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資料分析結果

第四節、 記者換位思考新聞客觀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於自我掌控新聞內容的程度較高,記者自行調配新聞脈絡,產製新聞的作法與 作法較不受其他因素影響,新聞相形之下更貼近客觀事實,記者也能客觀地產製 獨家新聞與專題新聞。

第四節、記者換位思考新聞客觀性

誠如上述,本研究的受訪記者定義完整新聞時,其中一個關鍵要素就是新聞 是否顧及多方看法、能否客觀呈現,因為新聞不該偏頗,記者也不該為閱聽眾預 設立場。回溯本研究的研究問題三:新聞客觀性需要與時俱進的解釋,而在記者 產製新聞的經驗中,新聞客觀性的意義有何變化?要回答此問題,就要找出記者 產製新聞並思考新聞客觀性的基礎。受訪記者「電視A」提到,記者在新聞產製 過程中,已經有個方向,如何填補新聞的要素,就是記者的工作,他不會用「我 覺得」的思維規劃新聞,而是「我的觀眾」應該要知道什麼事,「觀眾覺得客觀,

新聞才是客觀。」受訪記者「報紙G」會規劃新聞的骨幹,包括新聞呈現內容、

新聞呈現樣態、受訪者與寫作風格等等,預先思考,在撰稿過程中比較不會慌亂;

受訪記者「網媒B」會在產製新聞前,規劃受訪者,再從採訪過程中,進一步塑 造新聞的架構與內容,她也會和朋友討論新聞角度,以免陷入自己的窠臼,又能 知道閱聽眾的口味;受訪記者「網媒C」則提到,網路媒體強調圖片與新聞文字 的搭配,所以在規劃新聞時,要思考用何種圖片搭配文字,才能發揮說故事的作 用;受訪記者「電視E」坦言,產製新聞的時間短,規劃新聞要快、狠、準,但 又不失對觀眾的吸引力,他也強調,找尋受訪者取決於方便邀約、談吐流利,「受 訪者講得爛,新聞哪有人看?」受訪記者皆表明,新聞客觀性不是區隔個人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與新聞事實就能達成,完全符合新聞客觀性的定義與標準,更是難上加難;但 受訪記者都強調,產製的新聞內容就是要給閱聽眾觀看,但新聞很難吸引各個種 類的閱聽眾,考量新聞是否客觀時,都會思考新聞要給「誰」看,也就是說,記 者產製新聞前會先鋪好新聞走向的路,蒐集新聞素材的過程中,挑選符合既定道 路的內容,藉此產製吸引專屬讀者的新聞。

本研究的受訪記者都提到,談論記者或新聞是否客觀之前,應該先思考記者 規劃、撰寫、採訪等新聞環節的原因。受訪記者「報紙E」、「報紙C」、「報 紙H」、「電視B」、「電視D」、「網媒C」「網媒E」、「廣播A」、「廣播B」、

「廣播C」等人都提到產製新聞前會「換位思考」,記者們意識到新聞事件或議 題有專屬閱聽眾,甚至是所屬媒體已經培養特定閱聽眾,他們會站在這群閱聽眾 的角度,思考如何呈現新聞。因此,每則新聞都是以客觀的立場產製特定閱聽眾 想看的新聞。「報紙E」會思考閱聽眾應該攝取什麼資訊,檢視新聞是否完整傳 達事件內容;「報紙C」希望透過新聞,讓閱聽眾知道記者寫的是事實,是經過 查證的結果;「電視D」認為換位思考來看新聞客觀性比較符合現在新聞業的狀 況,新聞比較貼近閱聽眾想要看的東西;「網媒E」則舉例,撰寫有關停車收費 的新聞,他會撇除記者的身份,轉換為汽車駕駛或機車騎士,究竟想知道收費的 哪些環節?例如路段、時段、價格等,閱聽眾自然覺得新聞是客觀的。即便部分 受訪記者未特別點出換位思考,但產製新聞的時候,仍會依照閱聽眾的角度為產 製新聞的重點。受訪記者「報紙D」說,他會把自己變成讀者,審視記者應該傳 達哪些資訊,也會因此知道閱聽眾的口味,例如錢是許多民眾都會關心的議題,

他就會提及荷包縮水之類的名詞,讓讀者感同身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受訪記者「報紙H」提到一個重點,記者分類閱聽眾,站在特定閱聽眾的角 度產製新聞,依舊可以避免主觀意識切入新聞內容,因為不可能讓每一個閱聽眾 都對自己的新聞產生興趣,既然無法顧及所有人,他就會思考到底哪些人會看自 己的新聞。的確,受訪記者普遍提及,記者產製新聞並成為新聞事件與閱聽眾的 溝通橋樑時,會思考每個媒體都有特定群眾,因為新聞內容很難迎合普羅大眾的 思維模式,記者反而轉為察覺目標群眾的口味。受訪記者「報紙A」認為,記者 為了獲得收視率、點閱率或求取關注,多少還是要迎合記者或組織設定的特定群 眾,針對這些讀者設定新聞事件的角度,新聞客觀性轉變為專屬的客觀,受訪者

「報紙A」說:「財經報紙也是會重商、反勞工。」誠如受訪記者「報紙F」說,

記者就是要讓特定閱聽眾產生共鳴,新聞才能發揮價值;

我會想有哪些讀者想要看我的新聞。比如說我以前跑地方,我大概會 知道我的閱聽眾就是這個區域的民眾,然後你會想,會看我們報紙的 人想要看什麼東西?所以當然會從他們的角度設想他們關心什麼,讓 新聞的標題、敘事結構和前後輕重有一些調整,……,新聞的角度和 觀點或信念、價值,可以獲得讀者的共鳴,共鳴不管是好的或壞的,

都是好事情,至少引起了一些迴響。(受訪記者「報紙F」)

受訪記者「報紙G」直言,因為網路興起,每一個媒體現在都有點閱率壓力,

商業利益受到影響,記者更應該知道專屬自己媒體的讀者的喜好為何,影響記者 在議題設定的判斷,「用客觀新聞吸引特定群眾。」受訪記者「網媒E」對此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同感,他從後台數據發現專屬閱聽眾的口味,連長官都會要求產製符合這些閱 聽眾需求的相關新聞,藉此增加點閱率。

就會去發一些我不想發的東西。就是來自我對TA的觀察,因為我們後 台會看到點閱率還有一些數據,哪些東西會「中」,哪些東西就很平 淡,就是看我新聞的TA,我就會朝這個方式去寫、去規劃,像我們的 讀者就很鄉民化,很鄉愿的東西,所以有時候就就是激起他們的想法,

長官會要求從這個方向去發展。(受訪記者「網媒E」)

受訪記者「報紙C」由於身兼工會會長,旁觀記者們的工作型態,他剖析,

現在新聞客觀在實務上來說,就是為了賣商品和新聞,把客觀當成類似「GMP」

的商品標示或是廣告詞而已,只要有新聞客觀性,新聞就有商業價值和獲利,而 這樣的客觀,是身處媒體的記者不得不正視的問題,記者產出的新聞,即使耗時 十天半個月,最終仍為迎合客戶,也就是特定的閱聽眾,新聞淪為商品。

客觀是一個技術面的東西,目的來說,我其實在想客觀這件事情的時 候比較市儈啦!是為了商業的標示證明來思考,除此之外也是要讓一 般的讀者知道說,我這個東西是經過記者查證、篩選訊息,到底多接 近事實,我不能說完全客觀和事實,只能說是接近事實。……,我在 追求客觀的時候,我有很大的企圖心,我不希望我的新聞只給同溫層 看,我是要讓同溫層外的人知道,但是最後也只能折衷,為了點閱率,

做客觀的新聞就是要給「這些人」看,只能放某些新聞素材,產生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鳴就有點閱率,……,這個時代你要創造新聞的商業價值,就在同溫 層裡面寫那些讓人相信的訊息就好,或者膚淺一點講,讓他們開心,

自然就會產生信任了啊!(受訪記者「報紙C」)

本研究第二章提及,美國新聞業之所以要求新聞客觀性,就是希望吸引不同 意見的閱報者,藉此增加報紙販售收入,產生更大的商業利益,記者產製新聞的 時候,都會透過「換位思考」,優先思考閱聽眾的角度,但從本研究的訪談結果,

記者發現不同新聞事件或議題以及所屬媒體都有特定、專屬的閱聽眾,記者換位 思考而產製新聞,取決於這些目標群眾,記者的中立客觀,其實是奠基在專屬的 閱聽眾,並非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