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聞客觀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文獻探討

新聞客觀性仰賴過去大量相關研究與實務經驗,賦予沿用至今的定義,過往 強調個人意見必須與新聞事實分開,唯有分離價值觀和事件事實,記者產製的新 聞才足稱客觀的新聞。傳統的表述對記者而言是安全的,記者在新聞工作中也會 優先考量這項對新聞客觀性的定義。本章的第一節首先陳述過去學者們對新聞客 觀性的定義,分別從追求事實、講求中立等兩項要素,爬梳文獻並說明學者對新 聞客觀性長久以來的研究及新聞客觀性的意義,並帶出新聞客觀性與記者間的關 聯性;由於新聞客觀性的過往定義招致質疑與批判過於僵化,限制記者在新聞中 呈現事實,本研究在第二節將襄助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論點,援引 Ward 的實用客觀性(pragmatic objectivity)與 Maras 的主動過程(active access)等兩 項概念,企圖擺脫過去新聞客觀性的框架,發展更貼近記者在實務上呈現新聞客 觀性的樣貌;實用客觀性和主動過程等兩項新聞客觀性的新概念,終會從理論落 實於實踐,第三節探討新聞客觀性與新聞實踐,透過記者工作的實例,看新聞客 觀性的實際展現。

第一節、新聞客觀性

新聞客觀性的相關研究累積至今為數眾多,賦予新聞客觀性為人熟知的定義 與意義,創建大眾對新聞客觀性的普遍認知。一般而言,新聞應該客觀,新聞的 重要價值就是客觀呈現新聞事件。新聞客觀性就像一塊透明的布料,並非特定顏 色;新聞客觀性也被理解為「中立(neutrality)」的同義詞,將事件事實(facts)、

個人價值觀(values)與個人觀點(opinions)分開,而新聞客觀性的信念就是「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件)事實的信仰(a faith in facts)」以及「對(個人)價值觀的不信任(a distrust of values)」(Schudson, 1978)。記者應該提供直接的、無偏見的訊息,必須「堅 持事實(stick to the facts)」,避免「偏袒(taking sides)」(Ward, 2008),才算達 到新聞客觀性。

新聞客觀性之於記者,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準則,其講求中立、追求真實的特 性,已無庸置疑地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基石(Skovsgaard et al., 2013),記者不僅感 同身受,更始終將新聞客觀性奉為圭臬。美國新聞記者T. D. Allman 曾說:「真 正客觀的新聞不僅要報導事實的真相,更要闡發事件的意義。這樣的新聞不僅在 事發當時動人心魄,更能夠傳之久遠。它的價值不僅在於『消息來源可靠』,更 能夠與歷史的展現相得益彰。這樣的新聞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後,依然真 實而睿智地反映人間萬事。」(轉引自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2017)。深究 Allman 的言論,一旦客觀性的概念進入新聞產製的過程,可知新聞客觀性不僅 展現新聞追求事實的本質,在時間的淬煉下,更能使閱聽眾深省。記者在新聞產 製的過程中,總是時時刻刻顧及新聞客觀性,讓新聞成為公正的第三方,身處中 立的位置,看到全面的事實,記者再透過新聞盡力、如實呈現事件,就是記者秉 持新聞客觀性的關鍵。新聞客觀性的定義已然成形。

當然,新聞客觀性有擁護者與批判者。贊成新聞客觀性必須存在的人認為,

新聞客觀性不僅被視為一種新聞價值,更是一種實踐或表現(Boudana, 2011),

這套新聞價值的實踐與表現,協助記者處理大量的訊息時,做出專業判斷,告訴 記者該選擇什麼新聞、該報導什麼新聞(吳堂靖,2016),讓新聞相較一般訊息、

言論,較能顧及多方觀點,以達客觀之效;對新聞客觀性提出質疑的人認為,透 過記者的客觀性判斷,新聞早已經過一層濾鏡檢視內容,難以完整呈現事件本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位處中立的位置、追求事實的效果,就此打折(閻岩、周樹華,2014;郝志東,

2009)。

也有一說,是將新聞客觀性的定義,冠上「傳統」的名號,指 20 世紀初北 美記者首先提出的新聞客觀性的原始概念,鄰近的加拿大記者接著採用。這種傳 統新聞客觀性的核心定義在於,記者應該提供直接的、無偏見的訊息,在新聞報 導中不帶任何偏見或意見。綜上所述,新聞客觀性的定義,大致涉及兩個維度的 廣泛原則,其一是追求事實,依附在準確反映事件的事實;其次是講求中立,因 為記者的既有信念與評斷,不得影響理解、選擇、解釋相關新聞訊息(Mothes, 2016)。以下將詳述這兩項新聞客觀性的定義與目的,並探討新聞客觀性與記者 的關聯性,以及新聞客觀性的影響因素,接著說明新聞客觀性與記者之間的關 聯。

一、追求事實

新聞客觀性可以讓記者基於冷靜的分析,要求新聞判斷更為準確(Pressman, 2018.11.05),藉此呈現事件的真實性。本研究旨在強調記者在新聞實踐中與新聞 客觀性之間的關係。在新聞產製中,追求事實是一連串的流程,記者從獲知消息 來源開始,必須搜集現有資料,再過濾資訊與素材,透過採訪來生產、歸納各種 數據與訊息,最終以寫作、剪輯、過音等技術,產出新聞,過程中還會講究敘事 建構、詞彙選擇等等。上述看似繁瑣的工作,目的在於盡力呈現事件的原汁原味,

過程仰賴記者對客觀性的抉擇。

然而,新聞呈現的事實並非百分之百的事實,就像真理本身一樣,新聞客觀 性永遠不會達到百分之百的客觀,但新聞客觀性依舊存在,更是記者的重要工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則(Boudana, 2011)。新聞客觀性可以做為記者的專業義理、工作原則,甚至 是職業理想,Steven Maras(2013)在《Objectivity in Journalism》一書中以美國 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為例,雖否定絕對真相,也就是沒有百分之百的真實,

但新聞客觀性並沒有因此消失,反而透過記者產製新聞的主動作法,更能強調新 聞客觀性並幫助記者與閱聽眾達到交互主觀性,閱聽眾從新聞中可知記者的採訪 動機、消息來源、蒐集資料的方法或詮釋事件的方式等,讓讀者在觀看新聞的過 程中了解如何建構新聞真相。Maras 稱此為客觀性的「主動過程」,和解釋活動 或倫理承諾並存(轉引自林宇玲,2018)。實用主義的中心思想與新聞客觀性有 密切關聯,牽引本研究的研究重點,後續會有詳細解釋。

記者的養成過程中,將新聞客觀性強調追求事實的要素,內化在心中。任何 形態的新聞記者,都有相同的客觀性觀念,除文字新聞,圖像、攝影所產製的新 聞,要求新聞客觀性的內涵,例如近來崛起的視覺新聞學(visual journalism)也 會遵循新聞客觀性,企圖透過擷取的鏡頭、畫面、聲音等元素,確保新聞盡可能 真實地描述事件(Aitamurto, 2018)。新聞客觀性應該被定位在「與記者自身主 觀性現實的理想對抗」(McQuail, 1994),若要確實分類,記者產製的新聞會有主 觀與客觀的對比。記者在新聞工作中,會排除非官方、非專家的消息來源,或是 被稱為是「意見」的內容(施盈廷,2008),藉此消去主觀的價值觀。因此,新 聞客觀性一直是記者工作的核心原則,記者認為自己致力於提供「客觀訊息

(objective information)」(Deuze, 2005),只要記者遵循非個人化(depersonalized)

和合理化(rationalized)的程序,就可以「呈現現實的真相(a true account of reality can be presented)」(Borger et al., 2019),成為記者強調新聞客觀性的關鍵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講求中立

除追求真實,新聞客觀性之所以可以構建記者工作的理想典範,就是因為擁 有新聞客觀性的記者是公正、中立、公平,是可靠的訊息提供者(Deuze, 2005)。

誠如前述Schudson 的想法,認為新聞客觀性堪稱「中立(neutrality)」的同義詞,

就是將事件的事實(facts)、個人價值觀(values)或個人觀點(opinions)等兩 個項目分開。Schudson(1978)認為記者在陳述事實時,應該「把他們(記者自 己)擺在一旁(keep themselves aside)」,意即記者不該涉入事件當中,才能看見 事件的全貌。根據這種觀點,記者的角色其實是現實世界的事件和閱聽眾之間的 調解者(Ruigrok, 2008),不具任何立場。

記者透過新聞客觀性講求中立,在新聞產製的過程中,不得添加自己的價值 觀,像是個人對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有意識(conscious)或無意識(unconscious)

的偏好(preferences),這類主觀的意見,都應該與事實分開,以中立的、基於 事實的方式,描繪新聞事件或議題(Hanitzsch et al., 2011)。

Esser、Umbricht(2013)透過比較內容分析並使用五個指標探討來自美國、

英國、德國、瑞士、法國和義大利的報紙中,記者對於新聞客觀性的作法有共同 特徵,與新聞客觀性的定義相符,包括提供反面論點、專家說法、引用受訪者的 話語、倒金字塔寫作以及客觀事實與主觀觀點之間的分離,達到中立;Mellado 等人(2017)也透過研究,探尋新聞客觀性的中立條件包括事實驗證和確認、相 互衝突的可能性、支持證據的呈現、引用話語的明智使用以及倒金字塔風格的訊 息結構。無論是提供反面論點、專家說法、引用受訪者話語、倒金字塔寫作與客 觀和主觀的分離,在在顯示擁有新聞客觀性的記者,必須把自己抽離新聞事件,

產製的新聞內容才堪稱中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隨著時間演進,新聞客觀性的中立特質也因為商業利益而有所改變,早期報 紙必須拓展市場,不可能迎合單一讀者的想法,所以,新聞內容必須中立化,討 好各種意見的客戶,藉此最大化用戶的數量,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與利益,新聞 客觀性更因此被稱為媒體開發客戶的商業策略(Boudana, 2011),在意識形態範 圍內呈現中間立場,以吸引多元類別的閱聽眾,增加市場份額。

隨著閱聽眾增加及新聞客觀性的高度發展,人們對記者有既定的客觀期許,

期盼透過記者中立的立場,不偏不倚地呈現事件的全貌,而人們如此期許記者排 除社會勢力和主觀私慾,發揮專業自主性,以客觀中立的新聞發掘外在客觀的社

期盼透過記者中立的立場,不偏不倚地呈現事件的全貌,而人們如此期許記者排 除社會勢力和主觀私慾,發揮專業自主性,以客觀中立的新聞發掘外在客觀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