作因素而遷居至臺灣本島的案例,因 此以下亦針對同為離島移民的相關研究做回顧:

蔡佳芸(2004)的《高雄市境內澎湖及移民之研究》,以推拉理論去 解釋澎湖移居至高雄的背景脈絡。移民的聚落型態會隨著移入時間的不 同,而有所差異。日治時期,高雄市皆尚未發展完全,大量邊際土地使移 民會聚居成澎湖社,而戰後因都市已完全發展,移入的澎湖移民就呈分散 居住。而澎湖移民會透過澎湖廟、澎湖同鄉會來凝聚情感。

陳美君(2006)的《旗後的七美移民生活方式與血緣聚落的發展》,

以微觀的角度看移民經驗,研究對象為從七美遷移至旗津的陳姓聚落。採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