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批判時,還可自稱專業的強力盾牌之一。只是,隨著時代演進,除應說明新聞 客觀性的目的與意義,更該釐清記者的新聞客觀性從何而來、為何而生,記者在 新聞實踐中,究竟做到幾分新聞客觀性的標準。記者本該接受全民公評,但若記 者難為自己辯護,閱聽眾繼續喪失對新聞與記者的信任,恐怕「小時不讀書、長 大當記者」將成為大眾對記者的唯一印象。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記者的新聞專業逐漸受到質疑,客觀性又是閱聽眾對記者產生質疑的主因之 一,記者產製新聞的過程與新聞成品,挨批主觀意識太強,與一般印象中的記者 專業大相徑庭,致閱聽眾對記者的信任感盡失。其實,記者以往是資訊流動的中 心,但直至今日,記者對於資訊的壟斷性中心思想已不復存在,新的新聞生態系 統正由「新聞工作者中心」的思考,(journalist-centered)朝向「閱聽人中心」

(audience-centered)轉移(羅元輝,2015),也因此,記者在產製新聞過程中,

得下更多苦工,維持他們在資訊流動時代的一席之地。

記者和新聞客觀性密不可分,但記者難以做到全然的客觀,過去那套從第三 人稱切入的新聞產製模式,在現今的實務工作中,堪稱理想;但若新聞客觀性純 為理想,為何學界與實務界連番討論?主要在於記者的工作內容與特性如橡皮筋 伸縮自如,即便受到組織、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仍可隨著環境變化,彈性調整 產製新聞的流程,記者的新聞客觀性自然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記者說要有就可 以有的,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新聞客觀性的呈現,當然間接改變記者對新聞客觀性 的解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嚴格來說,一則新聞難以表達事件的全貌,而是媒體處理後的結果,是記者 的再次表述,卻也因為這層事先過濾,閱聽眾才有機會看到各種意見,進而深入 思考;一個議題或事件是一體多面,記者才會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篩選資訊與 受訪者、調整敘事結構與新聞寫作方式,目的就是盡力呈現新聞事件與議題的原 貌。

不過,學界過去的研究所定義的新聞客觀性,逐漸招致批判與質疑,主因在 於理論進入實務的討論時,新聞客觀性反而限制記者產製新聞的多樣性。過往的 定義框架新聞客觀性的意義,記者只能被動地從新聞客觀性的作法產製新聞,具 體而言,即記者只能片面接收受訪者的資訊就產製新聞,雖然沒有摻入個人價值 觀與觀點,卻也無法完整呈現新聞事件的是與非、明與暗,遑論閱聽眾深入思考 新聞事件。既然新聞客觀性可能壓縮事件真相的全貌,恐怕就不利於記者為公眾 服務的第四權、守門人等專業能力了(Waisbord, 2013)。對記者而言,新聞客觀 性不是一套僵化的工作模式,新聞客觀性在現今新聞媒體生態的解讀,難以完整 貼近記者的新聞實踐,新聞客觀性就必須有與時俱進的解釋。

記者既然有個人認知與經驗,在產製新聞過程中一直保持主動求真的態度,

勢必對事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產製符合實際事實並帶領閱聽眾融入新聞現 場的新聞,做為新聞事實與閱聽眾之間的溝通橋樑。

新聞客觀性直至今日,學界與業界仍有許多討論與論辯,顯見新聞客觀性在 理論與實務,都有深刻的重要性。國外已有學者談論記者在實務工作中,新聞客 觀性並非一蹴可幾,更建議應深入探討記者對新聞客觀性的認知與作法。因為新 聞客觀性是一個虛構的概念,若要具體化新聞客觀性,得從實際的新聞工作場域 探詢。在新聞客觀性的過往作法與定義逐漸受到批評,以及新聞媒體高度發展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時代,媒體競爭激烈且新聞同質性高,新聞客觀性的定義以及在新聞工作的場域 已然變化。

本研究遂提出問題意識,記者在新聞場域中累積工作經驗後,如何定義、解 讀、呈現新聞客觀性?本研究試圖釐清記者的新聞實踐與新聞客觀性之間的關聯 性;此外,由於新聞業並未制度化新聞客觀性,若新聞客觀性的理想難以達成,

記者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如何維持新聞客觀性的本質並體現記者的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