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編撰者時期的幽美纖細:素性、平貞文、紀貫之、凡河內

第五章 幽微哀情:平安宮廷的歌人與短歌

第三節 編撰者時期的幽美纖細:素性、平貞文、紀貫之、凡河內

壹、融智取與理性於古今風的完成

六歌仙時期為短歌的復興與蛻變下了極大的工夫,竭盡全力洗練了形式與內 容。形式上,由五七調轉變為七五調,三句為切的句式,能讓情緒凝鍊於結尾處,

使吟詠更具感情張力;內容上,以技巧性的修辭手法,為短歌的文字魅力增添上 雅緻的芬芳。這些對形式與內容的講究,是完成古今風的前期準備,於是短歌進 入編撰者時期後,形式內容迅速大幅成長,體式成熟之餘,對於抒情的定義也再 次刷新。此時期的歌人,從「物哀」的美學意識中,認知到「心詞合一」的重要 性,而要達到合一的境界,必須透過「詞」的雕琢,才能夠完美表達真實之「心」; 必須讓情感的深度與詞采的高度相等,才能夠使二者為一。經驗是抒情的第一步,

而當經驗成為美感經驗後的處理,將是呈現不同審美意趣的所在。在編撰者時期 以前的抒情觀,著重於當下的情感抒發,觸景生情的瞬間,即是詠歌的時限,因 此歌人們喜愛以歌合或寫信的方式進行創作,於是練就了於短時間內捕捉到細微 情感的強大感知能力,因而此時的短歌所展現的是一種以經驗為主的純粹情感爆 發力,以瞬息感動人心。但在編撰者時期,抒情已不再是焦點於「當下」,而是 拉長了感動的瞬間,將情感昇華為「美感經驗」,以一個經驗者的角度,再次審 視感知的「當下」,因此在抒情時,透過回憶的過程,能將情感梳理的更為細密,

且在處理美感經驗時,能擁有更全面的視野,去詮釋內在情心。短歌走到了編撰 者時期,無論內外,皆臻至成熟,擁有一套完整的系統,歌人對技法修辭的智取 與反思美感經驗的理性,使短歌富有深厚的情感寓意,正如唐月梅說:「古今歌 風則纖細優美,平淡澄明,語言洗練,歌調正確。」355退一步觀看情感世界,冷 靜過後再次品味激動地當下,讓理智稍稍回攏過渡濫情的主觀色彩,恰如其分地 展現「物哀」美學精神的調和之美。

貳、隱喻意味濃厚的反思抒情美感

編撰者時期的歌人以反思美感經驗的抒情概念進行創作,因而對詞采上的要 求更為講究,他們會尋找著恰當的語言,去修飾文字的情感,於是對言外之意的 掌握,便是此時期歌人們努力的方向。屏風歌的興起,使歌人們有了新的抒情對 象,以屏風上所繪製的自然風采為引,訓練歌人挖掘更為細緻地情感表現,以靜 景抒以動情,透過語氣的營造、語調的鋪陳與語言的隱喻,不僅使短歌的情感更 加纖細,同時文字也透露出幽玄之美。

一、素性風雅之筆的輕妙灑脫

素性,俗名良岑玄利,是遍昭僧正於俗世時之子,受到父命,成為空門子弟,

355 唐月梅,《日本詩歌史》,頁 123。

140

因其修行有成而入高僧位,賦以「法師」之名,世稱「素性法師」。曾移居於奈 良的石上良因院,多次受宇多天皇之命,舉辦歌合活動,而有「良因朝臣」的雅 稱。素性的文學素養相當深厚,自幼便與父親一同吟詠和歌,修習漢學,其中書 道造詣極高,甚至受到天皇的欣賞,曾於尊前於屏風上題寫短歌。他的短歌不因 出家而受到制限,反而多了輕妙灑脫之感,以優雅的筆觸,寫盡幽微的情思。下 面這首著名的代表作,以女性的角度,代言體的方式,講述著思君令人老的思怨:

秋月夜夜長,待君空斷腸。356

いま来むと いひしばかりに 長月の 有明けの月を 待ちいでつるかな

「長月」是日本古代 9 月的指稱。上面曾提到紀貫之描寫夏日夜短的短歌,

而此首歌「長月」的出現,正是隱喻著秋季夜長的雙關。歌的開頭以埋怨的語氣 述說:你總是空口說著馬上分奔至我身邊,點出女子獨守空閨的情態,接著歌人 特意使用了兩次月字,加深女子對夜晚的漫長之感。前半部「長月の」「の」字 的長音調,拉長了夜晚的時間感,同時也保持著歌中的情緒,隨著音階綿延至下 半段。「有明けの月」是指月份中十六號過後的月亮,於黎明時分仍有若隱若現 的殘影。由此引出末句「待ちいでつるかな」,「等待(待ち)」的是我,「顯現(い で)」的是月,等了一夜的我,出現的只有黎明的殘月,那人卻聲影無息。素性 以男子之手,寫女子之思,女性因男子的無情與承諾的背叛,而備受煎熬的神態,

透過月的意象與音調的安排,完全以吟詠的手法,展現女子漫長等待的幽怨。

二、平貞文花花公子的旑旎戀語

平安時代,有兩位著名的「好色」歌人,其一為六歌仙中的在原業平,其二 即是平貞文,兩人並稱「在中、平中」。平貞文為桓武天皇之孫,流有皇室血脈 的他,自幼即是於優渥的環境中長大,無憂的生活,使他更嚮往愛情的滋潤,傳 聞當時宮廷中的女性皆受過他的求愛,然而「花名」遠播的他,幾乎以失戀收場。

而歌物語《平中物語》正是以他為主角,將其一生中精彩的戀愛故事書寫其中。

另外,《源氏物語》裡其中一個有名的橋段,寫的正是平貞文求愛史裡發生的趣 事:他曾為了吸引女性的注意,以隨身水瓶中的水滴近幾滴於眼中,裝成淚眼濛 濛的情狀,他的妻子得知此事後,便偷偷往他的水瓶中裝入墨水,結果在他故技 重施時,使其當下眼眶染成一片漆黑。平貞文豐富的情愛經驗,造就他浪漫華麗 的歌風,致力於追愛的他,對於短歌的創作更是不遺餘力,甚至主辦過「貞文家 歌合」的文藝活動,凡河內躬恆也參與其中。下面這首於秋季出遊賞花時所作的 短歌,抒發著歌人尚未盡興的留念之情:

花興未竟歸程起,名花盛地且暫棲。357

356 張蓉蓓譯,《古今和歌集》,頁 289。

357 張蓉蓓譯,《古今和歌集》,頁 143。

141

花にあかで なに帰るらむ 女郎花 おほかる野辺に 寝なましものを

性情中人的平貞文,對遊玩賞花的熱忱,使他流連忘返於其中,興頭正起,

卻到了離開的時候,於是歌人忍不住心中的失望,大膽吟詠:明明還有大片好花 還未欣賞,為什麼就說要回去了呢?看看這沿途盛開的女郎花,多想就這樣睡在 其中啊!淺白直接的語調,將「女郎花」美人的喻意,與「安睡其中(寝なまし)」 作聯想,美景當前,「好色」成痴的歌人,卻不能留下細細賞味,多麼富涵豔情 的畫面,展現出歌人對「美」的執著與癡情。而另一首講述失戀的戀歌,同樣將 歌人的真性情嶄露無遺:

秋風翻葛葉,怨君恨難滅。358

秋風の 吹きうらかへす 葛の葉の うらみてもなほ うらめしきかな

歌人特意運用詞語的同音異義,兼具雙關的同時,以重複音韻的節奏性,營 造出反覆低語的沉鬱之情。秋風吹拂著葛葉,我的恨意宛如這葛葉不斷翻飛般,

永無止盡。「裏返す(うらかへす)」、「恨み(うらみ)」、「恨めしき(うらめし き)」,前者往復翻轉之意,與後兩者的怨很之意相連結,日語中「裏(うら)」 有背叛的涵意,暗指對方背叛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而「返す(かへす)」的返回 之意,又將歌人希望愛人能夠回心轉意的期望隱喻其中,這份又愛又恨的情意,

使他總是陷入抑鬱寡歡的情緒,只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怨懟,試圖平復失戀帶來 的悲怨。歌人至情至性的語言,充分展露於吟詠之中,短歌之於歌人,是傳達性 情的媒介,更是代表歌人的真切。

三、紀貫之自我觀照的知性色彩

紀貫之,與紀友則、凡河內躬恆、壬生忠岑共同編撰經典《古今和歌集》, 此集的問世不僅推動了國風文化,更確立了短歌的不朽地位。而身為此集的主編 撰者,不僅擁有深厚的學問涵養,更是平安女性文學的開拓者。紀貫之雖一生懷 才不遇,官途失意,但上天卻給予了他文學的天賦。曾任土佐地方官的他,於土 佐任期結束後的回京途中,寫下了日本第一部日記文學:《土佐日記》。全書以假 名文字記錄著旅途中遇見的人事物,以幽默的文人筆觸,假借女性的口吻,寄託 著紀貫之內心深處幽微的情思,而此部日記也成為女性文學發展的重要開端。他 為《古今和歌集》所作的〈假名序〉,不僅為日本和歌論立下先機,裡頭品評平 安初期六位歌人的論述,也成為日本文學評論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著作。紀貫之 的短歌,於當時可謂是領銜風潮的榜樣,運用自如的修辭技法,與極富知性色彩 的抒情姿態,是編撰者時期的模範之作。這首以戀情為題的短歌,透過杜鵑鳥的 啼泣聲,營造出空靈的悲戀景象:

358 張蓉蓓譯,《古今和歌集》,頁 328。

142 子鵑啼空悲,空戀錐心扉。359

五月山 こずゑを高み 郭公 なく音空なる 恋もするかな

仲夏的五月山中,高聳的枝頭上停駐的杜鵑,啼鳴聲響徹空中,這是一個專 注於聽覺的畫面,如同抒壓的輕音樂,跟隨著歌人譜出的音符,於翠綠的山林中 漫遊,被層層樹葉遮擋的杜鵑,不見其影,卻使其啼泣的鳴聲壟罩著整個天空。

歌人運用杜鵑鳴泣的悲感,喻以悲戀的淒涼,這片充斥著悲鳴聲的天空,似乎著 上了戀情的悲色,刺激著歌人多愁善感的情心。前半部「高聳的枝頭(こずゑを 高み)」一句,引出了後半部「啼鳴(なく)」一詞。「杜鵑(郭公)」作為前半部 的末句,形成前後的骨幹,貫穿整首短歌。而「なく」的「啼鳴(鳴く)」與「哭 泣(泣く)」的雙關,使杜鵑「悲泣」的同時,歌人也隨之「泣」不成聲,兩種 泣音迴繞於空中,震盪於歌人悲戀的心中。沒有明顯的激情描述,而是以一種涓

歌人運用杜鵑鳴泣的悲感,喻以悲戀的淒涼,這片充斥著悲鳴聲的天空,似乎著 上了戀情的悲色,刺激著歌人多愁善感的情心。前半部「高聳的枝頭(こずゑを 高み)」一句,引出了後半部「啼鳴(なく)」一詞。「杜鵑(郭公)」作為前半部 的末句,形成前後的骨幹,貫穿整首短歌。而「なく」的「啼鳴(鳴く)」與「哭 泣(泣く)」的雙關,使杜鵑「悲泣」的同時,歌人也隨之「泣」不成聲,兩種 泣音迴繞於空中,震盪於歌人悲戀的心中。沒有明顯的激情描述,而是以一種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