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展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8

目標外,也可藉此制衡歐美等西方國家之力量,這促使中共積極地對東協展開各 種層面與形式之合作。

因此,在戰略機遇期中,中共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並宣稱「反霸但 不稱霸」之言論,試圖以經濟發展、軍事成長,以及國際統戰等途徑,累積自身 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待戰略機遇期後,所有的實力已經水到渠成,並可自然而然 地取代美國,作為國際政治中的霸主,以完成其所希冀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正所謂「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展望

本研究透過層次分析之途徑與政治系統論之架構針對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作 為探討,以彌補過去單一途徑研究相關議題所造成的侷限,同時也未習近平時代 的相關議題作了初探。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筆者仍有困境在此提出,以期日後 研究能填補此一空缺。其一,本研究題目為「21 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

以東南亞國協」為例,此題目的侷限涵蓋了時間上與空間上的問題:在時間上,

21 世紀主要從 2001 年至 2100 年這百年的時間,然而本研究基於時間上的因素,

僅以本世紀的前 14 年作為採計樣本,而該研究成果卻難以論證其後約莫 90 年之 局勢。

其二,目前東協成員國為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越南、

緬甸、寮國、柬埔寨,以及汶萊等十國。另外則有東帝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候 選國與觀察國,然而在本研究中,基於東協形式之因素,該成員國與觀察國並未 成為研究對象,其後要加入成員國的時間則不確定。因此,這形成了地域範圍上 之侷限,以期在日後研究中能有更多相關文獻以研究之。

可團結之力量,聯合次要敵人,攻擊主要敵人。而此論點應用在國際政治上,則是透過任何手段,

聯合一切可拉攏之國家與勢力,試圖抗衡最主要之敵人,稱之為「國際統戰」。參見:趙春山,「

中共意識形態-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新北:新文京出 版,2007 年),頁 89-90;廖蓋隆,攻擊與鬥爭: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延續(台北:新視野圖書 出版社,1999 年),頁 497;李小寧編,統一戰線新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7 年),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9

此外,中共官方數據、媒體報導,以及部分中國大陸學者之文獻猶如郭公夏 五、郢書燕說。例如中共的國防預算大多成為各界難以採信之數據;中共媒體報 導以及部分中國大陸學者多為讚揚當局的施政,以中立及客觀的批評較為鮮少。

因此,筆者雖然以中國大陸文獻作為參考,但仍然會蒐集我國及西方文獻作為參 考依據。

結而言之,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無論是中共周邊外交戰略,抑或是東亞區 域整合進程,以上至今仍為正在進行式,況且未來事件難以預測。因此,筆者期 望本研究無論在學術上,或是我國的大陸政策與外交政策,能夠有所貢獻。無論 我國在國際社會上居於劣勢,或是在兩岸關係上處於曖昧不明的矛盾情形,我們 上至政府,下至人民,必須堅持自己的原則,並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一切,如 此我們在國際上較能夠相互幫助,共創多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國家可以簽署該條約。

1992 年 第四屆東協高峰會並發表 新加坡宣言。

會中決議設立「東協自由貿 易區」、「東協區域論壇」。

將「安全合作」納入議程,主要以實現「綜 合安全」為目的。所謂的綜合安全,即為 國家安全涉及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多重 領域。另外,也邀請中國大陸與俄羅斯 參加。

1994 成立「東協區域論壇」

1995 年 越南加入。 使東協結束冷戰時期的政治對抗動機,

成為一個追求綜合安全的國際性組織。

第五屆東協高峰會於泰國 曼谷舉行。

決議每年舉行一次非正式哥高峰會議、

加速於 2003 年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

推動「東亞經濟核心會議」。

1997 年 緬甸與寮國加入。

1999 年 柬埔寨加入。 東協十國區域經濟正式形成。

2000 年 清邁倡議

2002 年 提出「東協經濟共同體」之 構想;「東協自由貿易區」

成立。

2003 年 東協決定在 2020 年成立「

東南亞共同體」。

2005 年 首屆「十加六東亞高峰會」。

2006 年 東帝汶申請加入東協並成 為候選國。

巴布亞紐幾內亞成為東協 觀察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2007 年 通過「東協憲章」等一系列 文件。

2010 年 接納美、俄兩國加入東亞高 峰會,變成「十加八」。

2011 年 十九屆東協峰會開始計劃 RCEP 進程。

RCEP 為「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主要以東協十國加上中共、日本、韓 國、印度、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等國構成。

2012 年 二十一屆東協峰會通過《東 協人權宣言》。

各國領導者簽署 RCEP 框 架並宣布談判開始。

2013 年 RCEP 已完成兩個回合之 談判。

作者依據以下文獻整理:謝正一,「東協區域經濟與中國大陸未來發展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

第 3 卷第 1 期(2007 年),頁 1-6;李瓊莉,「東南亞區域整合之基調、特色與挑戰」,徐遵慈主編,

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2 年),頁 4-5;蔡東杰,「東協加三對東南亞區域整合之影響」,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

台灣觀點(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2 年),頁 87;「

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0/28/content_610510.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Evan S. Medeiros 著,國防部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 多樣。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 年。

Bruce Jones, Carlos Pascual 著,秦亞青、朱立群等譯,權利與責任:建構跨國威 脅時代的國際秩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年。

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Sidney Verba 著,盛智明、韓佳譯,好的研究如何 設計?用量化邏輯做質化研究。台北:群學出版,2012 年。

Joshua S. Goldstein, Jon C. Pevehouse 著,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三版)。 台北:雙葉書廊,2013 年。

Kenneth N. Waltz 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五南文化,1989 年。

Tammen, Ronald L., Kugler, Jacek 著,向駿譯,權力轉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年。

W. Lawrence Neuman 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 途徑。台北:學富文化,2002 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 年。

中央統戰部組織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一戰線理論學習綱要。北京:華文出 版社,2004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2002 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6/2007 年)。北京:當代 世界出版社,2007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8/2009 年)。北京:當代 世界出版社,2009 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09/2010 年)。北京:當代 世界出版社,2010 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 年)。北京:當代世界 出版社,2012 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台北:大屯出版社,2006 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出版社,1984 年。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等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

2011 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王瑋,地緣政治與中國國家安全。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9 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篇。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年。

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2006 年。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方連慶主編,戰後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外參編輯部,中國霸主夢。香港:外參出版社,2013 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文化,1999 年。

朱光磊,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文化,2007 年。

曲星主編,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201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年。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5 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台北:學生書局,2009 年。

沈偉烈主編,地緣政治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 年。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出版,1997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美商麥格羅‧

希爾,2005 年。

吳愛明、朱國斌、林震,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何思慎,敵乎?友乎?冷戰後日本對華外交思路的探索。台北:致良出版社,2008 年。

李小寧主編,統一戰線新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7 年。

李而炳主編,21 世紀前期中國對外戰略的選擇。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

李紅杰、余萬里主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外交。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 年。

宋鎮照,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台北:五南文化,1996 年。

板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5 年。

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2004 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二版)。台北:五南文化,1997 年。

門洪華主編,中國改變世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年。

金正昆,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07 年。

邵宗海,新型勢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台北:五南文化,2011 年。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徐遵慈主編,東南亞區域整合:台灣觀點。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 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2 年。

耿向東,圖解當代中國外交。香港:中華書局,2010 年。

耿向東,圖解當代中國外交。香港:中華書局,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