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祖地區人口移出的推力因素

第二章 馬祖人移居八德地區的背景因素

第一節 馬祖地區人口移出的推力因素

一、位居戰爭前線,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及安全上的疑慮

民國 39 年韓戰爆發後,政府將海南島、舟山島的軍隊撤離,全力固守 金馬地區,使馬祖成為捍衛臺海的第一道防線(黃麗生,2009:29)。而民 國45 年將金門、馬祖劃為戰地政務實驗區,成立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為 馬祖地區的最高決策機構,舉凡民政、財政、司法、教育、建設、農礦等皆 歸其所管,實施軍政一元的領導,連江縣長也由國防部指派軍人擔任。此 時,馬祖進入到戰地政務時期( 邱新福,2005:289)。

戰地政務期間施行的管制政策,使民眾的日常生活備受限制,例如:宵 禁限制晚上六點後不得在外走動,若有特殊需求要申請宵禁通行證;燈火 管制規定夜晚須關閉門窗,燈具要掛上燈罩;普通人民犯法依軍法審判,不 得請律師辯護;往來臺澎地區需申請入出境管制;電信管制使電訊遭封鎖,

只能以書信、電報對外聯絡;電器用品管制規定除照明設備外,不得使用高 耗能電器,如:電鍋、洗衣機、冰箱等(邱新福,2005:289)。另外,馬 祖地區雖未曾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8,但零星的衝突事件亦讓馬祖居民陷 入恐懼與不安之中,時有居民被炮彈擊中、誤觸地雷或被流彈波及,輕者傷

8 如民國 47 年發生金門八二三炮戰。

20

殘一生,重者失去生命(邱新福,2005:271-272),因此馬祖居民的生活 品質受軍事防衛而造成限制,又因位居戰爭前線,造成人民有居住安全上 的疑慮,此為導致人口選擇移往臺灣本到的因素之一。

二、環境的不利條件使產業發展受限,就業環境不佳

依據連江縣的三級產業就業人口比例的變化圖(圖2-1),可知馬祖地

區早期的就業人口以第一級產業為主,但自從進入戰地政務時期後,第一 級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就不斷下降,反之,而第三級則不斷上升,產業結 構於民國60 年初發生轉型,第三級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超越了第一級產 業,顯示馬祖地區產業由過去的第一級產業轉變成以第三級產業為主,而 第二級產業一直為三者之中比例最低者,可看出馬祖缺乏工業方面的就業 機會,並未如臺灣本島有歷經工業化的過程。

圖2-1 連江縣歷年三級產業就業人口比例變化圖

資料來源:民國45~71 年取自《福建省連江縣志第五冊》

民國 72~81 年取自《連江縣統計年報 101 年度》

註:《福建省連江縣志第五冊》的第一級產業:農、漁,第二級產業:工,第三級產業:僅 軍公教、商;《連江縣統計年報101 年度》的第一級產業:農林漁牧,第二級產業:

工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水、電燃氣業、營造業,第三級產業:商業、運輸倉儲 及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公共行業社會團體及個人服業務業。

民國 61~80 年間,因馬祖人大量遷臺使得連江縣總人口數下降,但 從三級產業的就業人口數量來看(圖2-6),從事第二級產業的就業人口數 大約維持一定,沒有太大的變化,第三級產業的就業人口數卻有稍微增

21

加,而從事第一級產業的人數在持續減少,因此,可推測大量遷臺的馬祖 移民中,一部分是屬於從第一級產業所釋放出來的勞力,而另一部分可能 是新的年輕就業人口,受到就業環境不利的因素影響,而選擇到臺灣本島 工作。因此,為探究就業環境不利的因素,以下先以第一級產業的發展背 景及其勞力釋放的原因作闡述,接著便針對馬祖第二、三級產業的發展限 制,來歸結出馬祖就業環境的不利。

圖2-2 連江縣歷年三級產業就業人口總數變化圖

資料來源:民國45~71 年取自《福建省連江縣志第五冊》

民國 72~81 年取自《連江縣統計年報 101 年度》

註:《福建省連江縣志第五冊》的第一級產業:農、漁,第二級產業:工,第三級產業:僅 軍公教、商;《連江縣統計年報101 年度》的第一級產業:農林漁牧,第二級產業:

工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水、電燃氣業、營造業,第三級產業:商業、運輸倉儲 及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公共行業社會團體及個人服業務業。

(一)第一級產業的發展背景與式微

馬祖早期以第一級產業就業人口為主,佔了就業人口的 60%以上,雖 然山多平原少的環境特徵使其農業發展受限,但其四面環海、多灣澳良 港,直接從事漁業與漁業相關之人口曾高達一半以上,因而居民多以捕魚 為業,務農為副,魚汛期間出海捕魚,過後下田務農與修補網具(王金 利,1999:165-167)。而馬祖最早的人類活動紀錄也與漁業活動有關,

可知馬祖經濟活動因漁業而起,其發展盛衰亦會受漁業影響。早期馬祖列 島為閩江口魚場的作業棲息地,居民多流動漁閩東沿海與馬祖之間,而閩 浙漁商、販運漁貨的船隻也在此群集,漁村經濟繁榮(邱新福,2005:

196),後因國共兩軍對峙,海峽兩岸間斷絕往來,使馬祖地區漁民失去了

22

(N10,2014/11/7)

(二) 第二級產業的發展與限制。

23

綜合以上,可知馬祖的產業結構由第一級產業為主轉為第三級產業為主,

且無歷經工業化的過程,因此當地缺乏第二級產業相關的工作機會,而第 三級產業的發展又受到當地市場小而發展有所限制。由此可知,由第一級 產業所釋出的勞力或是新的就業人口,無法全數在馬祖當地找到對應的工 作,顯示出馬祖地區就業機會不足,導致大量人口移出,是馬祖人口外移 為最主要的推力因素。

三、位居國家邊陲地,社會資源較本島缺乏

社會資源涵蓋的項目很多,以下單就對幼年人口影響至深的教育資源 及對老年人口關係重大的醫療資源作討論:

(一) 教育資源

馬祖地區的教育資源僅有學前教育、國民中小學11,而位在南竿鄉的馬 祖高中為民國57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才升格的學校,對中學畢業的 學子而言,會在師長與親友的指導下,部分選擇就讀馬祖高中,部分會選擇 前往臺灣本島繼續就學,因此,許多青年於15、16 歲就會遷移到臺灣;也 因島內缺乏高等教育的大專院校,對欲就讀高等教育的學子而言,亦會在 高中畢業後前往臺灣本島深造,而前往臺灣就學的學子多選擇以半工半讀 的方式進行,一方面能完成學業,一方面能分擔家中的經濟負擔。

當時國中一畢業,就跟5-6 個國中同學一起來臺灣,我們都就讀 夜間部,這樣早上就可以進工廠工作,然後晚上再去上學,我們 那時候都很省著用錢,賺到的錢有剩還要寄回家中,因為當時還 有較小的弟弟妹妹要養。(N9,2014/05/02)

(二)醫療資源

馬祖地區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醫護人員缺乏,時需仰賴野戰醫院與 陸軍總醫院醫生的門診支援,雖自民國63 年起,制定培養醫護人員計畫,

保送優秀青年至臺灣就讀醫科,於民國70 年陸續返鄉服務,對醫療品質的

11馬祖地區的中小學僅有:介壽國小(附幼)、中正國中小、塘岐國小、中山國中、東莒國小、

東引國中小、仁愛國小、敬恆國中小(附幼)、坂里國小(福建省連江縣志,2003)。

24

提升有所助益,但醫護人員數量仍嫌不足(淡江大學,2003:497-498),

據民國81 年的醫護人員統計數量來看,當時的醫生僅 5 人,又須分散各島 執行醫療業務,且多未接受完整的專科訓練,醫生僅提供一般的門診,專科 醫生缺乏(淡江大學,2003:504-505),為追求更好醫療環境的馬祖居民,

會選擇遷居本島。

另外,政府機關與社會機構多設立在人口最多的南竿鄉,如連江縣政 府設於介壽村、縣立醫院(衛生院前身)設於復興村、社教館設於介壽村、

歷史文物館設於清水村、馬祖高級中學設於介壽村……,對其他鄉的居民而 言,要使用這些社會資源或接受行政單位的服務,會因交通上阻隔而有所 限制,可能會加劇遷往本島的動機。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