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新聞客觀性的新路…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0)。Deuze 與 Witschge(2017)更直接註解,記者對新聞客觀性的堅持就是

「體現新聞的權威」。

第二節、新聞客觀性的新路

本研究首先理描述新聞客觀性的意涵及其與記者的關係。新聞客觀性的核心 概念是記者應該提供直接的、無偏見的訊息,既用以追求事實,更該講求中立;

然而,新聞客觀性的定義過於嚴謹,使新聞客觀性以及記者產製的新聞過於制式 化。Ward(2004)指出,19 世紀後期,當記者尋求一種新聞工作的原則來規範 新聞工作的忙碌狀況,採用這種流行但令人信服的客觀性觀點,也就是過去沿用 至今的新聞客觀性的核心定義:「事件事實須與個人價值觀分開」,但逐漸有人發 現不對勁,20 世紀 20 年代,創立時代雜誌(Time Magazone)的 Henry Luce 駁 斥客觀性,甚至提到:「如果給我看一個自認客觀的人,我會告訴你他是一個騙 子。」Luce 宣稱複雜世界中的事件需要解釋(轉引自 Ward, 2008)。Ward 也認 為新聞客觀性太過理想,定義產生缺陷,是嚴格的實證主義,新聞客觀性淪為只 為了事實而存在,甚至降低為只是一種表面的事實,記者也變成被動觀察和傳遞 事實的記錄工具。

過去對新聞客觀性的爭辯,受限於實證主義的思維,總是採用「客觀—主觀」

的兩極模式,也就是要求記者不能帶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林宇玲,2018)。Ward

(1999)認為記者在新聞實踐中,新聞客觀性的定義缺乏道德力量(ethical force), 無法引導記者達到追求事實、講求中立的概念。Ward 借鑑哲學家 W. V. Quine 的想法,提到「大眾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我們對世界的某種解釋的前提」,也就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Quine 提出的「人造紋理(man-made fabric)」概念,人事物的紋理若是人為產生,

意味著人造物只能部分地包覆事實,意即非全然的事實(轉引自Ward, 1999),

新聞報導經過記者的過濾,事件的事實或已打折。Ward 認為既有的新聞客觀性 定義是事實與價值、事實與解釋的認知二元論,也就是事實與價值、解釋必須分 開討論,但直截了當的切分會扭曲大眾理解、解釋和重視新聞事件的合理性,更 何況是記者包裝的新聞。Ward 認為,新聞客觀性不該只有要求絕對標準,即便 追求事實和講求中立的初衷仍在,只是應該找出一種更貼近記者的新聞實踐的方 式,才能完整解釋新聞客觀性與記者的關聯,因此,他提出「實用客觀性(pragmatic objectivity)」的概念。

實用客觀性的前提是:「我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對世界的某種解釋,但我們 對事物的看法不能提供與現實的直接連結,而是透過概念、信念所打造而成的結 果。人們接受的事實取決於人們的理論和價值觀;同樣地,人們接受的理論和價 值觀也會取決於事實(Ward, 2004)。」客觀知識是對現實的了解,它獨立於任 何人的視角;言下之意,實用客觀性並不需要脫離所有價值觀和觀點,當然也就 不會出現新聞客觀性的定義中,預設的事實與個人價值的二元論的問題。所有形 式的新聞報導都是對事件的解釋(Ward, 1999),Maras 則是把 Ward 對新聞客觀 性的解釋看作一種積極主動(active)的方法與過程,和記者過去取得新聞素材 時,只是一味接收資訊的被動作法形成對比,透過主動過程,記者更能呈現超然 且無私的觀點(Maras, 2013),必須達到先知先覺,才能獲得追求事實、講求中 立的目標。本節將襄助實用客觀性與主動過程等嶄新的新聞客觀性定義,探討新 聞客觀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Ward 的「實用客觀性」

實用客觀性奠基於「實用主義(Pragmatism)」,基礎的宗旨是忠於事實,

對任何事物的認識或概念的掌握,在新聞產業中,必須由記者產製的新聞所產生 的效果(effect)或實際結果(practical consequences)而得。實用主義主要思想 家之一的William James認為實際結果不僅是指客觀的物理因果關係,還包括人類 主觀的心理因果關係,以及環境與主客體間相互影響的結果,簡言之,所謂實際 結果是建立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轉引自Maras, 2013)。Jeremy Iggers(1998)

概述新聞業的實用主義,他認為,現實由社會建構,從創造文字和概念的人類活 動中產生,當人們在這些活動中改變社會現實,也會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觀點。

言下之意,真實(truth)可以發生在一個想法(idea)上,接著透過事件(events),

而變為現實(true),更重要的是真實透過事件變為現實的「過程(process)」,

因為從過程中可以驗證社會現實的真實性。這種過程可以解讀為記者產製新聞的 流程,在過程中找到證明新聞事件的真相,是記者在新聞中呈現客觀性的要旨之 一。

實用主義以自身經驗為基底,並優先考慮實踐。實用主義者認為,要透過行 動取得最終目標,而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實際經驗最重要,概念的意義來自 結果,對於實用主義者而言,之所以要有客觀性,是為了盡可能達成協議(Maras, 2013),例如新聞客觀性講求多元角度、身處中立,盡可能取得對新聞事件或議 題的共識。從實用主義探討新聞客觀性的Ward(2004)認為,因為過去定義的 客觀性預設價值和事實之間的二元對立,明顯區隔價值和事實,Ward從實用主 義的角度出發,強調這種二元論其實扭曲了大眾對新聞客觀性的理解,更該釐清 的是,客觀性並非透過反對主觀性而獲得其定義,而是源於世界現有狀況與提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知識、真理的概念之間,協調而成的結果。這麼說好了,實用主義既然是透過實 踐與行動,找到屬於社會現實的真實性,對於解析記者的實務工作經驗,就有很 大的關聯,因為記者就是從世界中學習、獲取知識與真理標準的概念,用以解讀 事件並產製新聞。

Ward(1999, 2004)認為客觀性的思維,應該從自身開始反思。「自身」,

指的是擁有客觀性的個人,也就是取決、抉擇新聞客觀性的記者,根據Ward的 說法,記者產製好的新聞,都要積極地詢問,包括搜索資料、解釋素材、驗證和 測試、平衡和判斷、描述和觀察,記者不是製造者也不是速記員,而是要以記者 的概念和背景為基礎,透過自身經驗,在產製新聞的過程中,詮釋更完整的事實,

Ward稱為實用客觀性。

20世紀之際,新聞客觀性一直是一種主流道德,要求記者準確公平,記者必 須避免評價和判斷,僅使用事實和完全中立的內容來撰寫新聞,記者沿用新聞客 觀性的定義撰寫新聞,使新聞客觀性降低為一種事實,記者就變成被動觀察和傳 遞事實的記錄工具(Ward, 2004)。但Ward(1999)認為這套新聞客觀性的表述 已不適用現在記者的新聞實踐。Ward(1999: 3)認為:「客觀知識是對現實的 了解,它獨立於任何人的視角。」也就是說,每個人遭遇任何事件,都有自己的 一套理解模式,而Ward就是以此為前提,提出實用客觀性。他認為,我們都是 自己概念化(conceptualize)世界,才會產生信仰、描述、理論和觀點,「我們 接受的事實取決於我們認同的理論和價值觀;同樣地,我們接受的理論和價值取 決於『事實(facts)』(Ward, 1999: 4)。」Ward(2008)強調,我們所知道的 事物不僅取決於觀察,還取決於我們的觀點,就算記者參加記者會,也應該要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記者會有所陳述,挑選記者會所敘述的重點,並在新聞中建構記者會的意義,而 非一味接收記者會的內容。

新聞客觀性本身是有價值的(valued)、實用的(pragmatic),是實現真理、

公正判斷和道德行為目標的手段,而實用客觀性可以敏銳地意識到週遭事物的變 化,並透過記者的觀感表現出來,實用客觀性如同「承載一張人臉(it wears a human face)」(Ward, 2008),表露多種表情。我們所知道的不僅取決於觀察,

還取決於我們的認知和信仰的網絡(Ward, 2017.03.27)。因此,Ward強調「解 釋(interpretation)」,因為新聞是依賴認知與信仰的解釋,即便是明顯的事實 報導,例如記者參加記者會,記者也要站在公眾的角度,先理解會議主旨,再選 擇記者會的哪些內容做為主題、以及引用受訪者的話語(Ward, 1999)。這種概 念如何適用於新聞業?所有形式的新聞都是對事件的解釋,至少有一定程度的概 念化、選擇、理論化和評估。針對解釋的作法,Ward(2017.03.27)提出六項客 觀性的評估標準,記者必須做到以下六點,撰寫新聞才不會僅是死板地接納他人 給予的內容,解釋才會保持在客觀的範圍內:

(一) 態度標準(Standards of attitude):記者應採取客觀立場,退出自 我信仰,表現出對真理的熱情,並給出別人可以接受的理由。

(二) 經驗有效性標準(Standards of empirical validity):該故事的經驗 證據是什麼?事實是否經過精心收集、驗證,完整併放在上下文中?

(三) 區 別 、 邏 輯 和 一 致 性 的 標 準 (Standards of clarity, logic, and coherence):故事是否與該領域的現有知識相結合?解釋在邏輯上是否 一致?這些概念是否清晰?是否使用了謬誤的論證或操縱技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多樣化與可靠來源的標準(Standards of diverse and trusted sources): 重要來源是否得到考慮並得到公正評估?

(五) 自我意識的標準(Standards of self-consciousness):在構建故事時,

記者是否意識到用來理解主題的概念框架?還有其他框架嗎?

(六) 公開、公眾審查的標準(Standard of open, public scrutiny):我們 是否將記者的觀點視為他人的觀點?記者準備好改變觀點了嗎?

至於實用客觀性在記者的實務工作中會如何呈現?Ward(2008)提出五個 主要步驟(steps):

(一) 新 聞 作 為 主 動 、 尋 求 真 理 的 探 究 ( Journalism as Active, Truth-Seeking Inquiry)。首先,應該重新構思記者為「積極的探究者

(active inquiries)」,記者應該盡可能準確、全面而真實地解釋他們 所看到的世界樣貌,實用客觀性是人們信仰的理性辯護,而不是追求某 種絕對真理。但這樣的樣貌並不是一種絕對,因為新聞事實與真理是一

(active inquiries)」,記者應該盡可能準確、全面而真實地解釋他們 所看到的世界樣貌,實用客觀性是人們信仰的理性辯護,而不是追求某 種絕對真理。但這樣的樣貌並不是一種絕對,因為新聞事實與真理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