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結果

第三節、 獨家新聞與專題新聞比較客觀…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性」(轉引自林宇玲,2018),記者就可以透過新聞,引領讀者了解、建構記 者產製新聞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閱聽眾更貼近新聞現場,產生對新聞事件或 議題的自我意見及評論,記者才能體現新聞客觀性。

第三節、獨家新聞與專題新聞比較客觀

從本章第一節與第二節的資料分析中可知,本研究的受訪記者產製新聞時,

必定維持新聞客觀性的初衷,要透過各種產製新聞的手法,達到新聞客觀性多角 度、多面向的目的,受訪記者認為,要有足夠篇幅與產製時間。本研究開展問題 意識後及規劃研究內容時,從新聞客觀性的本質為出發點,其實忽略記者在新聞 實踐中產製新聞的形式也有新聞客觀性的成份差異。因此,本研究訪談記者並歸 納資料後,發現記者幾乎一致認為,獨家新聞和專題新聞相較一般日常產製的新 聞,更具備新聞客觀性的要素。

本研究訪談記者時,先請記者說明完整新聞的定義,再從中分類有關新聞客 觀性的內容,接著詢問記者們自己滿意、不滿意的新聞及原因,從訪談歸納的資 料顯示,記者認為產製新聞的先天限制在於篇幅有限、時間不夠,無論何種媒體 類型,以文字、聲音、影像呈現新聞內容時,總會割捨部分蒐集到的新聞素材,

加上現今無遠弗屆的網路盛行,記者產製新聞的時間緊迫,一則新聞要顧及新聞 事件或議題的各個面向相當困難。本節延伸本研究的研究問題一與研究問題二,

記者產製新聞時,本於新聞客觀性追求事實、講求中立的原則,卻受迫時間與空 間的限制,無法完整落實新聞客觀性;受訪記者認為,獨家新聞與專題新聞較能 克服時間與空間對新聞客觀性的束縛,關鍵在於記者對獨家新聞和專題新聞的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掌控程度較高,給記者發揮的空間較大,可以自行規劃新聞走向、挑選新聞素 材、選擇新聞敘事與文字、查證新聞內容,不僅追求更深層的事實,更憑藉新聞 筆觸與影音效果,讓閱聽眾更融入新聞現場,吸引閱聽眾觀看、閱讀,展現身為 記者的價值,客觀、中立地呈現新聞並透過新聞發人省思。

受訪記者「電視A」就舉他曾經撰寫有關FISU禁止阿根廷球員手舉中華民國 國旗進場的獨家新聞,因為他沒有相仿新聞可以參考,所以新聞內容無從回溯,

產製新聞時,必須從零到有,通通透過自己的雙手與頭腦完成,他先從讀者的角 度決定新聞點,得出FISU發函禁止阿根廷的運動選手手持中華民國國旗,有國 家意識爭辯的隱喻,接著查找消息來源,也就是禁止函,且受訪者、FISU主席 悄悄現身在晶華酒店,完成搜集新聞素材後,他再思考以何種新聞文字與敘事方 式,帶領讀者進入畫面,之後進一步觀察讀者回饋,一步一步完成這則獨家新聞,

不僅具備人事時地物的新聞要件,更是以中立的角度描繪此新聞事件,新聞完整 性高,最重要的是引人注目,其他媒體都跟進報導。

同樣撰寫獨家新聞,受訪記者「網媒D」提到,要寫獨家新聞花費時間很長,

不僅查找消息需要取得受訪者的信任,還要思考如何多元呈現撰稿角度,但她可 以自行掌握新聞走向,新聞重點不至於走樣,對記者而言非常重要。受訪記者「報 紙B」說,因為獨家新聞從無到有,她為了讓新聞更好看,受訪者就不能只有兩 三個,而是要很多個,即便要捨棄部分內容,她仍覺得在產製獨家新聞的過程中,

了解新聞事件與閱聽眾之間的連結性,「更知道怎麼寫新聞了。」

受訪記者「報紙C」也提及自己追蹤連勝文疑似發放走路工的獨家新聞,他 認為獨家新聞不是他人餵養消息,而出自記者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這則獨家新 聞的產製流程耗時一個月以上,自行控制的範圍非常廣,真正體會當記者的成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感,產製新聞從零到有,新聞可以包含各方角度,客觀呈現新聞事件;受訪記者

「報紙H」也是花費長時間追蹤,才完成有關八八風災的獨家新聞,他說,當時 八八風災已近後期,比較沒有媒體關注,但他發現一位環保人士追蹤高雄山區遭 到砍伐,他掌握消息並與攝影記者一起前往現場,看到真實的山林砍伐事件,感 到相當驚訝,他的腦海立即產生新聞雛形,「看到真實場景,寫東西更客觀。」

他的獨家新聞後續也影響公部門的作法和法令調整,是新聞產生的效果。受訪記 者「報紙E」說,她的獨家新聞來自多方詢問,讓她問到相同新聞事件的不同新 聞角度。

我在新北市有採訪八煙聚落封村的新聞,因為他們封村是突然拉封鎖 線,不要讓觀光客再進來。實際上是八煙聚落有主要兩邊有一些利益 糾葛,所以後來其實滿多媒體都會聚焦在利益糾葛的雙邊的叫囂,都 在講衝突面。……,我的新聞走向不太一樣,還有請全國版的記者幫 忙配稿,找一些在地創生的東西,談他們的衝突,還有一些歷史學者,

這樣有比較持平的內容,不是只有利益衝突,因為人為的利益干擾,

所以整個生態和人情都變調,還是有描繪走樣的樣子,但不是只是描 繪單一天吵架,而是寫出演變的原因啊!我還訪問到10多年前住在村 裡2年的學者,但那個學者話很多,講到晚上10點之類的,後來還是有 用,雖然被砍掉滿多篇幅,但我覺得滿開心的,有跟學者聊那些話。

新聞就變得更完整、更客觀了。(受訪記者「報紙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除了獨家新聞,專題新聞更是受訪記者認為比較客觀的新聞型態。受訪記者

「電視B」說,專題新聞的時間可能長達五分鐘,獲得比較大的篇幅呈現新聞的 不同角度或受訪者闡述的內容,文字和新聞的使用彈性也比較高,新聞內容比較 完整、比較客觀,「不是為了趕工而做的新聞。」

受訪記者「網媒A」發現公司過去的新聞呈現方式較死板,一個頁面只有一 則獨立新聞;但公司近來發揮網路特性,改為專題式規劃新聞,新聞放上網頁之 前,就要以專題的思考模式產製新聞,現在在網路頁面中,可以看到主要稿件,

頁面往下拉,就是其他相關新聞。例如反送中議題,主稿是反送中的情勢描述,

同一頁面中,還有官方作為、學者觀點、產業剖析等等,「多角度的新聞當然比 較客觀。」受訪記者「網媒B」說,專題新聞比其他種類的新聞更具備完整性、

客觀性,可以用好幾層想法、好幾篇稿子堆疊新聞事件,「因為事件發生不只單 一因素。」他也提到,第一篇新聞講現象、第二篇新聞講某一方說法、第三篇又 是某一方的說法,盡量讓受訪者闡述想要表達的訊息,內容豐富且完整,稿件之 間還可以互相補充和連結,記者可以當閱聽眾和新聞之間傳遞訊息的橋樑,閱聽 眾比較有深刻體悟。

受訪記者「電視C」舉自己出差到荷蘭採訪專題新聞的例子,他出國前就做 了很多有關荷蘭農業的功課,了解荷蘭這個小國家,農業產值可以成為全世界第 二名的原因,他開始思索呈現荷蘭農業長處的新聞構面。

我在那邊就找了很多家機構,還有當地的一些農會,……,剛開始講 一些科技、技術,後來我們又發現,小農如果要投資要很高的成本,

有的人就沒辦法,小農就只能掛點,……,10年內小農用倍數在削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人只剩50人撐下去,……,我就訪了3個失敗的小農,這個專題就 又更完整了,……我們就從後面去探討為什麼會這樣,還有一些資本 的問題,然後小農講到永續經營,……,我們就去訪漂浮農場,可以 符合規範卻不用花大錢,自給自足生存的小農。這樣我就開了好幾條 新聞,好多有關荷蘭農業的議題,花時間慢慢做,新聞就會比較好看,

而且完整又貼近事實。(受訪記者「電視C」)

受訪記者「報紙G」舉例,他撰寫整版的募兵制專題新聞,為此約訪立法委 員、監察委員、資深國際戰略學者與專家,並蒐集國外的兵制資訊,因為牽涉兵 役法,他還查找以色列、新加坡國防部的原始資料,再翻閱監察院的兵制研究報 告,做了很多功課,目的就是希望新聞多元呈現,擺脫一個視角的偏執面。

我覺得這篇讓我滿意的點就是影響力,然後新聞角度不是單一的,跟 事實相符也比較客觀,有很多軍事專家開始更關心這件事。我把大家 過去比較不敢提的東西講出來,……,我那時候還帶入時事來連結,

因為台灣的義務役就要全部退伍,變成四個月,就沒有一年的兵了,

那時候事隔不到一個月,可以比較連結。(受訪記者「報紙G」)

綜上所述,本研究訪談的記者都認為產製新聞的時間有限,加上文字新聞有 字數限制、電視新聞與廣播新聞也有時間限制,新聞自然無法有效地拓展新聞角 度,新聞難以客觀且完整地呈現,當記者捨棄部分新聞素材,又可能淪為不夠中 立。不過,記者在獨家新聞和專題新聞上,較能擺脫產製時間與篇幅的限制,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於自我掌控新聞內容的程度較高,記者自行調配新聞脈絡,產製新聞的作法與 作法較不受其他因素影響,新聞相形之下更貼近客觀事實,記者也能客觀地產製 獨家新聞與專題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