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第六章 結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 21 世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並且以東南亞國協為例。其中 的戰略制定因素、戰略內涵,以及對東協之行動為主要的問題意識。而研究途徑 則是以國際關係研究的「層次分析」以及政治學的「政治系統論」之架構加以探討,

因這兩種途徑搭配較能掌握影響中共外交戰略形成因素的各種面向,除了可彌補 過去相關文獻單一途徑研究之不足,也能探討相關文獻鮮少提及的中共內部因素 如何影響對東協之行為。以下將針對本文在緒論中所提及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進行 回應,以及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所發現之新的問題與困境,以期能為往後相關的研 究作為借鏡。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本節以政治系統論為架構,透過層次分析途徑,將影響中共對東協之外交戰 略區分為個人、國內結構與國際層次等三種因素。其中的國內經濟社會現況、國 際與周邊環境則視為輸入項;而中共領導人的個人因素、政權的決策程序、周邊 外交戰略內涵,以及國家利益同樣也是影響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制定的中介變項;

第四章的中共外交行動,包括外交行為、經貿整合,以及南海作為,視為本研究 之輸出項。最後,針對中共周邊外交的各項因素與作為,本研究將其做分析並推 測其意涵。

一、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形成之輸入項

(一)國內結構層次

中共國內結構層次著眼於中國大陸內部的經濟與社會之發展。在經濟層面,

自改革開放實施至今,尤其在進入 21 世紀後,其 GDP 指數的成長幅度極大,已 讓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之經濟體,同時也是東協各國趨之若鶩的投資與貿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之對象,同時也帶動中共的軍事實力之增長,現今也成為全球軍事預算投入第二 多的國家。

然而,在中國大陸在經濟高速成長的背後,並非所有人能夠享受到其所帶來 的利益。其中,城鄉發展不均、區域發展不均以及貧富差距擴大等內部矛盾之問 題,形成中共的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之一大挑戰。因此,現今的建成全面小康的和 諧社會為其新目標。

另外在對外貿易上,中國大陸生產之產品多以勞力密集取向、國際貿易保護 主義方興未艾、出口市場過於集中,以及服務貿易出口發展滯後等問題,促使中 共對此尋求新目標,東協成員國因平均總體實力低、市場廣大、勞力成本廉價等 因素,變成為中共的這項目標之一。

(二)國際層次

國際層次在本研究中,區分為國際情勢與區域發展。針對國際情勢則以國際 格局與國際局勢發展兩個面向探討之。其一,在國際格局的部分,本研究以經濟 與軍事實力作為評比標準,在 21 世紀初期,美國雖然在這兩者的指標中獨占鰲 頭,但中共在 GDP 的成長幅度每年至少在 7.5%以上,而中共官方公布的國防預 算每年平均以 10%的幅度成長。由此趨勢可看出,國際仍以美國為首形成「一超 多強」之格局,然而,中共這一「極」卻以飛快的速度逐步追上美國。其二,在國 際局勢發展上,基於區域衝突與非傳統安全的問題屢見不鮮,再加上「全球化」

的趨勢,各國之間針對經濟與安全等議題共同進行探討與合作。而中國崛起與美 國因素,同時也促成亞太地區逐漸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央。

以中共周邊區域情勢探討之,可分為第四章第二節的東亞格局與第三章的東 協發展。其一,在東亞格局的部分,中共與日本除了實力在伯仲之間,雙邊更有 著瑜亮情結,都試圖爭取區域事務之主導權,而其他的南韓、印度、澳洲、紐西 蘭與美國等國家同樣都對東協與南海議題具有一定的涉入程度,並試圖參與東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

事務以稀釋中共在區域上之份量。其二,東協在 1967 年成立,屬於冷戰之下的 產物,然而經過長期發展後,組織規模已擴及全東南亞,形態也從傳統安全範疇 走向經濟、社會、安全、文化等多功能合作之組織,其組織完整性已僅次於歐盟。

因此,東協除了完整的組織,其戰略位置、廣大市場,以及廉價勞動力,成為各 國趨之若鶩的對象。對東協具有地利之便的中共,在經濟與社會等低度敏感性之 領域有這更多的合作空間。

二、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中介變項

(一)個人層次

在個人層次之中介變項裡,第四章第一節探討了胡錦濤與習近平兩位領導者 的政治生涯與人格特質、領導集團,以及對國內外情勢認知等面向。結果指出,

胡錦濤與習近平在權力取得類型為「職務權力型」,並非如同毛澤東與鄧小平等革 命元老般的以「個人權威型」取得權力,同時,中共領導階層的年齡限制與新老交 替走向制度化,而決策模式也從一人決策走向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結合。因此,

胡、習兩人之權力無法與毛、鄧時代相比擬,這也促成兩人在執政初期呈現「江 規胡隨」、「胡規習隨」之現象。

另外,以領導者對國內外情勢認知而言,胡錦濤與習近平同樣認為,中國大 陸內部因改革開放後著重在經濟建設,卻也造成了城鄉發展、貧富差距,以及生 態環境等面向之負面發展,因此,建成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為其戰略目標;兩人 針對國際情勢同樣都認為,冷戰後蘇聯解體促成世界走向多極化,而科技的進步 促使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形成國與國之間相互依賴情形加深。然而,區域衝突、

恐怖主義、霸權主義與新干涉主義仍方興未艾。因此,兩者認為,中共須承擔負 責任大國之角色,透過大國、周邊、開發中,以及多邊外交形式解決國際上的各 種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6

然而,胡錦濤與習近平兩者較為不同的是人格特質,這項因素同時也影響到 中共在國際上之角色定位。兩者相較而言,胡錦濤性格沉穩內斂,對於「作秀」

較不感興趣,符合「戰略機遇期」前十年的「韜光養晦」;而習近平雖然同樣也是行 事務實,但其直率且草根的性格,能夠在戰略機遇期的後十年呈現「有所作為」

之態勢。

(二)中共政權特性與國家利益

本研究對於中介變項的部分,涉及中共政權特性與決策程序、周邊外交戰略 內涵,以及國家利益界定等因素。首先在中共政權特性與決策程序的部分,在本 研究第四章第一節指出,中共政權特性為「以黨領政」以及黨內的「民主集中制」

為原則。因此,欲探討中共外交的決策模式,勢必針對其唯一執政黨「中共」的權 力核心—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為研究對象。

其次,中共周邊外交戰略內涵主要在本研究第二章討論之。其中的頂層設計 之概念涵括了總體戰略、外交戰略,到周邊外交戰略等範疇。中共的周邊外交戰 略在外交戰略之中佔有首要之角色,而外交是內政之延伸,而總體戰略目標則為

「經濟建設」。因此,在中共外交戰略目標則是以「經濟建設」為基礎,其途徑包括 周邊外交、大國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以及多邊外交,其中的周邊外交戰略,

則是依循著總體戰略與外交戰略的目標而擬定。因此,以「睦鄰外交」支持「經濟 建設」為中共 21 世紀的周邊外交戰略之內涵。

最後,國家利益則是一國生存與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中共的國家利益在本 研究中根據其重要性依序區分為發展層面、安全層面與精神層面。其一,發展層 面的部分,自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其總體戰略均不脫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 時並提升其它如核心價值、教育體系、科技與文化等軟實力之發展;其二,安全 層面則涉及領土主權問題,其中包括台灣、西藏與南海等問題,無論其戰略地位 或是對內政局穩定因素,這三者皆為中共的核心利益。此外,反霸與維護世界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7

平同樣也是中共的安全利益之一。其三,中共精神層面包括其「負責任大國」形象 與文化外交之經營為其範疇。

三、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輸出項

本研究在定義周邊外交戰略的組成包括:目的(追求的目標)+途徑(行動 方案)+手段(實現目標的工具)。而中共對東協外交戰略之輸出項在本研究以外 交層面、經貿整合,以及南海議題這三項作為研究面向。

首先中共在周邊外交戰略追求的目標是依據總體戰略的「經濟建設」去擬定,

因此周邊外交戰略的目標包括促進經濟建設、建成全面小康之和諧社會,以及穩 定周邊環境以之稱前兩項目標。其次,中共對東協之周邊外交戰略的途徑則以外 交行動、經貿整合,以及妥善處理南海議題為其方案。最後,在外交行動上,中 共選擇透過多邊外交組織與論壇,以及雙邊互訪的形式作為其手段;在經貿整合 之層面,中共透過雙邊自由貿易區之建立,以及 RCEP 之推動,除了作為其內部 經濟建設之手段,同時也可抗衡美國主導的 TPP;在南海議題上,中共堅持「擱 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進行之,主因是其國家利益的發展層面之排序在於安全 層面之前,而此原則的提出除了能穩定周邊環境外,可透過共同開發謀取多邊的 發展利益。

四、中共周邊外交戰略之意涵

依據本研究之發現,雖然中共當前經濟與軍事實力遠不如美國,然而其成長 幅度則是美國所望塵莫及的。21 世紀初期,中共「戰略機遇期」的提出,則是要 求在這 20 年之間「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因此,中共對內實施經濟建設,以期 在戰略機遇期之後,建成全面小康的和諧社會;對外則是仍以經濟建設為依歸,

試圖以「國際統戰」1的手段拉攏周邊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除了達到穩定周邊之

1 「統一戰線」雖然被視為中共革命奪權以及鞏固政權之「法寶」,但其最簡單的定義則是拉攏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