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訪談執行與過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特定主題回答,並透過訪談得知受訪者對問題提供的資料或看法。在溝通與 問答的過程中訪談與受訪者交換意見,希望建構雙方都能理解的資訊與意義,因 此訪談的參與者雙方更像是意義建構,而非只是從既存的經驗印象中被動回答,

訪談的目的就是希望從受訪者的談話中獲得對研究主題的充分詮釋(畢恆達,

1996;Babbie, 2016/林秀雲譯,2016),因此,本研究期盼藉由訪談記者,了解 記者在工作中如何呈現新聞客觀性,是否確有實用客觀性與主動過程的概念,建 構貼近記者的新聞工作實況。

另外,本研究將採用半結構型訪談。由於深度訪談可以依據研究所設定對訪 談結構的控制程度,分為三種類型:結構型、無結構型、半結構型(Bernard, 1988;

轉引自陳向明,2002),而其中的半結構型訪談,訪談者對訪談結構具有一定的 控制作用,過程中一問一答,訪談者會根據事先準備的訪談大綱,向受訪者提出 問題,然而題綱僅為一種提示,訪談者會根據訪談具體情況彈性調整,並鼓勵受 訪者在無法完全解讀問題時提出疑義(陳向明,2002),也就是允許受訪者積極 參與訪談,在訪談中隨時針對問題以及提問者的解讀,發表自己的看法,受訪者 在訪談中可以暢所欲言,透過受訪者的回答,找到有趣的、重要的論點,加以詢 問,使研究資料更豐富。屆時獲得採訪資料後,將由研究者自行轉譯、歸納逐字 稿,並將訪談資料分門別類、分析內容,使研究資料更有系統性且展現本研究想 呈現的重點。

第四節、訪談執行與過程

本研究訪談記者時,會遵循半結構型訪談的原則,先提供訪問大綱,訪談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程中即時發現記者回答的問題點,適時增加題項,使訪談資料更為深入、多元,

增加本研究的價值。訪談前皆告知受訪記者訪談的過程、細節以及本研究的執行 方式,並請記者簽署訪談同意書,以確認訪談資料可供分析。訪談同意書格式詳 見附錄一。

在確定本研究訪談的抽樣對象前,本研究先研擬初版訪談大綱。於此說明訪 談大綱的擬定過程,本研究完成初版訪談大綱後,在 2019 年 4 月 22 日至 4 月 24 日,進行第一次小型訪談,分別訪問三位在電視台、平面報社及網路媒體工 作的線上記者,但解析資料後發現內容不足,且部分問題與本研究關聯性產生落 差;接著修改初版訪談大綱,完成第二版訪談大綱,進行第二次小型訪談,在 2019 年 8 月 4 日及 8 月 5 日,同樣約訪三位在電視台、平面報社與網路媒體工 作的線上記者,隨後檢視第二版訪談大綱,確認訪談過程可以順利進行,在與記 者的對談過程中,也能挖掘更多分析資料,且訪談資料可扣連本研究提出的相關 概念,完成本研究的終版訪談大綱如下:

一、您認為何謂一篇完整的新聞?您都如何完成完整的新聞?

二、請就您的實務經驗,談談您滿意的新聞成品?原因為何?

三、承上,請談談該則新聞的新聞主題與內容、採訪過程與對象、新聞寫作 與呈現。

四、請就您的實務經驗,談談您不滿意的新聞成品?原因為何?

五、承上,請談談該則新聞的新聞主題與內容、採訪過程與對象、新聞寫作 與呈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於此,稍加解釋訪談大綱的設計。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從探詢新聞客觀性追求 事實、講求中立的性質,進一步探究新聞客觀性在記者新聞工作中的呈現,考量 新聞客觀性是通則性的概念,且為了避免本研究對新聞客觀性的概念定義束縛受 訪記者的想法,訪談大綱的文字設計並非直接對應研究問題,也盡量避免觸及客 觀性的相關文字,而是希望透過旁敲側擊的方式,在訪談過程中,隨時導引記者 回答有關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內容,當記者回答有關本研究的概念及其對新聞客觀 性的看法,進一步衍生相關問題,研究進行間確實收到成效,即便訪談問題沒有 直接提到新聞客觀性,受訪者回答的內容仍與新聞客觀性緊密扣連,有利於本研 究順利進行後續資料分析。本研究在訪談之初,選擇先詢問記者何謂一篇「完整」

新聞,是為了讓記者說明理想中的新聞內容與價值,以及實務經驗如何達成完整 新聞的要素,而完整的要素內含客觀的意義,當受訪記者提及相關概念,即時請 受訪記者深入說明對新聞客觀性的想法,並進一步細問記者在產製新聞的前期、

中期與後期的作法,適時帶入新聞客觀性的意涵以及實用客觀性、主動過程的概 念原則,扣連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問題,每位受訪記者回答的內容雖不盡相同,訪 談者仍會在訪談過程導入新聞客觀性的主軸及要素。由於本研究希望具體化解讀 新聞客觀性,接著詢問記者在職涯中,滿意與不滿意的新聞成品及其原因,此部 分問題希望具體化記者先前所提的新聞內容與價值,才會請記者舉例,從案例回 溯概念,當記者回憶相關案例,還會回頭補充對新聞客觀性回答不足的地方,滿 意與不滿意的新聞作品都有隱含新聞客觀性的要旨,也就是說,此部分的問題可 以使訪談內容更深入且完整,再從訪談過程,深知記者在實務經驗中,呈現新聞 客觀性的原因與思維,找出記者的新聞實踐與新聞客觀性之間的關聯。

新聞客觀性隨時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深層結構的制約(郝志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09),意即在新聞實務工作中,有許多因素迫使記者隨時調整新聞客觀性,也 會對事件產生不同解釋和評價(Lee, 2015),社會制度和因素都會影響客觀性,

例如政治結構、媒體市場、文化或宗教(Tong, 2015)。也就是說,在各個路線 跑新聞、寫新聞的記者,都會面臨多重原因,影響記者產製新聞的方式以及內容,

記者的人格特質、採訪路線等各種變因,也可能影響新聞客觀性。本研究為增加 訪談樣本的多樣性,受訪記者涵蓋性別不一,任職媒體種類同樣多元,包括電視 台、廣播電台、報社、網路媒體等,由於不同媒體的記者,產製新聞的思維和作 法不盡相同,在訪談記者後,才能取得更多元、完整的資訊與想法;最後是採訪 路線,由於主要採訪路線不同,也會影響記者的實務經驗,故本研究邀訪的記者,

大多曾經主跑或正在主跑市政新聞,因為市政新聞的種類多元,包含政治(含外 交、國防)、社會(含司法)、財經、生活(含教育、交通、觀光、醫藥)、運動、

娛樂以及選舉新聞、嚴重天災、大型社會案件、大型體育賽事等等各種重大新聞,

減少記者因為主跑新聞路線不同,從實務經驗回答對新聞客觀性的見解時,產生 太大的差異,反而可以提供各式各樣的想法與作法。本研究的受訪者資料如下方 表一。

表一:本研究受訪者資料

編號 性別 任職媒體種類 採訪路線經驗

電視A 男 電視台 市政、政治

電視B 男 電視台 市政、政治

電視C 男 電視台 市政、政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電視D 男 電視台 市政、社會、政治、醫藥

電視E 男 電視台 市政、政治、娛樂

廣播A 女 廣播電台 市政

廣播B 女 廣播電台 市政

廣播C 女 廣播電台 市政

報紙A 男 報社 市政、財經

報紙B 女 報社 市政

報紙C 男 報社 市政、政治

報紙D 男 報社 市政、交通、專題

報紙E 女 報社 市政、勞動

報紙F 女 報社 市政、勞動

報紙G 男 報社 市政、政治

報紙H 男 報社 市政

網媒A 男 網路媒體 市政

網媒B 女 網路媒體 市政

網媒C 女 網路媒體 市政、政治 網媒D 女 網路媒體 市政、政治

網媒E 男 網路媒體 市政

網媒F 男 網路媒體 市政、政治

網媒G 女 網路媒體 市政

根據前述,本研究透過紮根理論的抽樣方式,取得訪談樣本再進行訪談。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述的訪談大綱完成正式訪談前的小型訪談後,本研究確定訪談資料可供分析,

再重新找尋受訪記者(不與兩次小型訪談的受訪記者重複),後成功邀訪23 位記 者,每位受訪記者以任職媒體類型及訪談前後順序(英文字母排序)註記編號,

訪談日期從2019 年 8 月 19 日至 8 月 30 日,每次訪談均為面談,訪談時間均約 1 小時至 1.5 小時。本研究訪問記者的過程中,對新聞客觀性的基本思考幾乎一 致,但由於新聞客觀性是通則性的討論,且任職不同媒體或不同採訪路線的記者 對新聞客觀性的作法相異,本研究希望探詢更多記者的實務經驗分享,所以訪談 樣本數拉大至23 位。

訪談結束後,針對 23 位受訪記者的訪談資料進行彙整與分析,進行方式是 依照Pandit(1996)對紮根理論的整理,包括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以及主題編 碼。本研究先從開放式編碼做起,打散、檢視、比較訪談資料後,再概念化內容,

進而區分類目與命名,所有訪談資料轉錄為逐字稿,確保資料完整,以供分析,

經過內容精篩,受訪者的受訪內容多至A4 紙 7 頁、約 3000 字,少則 A4 紙 3 頁、

約1300 字;接著進入主軸編碼,以研究問題為主導方向,建立類目和次類目之 間的連結以及因果關係,完成更高層次的分析,因此,在第四章的資料分析中,

會以主要標題和次要標題說明記者訪談的內容;最後是主題編碼,先找出核心類 目(core category),系統化其它類目並加以驗證所有概念,也就是從訪談資料找 出與各個類目有關的關鍵字句,藉以回應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讓受訪記者回答的 內容與研究主題及概念對話,本研究希望從過往對新聞客觀性的意義與作法,到

會以主要標題和次要標題說明記者訪談的內容;最後是主題編碼,先找出核心類 目(core category),系統化其它類目並加以驗證所有概念,也就是從訪談資料找 出與各個類目有關的關鍵字句,藉以回應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讓受訪記者回答的 內容與研究主題及概念對話,本研究希望從過往對新聞客觀性的意義與作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