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方案教學中的師生角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方案教學中的師生角色

歐用生(1996)表示,要實施「人性化教學」,教師必先成為「人性化教師」;因 為傳統教師不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人,因此,事事躬親,不斷灌輸知識給孩子,

並無提供一個開放的、自學的、自省的及自己決定的學習環境;而「人性化教師」,

肯定幼兒是「人」,「人」有人性,「人」能自我實現,「人」有個別差異,因此,

教師要學習「尊重」幼兒,依照其身心發展而施教。詹棟樑(2000)指出教師和學生 的關係,不單只是師生的關係而已,而且也是人的關係;因此,教學方面會涉及 了情緒及動態的影響;這個影響與教學是有關聯的,相對的,也會影響教學的成 效。一位優質專業的教師,就應該如同父母般的慈愛,以愛做為師生互動及溝通 的橋樑;和諧的關係,讓孩子更願意主動的求取新知;教學,當然就更具有教育 意義與價值(林玉体,1990)。

幼兒園是小小社會的縮影,在教室中社會互動的成員,有教師、學生二個角 色,影響著師生互動的情形,形成一種教育關係,進行著教與學的活動;在任何 一個班級中,都須要有「社會頭腦」的存在,此「社會頭腦」,就是師生合作共同 探討知識,在思想上形成了一體的互動,才能有助於師生互動的進行,也才能達 成教學的目標(詹棟樑,2000)。因此,在第三節中,先將教師在方案教學中的角色 進行探討,再了解師生在方案教學中的互動行為。

一、教師在方案教學中的角色

「教師」乃教室中關鍵人物,影響教學品質的優劣;師生互動,並非只有教師 單向進行,而是雙向的理解彼此,關係並非是不變的,而是師生相互的界定、碰 撞變化的過程(黃惠鈴,1998)。良好教學品質,其學習原則是,必須在他人的引導 協助下獲得學習,然後,才能獨立的完成其他的學習;方案教學強調幼兒必須積 極與其他人合作,才能邁向理想的學習境界;學識豐富、專業有技巧的教師,會 使用許多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幼兒學習與發展;那麼,教師在方案教學中的角色,

實際就是增進幼兒學習發展的成人,除了要懂得幼兒的成長模式、需求、興趣及 經驗外,還必須幫助幼兒彼此間的互動與合作,以促進他們的語言發展、問題解 決能力及合作技巧等的智能層面,都能有所精進(洪毓瑛譯,2000)。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能否協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其師生互動的關係就 著實重要了;教師在方案教學中的角色,並非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指導者」,事實

46

上,在學生學習過程及建構知識中,是扮演著多重及多樣性的角色,引導著學生 進行有方向、有目標的學習(陳美玉,1997)。孫德珍(1995)建議,「教」與「學」授 受式的嚴肅關係,必須轉化成分享式的親密關係,才能啟動學習者學習的內在動 機。方案教學強調,尊重幼兒興趣,賦予自由學習空間;教師主要教學責任,在 引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其教學目的,在啟發幼兒的創造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已從過去以教學為主導的傳統角色,發展到今日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因此,

教師在方案教學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魏美惠,2005)。

事實上,方案教學中的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複雜多重的;除了是嚮導、

舞台的管理者外,也是顧問與響導;同時,又是教材專家、指導者、激勵者、行 為管理者、聽悄悄話的人、調停人及評量者(陶英琪、陳穎涵譯,2008;蔡明昌等 譯,2010;白惠芳等譯,2011)。而隨著教學型態及目標的不同,又會轉換成更多 不同的角色,像引導者、啟發者、誘導者、輔導者、示範者、溝通者、觀察者、

學習者、玩伴、鼓勵者、安慰者、支持者、提供者、協助者、諮詢者等的角色(簡 楚瑛等,2003)。除此之外,教師又是參與者、促進者與評估者(谷瑞勉譯,2004)。

也是給予者、鷹架者、情境環境及材料的提供者(簡楚瑛,2005)。

再者,在強調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時,其教師角色,則應轉為問題情境 設計者、協調者及建構知識的促進者(詹志禹,2002)。另外,歐用生(1998 )強調,

實施探究教學法,其教師的主要角色為:

(一) 協助學習者找尋答案非提供知識。

(二) 提供探究動機與方向。

(三) 鼓勵幼兒發問或回答。

(四) 提供不同觀點的材料。

(五) 協助幼兒接受他人的意見。

(六) 協助幼兒發展有組織的思考方法。

(七) 使思考由具體發展到抽象的層次。

此外,盧美貴(1994)提及,在開放學習的環境中,其理想教師的角色為敏感與 耐心、了解個別差異、協助學習、點燃學習火花、提供資源、刺激思考、強調自 由學習及不斷的自我成長與充實;藉由以上這些特點,讓教師能以開放的學習支 持,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追尋解答,進而獲取高層次知識。

47

二、師生在方案教學中的互動行為

歐用生(1994)指出,「人性化課程」強調師生交互的情感,教師要發揮溫暖、

情緒寄託及資源中心的功能;因此,教師要了解教師角色對師生的意義。互動是 兒童成長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兒童和成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有益身心發展 的教育,是須在一個良好的師生互動下才能落實;同時,教師必需藉助語言、文 字、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等的支持,才能豐富學習者的社會經驗(洪毓瑛譯,

2000)。教育不單只是提供學生知識而已,它還有另外一個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實 學生生活的意義;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教師應避免採取權威式的教學方式,因為 權威式教學,會讓學生失去追求知識的動力;良好的教育,應讓學生自由去發現 真理與智慧,那才是真正最理想的教育了(張春興,2007)。以下就師生合作、同儕 學習、馬斯洛需求五階梯的滿足及圖像促進師生互動四方面作探討。

(一)師生合作

過去傳統教學模式,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與解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 是課程的設計者,因此,課程的進行則完全由教師所主導,學生只是聽從教師的 指導與安排,然後依照教師的決定及指令完成學習。如今,教師的角色改變了,

師生互動的方式,也重新被界定為師生合作者或協同學習者;教師不再是「高權 威的」、「單向的」、「上位的」或「上對下的」的角色,學生也不再是下位者;教 學者必須破除以往傳統權威的迷思,以開放、關心,激勵、鼓勵以及引導的方式,

與學生共同進行學習探索。就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而言,知識的建構,乃是師生 合作所獲得的學習結果。因此,學習者欲獲得知識,必須透過師生合作的途徑,

創造更高層級的知識學習,教學品質也才能因而提升(陳美玉,1997)。

建構取向的教學,其學習情境是「開放自由」及「師生合作建構」的環境;

在建構知識的歷程中,就幼兒而言,是知識詮釋者、創造者、發明者、探究者與 掌舵者(詹志禹,2002)。盧美貴(1994)強調,開放並不是放任;因此,幼兒也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是責任者、決定者,也是紀錄者。此外,就教師而言,需要扮演 成親近幼兒世界的互動角色,教師就應該降低自己的身分,學習與幼兒平等相處,

幼兒會因為教師的親近,而對學習更加積極與認同,如此,才能發展出自主性的 學習(簡楚瑛等著,2003)。當師生是學習的夥伴關係時,教師就能善用這個關係,

呼應幼兒興趣,去發展教學目標,以協助幼兒獲得學習的經驗(蔡明昌等譯,2010)。

48

(二) 同儕合作學習/同儕互動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提出後,雖獲得許多學者支持與研究;但,他們發現,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對學習障礙或能力較差的學生,會有跟不上的情 形,因此,建議實施發現學習教學方式者,應鼓勵採用合作學習方式,互助合作 解決問題;這種合作學習有兩種教育價值,第一個是合作可以使學習能力強的或 是弱的學生都能同時獲益;第二個是因社會互動,增進了人際關係(張春興,2007)。

當學生能相互學習合作時,將由合作中獲益,包含學習教材、知識理解、技 能獲得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被期待要指導他人時,這個期待將引發學習的內 在動機,且會願意投入在有意義的學習中;「合作」為彼此提供了學習的鷹架,也 因此,學生更能完成挑戰性較高的學習任務;事實上,同儕學習及教導的過程,

是可以讓學生內化各項學習的,也較能指引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換言之,就是 增進指導者有更佳的自我規範能力(白惠芳等譯,2011)。

Vygotsky 理論,強調最佳的教學方式是採混齡分組,原因是可以讓每個孩子 都能接近更有知識或有能力的同伴;「同儕家教」就是知識較高的孩子,去家教協 助引導一個較低成就或年幼的孩子,透過混齡分組的社會互動,完成特定的學習 活動;其實,混齡班級,對同儕專家也是有幫助的,因為可以提供他們自我規範 的技巧與反省;因此,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也就是 鼓勵每個學生都成為同儕專家,善用自己的優勢協助指導他人(谷瑞勉譯,2001)。

知識需要合作才能獲得,因此,同儕互動實為重要,也是學習的主要關鍵。

學校若能提供混合能力、年齡和社經背景的「合作式」學習環境時,將有助於學 生達成教學目標 (陶英琪、陳穎涵譯,2006)。學者陳嘉彌(2008)認為同儕師徒制,

是「同儕學習」方式之一,提供「社會化學習」的機會;透過同儕師徒學習,一 方面提昇能力低、經驗少的幼兒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擴大能力高、經驗多的幼 兒後設認知,彼此產生更大的學習效能。陳嘉彌(2009)更進一步表示,現代師徒制 與過去學徒制的觀點是不同的,強調師徒在有計畫與目標性的學習活動中,獲得

「教學相長」的概念與策略,以幫助自己達到自我滿足與目標實現的經驗。

(三)馬斯洛需求五階梯的滿足

馬斯洛使用金字塔形的架構來說明人類的需求,他認為學習行為的產出,是

馬斯洛使用金字塔形的架構來說明人類的需求,他認為學習行為的產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