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結果

第一節、 記者求取事實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間的關係,而新聞客觀性在記者的工作場域中,會遇到哪些阻礙,記者是否還能 維持客觀。因此,本章第一節說明記者有許多主動作為,希望在新聞中呈現完整 事實;第二節分析記者透過各種產製新聞的手法涉入新聞內容,而記者不妄加評 論,藉此維持中立,還能驅動臨場感,帶領閱聽眾更貼近新聞現場,讓新聞變得 更為客觀;綜合第一節與第二節的資料,發現記者在產製新聞過程中受限時限與 篇幅,有時候難以落實追求事實、講求中立,第三節提出獨家新聞與專題新聞因 為自我掌控程度比一般純淨新聞高,擺脫新聞工作求快、求量的現實因素,或有 更多自行規劃、產製、查證新聞的空間,顧及多面向的資料與內容;第四節開始 剖析記者產製新聞的過程中,都是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看待新聞客觀性,該節將詳 述換位思考的意義,說明新聞客觀性變為有目標性的產物;第五節談及記者呈現 新聞客觀性時,必須克服組織與即時新聞的阻礙,而記者如何因應限制新聞客觀 性的現實因素。

第一節、記者求取事實

本研究在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提及新聞客觀性的本質,其一是追求事實,一則 客觀的新聞,最基本的就是呈現新聞事件或議題的來龍去脈;回答本研究的第一 個研究問題,記者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能否維持新聞客觀性求取事實的本質?

過往新聞客觀性的定義,要求記者必須做為旁觀者,在任何新聞議題與事件,不 得涉入其中,但本研究援引Ward 與 Maras 對記者在實務工作中的客觀性看法,

記者確實該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新聞,但無須將自己完全抽離,更應主動了解新 聞內容、主動蒐集更多資料並採訪各種受訪者,新聞才能變得多元,更重要的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新聞會因此更貼近新聞事實,這也使得記者產製的新聞成品,客觀性不只顯露在 新聞表面的文字與影音,而應從更深層的角度解讀。的確,本研究的受訪記者在 回答問題時,皆不贊成記者應該完全脫離新聞事件與議題,否則根本無法切身體 會新聞事件的前因後果,或參透新聞議題的來龍去脈。記者產製新聞的時間雖有 一定限制,但記者在採訪、撰稿前,堅持做功課。

經過本研究的歸納,記者本於新聞客觀性的工作原則求取新聞事實,本節呈 現的內容包括記者做功課,以及記者做功課有助採訪。記者採寫前會查找數據、

歷史新聞、學術報告、法案內容、關係人等公開且便於取得的內容,同時說明資 料來源多在網路、專家或新聞當事人之外的其他受訪者;接著說明記者做功課的 目的,首先是節省採訪時間,只要問對問題,就能避免受訪者天馬行空回答,其 次是博取受訪者信任,可藉此獲得更多資訊,必要時,記者甚至透過自己吸取的 知識質疑受訪者,以防新聞內容錯誤。綜合上述,如此一來,記者可加速撰稿時 間,獲取更豐富的相關資料,撰寫的稿件內容自然更能顧及新聞事件或議題的各 方角度,使新聞呈現得更為完整、更貼近事實,符合客觀要旨。

一、記者做功課

做功課讓記者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建立完善的知識基礎。受訪記者「網媒 C」舉例,記者時常採訪到受訪者的官腔官話,內容卻不一定正確,這時候記者 就該主動出擊,例如主動查找蚊子館的相關資料,數據顯示蚊子館的數量確實增 加,資料擺在眼前,受訪者也無法繼續反駁,新聞才能正確、客觀。受訪記者「報 紙B」與受訪記者「報紙 H」說,根據新聞角度,他們會在撰稿前做一些規劃,

其中包含查找資料,數據都是實際數字,騙不了人,除非公開資料錯誤,否則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吸收相關資料,可使新聞撰稿的思緒與脈絡更加清晰。受訪記者「報紙G」舉 例,台灣購買F-16 戰機的內容,記者最初取得資訊時,也是一知半解。

我去看很多數據才知道,原來美國還有賣我們一個設備,裝上去飛彈 發射精準率會提升,有點像外掛的東西,這東西不懂,你就一定要先 查資料!(受訪記者「報紙G」)

受訪記者「網媒 B」提到,她撰寫精神障礙相關議題的新聞時,對台灣精神 障礙者的數量與發生機率感到好奇。

我會去做可以做的功課,比如說查一些數據,大概知道一下每年精神 障礙者的人數,會有很初階的想法;我問受訪者的時候也是一個學習,

讓自己對這件事比較了解。如果要訪同一個人,我會再三確認。(受訪 記者「網媒B」)

另外,許多新聞事件或議題是滾動式發展,記者當下撰寫新聞時,或許會遺 漏部分環節,或遺忘受訪者曾經講過的話,這時,歷史新聞就是非常好的工具。

受訪記者「網媒A」說,記者必須涉獵相關知識,要了解新聞鋪陳的東西和內容,

找之前的新聞是必然的工作,「這也是記者工作的一部分。」受訪記者「網媒E」

認為:「我會找過去的新聞,因為比較快。」受訪記者「網媒 F」則舉例,他在 撰寫《公投法》相關議題的新聞時,因為該法案已經討論多時,行政官員、立法 委員、法制專家甚至名嘴,都有諸多討論,他會查找過去相關的新聞,藉此獲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知識,在稿件中提出來,新聞內容比較不會只有死板的平鋪直敘,新聞可以 呈現更多元、更多面貌,當閱聽眾回溯歷史,新聞事實更完整,也會比較客觀,

比如說公投法會影響到哪一年的公投和選舉之類的,看了以前的新聞 再來寫新聞,這樣內容比較豐富,而且會是讀者想看的。(受訪記者「網 媒F」)

受訪記者「電視 B」與「電視 E」描述電視新聞產製過程,記者早上會先看 報紙有什麼新聞,確認製作的新聞事件或議題,如果太複雜,就會再看一些歷史 新聞,新聞事實才能還原得更完整;受訪記者「電視C」在產製與國外相關的專 題新聞前,會看旅遊節目,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借鏡國外經驗更甚者,例如受 訪記者「報紙F」會閱讀外電,查找國外新聞的角度,因為台灣許多議題或是法 案都有參酌其他國家的作法,從外電的新聞中,可以看到台灣的議題或法案的影 子,她就更參透實際發生什麼事了。

我也會去涉獵其他相關知識。因為我對語言學習滿有興趣,所以我平 常會養成閱讀習慣,我會去瀏覽外電,如果有講到哪個國家罷工,或 是對於罷工的看法意見等等,跟勞工政策相關,我當然會再多吸收一 點知識。除了增強閱讀能力,再來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可以吸 取別人怎麼做新聞,很多觀點和很多立場我覺得是在台灣媒體比較少 看到的,看外電的過程中去學習到的,我在寫新聞的時候就可以放進 去,那我的新聞就會比較客觀啊!而且更吻合事實,因為不是只有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角度,有各種說法。(受訪記者「報紙F」)

無論何種新聞,都會牽涉專業知識。受訪記者認為,時間足夠就會翻找報告 或法規,仔細研讀學術研究結果或法條內容,為了找出新聞事件或議題的真相。

受訪記者「廣播A」說,她在撰寫新政策前會鑽研法條。受訪記者「電視 D」參 加醫院召開的記者會前,若時間許可,還會上網看學術期刊,確認記者會主題呈 現的新技術、新藥物是否吻合事實,然後從報告或期刊了解相關內容,在採訪現 場比較不會因為接觸新事物而慌張或不知道如何註記重點。受訪記者「報紙 E」

提到,她就遇過受訪者引用錯誤法條,但她在採訪前已經看過相關法令,所以不 慌不忙地請對方再次確認,避免新聞發生錯誤。

我當下腦筋就會立刻閃過法條的內容,發現說,對耶!對方講錯了,

因為人的記憶不可靠,受訪者也可能講錯,比較專業的法條我就會去 對照法典,……,我會請他再次確認,然後我自己也會確認,因為我 就是覺得怪怪的。(受訪記者「報紙E」)

最便於取得資料的地方,就是「人」,無論是專家或事件與議題的關係人,

都是受訪記者認為最快速、最有效做功課的管道,有時候還有意想不到的觀點,

讓新聞變得更好看,更能完整呈現新聞事實。受訪記者「廣播C」舉例,她當時 要查證「璩美鳳偷拍案」的監視器裝設狀況,在採訪之前,就到處詢問監視器業 者裝設手法、機器型號等等,累積自己的經驗,新聞也不會寫錯,還能比較客觀 呈現。受訪記者「電視A」以政治新聞為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內容繁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更要追尋歷史脈絡,「只要寫錯就完蛋了!」他當時去電政大學者,請學者提點 專業知識並提供參考書目,藉此獲得相關知識。

因為我如果不知道這些東西,還要去採訪,我會覺得很恐慌,當你自 己都沒辦法確定,你要怎麼說服閱聽眾這則新聞是真的?要怎麼讓他 們覺得我們客觀?(受訪記者「電視A」)

受訪記者「網媒 D」指出,她會根據已知的知識和得到的訊息,判斷消息真 偽,「所以我要多問人來湊出完整訊息。」受訪記者「網媒 E」也說,一旦記者 掌握部分資料,會開始打聽與新聞事件有關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否不同,

藉此推敲事件的真相。受訪記者「報紙E」舉例,她當時撰寫新北市八煙聚落封 村相關議題的新聞,發現當事人吵得喋喋不休,根本無法闡述事件原貌,她決定 旁敲側擊,探詢與事件相關的人的說法,讓她更能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把事件看 得更透徹。

我可能沒辦法從在地人的角度知道這件事怎麼了,但我後來有去問區

我可能沒辦法從在地人的角度知道這件事怎麼了,但我後來有去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