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單一選區兩票制之解析

第四節 新舊選舉制度的比較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新選舉制度中,每位選民有兩張選票,第一張上面印有候選人 號次、照片、姓名,區域立委選票為淺黃色,山地原住民選舉票為淺 綠色,平地原住民選舉票為淺藍色。區域立委候選人中以得票最多者

,當選為該選區的立法委員。山地及平地原住民選舉,則以得票數前 三名為當選人。而選民領到的另一張選票,就是兩票制中的「第二張 選票」,選票顏色為白色,印製的是政黨標誌及政黨名稱。第二張選 票的開票結果,政黨得票若超過 5%以上,就可以按得票比例分配全 國不分區的 34 個席次,再依據各政黨向中選會登記的名單排名順序

,依序當選(中央選舉委員會,2008)。

第四節 新舊選舉制度的比較

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在舊選制下,區域立委是採取「複數選區單記 非讓渡投票制」,在此制度下,一個選區內有多位候選人競逐多個議 席,而每位選民只能投一票,得票數前幾高的候選人勝選,再利用政 黨在區域候選人所得的票數比例,計算比例代表的席次;新選制「單 一選區/兩票制」(Single constituency / two- ballot system),

選民在單一選區和比例代表區所投的兩票被分開計算,在每個單一選 區得票最高者為當選,其餘席次則依據政黨在比例區的得票等比例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配。關於新舊選舉制度差異還包括下列數項,除文字說明外,並請參 考圖 2-5,2-6 及表 2-4:

一、任期方面

立法委員任期將會由原來的 3 年延長為 4 年。

二、席次方面

舊選制總席次為 225 席,其中包含區域 168 席,原住民 8 席,僑 居國外國民 8 席,全國不分區 41 席;新選制總席次為 113 席,其中 包含區域 73 席,原住民 6 席,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 34 席。

三、區域立委選舉區

舊選制下共劃分 29 個選舉區,包括高雄市第一選區、第二選區、

台北市第一選區、第二選區、台北縣第一選區、第二選區、第三選區、

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 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

基隆市、新竹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金門縣、連江縣。其中 台東縣、澎湖縣、金門縣與連江縣由於人口數較少,應選名額為 1 席,

是為單一選區外,其餘均為複數選區。

新選制共劃分 73 個小選區,包括台北市第一~八選區、高雄市 第一~五選區、台北縣第一~十二選區、桃園縣第一~六選區、苗栗 縣第一~二選區、台中縣第一~五選區、台中市第一~三選區、南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縣第一~二選區、彰化縣第一~四選區、雲林縣第一~二選區、嘉義 縣第一~二選區、台南縣第一~三選區、台南市第一~二選區、高雄 縣第一~四選區、屏東縣第一~三選區、宜蘭縣、新竹縣、台東縣、

花蓮縣、澎湖縣、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金門縣、連江縣(中央 選舉委員會:2008)。

四、區域立法委員產生方式

舊選制採 SNTV,每一個選區可選出 1 或多名立委,選民投票時圈 選一位候選人,以該選區應選席次相對高票的數位候選人當選;新的

「單一選區兩票制」每一選區僅有一人當選,候選人必須取得該選區 最高票,才能勝出。

五、不分區立法委員產生方式

在新選制中,不分區立法委員是按政黨票的得票比例產生,和舊 選制的區別在於,過去選民只能投一票,此一票投給區域候選人,然 後依照區域候選人的黨籍,按比例分配給政黨計算不分區的席次。而 新選制則是選民可以投兩票,一票給候選人,一票給政黨,投人投黨 各不相干,政黨票得票超過 5%的政黨按比例分配不分區立法委員。

六、原住民立委產生方式

新舊選舉制度,原住民選舉方式皆採「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 制」,舊選制自由地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 4 人,新選制自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地區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 3 人。

七、優缺點

(一)優點

1、原選制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

在此選舉制度下,小黨的生存空間比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來 得大,且選區越大,小黨的生存空間也越大(謝復生,1992:19),此 外,此選舉制度另外一個主要的特色之一是選票與席次的轉化方面有 相當的比例性,有利於少數意見的表達,可以減少死票的產生,並可 使選民與代表之間建立直接的關連性。

2、現行選制單一選區兩票制

在單一選區之下,由於每個選區只選出 1 名立法委員,因此,依 據中間選民理論,候選人在議題方面會採取溫和路線,以爭取相對多 數選民的支持,因此可削弱極端意識型態政治人物的當選空間;另一 方面,可消除小黨林立的現象,形成兩黨政治的發展,政局會較為穩 定。

(二)缺點

1、原選制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

由於一區多席,政黨為求最大的勝利,必須提名多人,通常會在 初階段形成激烈競爭,助長派系的形成,且因一個候選人只須在選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獲得部分比率的票數,即可當選,常造成偏激選風出現,使社會分歧 加劇,另一方面也使得候選人買票容易,進而助長賄選之風(林建地,

2004:36)。

2、現行選制單一選區兩票制

在單一選區制之下,小黨不容易生存,使得多元利益的表達空間 遭到壓縮,且就得票率與席次率之間的「比例性」(proportionality)

來看,所有選舉制度中,比例代表制(PR)的效果最佳,單記非讓渡投 票制(SNTV)次之,而單一選區制是最低的,因此容易導致得票率與席 次率不成比例,死票過多,「非比例性」(disproportionality)大幅 提高。9

9 比例性和非比例性意指得票率與席次率之間的關係。當政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率越接近其席次率

,表示其比例性越高,而非比例性越低;反之,政黨的得票率與其席次率差距越大,表示其比 例性越低,而非比例性越高(Lijphart 1984, 207-213)。

票制(Single Non Transferable Vote under Multi-Member Districts, SNTV-MMD, SNTV)+

比例代表制(PR)的混合

以單一選區制

(Single-Member District, SMD)+比例代表制(P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