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比較文學的研究自十九世紀始,許多學者即致力於此領域的定義與發展。文 學建立於文字基礎上,而被稱之為文學的文字,是不同於一般生活所使用的文字,

並且具有相當強烈的感情色彩作為附帶前提。不同語言派生出不同文學,加之以 文化,又呈現出更多樣的支流,但追究至創造文學的情感源頭,在不同語言文化 所呈現的文學,出現相似的表達方式,也就不是那麼令人匪夷所思了。中日比較 文學的領域裡,由於同屬漢字文化圈,在語言上本身即具有一層親屬感,再者,

貿易交流產生的文化融合,也一再地反應於文學中,於是中日兩國的文學比較研 究,更是成為了一門專業學問。上一節中提及無論於中國或是日本,中日比較文 學的課題已朝向多樣化的趨勢邁進。然而,可惜的是,過去多年來,基本上皆以 影響研究為本質來探討中國古典詩與日本和歌,將中國古典詞與日本和歌作為比 較課題的論述相當稀少,目前研究者所蒐尋到最直接相關的文獻即是張全輝的碩 士學位論文《和歌與詞的藝術比較思考──從文本結構看和歌與詞》85與〈和歌 與詞的意象對比〉86一文,是明確將古典詞與日本和歌作為對象,並以比較的角 度探討兩國所呈現的藝術美學。前者利用現象學家羅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 1893-1970)的文學理論,將詞與和歌就語音層、意義單元層、被再現事物的客 體層、圖式化層等四層次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詞利用多樣的音韻,達到意象美感 的建立。和歌雖不比詞那般音韻多采,其簡單自由的韻律特色,營造了「物哀」

與「幽玄」氛圍,牽引出日本獨具特色的纖細唯美。兩者皆擁有著「境象生外」

的美學追求,基於「抒情」之餘,詞更開闢了「詩化」的新境界,而和歌雖還停 留於單純的抒情自我,然這份尋求純粹情感的吟詠,依然不減其美麗又哀愁的風 華。後者以「意象」為探討目標,從中挖掘詞與和歌的作品所具備的審美意識,

並這些代表了各自美學呈現的意象,是以何種方式存在於字裡行間。由於此文為 短篇期刊,只簡單論述了兩者作品中的意象,比較後沒有特別提出較為獨特的意 象,只概述式的總結所展現的美感特徵。

另外,姜文清所著《東方古典美:中日傳統審美意識比較》87一書中,就兩 國思想與文化上的淵源,透過比較研究,對中日兩國審美意識的特色與價值具有 更加清楚的理解與掌握。關於兩國審美意識的論著,張思齊〈在比較中看日本詩 歌的六個特徵〉88一文中,以中國詩歌與詩學觀點與日本詩歌與詩學觀點相互關 照,並提出六個層面的對比性:一是言志傳統與寫景專好;其二,言志性抒情與 審美性抒情;其三,壯志豪情與物哀幽情;其四,莊重嚴肅與淒婉俳諧;其五,

人的題材與物的題材;其六,寫實主義與印象主義。周建萍〈「物哀」與「物感」

85 張全輝,《和歌與詞的藝術比較思考──從文本結構看和歌與詞》,雲南:雲南大學比較文學 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5。

86 張全輝,〈和歌與詞的意象對比〉,《保山學院學報》,第 3 期,2010,頁 65-70。

87 姜文清,《東方古典美:中日傳統審美意識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88 張思齊,〈在比較中看日本詩歌的六個特徵〉,《東方叢刊》,第 2 期,2008,頁 33-48。

28

──中日審美範疇之比較〉89與宋慧〈「物感」與「物哀」審美觀念之比較〉90皆 對比「物哀」與「物感」兩種美學觀念,日本物哀美學重視人的情緒感受,是相 當直接的感性抒發;中國物感美學則講究情理合一,追求情感之餘,還要考慮合 乎禮義的「情志」。雖然兩者所規範的美學價值不同,但它們卻同時具有「由內 而外在由外而內」的情景融合特質,「物」與「心」正是兩國美學缺一不可的元 素。陳忻〈中國唐宋詩詞與日本和歌意境的「實」與「虛」〉91將唐宋詩詞與日本 和歌「情景」交織而成的意境為討論對象,並透過剖析意境的內部構造,考察意 境所呈現的「實」與「虛」。其中,意境之實大致可分為三類:描摹自然的純寫 景之作、不假襯托渲染等手段、運用鋪敘手法。意境之虛則有兩種情況:一為情 景交融,以景傳情;二為欲吐又吞、點到即止。以唐宋詩詞與和歌的共通點為主 要闡述,較未提及兩者差異處。而山本景子的〈日本詩學與歌學之辨〉則就所謂

「詩學」一詞於日本文學研究領域中代表了何種意義,透過辭典釋義與觀察研究 文獻現況,得出詩學並不能代指和歌歌學,兩者乍看之下似能共通,但和歌身為 日本古典詩歌的標榜,又是日本固有文化的代表,發展出一套有別於漢詩的系統,

因此歌學是以用來探討日本詩歌,而不是蓋以詩學統稱。

日文論著方面,太田青丘著作《日本歌学と中国詩学》一書,將日本歌學與 中國詩學以特質、歷史角度相互比較,以日本文學發展為主線,依序為上代、中 世前期、中世後期、近世等時期,分別闡述各時期歌學與詩學的關係,尤其是上 代至中世階段,中國文論、詩論藉由使節帶入,使兩國的文學得以相互碰撞,擦 出新興的文藝花火。鈴木修次(1923-1989)所著《中国文学と日本文学》,92自 兩國的文學主流現象談起,進而比較中國與日本於文學上所呈現的不同情態。中 國深受儒家經世思想影響,主要的創作群也多於政治相關的文人中,因而文學上 不免透露出「言志」之情;相對的,日本重視佛教中的隱遁思想,以假名文字為 創作方式的作者們多為宮廷女性或法師、居士,因此文學上是偏向於柔性的「物 哀」之情。仁平道明(1946-)專著《和漢比較文学論考》93中,〈和歌と詩と樂 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の措辞をめっぐて〉一文將《古今和歌集‧真名序》

中所受中國文論與詩論的影響,作出考證與對照,經由相互映證,得知平安時期 歌論的產生,既受容於中國理論,也從中發掘和歌歌學。中村幸彥(1911-1998)

於〈日本文学と中国──近世〉94文中說明了自中世的平安時代開始,雖然和歌 重新掌握了日本文學史中的地位,然而當時大量的漢詩與漢書籍廣為流傳,常常 能看到和漢混用的文章,因此日本文學中不少來自中國文學的變容,尤其中國山

89 周建萍,〈「物哀」與「物感」──中日審美範疇之比較〉,《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 30 卷第 4 期,2004,頁 47-50。

90 宋慧,〈「物感」與「物哀」審美觀念之比較〉,《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3 期,

2011,頁 47-48。

91 陳忻,〈中國唐宋詩詞與日本和歌意境的「實」與「虛」〉,《文學評論》,第 1 期,2004,49-52。

92 鈴木修次,《中国文学と日本文学》,東京:東京書籍株式會社,1978。

93 仁平道明,《和漢比較文学論考》,東京:武藏野書院,2000。

94 中村幸彥,〈日本文學與中國──近世〉,尾藤正英編,《日本文化と中国》,(東京:大修館書 店,1968),頁 93-111。

29

水自然詩更是影響了日本文學作品的「閑境與抒情」,然而,日本文學透過自身 文化的洗鍊,開展出一條專屬於日式風采的文學道路。森野繁夫(1935-2013)〈六 朝‧唐詩と王朝和歌〉95針對平安時期的王朝和歌,在接受中國六朝詩學與受六 朝詩風影響的唐詩兩者的作品與詩論後,如何由此脫胎而出,將和歌的內容體式 與技巧風格進一步提升,經過不斷的鍛鍊,逐漸體現出和歌特質的美學精神。

除卻以上關於中日比較文學的文獻討論外,以下將以令詞與情景交融境界及 短歌與物哀美學兩大部分,分別整理前賢所耕耘的研究成果。

壹、令詞與情景交融境界

一、詞學專論與詞體、詞人專論

自清代開啟詞學之路以來,「詞」文體的研究儼然已成為一門相當完整的學 門。黃雅莉的《宋代詞學專題批評研究》依據詞學批評的幾個重大面相出發,自 詞的本色、史觀、派別、作法、美學特徵等方面的專論作深入的探討,整理自宋 代開始至清代的詞學研究論著,並從中把握這些詞學研究的理論闡釋與發展脈絡,

向世人展現詞體的研究儼然已成為不輸於詩體的專門學術。而王偉勇與薛乃文合 著的《詞學面面觀》則以詞體本身為出發,分六單元來詳細闡述詞的起源、常識、

歌唱、作法等構成詞體的基礎,名符其實的從詞的「面面」來理解詞作。另外,

劉少雄的《讀寫之間──學詞講義》、《詞學文體與史觀新論》96也是自詞體開展,

前者將內容一分為二,上篇由詞的內在特質入手,探索詞的「抒情」美感與詞體 形式之間的聯繫,情景如何交融於詞體,詞調格律是如何應用於詞作中,下篇則 應用上篇所述,從中歸納出詞的寫作方法。後者將詞學先以文體論的觀點著手,

針對北宋名家與清詞的剖析,得出詞體所涵蓋的美學特質,又根據周濟、胡適、

鄭騫等各家學者的詞學史觀,探討他們為詞史所下的評析與意義,理出一條詞學 史觀研究的脈絡,最後結合文體與史觀兩個角度,統籌詞體與詞史的關聯性與內 在涵義。而葉嘉瑩的《中國詞學的現代觀》一書中,則透過西方理論來反思中國 詞學傳統與王國維的詞論,也利用西方現象學和詮釋學等理論觀點,與詞的「境 界」與「美感特質」等面相一同討論,針對詞的審美性質探悉詞之本色。黃雅莉 的《詞情的饗宴》,依照詞的性質特色,考察出詞有別於詩的獨立特性,由詞「抒 情自我」的內心描繪手法,深入詞人與詞作的心靈交流,了解詞與情相互作用產 生的極度魅力。並介紹了唐宋詞史上,極具代表的詞家,將名家名作由生命際遇、

鄭騫等各家學者的詞學史觀,探討他們為詞史所下的評析與意義,理出一條詞學 史觀研究的脈絡,最後結合文體與史觀兩個角度,統籌詞體與詞史的關聯性與內 在涵義。而葉嘉瑩的《中國詞學的現代觀》一書中,則透過西方理論來反思中國 詞學傳統與王國維的詞論,也利用西方現象學和詮釋學等理論觀點,與詞的「境 界」與「美感特質」等面相一同討論,針對詞的審美性質探悉詞之本色。黃雅莉 的《詞情的饗宴》,依照詞的性質特色,考察出詞有別於詩的獨立特性,由詞「抒 情自我」的內心描繪手法,深入詞人與詞作的心靈交流,了解詞與情相互作用產 生的極度魅力。並介紹了唐宋詞史上,極具代表的詞家,將名家名作由生命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