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探討從教師主導到師生合作之教學行動研究,共分為三節,首先敘 述本研究之動機,其次提出研究目的與名詞解釋,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歐用生(1996)所言,欲革「新」者,必先革「心」,唯有「願意」的動機,才 可能成功。「開放教育」不該只是一個理想而已,如何積極實踐與落實,才是幼教 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相信,一份對幼兒教育的堅持,能讓幼教工作者更加穩 健、踏實的邁向理想教育。以下,將從「幼兒教育等於讀、寫、算」、「展現新生 機的幼教綠芽」、「深埋心中的幼教綠芽」及「課程轉變的新契機」四方面,說明 本研究之動機。

一、幼兒教育等於讀、寫、算?

1988 年,我十八歲成為幼教工作者,一直以為幼兒教育等於讀、寫、算。年 輕時懵懂無知的管理一個將近有 180 名幼兒的私立幼稚園,課程除了讀、寫、算 之外,並採用分科教學的方式,於二十週內設計二十個不具任何關連性之小單元 作團體施教。隨著時間推移,單元教學呈現了不同的面貌與特性,轉變成一個月 一個大單元,大單元之下分為四週之小單元,小單元之下設計若干相關的學習活 動;課程前將事先擬定單元活動計畫,並印製給家長參閱所要「教」的活動內容。

單元活動執行流程分為引起動機、發展活動與綜合活動;教師扮演主導角色、

採取統一注入灌輸式的學習活動,一方面除了教師較能掌握學習內容,按時完成 教學目標外,另一方面是能很輕鬆、不具壓力的照本宣科完成進度;另外,使用 坊間教材,讓幼兒進行許多讀、寫、算練習,儼然成了小學先修班的幼稚園,愈 多的認知課程,學生人數就愈倍數成長;此現象讓我滿足於很會「教」的光環中,

至於幼兒學習興趣與個別差異,對我而言,是個模糊甚至是從不存在的概念。

直至 1997 年,進入師範學院進修後,才察覺原來幼兒教育不等於讀、寫、算;

我重新思索幼兒教育的意義何在?倘若不是教國字、寫注音,那又會是什麼?經 由師資培育機構課程啟蒙後,欣羨與期盼這個非結構性的課程,能實踐在自己的 園所中,讓幼兒們也能找到學習的「興趣」;因此,開始主動了解幼兒自主學習的 課程意涵,也帶著迷惘與不安去嘗試突破及勇改現狀;然而,實踐結果卻發現,

2

家長未能接受幼兒教育的新觀點。

雖然方案教學並非是一個新的教學法,但在 1994 年左右,國內才開始陸續出 版相關的書籍;一方面在新理念尚未普及化及另一方面我對其理念掌握的成熟度 不足的情況下,卻操之過急的欲將傳統課程轉變為方案取向的教學模式。同時於 短時間內把大部分讀、寫、算的認知課程予以刪除,並無考量家長當時的想法及 接受度,一意孤行執行自認為是「對」的決定,後果當然是欲速則不達,反而無 法達到原先欲轉變的課程目的;因此,學生人數也隨之陸續減少、園所經營上更 是履履困頓難行;我不斷反思與自責,這難道就是六年在職進修所換取的最終結 果嗎?為此感到挫敗與懊惱;最後,也因這個現實面的原因及家族能否繼續經營 的相關因素,而決定離開了私幼。

二、展現新生機的幼教綠芽

難道錯了嗎?堅定的告訴疑惑的自己:「沒有錯,教育理念非常正確,只是有 些轉變的環節及關鍵,我疏忽了」;有一段日子讓自己學習靜定、認真地去思考自 己最想要的幼兒教育是什麼?如果理念是對的,教學模式對孩子是有幫助的,那 麼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勇敢去實踐、努力地去找尋阻隔轉變的癥結點。

三十二歲時離開了經營困難的私立幼兒園後,將這個最重要的理想綠芽,放 進了幼教生命的寶盒裡,帶著它進入了白鶴國小附幼(化名),在無招生的壓力下,

用愛灌溉、細心呵護著心中的那一株幼教綠芽,並且特別留意自己曾經忽略的「家 長」環節,期待克服問題及有朝一日能看見萌出的小綠芽。

白鶴附幼(化名)創立於民前五年,這近百年的學校座落於市郊,東向連綿山 峰,青山綠水輝映之中,環境優美,是理想的教育場所。由於工商社會的進步,

改變了這塊樸實的農村,處於市郊的白鶴村,面對不斷人口外流、家庭結構改變,

造成了家境貧困、隔代教養及新住民子女的人數逐年倍增,白鶴國小教育團隊基 於為了給下一代優質的學習環境,而於 2002 年成立一班白鶴附幼。

2002 年到職任教後,發現白鶴附幼的語文角,經常是空無一人,幼兒不愛入 角閱讀,甚至經常發現如同天女散花、亂七八糟丟置一地的圖書;曾經聽見一位 音量微弱、不太敢正視他人的小女孩:「我家沒有故事書」,我心想:「哪有可能啊!

一本故事書都沒有,誰會相信!」。然而,實地訪查後卻發現,只求溫飽的家庭,

確實存在真實的社會中。我無能改善孩子的家庭環境;但是,我知道自己可以在

3

白鶴附幼種下閱讀及創作的種籽,深信這樣的堅持,能讓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可 以接受更好的啟蒙教育,也期待看見香氣甜美的閱讀果實。因此,為了營造白鶴 附幼的閱讀環境,於 2003 年向教育部申請補助經費,執行「改善白鶴附幼閱讀環 境」之行動研究計畫,次年提出行動研究報告並辦理縣內教師研習,分享了行動 研究的歷程。

2004 年 10 月在一場幼教研習會場中,幼教長官拍了我肩膀:「明年去參加教 學卓越比賽」。事實上,教學卓越比賽的性質是什麼?我並不懂,唯一清楚的是,

它與「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應該脫離不了關係;這是個實現理想綠芽的良機,

膽怯不夠自信的我,接受了自我超越的突破、選擇面對幼教人生中的重要挑戰。

2005 年在白鶴附幼行政、幼兒、家長及教師群的支持下,教學團隊以「童書 異想世界」為方案主題,榮獲教育部九十四年度教學卓越銀質獎;在幼教成長路 上,對於能獲獎為縣爭光,的確給了最大的鼓勵,肯定的喜悅更是無法言喻!對 於能獲銀質獎已心滿意足,不敢去奢望最高榮譽的金質獎。但是,有人卻問我:「為 什麼沒有得到金質獎呢?」是啊!這個問題問得真好!為什麼沒有得金質而得銀 質呢?重新檢視了整個方案歷程後發現,此教學方案中,的確存在著需要成長的 空間,分析能獲銀質獎之因,應有三項:

首先,方案主題來自幼兒內心聲音;教師支持幼兒實現夢想,啟動了學習動力,

讓幼兒願意嘗試、探索與解決問題。具體成果除了讓幼兒成為說故事高手外,同 時,創作了獨一無二的繪本作品,師生創作 122 本,個人創作 404 本,親子創作 90 本,共 616 本創意繪本,每個作品都蘊藏著一個個值得品味又獨特精采的生命 故事,由白鶴附幼師生及家長共同出版,滿足了孩子「洛克人書店」的開張願望。

其二,結合家長人力資源;這是獲獎重要關鍵,家長因參與方案,而了解了教 學整個歷程,這股支持力量,讓家園同心、合作共進。同時,家長因參與而獲得 自我學習與肯定的成就。

第三,默默地支持的國小行政資源及教師群;這是使教師們能感受信任、放手 的重要力量,讓教師舒展雙翅,得以放手一搏的勇敢追尋幼教的理想綠芽。

以上所匯集的支持力量,有如黑暗中的一線光明,讓人看見「希望」;回顧「童 書異想世界」此方案之所以能成功,要歸功於來自多方的支持力量。事實上,真 正的教學並不在於理想化,而是在支持理想、實踐理想的珍貴歷程。至於為何沒 有獲得金質獎,反思其因也應有三項:

4

(一)、陷入有廣度無深度的課程困境

仔細回顧一系列課程規劃,所產出的 616 本創意繪本,似乎面面俱到,卻無 兼顧課程的探索深度,以致流於蜻蜓點水之表淺學習,幼兒成了製書的工匠,而 失去了深入鑽研課程的真正內涵;為此,我認知到課程深廣度不平衡的問題。

(二)、忽略課程的統整性

課程為了符合教育部(1987)所公佈的《幼稚園課程標準》裡之六大領域,

語文、常識、音樂、工作、健康及遊戲之教育目標,堅持「缺什麼補什麼」的營 養素均衡原則,而流於為了某領域而做某領域的缺憾。

(三)、看不見問題解決的歷程

六大領域串連後,師生合作呈現37個活動教案;與過去課程相較之下,的確 是有較多幼兒課程主導權,支持著幼兒去織繪出課程之網絡圖。然而,陷於做活 動的迷思,只看見切割的活動設計呈現,而看不見幼兒如何解決問題的延續歷程。

經由檢視發現,教學模式與方案課程尚有一大段的差距;雖然看見了一顆小 綠芽悄悄地探出頭來,嬌嫩羞澀的迎著陽光,但我覺知到那是不夠完善與理想,

尚有許多需要成長的空間,去等待小綠芽成長茁壯至蔚然成樹。

三、深埋心中的幼教綠芽

在白鶴附幼五年後,小綠芽依然跟著我一起調校到綠水國小附幼(化名);這是

規模二個班級的幼稚園,學生人數未達核定人數;教學模式宣稱主題教學,事實 上是使用坊間教材的主題本進行教學。曾經提出可否採用非結構性教學模式進行 課程的建議,一名教師明確回答:「從開辦至今,我們一直採取坊間主題教材的教 學模式,你所提及的,這裡的家長不會接受的,會導致我們招生不力」。小綠芽細 細打量著自己身處在頑強、盤根錯節的困境中,在尚不能舒展根枝的情形下,而 選擇把自己再度深埋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裡;對於生氣蓬勃的幼 教 大樹而言,似 乎

規模二個班級的幼稚園,學生人數未達核定人數;教學模式宣稱主題教學,事實 上是使用坊間教材的主題本進行教學。曾經提出可否採用非結構性教學模式進行 課程的建議,一名教師明確回答:「從開辦至今,我們一直採取坊間主題教材的教 學模式,你所提及的,這裡的家長不會接受的,會導致我們招生不力」。小綠芽細 細打量著自己身處在頑強、盤根錯節的困境中,在尚不能舒展根枝的情形下,而 選擇把自己再度深埋在一個安全的空間裡;對於生氣蓬勃的幼 教 大樹而言,似 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