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研究途徑,用以探討個人、國內,與國際等各項因素之間的互動,檢視中共外交 戰略的輸入與產出。

另外,本研究亦認為上述文獻針對中國大陸內部需求、政權結構與決策系統 背景導致對東協外交戰略的形成之研究頗為少見,再加上中共進入習近平時代後,

由於時間序列不長,對該領導人對東協戰略也很稀少。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上述 缺乏的部分進行探討。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根據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主軸為政府制定政策的因素、決策過程,以及產 出與行為。因此,本文將援引「政治系統論」(political systems theory)來描述中共 周邊外交戰略形成的因素、決策過程,以及外交行為。此外,影響政策制定的因 素包羅萬象,舉凡國家領導人、國家內部政經與社會因素,以及國際形勢等皆為 如此。因此,本研究則以具宏觀性的「層次分析研究途徑」(levels of analysis)針 對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形成因素分項探討。以下則分別對於政治系統論與層次分析 研究途徑進行說明。

(一)政治系統論

政治系統論由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所提出,該政治理論主要解釋 一個國家的決策體系在制定政策的影響因素、決策過程與產出,以及社會內外部 等各項元素之連動關係。而其特徵為,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猶如一個開放性之生 態體系,不斷地遭受社會內部與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一股需求與支持 並輸入政治系統,最後再經由政治系統的決策過程輸出制度、法規與政策。當這 些制度、法規與政策產出後,對於內外部環境又造成新的決策因子,進而產生新 的需求與支持,並且再次進入政治系統,更形成新的決策,甚至改變整個政治體

自我轉變,即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所提出的政治系統論。72

作者依據以下資料整理: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pp. 30-32; James N. Danziger,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7), p.129.

圖 1-1:政治系統論示意圖

如上圖 1-1 所示,在政治系統論中,係由多項因子所組成,其中包括了內在 環境與外在環境(intra-societal environment and extra-societal environment)、輸入 要求與支持(input-demands and input-supports)、決策體系(political system)、輸 出項(outputs),以及反饋(feedback)等。首先在環境的部分,共可分為外在及

72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pp.

17-33; James N. Danziger,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7), pp.129-132; Michael G. Roskin,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Walter S. Jones,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11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p.29

73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文化,2001 年),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其次,輸入項的要求與支持則是政治系統的任何成員(即該國所有人民)對 於決策體系的支持與要求。前者包括物資上、制度上、參與上,以及保持雙向溝 通等各種支持方式;而後者則是人民對於政府的要求,包括自由、生存、財產、

參政等各種權利,若決策體系無法滿足成員的要求,成員也可能停止支持該政治 系統。74

再次,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成員的支持與要求,勢必經過決策體系的處 理,進而產生制度、政策或法規。而決策體系可說是一個國家的決策模式與過程,

包括行政部門、立法機構、政府體制,以及政治文化等。

第四,經由政治系統的決策模式與過程之後,政策產出即為輸出項。對於政 治體系而言,輸出項可謂制度、法規與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裁決等。例如中共的 外交戰略布局、睦鄰外交政策等皆是。

最後,反饋可分為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前者可說是政治系統的成員對於決 策的反應、意見或批評,以便決策者了解;而外部環境的反饋則是國際社會對於 該國外交政策之反應。75例如中共對東協拋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計劃,東 協成員國便以一致同意回應之,使得中共對東協更加速雙邊自由貿易區之進程。

由以上敘述可知,政治系統論即一個決策系統對於政策產出的原因、形成過 程、結果,以及反饋的無限循環。在本研究中,中共對東協的周邊外交戰略可依 此分為內外部環境的輸入項(國際、區域,以及國內因素)、中介變項(決策模 式與過程),以及輸出項(外交戰略的產出與行動),藉此更為了解其內涵。

(二)層次分析研究途徑

根據前述文獻檢閱中,有關於中共外交政策分析途徑之論述,本研究為避免 分析途徑單一化而無法以較為全面之角度檢視中共對東協國家外交戰略之全貌。

74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pp. 37-246.

75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pp. 363-3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因此,將以層次分析(levels of analysis)途徑檢視之。對國際關係研究而言,層 次分析主要在提供一個架構,將各種影響國家行為或國際體系的因素分門別類,

並以不同角度解釋各種國際事件。層次分析通常以三種不同層次切入研究,分別 為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國內結構層次(domestic structure level),以及國際 體系層次(international system level)。首先,個人分析層次分析重點在於個人的思 想、決策或行為對對國家外交決策,甚至是對國際關係之影響,無論是做出重大 決策的領導者,抑或是一般有政治影響力的公民,皆在此研究層次之中;其次,

正所謂「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內結構層次主要探討內部政權特性、社會經濟結 構、歷史文化、決策程序,以及內部團體之互動如何影響國家在國際中的作為;

最後,國際體系層次對國際關係研究的假設為暫時拋開個人與國內差異性的考量,

藉由國際體系的結構與變動探討其對國家行為之影響。76

早期以相關途徑進行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是華茲(Kenneth N. Waltz),他認為 人的本性和行為、國家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國際無政府狀態等三種不同層次的因 素,進而導致戰爭的發生。77華茲此著作成為往後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層次分析途 徑之濫觴。其後,華茲在將這三類分析層次簡化分為簡約理論(reductionist theories) 與系統理論(systemic theories),前者將個人與國內層次分析劃分於此;後者則是 側重國際體系層次。78而正式將層次分析研究途徑概念化的是學者辛格(David Singer),他於 1961 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國際關係中的層次分析問題」(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提出體系層次與國家層次

76 David Singer,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Klaus Knorr, and Sidney Verba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 77-92; 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7-19;楊永 明,國際關係(新北:前程文化,2010 年),頁 111-113;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 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 47 卷第 4 期(2008 年 12 月),頁 169-182。

77 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78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Menlo Park, California: Addision Wesley, 1979), pp. 18-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的概念,進而為「層次分析」在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論中奠定基礎。79

現今在交通、科技、資訊的演進與全球化趨勢之下,影響了國際關係研究之 發展。層次分析途徑除了上述三種之外,新增了全球分析層次(global level),試 圖以超越國家互動的全球趨勢作為分析國際關係之基礎,包括非傳統安全、南北 差距,以及全球化的資訊等因素。80不過全球分析層次不在本研究範圍中,因此 不予以討論。

表 1-2:有關層次分析的說明

層次 相關項目

全球層次 南北差距、全球生態、地區差異、技術變革、歐洲殖民主義、

資訊革命、聯合國、全球化的電子通訊、地球生態、全球性的 科學與產業社群、恐怖主義(宗教激進教派)

國際層次 權力、權力平衡、政府間國際組織、外交、同盟的建構與解組、

高峰會議、戰爭、談判、條約、相互原則、貿易協定

國內層次 民族主義、種族衝突、政黨與選舉、民意、政府型態、性別問 題、民主、經濟部門與產業、獨裁、軍工複合體、國內的政黨 結盟、外交決策官僚體系

個人層次 偉大領袖、瘋狂領袖、學習、暗殺行動、歷史性的突發事件、

危機決策、認知與決策心理、公民參與(投票、叛亂與發動戰 爭等)

資料來源: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9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p.18.

79 David Singer,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Klaus Knorr, and Sidney Verba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 77-92.

80 Charles W. Kegley, Shannon L. Blanton,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14 ed.

(Stamford: Learning Change Press, 2012), pp.14-15 ; 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7-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在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之研究中,本文將分別以胡錦濤與習近平等領導人的 決策脈絡(個人層次)、中國大陸內政條件(國內層次),以及中共-東協雙邊關 係與國際環境(國際層次)等面向探討之,以期能夠更全面掌握影響期外交戰略 之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方法將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文獻分析法是一種蒐集資料 與分析文本內容的一種技術,其中的「內容」(content)就是任何可溝通的訊息,舉 凡文字、意義、圖片、符號、想法、標題等皆是;「文本」(text)就是任何可書寫 的、視覺上的、或語言上可作為溝通媒介,像是書本、報章雜誌、官方文件、演 說、影音作品、藝術品等。81並將這些得來的內容與文本透過系統而客觀的分析 及評論,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其中,文獻又分為原始資料(primary sources)與間接資料(secondary sources)兩者,前者包括政府機關的官方聲明、紀 錄、文稿、檔案與其他文件等第一手資料;後者則是由媒體、學界,或研究統計 文件根據原始資料轉述、分析等第二手資料。此研究方法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和 重建過去、解釋現在、並推測將來。82

個案研究法即在社會科學中藉由詳細檢視某一個歷史事件、社會現象,或是 國際環境下的某個例子之各方面,用以開發或測試並可能推廣至其它事件的解釋,

又或者用以證明某個學術理論的通用性。83

本研究旨在解釋 21 世紀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形成因素與內涵,並以此個案 推導至該世紀的周邊外交戰略。首先,將針對第三代領導班子執政末期到第五代 領導班子之間具有對周邊與東協外交戰略相關的官方文件,例如領導團隊的演說、

81 W. Lawrence Neuman 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

81 W. Lawrence Neuman 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