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以東南亞國協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1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以東南亞國協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 21 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 治 政 以東南亞國協為例 大 立. ‧ 國. 學. CPC's Peripheral Diplomatic Strategy in 21th Century: A Case Study of ASEA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邱坤玄 博士 研究生:江宜澂 撰. 中華民國一〇四年七月.

(2) 謝. 辭. 暖陽依舊照顧著這間蒸氣室,貓爪石依舊乘著醉夢溪邁進, 藤井樹眼中的夜景依舊內斂,火箭發射台依舊載著政大人飛向偉大的航道。 八一二,一片鬱鬱蔥蔥映入眼簾,伴隨著我們進入學術的世界。秋,窗外不 時傳來和諧卻略顯稚嫩的音符;冬,山後仙女棒,光采奪目;春,看著大球滾滾, 拋接摔飛;夏,鳳凰花開,迎來新芽嫩草。井岡山,讀書聲、歡笑聲、吵架聲、 電腦聲…,聲聲俱到;月圓時,咖啡、美景、微風、談天、說地…,五感皆有; 草乙中,綠光伴隨著六藝漆出每個人的貓空生活…。. 政 治 大. 景色依舊,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人生每個階段皆賦予不同的任務要完成。. 立. 隨著這篇論文的產出,我想,現階段的任務也差不多了,兩年多猶如大學生般的. ‧ 國. 學. 研究生生活也該畫下休止符。而大學與研究所這兩個人生階段,對我而言,更具 有不同意義。很多人對於高教的想法總是很世俗,即「職業訓練所」,當然,過去. ‧. 的我也是如此。這兩年來,改變我最大的,除了是解決問題、批判性思考等技能. sit. y. Nat. 增長之外,就是對大學的看法,以及看待知識的態度。我所認為的高教,除了擺. io. er. 脫國教升學的包袱,更是興趣的延伸、是用來培養求真的態度、是用來增進解決 問題的能力、是用來教導如何尊重與包容、是用來學習何謂公平正義、是用來打. n. al. Ch. i n U. 造公民社會的形成,並非只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銀兩。. engchi. v. 當然,我的研究所生涯能夠順利且有所啟發,得感謝很多陪我走過來的每一 個你/妳:最先感謝的是我的全面小康和諧家庭,雖然我有點桀傲不遜,不過爸 媽仍給予我精神上與物質上的援助,更是支撐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堅強後盾; 也感謝同為社會科學領域出身的老哥,除了能讓我在學科上有諮詢的對象,也能 分享我許多政治人或棒球迷才懂的趣事。 感謝指導教授邱坤玄老師,您以詼諧的方式讓我們瞭解中共國際關係的現況, 同時也在公務繁忙之餘,抽空指導我的論文,以及忍受我每週四的「騷擾」,在聚 餐的時候,也看見您豪氣干雲的一面。感謝口試委員朱新民老師與張登及老師, 對於論文缺失也給了我很多改進的方向,「論文就像一棟房子,每層樓都有不同 I.

(3) 的住戶,但他們彼此都是一家人!」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令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感謝關向光老師讓我們更加認識中共的過往、感謝魏艾老師很有深度地探索中共 經濟轉型的秘密、感謝寇健文所長深入淺出地引導我們學習抽象的研究方法、感 謝王信賢老師帶領我們瞭解中國大陸社會現況、感謝班導鍾延麟老師對我們的關 心、感謝張姊把我們當弟妹般地照顧、感謝師培老師們傳遞我良善的教育理念。 除了在研究所生涯的師長之外,也感謝我在東海大學曾受到宋興洲主任、許湘濤 老師、高少凡老師、沈有忠老師,以及楊三億老師的教導與鼓勵,才有現今的我。 在碩班生涯中,感謝晉銘學長的提攜、奕鳴學長的關心、子苓學姊的鼓勵、 Kiwi 學長與祥亨學長的共同打拼。感謝 101 級井岡山匪情所的彥璋、議文、駿. 政 治 大. 逸、冠人、讚軒、鈺傑、以謙、瑋廷、姿君、珮儀、中蒨、顥芸、娟瑄、彥樺、. 立. 伊蕙、音汝、依汝、光憲,碩班的相聚也即將告一段落,無論學術上的提點,或. ‧ 國. 學. 是酒桌上的切磋,相信是很棒的回憶;感謝綠光劇團小學堂的老師與夥伴,讓我 難得演一齣「人間條件」;感謝超政七班,由我在此漆出不同的研究生活;感謝. ‧. CW 的昊甡,讓我扎實的瘋一次跨年;感謝逆思,和你們一起為同一個目標打拼. sit. y. Nat. 真的很開心;感謝民視和海山高中的同事,讓我學習更多職場上的事務;感謝海. al. er. io. 山高中這群可愛的學生們,和你們相處總會讓我忘記成為大人的壓力。最後,沒. v. n. 被我感謝到的朋友,也謝謝每一個你/妳,曾經在這些日子裡充實了我的生命。. Ch. engchi. i n U. 幾年前,關老師問了一句:「為何報考政大東亞所?」當時年少輕狂的我,心 中燃燒著自己的小宇宙:「中國大陸與兩岸問題,牽動著台灣未來的走向,能夠 讓自己為這塊土地盡其所能,是我的夢想!」但,夢想的大小會隨著年紀成反比, 這句話果然印證在我身上。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興趣的改變,夢想,也跟著改 變了。不過,每個人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就是對這個這塊土地最大的幫助。即使我未來方向已再不像過去這麼遠大,但我 仍能夠以其他的方式實踐我的夢想,就是對社會的回饋。 宜澂 2015.07 筆於 微雨 指南山下 II.

(4) 要. 摘. 中共在近數十年因其戰略地位以及周邊環境之影響,形成了總體外交戰略佈 局中的「周邊外交」,更在 2014 年底將其順位排在「大國外交」之前,成為習近平 時代最為著重的外交面向。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協自冷戰結束後,從原本單純政 治層面之功能,轉型成為經貿整合等多功能之層面,至今已成為東亞甚至亞太區 域整合不可或缺的一股勢力,促使中共自冷戰後,便與之頻頻接觸,更在 2010 年形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由此可見,東南亞國協的發展對區域局勢具有 影響之外,也成為中共欲加以「統戰」之對象。. 政 治 大 本文以政治系統論與國際關係層次分析途徑研究中共自 21 世紀以來對東協 立. 的周邊外交戰略,分別以國內經濟社會背景,以及國際與區域因素等各層次來研. ‧ 國. 學. 究中共對此的輸入項;而領導人因素、中共政權決策程序、周邊外交戰略內涵,. ‧. 以及國家利益的界定等三者為中介變項;中共在 21 世紀有關於對東協的外交行. y. Nat. 為、區域經貿整合,以及南海領土議題等三個面向之分析,為本研究架構的輸出. al. er. io. sit. 項,即周邊外交戰略。. v. n. 本文最後發現,在輸入項之中,國內結構層次的經濟社會問題,以及國際層. Ch. engchi. i n U. 次的「中國崛起」與區域爭霸,影響著對外戰略產出之因;領導人的人格特質與情 勢認知、以黨領政的政權結構、經濟建設為基礎的總體戰略頂層設計,以及經濟 發展的國家利益之界定等三項,皆為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中介變項;在輸出項的 部分,中共對東協周邊外交戰略係以經濟建設、建成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穩定周 邊環境為戰略目標,以外交行動、經貿整合、南海議題為戰略方案,再由此擬定 更為詳細之手段。此外,本文認為中共周邊外交戰略透過「國際統戰」之形式積極 達到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稱霸目標。. 關鍵詞:周邊外交、外交戰略、政治系統論、層次分析. III.

(5) 次. 目. 謝辭------------------------------------------------------------------------------------------------I 摘要--------------------------------------------------------------------------------------------III 目次----------------------------------------------------------------------------------------------IV 表目次、圖目次----------------------------------------------------------------------------------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檢閱---------------------------------------------------------------------5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13 研究範圍與限制-----------------------------------------------------------19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21. 政 治 大. 第二章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內涵與對東協之關係---------------------------------23 第一節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沿革------------------------------------------------24. ‧ 國. 小結---------------------------------------------------------------------------61. ‧. 第五節. 立.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定位與議題傾向---------------------------------33 東協區域結構背景---------------------------------------------------------47 中共與東協雙邊關係之發展---------------------------------------------54. 學.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三章 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戰略之因素與目標--------------------------------------63 第一節 中國大陸內部因素--------------------------------------------------------63 第二節 國際與區域環境之影響--------------------------------------------------82 第三節 國家利益界定-------------------------------------------------------------92 第四節 小結-------------------------------------------------------------------------97.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 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戰略之行動----------------------------------------------100 第一節 外交層面-------------------------------------------------------------------100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東協區域經濟整合----------------------------------------------------108 南海領土議題---------------------------------------------------------114 小結-------------------------------------------------------------------------121. 第五章 結論-------------------------------------------------------------------------------12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3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展望----------------------------------------------------------128 附錄---------------------------------------------------------------------------------------130 參考書目---------------------------------------------------------------------------------------133. IV.

(6) 表 目 次 1-1 中共外交政策主要研究途徑優缺點--------------------------------------------------11 1-2 有關層次分析的說明--------------------------------------------------------------------17 2-1 2-2 2-3 2-4. 東亞區域主義的五項指標比較--------------------------------------------------------52 東協各國經濟統計(2013 年)-------------------------------------------------------54 中共與東協各國建立外交關係時間表-----------------------------------------------59 21 世紀前中共在南海軍事衝突一覽--------------------------------------------------60. 2-5 21 世紀前南海爭端國佔領島礁情形--------------------------------------------------61 3-1 胡錦濤時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一覽表--------------------------------------68 3-2 習近平時代(十八屆一中全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一覽表-----------72 3-3 21 世紀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重要數據(2001 年-2013 年)------------------------79 3-4 美中日三國 GDP 比較表(2001 年至 2013 年)-----------------------------------8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4-1 江澤民時代「東協加一」、「東協加三」會議一覽-----------------------------------102 4-2 中國大陸對東協貿易之統計(2002 年至 2013 年)-----------------------------112 4-3 2002 年以來中共與東協簽定的主要雙邊合作條約/協議一覽表-------------120. 圖 目 次. sit. y. Nat. n. al. er. io. 1-1 政治系統論示意圖-----------------------------------------------------------------------14 1-2 論文架構圖--------------------------------------------------------------------------------21. Ch. i n U. v. 3-1 美中日三國 2001 年至 2013 年 GDP 發展折線圖------------------------------------84 3-1 2014 年全球各國軍事預算比例圖---------------------------------------------------85. engchi. V.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中共第 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在 2004 年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所提出的這段話,揭櫫了中國 共產黨(以下簡稱『中共』)在 21 世紀的外交戰略總體佈局。1. 政 治 大 我定位為「大國」是在 1954 立年的第一屆人大。 至今,中共自許為國際上的「負責 所謂「大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定義通常可被稱之為「強國」。2而中共最早自 3. ‧ 國. 學. 任大國」,4並表現出關於「負責任大國」的重要特徵,5以及進行一連串「大國外交 」的攻勢,逐步推動與其他大國建立夥伴關係。6到了 21 世紀,中共直接承認自. ‧. 己是崛起中的大國,也從區域大國跳脫成為世界性的大國。7其總體國力已成為. sit. y. Nat. 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強,中美雙方關係成為國際關係學者最為矚目的議題,. n. al. er. io. 2013 年夏季的「歐習會」也為「新型大國關係下的外交」作定調,即中美雙方的外. 1. Ch. engchi. i n U. v. 「中國走向”大外交”」,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 年 02 月 08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3871972.html>。 2 大國(強國)通常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同時也具備一定程度的軍事能力與人口素質,甚至對 國際事件具有一定之影響力。參見: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9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pp.53-56. 3 「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民作了無數的犧牲,以求擺脫外國帝國主義的統治,這個目的已經達 到了。從一九五○年起在全國範圍內發動的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繼續加強了我國的獨立地位。 我國已經以世界大國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參見:「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之 二)」,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08ch-meet/ziliao/renda-onejie/renda-11-10.htm>。 4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2012 年 11 月 08 日,<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0.html>。 5 其特徵包括「要辦好中國的事情」、「履行國際準則與公約所規定的義務」、「履行維護世界和平 與世界發展之義務」、「聯合各國面對人類共同的挑戰」等。參見:Bruce Jones, Carlos Pascual 著, 秦亞青、朱立群等譯,權利與責任:建構跨國威脅時代的國際秩序(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 年) ,中文版序,頁 3-4。 6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 ,頁 82-97。 7 謝淑麗(Susan Shirk)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2008 年) ,頁 132-134。 1.

(8) 交政策已不再是零和遊戲,而是多贏局面。8因此,自我定位為「大國」的中共,「 大國外交」對其外交戰略佈局而言,扮演著具關鍵性的角色。 其次,中共自 1985 年起,一直將自己視為「發展中大國」。9中共的「發展中 國家」之外交可追溯到 1946 年毛澤東所提出的「中間地帶」理論,1974 年便將其 修正成「三個世界」理論。10當時的中共外交作為傾向於支持第三世界等發展中國 家,而且也提供其領導人相當程度的物資援助與基礎建設,以協助其進行革命運 動。11改革開放後,中共以「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使其現今的總體 國力已達到僅次於美國的強國之一。因此,除「華盛頓共識」之外,「北京共識」. 政 治 大 調維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之權益,也認為自己擁有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與發言 立. 也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效仿對象。12而自我定位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共,一再強. ‧ 國. 學. 權。13因此,「發展中國家」外交是中共國際統戰的基礎。. 再者,中共於 1971 年進入聯合國,開啟了多邊外交的重要窗口。2002 年正. ‧. 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共國際地位更是水漲船高。至今,中共以會員. y. Nat. sit. 或觀察員身分參與不少多邊組織,其中幾個也是由中共所創立。14而中共積極投. n. al. er. io. 入多邊外交,為其實現「世界多極化」與「國際關係民主化」打造了重要舞台。. 8. Ch. engchi. i n U. v. 「歐習談台灣,有無新觀點」,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 年 06 月 07 日,< http://www.npf.org.tw/post/1/12348>。 9 「世界上的人在議論國際局勢的『大三角』 ,坦率的說,我們這一角的力量是很單薄的。我們算 是一個大國,這個大國又是小國。大是地多人多,地多還不如說是山多,可耕面積並不多。另一 方面實際上是小國,是不發達國家或叫發展中國家。」參見:鄧小平,「和平發展是當前世界的兩 大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頁 50。 10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 (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 年) ,頁 145-154。 11 Evan S. Medeiros 著,國防部譯,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台北: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1 年) ,頁 167-168。 12 王信賢,「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理論爭辯」,發 表 於 第 四 屆 「 兩 岸 和 平 研 究 」 學 術 研 討 會 : 中 國 大 陸 改 革 開 放 三 十 年 的 回 顧 與 展 望 (台 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東 亞 研 究 所 主 辦 , 20 08 年 12 月 25 日 ) 。 13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 庫,2012 年 11 月 08 日,<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0.html>。 14 這些組織包括東協加三、東協區域論壇、亞太經合會、東亞高峰會、亞洲合作對話、南亞區 域合作協會、上海合作組織、美洲國家組織、中非合作論壇、波灣合作理事會、中國-阿拉伯國 家合作論壇,以及博鰲亞洲論壇等。參見:Evan S. Medeiros 著,國防部譯,中共的國際行為: 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頁 105-108。 2.

(9) 最後,中國大陸位處歐亞大陸東邊之門戶,面臨東亞第一島鏈與西太平洋, 在地緣上屬於易攻難守之位置,周遭也受到二十個國家所圍繞,其中七國位於軍 事排名前二十五,有五國在這七十年間與中共發生過軍事衝突,有九個屬於政權 不穩定之國家,有兩個是造成中共外交難題的政治行動者,其中,美國在中共周 邊國家有軍事佈署,所以在一定程度而言,美國屬於中共的周邊國家。 15因此, 基於地緣關係,鞏固周邊國家的外交任務成為中共外交佈局中的首要位置。 除了中國大陸地理位置與過去歷史,周邊外交的重要性突顯在 2013 年 10 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所召開的周邊外交會議。在此會議中,習近平強. 政 治 大 姑且不論該會內容為何,中共七大常委罕見出席. 調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為了促進中國大陸發展,. 立. 因此必須爭取良好周邊環境。16. ‧ 國. 學. 此專門會議,時間點為第十八屆中共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十八屆三中全 會)之前,可見此會在規格上與重要性無與倫比。17尤其到了 2014 年末,中共. ‧. 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中,習近平在新形勢的對外戰略布局要求中,將「切實抓好. sit. y. Nat. 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等周邊外交相關言論的次序擺在四個外交. al. n. 顯得重要。. er. io. 布局的第一位。18由此更能顯見,周邊外交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中共而言更. Ch. engchi. i n U. v. 因此,無論是地緣戰略,抑或是為中國大陸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而言,周邊 外交的穩定影響著中共在外交戰略之佈局。周邊外交包含著對東北亞關係、對東 南亞關係、對南亞關係、以及對上海合作組織與俄羅斯之關係。其中,東北亞與 東南亞國家在地理上緊鄰著台灣,這些國家內政與外交之變化再再牽動台灣的神. 15.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新 北:左岸文化,2013 年) ,頁 54-58。 16 「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3 年 10 月 25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5/c_117878897.htm>。 17 「七常委罕見齊集周邊外交座談會,五大細節值得關注」,大公網,2013 年 10 月 26 日,< http://news.takungpao.com.hk/world/exclusive/2013-10/1993297.html>。 18 「習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4 年 11 月 2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 3.

(10) 經。而東南亞各國在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文化因素,以及區域穩定等先天環境 遠比東北亞複雜許多,卻能夠成立東南亞國協(以下簡稱東協),並在本世紀與 中共達成多項協議。中共與東協之關係可包含經貿因素與疆域因素,前者涉及東 協加一,屬於高度合作之範疇;後者牽涉到南海議題,算是對雙邊關係具有爭議 性的重要因素。在如此既合作又競爭的矛盾關係下,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戰略該如 何擬定?影響著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戰略為何?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主要內涵是 什麼?以上都是本研究須探討之問題。. 二、研究目的. 政 治 大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本文旨在研究中共對東協國家外交戰略之形 立. 成因素、內涵與行為。一個國家的外交戰略之擬定勢必受其先天與後天因素影響,. ‧ 國. 學. 所以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內涵以及東協的內外部環境因素勢必要探討。前者包括. sit. y. Nat. 區域內的發展、結構,以及中共與東協以往的雙邊關係。. ‧. 總體戰略之下的頂層設計、周邊外交戰略之沿革,以及其議題傾向;後者包括該. al. er. io. 瞭解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內涵、東協的環境與背景,以及雙邊關係後,則要探. v. n. 討中共對此戰略的形成原因。這方面以層次分析途徑觀之,主要是針對中國大陸. Ch. engchi. i n U. 內政發展、國際環境,以及領導班子或其他決策因素對此之影響,而界定國家利 益,進而使中共對東協戰略就依此形成。以上輸入項目(input)成為本研究第二個 目的。 而第三個研究目的則是探討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的輸出項(output),包括經 濟層面的區域整合、爭議部分的南海議題,以及多邊或雙邊外交之手段。最後, 上述研究目的完成後,將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作為其周邊外交戰略的個案,試圖 驗證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一致性,為本研究第四個目的。. 4.

(1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中共在改革開放至今,自我定位為「發展中的大國」。大國是在國際體系中具 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力之國家,「大國外交戰略」深深的影響著區域,甚至是 整個國際環境。而本研究首先將對於「外交戰略」與中共外交戰略研究途徑進行文 獻檢閱。目前針對「戰略」一詞處於各家眾說紛紜之狀況,難以有明確定義,更遑 論「外交戰略」了。因此在文獻檢閱的部分,將探討「外交戰略」一詞之定義,再加 以概念化,作為本研究的基礎。其次,中共之外交戰略與政策,學術界從各種途 徑切入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以下將檢視各種途徑對本研究的適用性。最後,中共. 政 治 大. 與東協雙邊關係之研究產出具有一定數量,所以本研究勢必對此進行文獻檢閱並. 立. 加以評論,方得以對本研究提供更完善的背景知識。. ‧ 國. 學. 一、戰略與外交戰略. ‧. 「戰略」一詞最原本的意涵為軍事用語,意旨其對戰爭全局有指導性意義的軍. y. Nat. sit. 事規劃,從戰爭目標的擘劃、戰鬥方案與戰爭手段的擬定,以及如何實現戰爭目. n. al. er. io. 標等各項細節,均不脫離「戰略」之範疇。至今已經廣泛的運用到各項領域,例如. i n U. v. 全球戰略、地緣戰略、國家發展戰略、文化戰略,以及外交戰略等,同時,戰略. Ch. engchi. 也用於各項領域之整合,像是美國軍事理論學家李德‧哈特(B. H. Liddel Hart, 1895-1970)將戰略定義為一種分配和運用軍事手段以達政治目的之藝術。19 「戰略」一詞套用至各種領域後,其意涵不僅限於軍事用語上。因此,戰略一 詞可表示為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為了達到特定目的,而對力量和手段的運用,同 時也是一種對全局性和長遠性問題的籌劃與指導。20總之,針對「戰略」之定義, 本研究引用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泰勒之見解,其包括目的、手法、手段等 三個要素的相互運用,換言之,也可將「戰略」的定義以下列等式呈現:戰略=目 19.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頁 1-3;翁明賢,「中共國防政 策與軍事戰略」,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 (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 年) ,頁 177-178。 20 馬保安主編,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 年) 。 5.

(12) 的(追求的目標)+途徑(行動方案)+手段(實現目標的工具)。21對此,下兩 段將戰略的用法加以擴大為「大戰略」,並延伸引用在外交領域上之「對外戰略」。 一個國家的「大戰略」所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也可說是一個國家的總體戰略, 或是基本國策。換言之,為一個國家先設立發展目標,並對此目標擬定行動方案 (途徑)與採用實現目標的工具(手段)。22例如中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確 定以「經濟建設」為國家大戰略之發展目標,在其行動方案上則採行「市場經濟」 之途徑,另外以堅持「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等兩個「基本點」23作為實 現目標之手段。在國際社會上,一個國家的權力代表其強盛的力量,但現今權力. 政 治 大 一個國家的「大戰略」,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對外戰略、內部發展戰略,以 立. 已不僅限縮於軍事能力上,而是國家的「綜合國力」,才是作為「權力」的衡量標準。. ‧ 國. 學. 及內外戰略之結合。24本文著重在探討「對外戰略」,因此另外兩者不加以贅述。 對外戰略又可稱之為「外交戰略」。金燦榮認為外交戰略是政治、經濟、心理. ‧. 與軍事力量為其所採取的政策提供最大支持的科學與藝術。25葉自成則對其定義. y. Nat. sit. 為外交實體進行外交構思、總意圖與總體規劃等,26換言之,為一個國家針對外. n. al. er. io. 交事務擬定全局性和長遠性問題的籌劃與指導。以中共改革開放初期為例,在追. i n U. v. 求「經濟建設」的同時,「韜光養晦」作為其對外戰略之目標,「獨立自主的外交政. Ch. engchi. 策」與「和平共處五原則」為途徑,並以「國際統戰」作為手段。因此,本研究的「 外交戰略」也可用於前述等式呈現之:外交戰略=目的(追求的目標)+途徑(行 動方案)+手段(實現目標的工具)。 21. 翁明賢,「中共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頁 178。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頁 1-3。 23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其意涵代表著以「經濟建設」中心,兩個基本點分別為堅持改革開 放政策,以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一,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其二,堅持共產黨領導;其三,堅 持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其四,堅持無產階級專政) 。參見:「趙紫陽在中國共產黨第十 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1987 年 10 月 25 日,<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高輝,「有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二版) (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 年) ,頁 100-109。 24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頁 1-3。 25 金燦榮,「中國學者看大國戰略綜述」,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大國戰略篇(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6 年) ,p.xviii-xix。 26 葉自成,中國大戰略,頁 1-3。 6 22.

(13) 二、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之研究途徑 外交戰略為一個國家對外的總目標與方針,外交政策為外交戰略的具體呈現。 因此研究中共外交政策,也是研究其外交戰略必備要素之一。在中共外交政策研 究途徑上,中外學者將其分類成九項,包括歷史文化、意識形態、國家利益、決 策領袖個人、派系政治、決策系統、戰略三角、國際體系結構,以及多元因素等 (見表一) 。27這九項研究途徑依 Joshua S. Goldstein 與 Jon C. Pevehouse 之觀點, 共可分成個人分析層次、國內分析層次與國際分析層次。28以下將針對這九種研 究途徑逐一說明,並將過去研究中共外交政策與對東協戰略之論著進行分類。. 政 治 大 首先,個人分析層次主要是決策領袖個人研究途徑。基於中共為高度集權的 立. 列寧式政黨國家,最高決策者對國內外形勢的認知、作風與理念,可作為中共外. ‧ 國. 學. 交戰略與政策之依據,採取此途徑之學者包括我國的葉伯棠,海外的 Michel. ‧. Oksenberg 與白魯洵(Lucian Pye)等。29. sit. y. Nat. 其次,國內分析層次包含歷史文化、意識形態、派系政治、決策系統等五項. al. er. io. 研究途徑。第一,歷史文化分析途徑強調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詮釋外交政策與戰. v. n. 略,舉凡儒家思想、佛教文化等中國傳統信仰體系,都影響著中共外交戰略,其. Ch. engchi. i n U. 中也包括早期對周邊國家的朝貢體系與現今的睦鄰外交政策,學者費正清(John K. Fairbank)30、蔡東杰31、張登及與陳瑩羲32皆以此途徑研究之。第二,意識形 27. 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238 ;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 年) ,頁 1-32。 28 依照 Joshua S. Goldstein 與 Jon C. Pevehouse 之觀點,為了使學者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國際關 係行為者之研究共可分成個人、國內、國際,以及全球等分析層次。參見: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7-19. 29 葉伯棠,「論毛澤東的『革命外交路線』」,張雪豔主編,葉伯棠先生中國大陸研究紀念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 年) ,頁 119-149; Michel Oksenerg, “Mao’s Policy Commitments, 1921-1976.”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 25,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76), pp.1-26; Lucian W. Pye, “Mao Tse-tung’s Leadership Style.”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91, no.2 (Summer 1976), pp.219-235. 30 John K. Fairbank,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History Perspective,” Foreign Affairs, no. 47 (April 1969), pp. 449-463. 31 蔡東杰,中國外交戰略:傳統與變遷(台北:五南文化,2013 年) ,頁 1-9。 32 張登及、陳瑩羲,「朝貢體系再現與『天下體系』興起?中國外交的案例研究與理論反思」, 中國大陸研究,第 55 卷第 4 期(2012 年) ,頁 89-123。 7.

(14) 態的研究途徑認為中共對外關係來自意識形態的指導,包括社會主義、統戰理論 等。33採取此研究途徑的學者包括錢剛鐔、34尹慶耀35。第三,派系政治研究途徑 則強調中共內部的派系互動制約著其外交戰略與政策。此研究途徑的分析層次從 決策領袖個人放大至政治菁英群體,同時也切合西方政治學上利益團體(interest group)的概念36。中國大陸作家陳破空以此途徑分析之。37第四,西方研究外交決 策可分成理性模型、組織流程模型,與政府內部議價模型等三種。38諸多學者以 決策系統研究途徑解釋中共外交戰略與政策,其強調外交決策相關組織的結構及 其參與成員對外交事務的認知,是中共外交戰略與政策的重要因素。39這牽涉到. 政 治 大. 前述所提及的組織流程模型與政府內部議價模型,而許志嘉40與陳中雨41對此有 相關研究。. 立. ‧ 國. 學. 再者,國際分析層次則有國家利益、戰略三角、國際體系結構等三種研究途 徑,而此層次擁有較多針對中共與東協雙邊關係之論著。第一,如同前述研究外. ‧. 交決策三種模型之一「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國家利益研究途徑將一個國家. sit. y. Nat. 視為單一且理性之行為者,考量到國際環境,評估哪些方案與政策符合國家利益,. n. al. er. io. 再對此制定之。42學者盧子健43與李登科44等人皆有相關研究,至於以此研究中共. 33. Ch. engchi. i n U. v.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頁 8-9。 34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文化,1983 年) 。 35 尹慶耀,「從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看中共當前的基本外交政策」,問題與研究,第 23 卷第 10 期(1984 年) ,頁 8-20。 36 James N. Danziger,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2007), pp.63-71. 37 陳破空,假如中美開戰(台北:允晨文化,2013 年) ,頁 6-9、32-34、50-52。 38 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受到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之影響,假設決策者應選擇成本最低、收 益最高的外交決策方案;組織流程運作模型(organizational process model)的外交決策會透過標準 處理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會對其見招拆招;政府內部議價模型(government bargaining model)則是外交決策出自於政府內部的角力。參見: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05-107. 39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頁 18-21。 40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 年) 。 41 陳中雨,「中共政治菁英決策機制之研究:以外交決策為例」,復興崗學報,第 93 期(2009 年 3 月) ,頁 151-177。 42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頁 11-13。 43 盧子健,1949 以後中共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1990 年) 。 44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對中東地區的外交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95 年) 。 8.

(15) 與東協雙邊關係者有洪財隆、45蔡增家。46第二,戰略三角研究途徑主要將中共 在內與其他兩方之互動視為三方外交政策制定因素,47採取此途徑包括西方學者 狄特摩(Lowell Dittmer)。48另外,國內學者多以「小戰略」三角描述美、中、台三 邊關係,羅致政49、吳玉山50,以及包宗和51對此有相關文獻,而沈明室則是以中 共、東南亞與美國三邊關係研究之。52第三,國際體系研究途徑主張中共是全球 大環境下之一員,中共的角色、地位與外交戰略會受到國際體系的制約,若從國 際體系結構的角度切入,勢必對中共外交戰略與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了解。53採 此途徑研究中共整體外交的學者有張登及、54秦亞青、55由冀56等,而對中共與東. 政 治 大 胡聲平、 黃約翰(John Wong) 以及吳玲君 立. 協雙邊關係以此途徑研究的學者包括邱坤玄、57高長與吳瑟致、58陳重成與唐欣 59. 60. 63. 學. 45. 62. ‧ 國. 偉、 李勵圖、. 61. 等人。. ‧. 洪財隆以「貿易政策」與「經濟手段」研究中共與東協簽定 FTA 之經濟戰略。參見:洪財隆,「 美國與中國的 FTA 經濟戰略之比較分析」,思與言,第 45 卷第 2 期(2007 年) ,頁 133-179。 46 蔡增家用「外交政策的重塑」中的「適應模式」為分析架構探討冷戰後中共外交轉變。參見:蔡 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 41 卷第 9 期(1998 年 9 月) ,頁 71-82。 47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包宗和、吳 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文化,1999 年) ,頁 337-363。 48 Lowell Dittmer, “The Strategic Triangle: A Critical Review,” in Ilpyong J. Kim ed, The Strategic Triangle: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Publisher), 1987, p.34. 49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第 10 卷第 1 期(1995 年 1 月) ,頁 37-54。 50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出版,1997 年) ,頁 177-183。 51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包宗和、吳 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頁 337-363。 52 沈明室,「中共東南亞戰略的美國因素」,全球政治評論,第 18 期(2007 年) ,頁 77-96。 53 Michael Ng-Quinn, “Effects of Bipolarity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urvey, Vol. 26, No. 2 (Spring 1982), pp. 102-130. 54 張登及,「外交戰略與國際地位」,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 (台北,巨流圖書,2011 年) ,頁 421-449;Thomas J. Christensen, “Will China become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The Six-Party Talks, Taiwan Arms Sal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 16 (Fall 2005), pp.1-11; Robert B. Zoellick, “Wh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 September 21, 2005, < http://www.ncuscr.org/files/2005Gala_RobertZoellick_Whither_China1.pdf>.。 55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於中國與國際社會關係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 政治,2003 年第 1 期(2003 年) ,頁 10-11。 56 由冀,「尋求地區事務方向的主導權:中國崛起的理論與實踐」,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 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文化,2007 年) ,頁 95-115。 57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11 卷第 4 期(2010 年 10 月) ,頁 1-30。 58 高長、吳瑟致,「中國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的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10 卷第 2 期(2009 年) ,頁 1-48。 59 鄭敦仁、徐斯勤,「在權力制衡與扈從之間-對冷戰後東亞國際關係的重估」,朱雲漢、賈慶國 9.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6) 最後,多元因素研究途徑打破以上八項研究途徑的局限,主張以個人、國內 及國際等各種層次與多面向切入,以期用內外環境因素之互動,全面掌握中共外 交戰略與政策之來源,採取本研究途徑之學者包括陳慶64、黎安友與施道安。65 雖然上述九種研究途徑可讓我們從各種層面檢視中共外交政策的產出因素, 但每種途徑皆有其侷限(見表 1-1) 。若從上述前八項研究途徑擇一切入檢視之, 不免會有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之問題;若使用最後一項多元因素研究途徑檢視之, 則礙於本研究之篇幅,難以從個人、國內,以及國際等三種研究層面之中,再選 取其中幾項更為細緻的研究途徑檢視之。因此,本論文之研究途徑將大致劃分成. 政 治 大. 個人、國內,以及國際層次等三個面向檢視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產出因素。. 立. 此外,除了中共對東協外交政策的研究產出之外,仍有不少文獻是以東協成. ‧ 國. 學. 員國家對強權的戰略選擇作為研究切入層面。康燦雄認為隨著中國崛起,促使包 括東協在內的亞洲各國以中共為扈從之對象,形成一種階層式秩序。66孔嶽峰認. ‧. 為在亞洲格局不斷變化之下,東協國家為規避未來衝擊,對於中共的軟性制衡與. y. Nat. sit. 建立起某些納入中共的國際制度,而有意識的採取避險策略。67鄭敦仁與徐斯勤. n. al. er. io. 認為,中美兩國的權力賽局不僅對東協帶來安全上的威脅,卻也同時帶來經濟機. Ch. engchi. i n U. v. 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文化,2007 年) ,頁 59-94。 60 李勵圖,「東盟、中國與東亞共同體」,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 北:五南文化,2007 年) ,頁 257-270。 61 胡聲平,「東亞區域整合與中國之立場及策略研究」,全球政治評論,第 7 期(2004 年 7 月) , 頁 47-66。 62 John Wong, “The Economic Rise of China: A Catalyst for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Zhang Yunling, ed., East Asian Cooperation: Searching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eij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4), pp.265-292. 63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 44 卷第 5 期(2005 年) ,頁 1-27。 64 陳慶,「四十年來的中共外交」,雷飛龍、華力進主編,海峽兩岸四十年(上冊) (台北:革命 實踐研究院,1994 年) ,頁 261-324。 65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 頁 39-112。 66 David C. Kang, “Getting Asia Wr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 (Spring 2003), pp.57-85. 67 Yuan Foong Khong, “Coping with Strategic Uncertainty: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and Soft Balancing in Southeast Asia’s Post-Cold War Strategy.” J. J. Suh, Peter Katzenstein, and Allen Carlson eds, Rethinking Security in East Asia: Identity, Power and Efficiency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

(17) 表 1-1:中共外交政策主要研究途徑優缺點. 個人. 研究途徑. 優點. 侷限. 決策領袖. 掌握中共最高領袖. 1.過於強調個人色彩使研究過於簡單化。. 個人. 在決策上的主導地 位。. 2. 研究有時間上的侷限性。 3. 中共第四、第五代領導班子的權力與職 務分配走向制度化。68. 國內. 歷史文化. 掌握中國外交傳統 延續性。. 意識形態. 2.未顧及時事變遷之影響。. 掌握中共強烈意識 形態色彩(包括社會 主義) 。. 派系政治. 立. 1.忽略中共外部因素之影響。 2.研究有時間上的侷限性。. 治 政 3.各代領導人對於意識形態擁有解釋權。 大. 結合西方利益團體 與傳統中國文化之. 1.難以檢證派系對外交政策之影響。 2.派系概念不完整。. ‧ 國. 學. 研究。. 決策系統. 1.忽略中共強烈意識形態色彩。. 掌握外交決策過程. 文件資訊不足不易檢證。. ‧. 及決策者心裡認知 符合實際政治運作。 利益的基本立場。. 的制約。. 1.未能顧及內部因素對外交政策之影響。. 掌握國際層次因素. n. al. 對中共外交政策的 制約。. Ch. 掌握國際體系對中. 結構. 共外交政策的制約。. i n U. v. 2.戰略三角概念不完整。. engchi. 國際體系. sit. y. 未能顧及意識形態及歷史文化對外交政策. er. 戰略三角. 掌握中共追求國家. io. 國家利益. Nat. 國際. 1.過分強調國際體系的束縛。 2.未能顧及內部因素對外交政策的制約。 3.難以解釋中共欲打破國際現狀與中國崛 起之現象。. 跨層 次. 多元因素. 掌握中共外交政策. 過於複雜。. 複雜多層次分析。. 資料來源: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 年) ,頁 24。. 68. 寇健文,「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演變的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 45 卷第 3 期(2006 年 6 月),頁 39-75;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台北:五 南文化,2010 年) ,頁 367-375。 11.

(18) 會,這促使東協國家對兩個強權採取不同種類與程度的合作,避免成為任何一邊 的棋子,為「優化式避險理論」。69王冠雄與劉坤鑫則透過亞太經貿整合及南海議 題,研究東協國家對中、美兩國在此角逐的戰略選擇,發現東協國家在經貿整合 這方面除了以自身為核心所發展出經貿架構,同時選擇美國主導「跨太平洋夥伴 協議(TPP)」;而在南海議題上,卻呈現出東協各國分別在中、美兩國選邊站的趨 勢。70鄧應文也發現美國自 2008 年宣布重返亞洲後,東協部分國家對中共態度 急轉直下,並希望拉攏區域外之強國以平衡中共在此區的權力。71. 三、小結. 政 治 大 本研究針對「外交戰略」意涵,以及中共外交戰略與政策研究途徑作文獻檢閱。 立. 在「外交戰略」的部分,此意涵方面做了概念化,即為以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 ‧ 國. 學. 席泰勒對「戰略」意涵之見解,其包括目的、手法、手段等三個要素的相互運用,. ‧. 並套用至「外交戰略」的領域上。換言之該定義以下列等式呈現之:外交戰略=目. sit. y. Nat. 的(追求的目標)+途徑(行動方案)+手段(實現目標的工具)。. al. er. io. 在中共外交戰略與政策之途徑中,本研究之文獻檢閱援引一國外交關係的分. v. n. 析層次,將九個研究途徑區分為「個人分析層次」的決策領袖個人研究途徑;「國. Ch. engchi. i n U. 內分析層次」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派系政治、決策系統等研究途徑;「國際分 析層次」的國家利益、戰略三角、國際體系結構等研究途徑;最後還有跨越任何 分析層次的多元因素研究途徑。在前述文獻檢閱中,本文除了對九項研究途徑作 介紹與評析,也對此逐一探討相關文獻之脈絡,進而歸納出各項因素對於中共的 外交戰略之影響。其中發現,各項因素必然有一定程度地影響中共外交戰略的產 出,本研究為避免以偏概全、以管窺天,將採取跨越各層次與途徑的「層次分析」 69. 鄭敦仁、徐斯勤,「在權力制衡與扈從之間-對冷戰後東亞國際關係的重估」,朱雲漢、賈慶國 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文化,2007 年) ,頁 59-94。 70 王冠雄、劉坤鑫,「亞太經貿發展與南海議題前景」,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 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 年 11 月 26、27 日) 。 71 鄧應文,「東南亞地區形勢變化及對中國影響」,發表於「新形勢下亞太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 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12 年 11 月 26、27 日) 。 12.

(19) 研究途徑,用以探討個人、國內,與國際等各項因素之間的互動,檢視中共外交 戰略的輸入與產出。 另外,本研究亦認為上述文獻針對中國大陸內部需求、政權結構與決策系統 背景導致對東協外交戰略的形成之研究頗為少見,再加上中共進入習近平時代後, 由於時間序列不長,對該領導人對東協戰略也很稀少。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上述 缺乏的部分進行探討。. 第三節 一、研究途徑. 立. 研究途徑與方法. 政 治 大. 根據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主軸為政府制定政策的因素、決策過程,以及產. ‧ 國. 學. 出與行為。因此,本文將援引「政治系統論」(political systems theory)來描述中共. ‧. 周邊外交戰略形成的因素、決策過程,以及外交行為。此外,影響政策制定的因. y. Nat. 素包羅萬象,舉凡國家領導人、國家內部政經與社會因素,以及國際形勢等皆為. er. io. sit. 如此。因此,本研究則以具宏觀性的「層次分析研究途徑」(levels of analysis)針 對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形成因素分項探討。以下則分別對於政治系統論與層次分析. n. al. 研究途徑進行說明。. Ch. engchi. i n U. v. (一)政治系統論 政治系統論由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所提出,該政治理論主要解釋 一個國家的決策體系在制定政策的影響因素、決策過程與產出,以及社會內外部 等各項元素之連動關係。而其特徵為,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猶如一個開放性之生 態體系,不斷地遭受社會內部與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進而形成一股需求與支持 並輸入政治系統,最後再經由政治系統的決策過程輸出制度、法規與政策。當這 些制度、法規與政策產出後,對於內外部環境又造成新的決策因子,進而產生新 的需求與支持,並且再次進入政治系統,更形成新的決策,甚至改變整個政治體 13.

(20) 系。這種開放式的循環過程生生不息,同時也可讓政治系統藉此進行自我調節和 自我轉變,即大衛.伊斯頓(David Easton)所提出的政治系統論。72. 外環境. 反饋曲線. 政治 內環境. 反饋曲線. 經濟 經濟 社會. 經濟. 輸入:. 經濟. 要求和. 社會. 支持. 生態 生態. 立. 其他 其他. 政治體系 輸出. 轉化. 政 治 大. ‧ 國. 學. 作者依據以下資料整理: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 Chicago Press, 1967), pp. 30-32; James N. Danziger,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7), p.129.. io. y. sit. Nat. 圖 1-1:政治系統論示意圖. n. al. er. 如上圖 1-1 所示,在政治系統論中,係由多項因子所組成,其中包括了內在. Ch. i n U. v. 環境與外在環境(intra-societal environment and extra-societal environment) 、輸入. engchi. 要求與支持(input-demands and input-supports) 、決策體系(political system) 、輸 出項(outputs) ,以及反饋(feedback)等。首先在環境的部分,共可分為外在及 內在,前者為國家之外的任何因素,可影響政府之決策。73例如東協的壯大與美 國因素影響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而後者的內在環境係指該國內部因素影響政 府決策,例如中國大陸的內部社會矛盾,促使中共欲打造良好周邊環境以發展國 內經濟。 72.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pp. 17-33; James N. Danziger,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World: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7), pp.129-132; Michael G. Roskin,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Walter S. Jones,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11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p.29 73 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文化,2001 年) ,頁。 14.

(21) 其次,輸入項的要求與支持則是政治系統的任何成員(即該國所有人民)對 於決策體系的支持與要求。前者包括物資上、制度上、參與上,以及保持雙向溝 通等各種支持方式;而後者則是人民對於政府的要求,包括自由、生存、財產、 參政等各種權利,若決策體系無法滿足成員的要求,成員也可能停止支持該政治 系統。74 再次,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成員的支持與要求,勢必經過決策體系的處 理,進而產生制度、政策或法規。而決策體系可說是一個國家的決策模式與過程, 包括行政部門、立法機構、政府體制,以及政治文化等。. 政 治 大. 第四,經由政治系統的決策模式與過程之後,政策產出即為輸出項。對於政. 立. 治體系而言,輸出項可謂制度、法規與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裁決等。例如中共的. ‧ 國. 學. 外交戰略布局、睦鄰外交政策等皆是。. ‧. 最後,反饋可分為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前者可說是政治系統的成員對於決. y. Nat. 策的反應、意見或批評,以便決策者了解;而外部環境的反饋則是國際社會對於. er. io. sit. 該國外交政策之反應。75例如中共對東協拋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計劃,東 協成員國便以一致同意回應之,使得中共對東協更加速雙邊自由貿易區之進程。.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由以上敘述可知,政治系統論即一個決策系統對於政策產出的原因、形成過 程、結果,以及反饋的無限循環。在本研究中,中共對東協的周邊外交戰略可依 此分為內外部環境的輸入項(國際、區域,以及國內因素)、中介變項(決策模 式與過程),以及輸出項(外交戰略的產出與行動),藉此更為了解其內涵。. (二)層次分析研究途徑 根據前述文獻檢閱中,有關於中共外交政策分析途徑之論述,本研究為避免 分析途徑單一化而無法以較為全面之角度檢視中共對東協國家外交戰略之全貌。 74 75.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pp. 37-246. David Easton, A Systems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pp. 363-381. 15.

(22) 因此,將以層次分析(levels of analysis)途徑檢視之。對國際關係研究而言,層 次分析主要在提供一個架構,將各種影響國家行為或國際體系的因素分門別類, 並以不同角度解釋各種國際事件。層次分析通常以三種不同層次切入研究,分別 為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國內結構層次(domestic structure level),以及國際 體系層次(international system level)。首先,個人分析層次分析重點在於個人的思 想、決策或行為對對國家外交決策,甚至是對國際關係之影響,無論是做出重大 決策的領導者,抑或是一般有政治影響力的公民,皆在此研究層次之中;其次, 正所謂「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國內結構層次主要探討內部政權特性、社會經濟結. 政 治 大 最後,國際體系層次對國際關係研究的假設為暫時拋開個人與國內差異性的考量, 立 構、歷史文化、決策程序,以及內部團體之互動如何影響國家在國際中的作為;. 藉由國際體系的結構與變動探討其對國家行為之影響。76. ‧ 國. 學. 早期以相關途徑進行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是華茲(Kenneth N. Waltz),他認為. ‧. 人的本性和行為、國家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國際無政府狀態等三種不同層次的因. sit. y. Nat. 素,進而導致戰爭的發生。77華茲此著作成為往後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層次分析途. al. er. io. 徑之濫觴。其後,華茲在將這三類分析層次簡化分為簡約理論(reductionist theories). v. n. 與系統理論(systemic theories),前者將個人與國內層次分析劃分於此;後者則是. Ch. engchi. i n U. 側重國際體系層次。78而正式將層次分析研究途徑概念化的是學者辛格(David Singer),他於 1961 年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國際關係中的層次分析問題」(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提出體系層次與國家層次. 76. David Singer,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Klaus Knorr, and Sidney Verba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 77-92; 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7-19;楊永 明,國際關係(新北:前程文化,2010 年) ,頁 111-113;宋學文,「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 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 47 卷第 4 期(2008 年 12 月) ,頁 169-182。 77 Kenneth N.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78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Menlo Park, California: Addision Wesley, 1979), pp. 18-20. 16.

(23) 的概念,進而為「層次分析」在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論中奠定基礎。79 現今在交通、科技、資訊的演進與全球化趨勢之下,影響了國際關係研究之 發展。層次分析途徑除了上述三種之外,新增了全球分析層次(global level),試 圖以超越國家互動的全球趨勢作為分析國際關係之基礎,包括非傳統安全、南北 差距,以及全球化的資訊等因素。80不過全球分析層次不在本研究範圍中,因此 不予以討論。 表 1-2:有關層次分析的說明 層次. 相關項目. 全球層次. 南北差距、全球生態、地區差異、技術變革、歐洲殖民主義、. 立. 政 治 大. 資訊革命、聯合國、全球化的電子通訊、地球生態、全球性的. ‧ 國. 學. 科學與產業社群、恐怖主義(宗教激進教派). 國際層次. 權力、權力平衡、政府間國際組織、外交、同盟的建構與解組、. ‧. 高峰會議、戰爭、談判、條約、相互原則、貿易協定. y. Nat. 民族主義、種族衝突、政黨與選舉、民意、政府型態、性別問. sit. 國內層次. n. al. er. io. 題、民主、經濟部門與產業、獨裁、軍工複合體、國內的政黨 結盟、外交決策官僚體系 個人層次. Ch. engchi. i n U. v. 偉大領袖、瘋狂領袖、學習、暗殺行動、歷史性的突發事件、 危機決策、認知與決策心理、公民參與(投票、叛亂與發動戰 爭等). 資料來源: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9th ed.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10), p.18.. 79. David Singer,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Klaus Knorr, and Sidney Verba ed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 77-92. 80 Charles W. Kegley, Shannon L. Blanton, World P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14 ed. (Stamford: Learning Change Press, 2012), pp.14-15 ; Joshua S. Goldstein, and Jon C. Peve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17-19. 17.

(24) 在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之研究中,本文將分別以胡錦濤與習近平等領導人的 決策脈絡(個人層次)、中國大陸內政條件(國內層次),以及中共-東協雙邊關 係與國際環境(國際層次)等面向探討之,以期能夠更全面掌握影響期外交戰略 之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方法將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文獻分析法是一種蒐集資料 與分析文本內容的一種技術,其中的「內容」(content)就是任何可溝通的訊息,舉. 政 治 大 的、視覺上的、或語言上可作為溝通媒介,像是書本、報章雜誌、官方文件、演 立. 凡文字、意義、圖片、符號、想法、標題等皆是;「文本」(text)就是任何可書寫. ‧ 國. 學. 說、影音作品、藝術品等。81並將這些得來的內容與文本透過系統而客觀的分析 及評論,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確實性和結論。其中,文獻又分為原始資料(primary. ‧. sources)與間接資料(secondary sources)兩者,前者包括政府機關的官方聲明、紀. sit. y. Nat. 錄、文稿、檔案與其他文件等第一手資料;後者則是由媒體、學界,或研究統計. io. al. n. 重建過去、解釋現在、並推測將來。82. Ch. engchi. er. 文件根據原始資料轉述、分析等第二手資料。此研究方法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和. i n U. v. 個案研究法即在社會科學中藉由詳細檢視某一個歷史事件、社會現象,或是 國際環境下的某個例子之各方面,用以開發或測試並可能推廣至其它事件的解釋, 又或者用以證明某個學術理論的通用性。83 本研究旨在解釋 21 世紀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形成因素與內涵,並以此個案 推導至該世紀的周邊外交戰略。首先,將針對第三代領導班子執政末期到第五代 領導班子之間具有對周邊與東協外交戰略相關的官方文件,例如領導團隊的演說、 81. W. Lawrence Neuman 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 學富文化,2002 年) ,頁 501-502。 82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1999 年) ,頁 136-153。 83 Alexander L. George, Bennett Andrew, Case Studies and Theory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5), pp.3-36. 18.

(25) 談話、政策宣示、白皮書,以及新聞稿等第一手資料,也針對來自學界與媒體對 此之轉述、分析的第二手資料,包括期刊論文、書籍、報章雜誌或網路等,對此 進行蒐集;其次,針對前面所提及的資料進行分析與歸納;最後,針對已歸納與 分析的資料進行檢證與詮釋,視其能否解決本研究之問題意識,以期對相關研究 主題提出若干研究的發現。. 第四節 一、研究範圍. 立. (一)時間範圍. 研究範圍與限制.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的時間序列從中共在 2002 年起,到 2014 年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 議」為止,共計約 14 年的時間。而採取這段時間主要是因為 2002 年秋季為中共. ‧. 與東協簽定《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雙方決定在 2010 年建成中國. y. Nat. sit. 大陸與東協自由貿易區,並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正式進程。84與此同時,中共「. n. al. er. io. 十六大」是第三代領導團隊的休止符,也正式開啟第四代領導團隊的「胡溫體制」. i n U. v. 新局面,而 2020 年以前「建成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的「戰略機遇期」的概念也在. Ch. engchi. 此時提出。因此,2002 年為本研究之起始點。. 2014 年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除了早已讓「胡溫體制」劃下句點,同 時也是第五代領導團隊「習李體制」任滿二週年。而習近平也在該會議中,將周邊 外交的次序排在外交戰略總體布局之首位。由此可見,周邊外交的地位在這 12 年有所變化,同時也可藉此探索未來將近十年的「中國夢」。85. 84.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7-01/15/content_5607479.htm>。 85 「中國夢」為中共第五代領導團隊所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構想,此構想最早由習近 平在 2012 年 11 月 29 日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時所提出。參見:「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繼續朝著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新華網,2012 年 11 月 29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 19.

(26) (二)地域範圍 本研究主軸在於 21 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其範圍擴及周邊二十個 國家與地區,地域上可區分東北亞、北亞(含蒙古與俄羅斯)、中亞、南亞,以 及東南亞等五大區域,對本研究而言過於廣闊,所以本研究勢必從中尋找適當的 個案。依照學者 Gary King 等人之觀點,若依照解釋變項(自變項)來選擇研究 之個案是較為恰當的。86依據東南亞國協與中共在南海問題上有競爭因素,而在 經貿往來之領域竟有合作現象之存在,況且此區複雜性與變化程度多於中共其他 周邊地區,再加上其他非本區之強權如美國與日本,卻也對此地的涉入具有一定. 政 治 大. 程度。因此,此區的先天環境與變動因素,在在影響著中共對此外交戰略,甚至. 立. 是整個周邊的外交戰略。. ‧ 國. 學. 而東南亞國協的範圍,主要由中共與東協在 2002 年簽訂《中國與東協全面. ‧. 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的時刻起,共有泰國、越南、緬甸、. y. Nat. 柬埔寨、寮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印度尼西亞等十個會員國,. n. al. er. io 二、研究限制. sit. 再加上候選國東帝汶與觀察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等,總共十二國。.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本研究之限制共有兩點。其一,根據前述文獻檢閱在研究途徑的部分, 即使本研究採取多元因素之下的意識形態、國家利益,以及國際體系結構等研究 途徑,也無法周延地檢視中共外交戰略的任何因素,包括無法得知中國大陸的歷 史文化、中共固有的派系政治,以及中共外交決策系統等因素對中共外交戰略的 影響成分有多少。不過,為減少本研究之範圍與維持其品質,仍採取原有研究途 徑,並盡可能地搜尋所有相關資料,以便更能在原有途徑中,完整的陳述中共外 交戰略。. 86. Gary King, Robert O. Keohane, Sidney Verba 著,盛智明、韓佳譯,好的研究如何設計?用量化 邏輯做質化研究(台北:群學出版,2012 年) ,頁 189-220。 20.

(27) 其二,中共官方資料取得不易,再加上本研究涉及中共敏感度較高的外交戰 略與政策,其決策過程的資訊與透明化程度不足,況且真實性與可性度存有疑慮。 為克服此一局限,本研究將盡可能蒐集相關談話、聲明、官方文件,以及各類報 章雜誌、書刊與學術論文,並加以整理與分析,以期減少本研究之限制。.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一、論文架構. 政 治 大 邊外交戰略的形成因素。首先將探討中共周邊外交之概念,以及東協區域結構之 立. 本論文以政治系統論作為主要架構,並以層次分析研究途徑分項探討中共周. 背景;其次,中國大陸的內部環境作為國內分析層次,而中共與東協雙邊關係之. ‧ 國. 學. 發展和國際環境之影響作為國際層次,前述都是中共周邊以及對東協外交戰略之. ‧. 背景,等同於制定戰略的解釋變項(自變項);中共領導人之個人層次以及中共. y. Nat. 依據內外環境之變化形成自我定位與決策過程(中介變項);而中共周邊與東協. n. al. er. io. 內容。. sit. 外交戰略產出之行動,則視為應變項。最後,即回應一開始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之. Ch. e 外環境 ngchi. i n U. v. 反饋曲線. 國際格局 內環境. 反饋曲線. 國際形勢. 周邊形勢. 經濟. 輸入:. 經濟. 要求和. 社會. 支持. 東協背景. 政治體系 轉化. 其他. 輸出. 領導人、政權特性、國家. 美國因素. 利益界定。. 圖 1-2:論文架構圖. 21.

(28) 二、章節安排 依據上述論文架構,本論文將劃分為五章。第一章的緒論主要闡述本研究的 源由與問題意識,並對此提出做出相關的文獻檢閱,以及提出研究途徑、方法與 範圍。第二章則是分為兩個部分的文獻回顧,其一是針對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內 涵區分為沿革、定位與議題傾向,並加以檢視之;其二則針對東南亞國協此個案 的歷史發展與區域關係進行探討。第三章則是分析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的輸入項 與中介變項,即為中國大陸的內部結構因素、國際與區域環境之等輸入項,以及 領導人風格、政權特性,以及國家利益界定等中介變項等因素,藉此探討對於中. 政 治 大. 共對東協外交戰略擬定之影響。第四章則是探討 21 世紀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之. 立. 章的結論則是針對本研究之問題意識與目的提出解答。. 學. ‧ 國. 輸出項,包含外交層面、東協區域整合,以及南中國海議題等面向切入之。第五.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2. i n U. v.

(29) 第二章.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內涵與對東協關係. 中國大陸位處歐亞大陸東邊之門戶,面臨東亞第一島鏈與西太平洋,在地理 上屬於易攻難守之位置,周遭有二十個國家所環伺,其中七國位於世界軍事排名 前二十五、有五國在這七十年間與中共發生過軍事衝突、九個屬於政權不穩定之 國家、兩個是造成中共外交難題的政治行動者。此外,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 在中共周邊的部分國家有軍事佈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屬於中共之周邊國 家。1因此,在地緣上有著上述不穩定因素,周邊外交在本世紀起被列為中共外 交戰略布局之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東協全名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政 治 大.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 ASEAN、「東協」,其主要目的在於締造東南亞國. 立. 家之間的合作,共同努力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為. ‧ 國. 學. 建立和平與繁榮的東南亞共同體奠定基礎,並促進該地區之和平與穩定。2. ‧. 而本研究主旨在對於 21 世紀中共的周邊外交戰略作探討,並以東協為例。. y. Nat. 首先,「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要了解一個國家的周邊外交戰略,要先依據時. er. io. sit. 間序列從過往的經驗發掘,因此本章再針對中共周邊外交戰略的歷史脈絡作說明, 以了解中共過去對周邊外交戰略與形態之發展因;其次,將運用頂層設計的概念. al. n. v i n 檢視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定位C ,逐本溯源地從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總體戰略開始探 hengchi U 討,再逐步探討到最末端的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並說明其周邊外交戰略對於整體 外交戰略占有多少份量、周邊外交的意涵為何,以及其議題之傾向;再次,東協 自 1967 年成立以來,至今已成為「第三世界」中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探討東. 協的內部結構也是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最後,綜合國力為區域霸權的中共, 也對東協趨之若鶩,因此在第四小節將針對兩者在 1967 年以來的雙邊關係進行 整理,以便為其後幾章之研究提供相當的基礎知識。. 1.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新 北:左岸文化,2013 年) ,頁 54-58。 2 「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0/28/content_610510.htm>。 23.

(30) 第一節. 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沿革. 本節主要探討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發展沿革,並以時間序列作為劃分,將回 顧中共建政以來對於周邊外交戰略之演變,再加上歷史上的中國周邊外交形態對 於現今中共對此政策之影響。雖然本研究之重點在於 21 世紀的中共周邊外交, 但從中國歷史上的秦漢等朝代以來,傳統的儒家與法家思想仍對於現今中共外交 戰略有一定程度之影響,而 20 世紀的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則是與本世紀的相關 戰略具有連貫性。以下勢必對 20 世紀以前的中共外交戰略之發展作一定程度的 探討。此外,「睦鄰外交」為中共建政以來對周邊外交的重要體現,因此在本節將 獨立探討之。.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一、歷史上的中國周邊外交. 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欲探究現今中共睦鄰外交的起源,早在歷史上已有記載。. ‧. 自秦漢以降到清末止,中國早已重視對周邊國家之關係。其深受法家「霸道」的外. y. Nat. sit. 交思想與儒家「王道」的正統思想之影響,挾著文化與物質方面的相對優勢,與周. n. al. er. io. 邊國家形成朝貢關係,主要以中國為中心的「上國」,與周邊數個「藩屬國」之間所. i n U. v. 形成的階層式國際關係,並透過支配、防禦、雙重朝貢、冊封與存祀等行動維繫 3. Ch. engchi. 著。 在朝貢體系之下,中國不但在東亞區域享有霸權之地位,也可藉此創造和 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並有利於促進其內部之發展;對周邊國家而言,不但可以從 中國得到較為先進之文明與物質產品,也可讓自己身處在天朝體系的安全防護網 路之內。. 3. 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頁 182;王賡武,中國與海外 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頁 310-311;板野正高著,陳鵬仁、劉崇稜譯,近代 中國政治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年) ,頁 63-66;李雅欽,「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 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 ,頁 119-120。 24.

(31) 二、改革開放前的中共周邊外交 中共自 1949 年建政後至改革開放前,由於本身具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性質, 再加上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因此先後採取了「兩個陣營一邊倒」、「世界革命兩 條線」,以及「三個世界一條線」等外交戰略。4同時,也屢次與周邊國家發生軍事 衝突,包括 1950 年介入韓戰、1950 年代的台海戰役、1962 年中印邊境武裝衝突、 1968 年與蘇聯的珍寶島事件,以及 1979 年的懲越戰爭等。此外,中共在建政初 期,革命世界觀的色彩仍然存在,更影響了其外交思維,將第三世界國家看作革 命國家,認為中共有義務要支持該國的革命團體推翻其政府,導致這些國家逐漸. 政 治 大. 疏離中共,使得中共周邊關係惡化。5. 立. 不過就中共自身觀點而言,自毛澤東時代就對周邊國家早已採取睦鄰外交政. ‧ 國. 學. 策。主因是除了修補上述革命的外交思維之影響外,在當時中共建政初期許多內. ‧. 政問題待解,需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同時又有外部因素如韓戰等問題受到西. y. Nat. 方國家所圍堵。因此,中共勢必開拓新的外交戰場,從而尋求如東南亞、非洲與. er. io. sit. 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在實際作為上,為了突顯中共有別於霸權主義 國家,不會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干預內政,並將雙方關係建立在平等互惠上,. al. n. v i n 進而提出以「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 Ch engchi U 處」等之「和平共處五原則」。此一原則最早出現在 1954 年中共與印度所簽訂的. 《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中。6其後在 1954 年的日內 瓦會議7與 1955 年亞非國家會議在萬隆所召開的會議,中共再藉由這些機會將此 原則向各國大力推行。尤其在萬隆會議當中,還將此原則納入「最後公報」的「十 4. 邱坤玄,「中共外交政策」,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 (二版) (新北:新文京出版,2007 年) ,頁 147-154。 5 楊宗鑫,「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2001-2009)」,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9 年) ,頁 21-22。 6 鄧集龍,「中印關係:友好、對立、緩和與發展」,葉自成,李紅杰主編,中國大外交:折衝樽 俎 60 年(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 年) ,頁 298-299。 7 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拜訪印度與緬甸,隨後在中印、中緬聯合聲明中,將「和平共處 五原則」作為處理彼此關係之準則。參閱:楊凡,中國外交方略:和平共處五原則與中國(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年) ,頁 162。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Alla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the 36th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 Kenneth 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 Cowen, Noel , Global History:

Since 1980, the problem-posing activities have gradually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nk of a math problem, which is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posing, and particularly the

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