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文獻探討

在選舉制度的相關研究之中,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著作甚多,包括 書籍、期刊、論文等,其論述各有專精,以下對於渠等之研究概述如 下:

(一)西方學者在研究選舉制度所產生的政治影響時,焦點多在 於選舉制度所造成的比例性偏差問題,以及對政黨數目所產生的影響

。有關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之間關係最有系統的研究當屬法國學者杜 瓦傑,在其 1951 年出版的著作《政黨論》(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中提出所謂的「

杜瓦傑定律」,杜瓦傑認為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之間有密切的關聯,

包括:

1、相對多數決制傾向產生兩黨制;

2、比例代表制易導致許多相互獨立政黨的形成;

3、兩輪絕對多數決制易形成多黨聯盟(Duverger, 1951:247, 269)。

杜瓦傑並宣稱「相對多數決制傾向產生兩黨制」接近「一個真實 社會學法則」(a true sociological law)。而「絕對多數兩輪投票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比例代表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絕對多數兩輪投票制的影響尤難確 定」(Duverger, 1962:217, 239)。爾後西方學界多延續杜瓦傑的命 題,針對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之關係進行跨國性分析,並提出批判或 修正。而本研究所探討的是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變革對政黨體系之 影響,其中的選舉制度係包含了「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與「比例 代表制」,因此對於政黨體系的實際影響亦尚難確定。

而雷伊(D. Rae)在其著作《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 of Electoral Laws”中,對二十個西方國家的國會選舉進行 研究(Rae, 1967:7)。其中對於採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的英、美

、加、澳四國的研究發現,杜瓦傑的第一項論述在加拿大有出現例外 之情況,從而對杜瓦傑定律提出修正,指出當地域、文化、語言等因 素交錯的情況下,若不同團體存在強烈的敵意,將會提供地區內力量 不小的少數黨強大的支持基礎。但他亦承認,除非有地方性實力雄厚 的少數黨存在,否則簡單多數一輪投票制總是和兩黨的競爭相關聯。

雷伊另指出三種選舉制度的自變項,包括了選舉規則、選區規模、選 票結構,表示當選區規模增加時,比例性將會逐漸呈現一種增加的趨 勢 , 故 選 舉 區 規 模 與 比 例 關 係 是 呈 現 一 種 正 向 的 曲 線 ( Rae, 1967:92-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萊克(William H. Riker)在〈兩黨制和杜瓦傑定律〉 “The Two-Party System and Duverger’sl Law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Science

”中認為杜瓦傑的第一項論述可以透過對於例外 的修正而成為定律,因此他將第一項論述稱之為「杜瓦傑定律」(

Duverger's law),至於第二及第三項論述,萊克認為只具有機率性

,因此將其稱為「杜瓦傑假說」(Duverger’s hypothesis)(Riker, 1982:754)。

李帕特(Arend Lijphart)出版的《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 1945-1990”針對 27 個民主國家自 1945 年至 1990 年以來所採用的 70 個選舉制度進行研究,以分析選舉制度的運作及其政治效果,李帕特 以選舉制度中的選舉公式、選區應選名額及當選門檻等關鍵特徵,透 過比較分析與統計分析的方式,研究選舉制度的要素如何對選舉結果 的比例代表性、多黨體系分化程度、以及議會過半數政黨的產生機率 等變項產生影響。其指出:當選區規模越大,亦即選區應選名額越多

,則選舉結果較接近比例代表性,反之,則出現比例性偏差,此外,

議會規模對於比例代表性與多黨分化程度亦具強烈影響力,當議會規 模較大時,較能達到比例代表性。

此 外 , 李 帕 特 在 1984 年 出 版 的 《 當 代 民 主 類 型 與 政 治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一書中,其中關於選舉制度的部分,李帕特將 此些國家的選舉制度依選舉公式分為三類:相對多數與絕對多數、半 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而對於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的關係,規納 出三個論點:

1.所有的選舉制度皆會產生不成比例的結果;

2.當國會有效政黨數目與參選政黨數目做比較時,所有選舉制度 都會傾向於減少國會有效政黨數目;

3.所有選舉制度都可能塑造(manufacture)未獲得過半數選民支持 的政黨,成為擁有國會過半數席位的政黨;

相對多數決制與絕對多數制所表現出的效果在上述三論點中會 較比例代表制呈現出的效果更為強烈。

薩托利 1994 年的著作《比較憲政工程》“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駁斥一些學者認為選舉制度不會產生新的事物,其指 出選舉制度的效果是可以預測和決定的,且對於政黨體系、政治勢力

,乃至於憲政體制等皆有極大影響,且亦指出相對多數決制確實有利 於兩黨制的出現,但相對的不能忽略兩大黨以外小黨的損失及代表性 的扭曲。此外,書中認為不管任何一種選舉制度皆會對政黨數目產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削減效應,即使是比例代表制也是如此,此與下列因素有關:選區規 模過小、建立選舉門檻等。因此,當比例代表制存在操控效果時,其 效果是抑制性的,而非增加政黨數目(Sartori, 1994:27-52)。

塔格培拉(Rein Taagepera)與修格特(Matthew Soberg Shugart

)合著的《席位與選票:選舉制度的要素與效果》“Seats and Votes :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中,認為政治與選舉制 度彼此間以雙向的方式相互影響(Taagepera & Shugart, 1989:53)

。該書以量化途徑進行研究,作者以選舉區規模(district magnitude

)、政黨數目(the number of parties)、議會規模(assembly size

)等選票以外的變數為基礎,以預測選票與議席的轉換(Taagepera &

Shugart, 1989:238)。書中亦用數學方法來解釋選舉制度的效果,其 以 Laakso 和 Taagepera 在 1979 年所 提出的有 效政黨 數( the effective number of parties)(Laakso & Taagepera, 1979: 3-27

)來反映杜瓦傑心目中的主要政黨數,有效政黨數 N 的公式為:

=

Pi

N

1 2

其中 N 為有效政黨數,Pi 則為個別政黨(或候選人)的「得票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其並發現選舉區規模為有效政黨數的決定因素,政黨數隨著選舉 區規模的增加而增加,選區規模越大對於小黨之生存越有利,反之選 區越小越有助於大黨之競爭(Taagepera & Shugart, 1989: 112-125

)。

此外,塔格培拉和修格特對於選舉結果的比例性偏差(deviation

)也給予了操作性定義,其提出以「差額」(席次率-得票率)為基礎

,對整個選舉制度的比例性偏差作測量,書中也指出了盧斯摩爾(

Loosemore)與漢比(Hanby)在 1971 年所設計的 D 指數公式(Loosemore and Hanby, 1971:466-467):

D=

2 1Si −Vi

其中 Si 為第 i 黨的席次率,Vi 為第 i 黨的得票率,D 即為偏差 值,D 值越大,表示選舉結果的不比例性越高,反之,選舉結果的不 比例性越低;作者另外也指出,隨著立法機關的規模縮小,比例性偏 差度確實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可藉由此論點來觀察我國第七屆立法委 員選舉,當國會總席次減少時,其選舉結果的比例偏差度是否有所增 加。

4 另關於有效國會政黨數(effective number of parliamentary parties,ENPP),仍為相同公 式,其為各政黨席次率平方總合的倒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歸納上述文獻論點可得知,所有選舉制度皆可能傾向減少國會有 效政黨數目,特別是在相對多數決制與絕對多數決制所呈現的效果更 為強烈,而在比例代表制部分,若存在選舉門檻等操控性效果時,亦 會減少政黨數目,除此之外,選區規模越大對於小黨之生存越有利,

反之選區越小越有助於大黨之競爭,另外,議會規模對於比例代表性 與多黨分化程度亦具影響力,當議會規模較大時,較能達到比例代表 性,而當規模縮小時,比例偏差度則有增加趨勢。

(二)國內學者在研究選舉制度及其政治影響時,主要是針對某 個國家或數個國家進行個別深入的研究。其中,王業立《比較選舉制 度》一書,除將民主國家選舉制度分為多數決制、比例代表制、混合 制外,並針對混合式選舉制度進行詳細之討論,比較「聯立式」混合 制與「並立式」混合制之差別。而對於各種選舉制度所產生的政治影 響,包括對於選舉策略、選民的投票行為、政黨體系等影響,均有詳 細的介紹及說明,並納入了我國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及相關資訊 來加以分析(王業立:2008:7-67)。

隋杜卿在〈「單一選區」選制改革的政治影響:第五屆立法委員 選舉的模擬〉一文中,以全國性的單一選區劃分為起點,並根據各地 區(縣市鄉鎮)第五屆立法委員實際投票的數據,以各政黨為主體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統計其得票數(率),計算並比較各單一選區選舉的結果,來模擬 我國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政治影響。該研究針對單一選區兩票 制中的一些重要的選舉規則,以政黨席次比例性為核心,嘗試提出此 制度對我國政治運作可能影響的比較性分析,其中包括:1、立法院 總席次多寡對政黨席次比例性的影響;2、聯立制與並立制對政黨席 次比例性的影響比較;3、相對多數決與絕對多數決(兩輪投票制)

對政黨席次比例性的影響比較(隋杜卿:2003)。由於我國立法委員 選舉制度的改變除了是將原先的 SNTV 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

外,另外在國會總席次方面亦大幅減少,其勢必將會對我國政黨體系 的變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也將是本論文研究需要去觀察及檢 驗的部分。

蔡學儀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政治影響分析〉一文中,綜合過去 的研究結論與近幾年的政治觀察,針對單一選區兩票制在台灣實施後 可能的政治效應與影響有深入的分析,其指出新的選舉制度由於選區 過小,會阻礙新人和清流出頭,以及小黨的發展,在單一席次壓力下

,各黨在提名時必然或多或少會因為實力考量,提名現任者或地方財 團以及派系參選,導致抹殺新人出頭的空間,同時單一選舉競爭激烈

,理論上對大黨有利,運作結果也會排擠小黨的生存空間(蔡學儀:

,理論上對大黨有利,運作結果也會排擠小黨的生存空間(蔡學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