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兩岸分治後,中共對臺戰略一向以強硬政策為依歸,國共雙方均佈署重兵在 福建對峙,然而時間一久,第一代領導人均不在位以後,兩岸開始出現微妙變化,

臺灣因實施民主體制而產生了政黨輪替,大陸亦因改革開放進而使經濟建設快速 成長,大陸社會因應經濟變革而產生了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資本市場,

雙方從沒得談變成有著共同的追求目標-經濟成長。

一、中共對臺戰略轉移關鍵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無論從什麼角度,從什麼立場,都不可能忽視 1978 年 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這是兩岸時局從對立到和緩中,最關鍵的時間點。在 1979 年的中共人代常是以 1979 年中共人代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為轉折點,

此一轉折是緣自於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國家的工作重心實行了 戰略轉移。9

此時的中共已與美國建交,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廢除中美防禦條約,撤離 美軍駐臺,中共也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建立邦交,並進入聯合國取代我國,成為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共對蔣的鬥爭,已經轉變成為對臺的招降與安撫,鄧小平 隨即提出一國兩制的思想,從而行成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也讓中共對臺政策有了 根本的變化。

二、中共對臺政策的多元化思維

中國對臺政策在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調上運作已逾廿年,其 於「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方針下,邀請在野黨領袖訪問大陸、開放臺灣農產便捷

9 楊開煌,「對臺政策 30 年:從和平統一而和平發展」,海峽評論,217 期(2009 年),頁 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銷陸等等作為,已將統戰政策實質貫徹到涉臺事務層次。如經貿方面:吸引臺商,

強化民間經貿交流,是中共現階段對臺工作突破重點。協助臺資企業發展、發揮

「以臺引臺」作用,加強大企業、大財團及各行業同業公會聯繫,做好對臺引資 工作。經由擴大兩岸經貿關係,以吸收臺資、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促進「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以增加綜合實力。文教方面,包括了一般文教、新聞、體育等 交流工作,其政策性、策略性都很強,將工作重點置於文藝、旅遊、文物考古、

科技發展等方面,尤著重高校對臺招生等優惠政策之宣傳,並擴大至政治層面。

為免各行其是,這些交流活動統由各級「臺辦」,從「宏觀」上負責指導、協調、

管理;其具體業務,則由業務部門歸口管理。而在社會交流方面:趁臺屬來臺探 親、探病、定居之便,透過渠等將對臺方針、政策帶到臺灣,擴大政治影響,實 施對象以第二、三代臺胞為主。利用宗族、血緣、文化、大中國意識等題材為訴 求,意圖改變臺灣民眾對中國認同意識逐漸淡薄現象。10

三、開放大陸遊客來臺政策中,隱含著兩岸的政治因素

兩岸關係與兩岸政策是影響當前我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兩岸有意 在既有經貿交流基礎促進互惠,已是確認的方向,對中共而言,主要仍是考量「一 個中國」的政治原則;而對我方而言,主要關注重點為主權地位不能被矮化與國 家安全的保障,亦即無法接受將之定位為「國內旅遊」。11所以我們前瞻兩岸未來 關係發展,應以「建構雙方共同利益」為目標及以「鞏固雙邊信任基礎」為前提,

在方法上是可以先談正面、善意的可能及未來走向,次再解決政治及經貿的困難 實務。12

10 李銘義,「中國崛起與兩岸關係發展」,第二屆中山學術與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專論),頁 8。

11 蔣海明,「從全球化趨勢觀點《開放大陸觀光客直接赴臺觀光》之影響」,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第 4 卷第 2 期(2009 年),頁 9。

12 李銘義與潘啟生,「中國對臺政策研析」,東亞論壇季刊,第 449 期(2005 年),頁 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大陸學者亦指出臺灣提出開放大陸居民赴臺已有一段時間,大陸政府也以對 臺灣展示善意來加以回應。這項舉措的經濟利益被臺灣的業界看好,但並沒有立 即轉化和實際的步驟,因為,要兩岸在經濟上的任何往來,都滲透著政治因素。

13在大陸頒佈《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後,臺灣當局對北京的 的這一規定立即提出批評,行政院長蘇貞昌 2006 年 4 月 18 日在立法院答詢時 說:『政府對中國觀光客來臺一直秉持開放態度,不開放的是中國方面,對岸至 今仍未將臺灣列為觀光地區之一』。

截止到 2006 年 3 月,全世界上向中國公民開放的出境旅遊目的地總計 117 個,已經實施的有 81 個。這是中國和世界上一些國家簽署的協議,將這些國家 列為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的目的地國家,這是國家間的協議。而兩岸之間不存在國 家與國家的問題,中國政府是不會在“一個中國”的立場上讓步的。如果中國大 陸一旦將臺灣列為“觀光地區之一”,對臺灣是政治上的一大突破,而這對大陸 是不可能接受的條件。

四、陸客來臺有助於增進兩岸關係

在 90 年代,臺灣也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其經濟後來逐步復蘇,但旅 遊業在的復甦在中途又遭受到 SARS(非典)的打擊,2003 年來臺遊客比上一年驟 減 24.5%3。臺灣方面對於旅遊業的振興有著很高的期望,而在旅遊業界,大陸 遊客赴臺成了振興臺灣旅遊業的一個希望。14觀光局局長許文聖在談及 2005 年臺 灣旅遊事業發展時曾提出,期望能夠達到來臺旅客成長 10%這樣一個目標。大 陸遊客就是按照目前臺灣方面給出的配額,每天 1000 人,一年也達 36 萬 5 千,

已超出了臺灣觀光局對旅遊業 10%增長的期望。臺灣交通委員會專案討論開放大

13 楊雁,「開放大陸遊客赴臺旅遊政治因素分析」,東亞論壇季刊,第 459 期(2008 年),頁 3。

14 楊雁,「開放大陸遊客赴臺旅遊政治因素分析」,東亞論壇季刊,第 459 期(2008 年),頁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陸人士來臺觀光時,估計若開放每天一千名第一類大陸人士赴臺,一年將有至少 6 億美元收入。

按照 2008 年兩岸所談定的每天 3000 名大陸遊客,一年 110 萬人次,將給臺 灣創造新臺幣 600 億元的商機,並指出臺灣將陸客來臺視為”特效藥”。

開放陸客赴臺旅遊最直接的意義是刺激民間消費,目前臺灣旅遊業的產值佔 不到 GDP 的 2%,而歐美先進國家則平均為 4%-7%,因而臺灣的旅遊產業至少有 兩倍的成長空間。15臺灣之所以積極爭取大陸旅遊客源,原因有二,一是大陸出 境旅遊快速激增,到 2007 年已經是一年有 4095 萬人次出境。二是大陸遊客具有 強大的消費力,出境旅遊人均購物達到 950 每元/次。三是大陸人民喜歡到臺灣,

大陸網站對大陸人民的調查高達 88.06%將臺灣列為旅遊目的地。民調顯示,大 陸起碼有 5 千萬人願意赴臺旅遊,這是臺灣十年入境遊客的總和。16

五、中共對陸客來臺政策的靈活運用

2008 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迅速恢復談判,陸 客也在中國的刻意操作下大量來臺。由此可見,大陸將觀光客來臺此一單純的經 濟與觀光議題,摻雜了過多的政治考量,但也顯示出當前中國對臺政策的積極性 與靈活性。陸客可使臺灣對中國大陸經濟更為依賴中國已瞭解到若陸客來臺,除 可有效提升臺灣經濟外,亦可使臺灣對於中國的經濟依賴更為密切。以澳門為例,

從 2008 年 8 月份開始,北京刻意增加了陸客前往澳門自由行的限制,使得澳門 近年來因陸客所創造的經濟榮景步入寒冬,北京當局此舉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冷卻 澳門發展過熱的博彩業,另一方面也是告訴世界,陸客開放與否是由北京作主。

17

15 藍文,「大陸居民赴臺遊─為重振臺灣經濟開出一劑良藥」,兩岸關係,2008 年 9 月,頁 30。

16 劉紅,「從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說起」,兩岸關係,2008 年 9 月,頁 6。

17 范世平,「從大陸觀光客來臺看中共對臺政策變遷的政治意涵」,東亞研究,第 41 卷第 2 期(20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六、陸客來臺對大陸的反作用力

范世平指出,陸客來臺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是臺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包括多 元的言論、政黨的輪替、法治的要求、國會的監督、貪腐的打擊、自由的生活等,

他們不論是與臺灣民眾的對話交談、實地的觀察體驗、與臺灣政府機關與公務人 員的接觸、與臺灣導遊人員的互動、接收臺灣五花八門的新聞媒體,甚至是參觀 具政治意義的景點,如臺灣民主紀念館,以及可能實際參與臺灣的群眾遊行與選 舉造勢等政治活動,都能讓他們感受深刻。相對於中國當前的言論管制、一黨獨 大、法治不彰、缺乏監督、貪污腐化、自由受限,均形成強烈對比,甚至對臺灣 的民主政治稱羨而充滿嚮往。每當中國民眾到國外旅遊,接觸到民主的資訊與信 息時,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就有如緊箍咒與過濾器般的限制自身思維,最常見的 說詞就是中外「國情不同」。事實上,中國官方對於西方民主化發展最多的反應 也是「國情不同」,許多贊同「新權威主義」學者的說法亦是如此。但臺灣在同 為華人社會的基礎上成功從威權政體走向民主,除了推翻前述中國官方的說詞外,

對於中國民眾與觀光客來說更具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