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二、章節安排

依據上述論文架構,本論文將劃分為五章。第一章的緒論主要闡述本研究的 源由與問題意識,並對此提出做出相關的文獻檢閱,以及提出研究途徑、方法與 範圍。第二章則是分為兩個部分的文獻回顧,其一是針對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內 涵區分為沿革、定位與議題傾向,並加以檢視之;其二則針對東南亞國協此個案 的歷史發展與區域關係進行探討。第三章則是分析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的輸入項 與中介變項,即為中國大陸的內部結構因素、國際與區域環境之等輸入項,以及 領導人風格、政權特性,以及國家利益界定等中介變項等因素,藉此探討對於中 共對東協外交戰略擬定之影響。第四章則是探討 21 世紀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之 輸出項,包含外交層面、東協區域整合,以及南中國海議題等面向切入之。第五 章的結論則是針對本研究之問題意識與目的提出解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第二章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內涵與對東協關係

中國大陸位處歐亞大陸東邊之門戶,面臨東亞第一島鏈與西太平洋,在地理 上屬於易攻難守之位置,周遭有二十個國家所環伺,其中七國位於世界軍事排名 前二十五、有五國在這七十年間與中共發生過軍事衝突、九個屬於政權不穩定之 國家、兩個是造成中共外交難題的政治行動者。此外,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

在中共周邊的部分國家有軍事佈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屬於中共之周邊國 家。1因此,在地緣上有著上述不穩定因素,周邊外交在本世紀起被列為中共外 交戰略布局之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東協全名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 ASEAN、「東協」,其主要目的在於締造東南亞國 家之間的合作,共同努力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為 建立和平與繁榮的東南亞共同體奠定基礎,並促進該地區之和平與穩定。2

而本研究主旨在對於 21 世紀中共的周邊外交戰略作探討,並以東協為例。

首先,「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周邊外交戰略,要先依據時 間序列從過往的經驗發掘,因此本章再針對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歷史脈絡作說明,

以了解中共過去對周邊外交戰略與形態之發展因;其次,將運用頂層設計的概念 檢視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定位,逐本溯源地從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總體戰略開始探 討,再逐步探討到最末端的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並說明其周邊外交戰略對於整體 外交戰略占有多少份量、周邊外交的意涵為何,以及其議題之傾向;再次,東協 自 1967 年成立以來,至今已成為「第三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探討東 協的內部結構也是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最後,綜合國力為區域霸權的中共,

也對東協趨之若鶩,因此在第四小節將針對兩者在 1967 年以來的雙邊關係進行 整理,以便為其後幾章之研究提供相當的基礎知識。

1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新 北:左岸文化,2013 年),頁 54-58。

2 「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0/28/content_610510.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第一節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沿革

本節主要探討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發展沿革,並以時間序列作為劃分,將回 顧中共建政以來對於周邊外交戰略之演變,再加上歷史上的中國周邊外交形態對 於現今中共對此政策之影響。雖然本研究之重點在於 21 世紀的中共周邊外交,

但從中國歷史上的秦漢等朝代以來,傳統的儒家與法家思想仍對於現今中共外交 戰略有一定程度之影響,而 20 世紀的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則是與本世紀的相關 戰略具有連貫性。以下勢必對 20 世紀以前的中共外交戰略之發展作一定程度的 探討。此外,「睦鄰外交」為中共建政以來對周邊外交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本節將 獨立探討之。

一、歷史上的中國周邊外交

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欲探究現今中共睦鄰外交的起源,早在歷史上已有記載。

自秦漢以降到清末止,中國早已重視對周邊國家之關係。其深受法家「霸道」的外 交思想與儒家「王道」的正統思想之影響,挾著文化與物質方面的相對優勢,與周 邊國家形成朝貢關係,主要以中國為中心的「上國」,與周邊數個「藩屬國」之間所 形成的階層式國際關係,並透過支配、防禦、雙重朝貢、冊封與存祀等行動維繫 著。3在朝貢體系之下,中國不但在東亞區域享有霸權之地位,也可藉此創造和 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並有利於促進其內部之發展;對周邊國家而言,不但可以從 中國得到較為先進之文明與物質產品,也可讓自己身處在天朝體系的安全防護網 路之內。

3 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頁 182;王賡武,中國與海外 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頁 310-311;板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近代 中國政治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年),頁 63-66;李雅欽,「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 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頁 119-1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二、改革開放前的中共周邊外交

中共自 1949 年建政後至改革開放前,由於本身具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性質,

再加上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因此先後採取了「兩個陣營一邊倒」、「世界革命兩 條線」,以及「三個世界一條線」等外交戰略。4同時,也屢次與周邊國家發生軍事 衝突,包括 1950 年介入韓戰、1950 年代的台海戰役、1962 年中印邊境武裝衝突、

1968 年與蘇聯的珍寶島事件,以及 1979 年的懲越戰爭等。此外,中共在建政初 期,革命世界觀的色彩仍然存在,更影響了其外交思維,將第三世界國家看作革 命國家,認為中共有義務要支持該國的革命團體推翻其政府,導致這些國家逐漸 疏離中共,使得中共周邊關係惡化。5

不過就中共自身觀點而言,自毛澤東時代就對周邊國家早已採取睦鄰外交政 策。主因是除了修補上述革命的外交思維之影響外,在當時中共建政初期許多內 政問題待解,需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同時又有外部因素如韓戰等問題受到西 方國家所圍堵。因此,中共勢必開拓新的外交戰場,從而尋求如東南亞、非洲與 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在實際作為上,為了突顯中共有別於霸權主義 國家,不會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干預內政,並將雙方關係建立在平等互惠上,

進而提出以「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 處」等之「和平共處五原則」。此一原則最早出現在 1954 年中共與印度所簽訂的

《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6其後在 1954 年的日內 瓦會議7與 1955 年亞非國家會議在萬隆所召開的會議,中共再藉由這些機會將此 原則向各國大力推行。尤其在萬隆會議當中,還將此原則納入「最後公報」的「十

4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 年),頁 147-154。

5 楊宗鑫,「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2001-200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9 年),頁 21-22。

6 鄧集龍,「中印關係:友好、對立、緩和與發展」,葉自成,李紅杰主編,中國大外交:折衝樽 俎 60 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 年),頁 298-299。

7 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拜訪印度與緬甸,隨後在中印、中緬聯合聲明中,將「和平共處 五原則」作為處理彼此關係之準則。參閱:楊凡,中國外交方略:和平共處五原則與中國(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1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項原則」之內,中共稱此為「萬隆精神」。8此後,「和平共處五原則」至今仍然是中 共對外交往之基調。以上實例,證明了此時期中共對於周邊外交之重視,同時,

這也擺脫了歷史上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朝貢體系之下的「層級式關係」,反而以彼此 之間的「平等關係」取而代之,意即中共不再視周邊國家為其藩屬國,而是共同享 有國際法上同等地位的主權國家。

但自 1950 年代末期,毛澤東與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的路線之爭進而使中共 和蘇聯產生矛盾並漸行漸遠,9也走向了中蘇關係之決裂,導致中共外交戰略的「

一邊倒」走向「世界革命」,希望藉由拉攏第三世界國家,達到抗衡美蘇之目的。

同時,中共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影響了中共對外行為。在此階段,中共對外思 維走的是井岡山時期的革命路線,意即把建政前革命成功的經驗複製到國際上,

因而將北美與西歐視為「世界的城市」;第三世界國家則是「世界的鄉村」,藉由「

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達到世界上沒有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以及剝削制度的 新世界。10在實際行動上,走的是激進革命路線,藉由對外宣傳毛澤東的革命思 想、援助其他國家的共產黨進行反政府行動,以及縱容群眾參與涉外事件等。如 此一來,建政初期中共推動的「和平共處五原則」,以及與第三世界國家所建立起 的和諧關係,在此一時期都遭到一定程度之破壞。

結而言之,建政初期的中共尚未擺脫革命色彩,革命觀影響著中共對外思維,

不過在周邊關係惡化後,中共意識到其外交思維勢必轉向,再加上戰後的中國大 陸百廢待興,有著良好的周邊環境才得以發展,進而推出「和平共處五原則」。然 而在中蘇決裂以及文革爆發後,中共再度走向「革命輸出」一途,導致對外關係降

8 方連慶主編,戰後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281-282。

9 赫魯雪夫已經認知到當下的國際局勢已被核武所影響,美蘇兩國擁核自重,造成相互保證毀滅

9 赫魯雪夫已經認知到當下的國際局勢已被核武所影響,美蘇兩國擁核自重,造成相互保證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