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課程模式轉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幼兒園課程模式轉變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有關國內課程轉變之文獻,繼而依據其研究結果,說明課程轉變 之三項影響因素,首先說明課程轉型是緩慢的歷程;其次為課程轉型必須考量東 方文化之需求;最後是專家輔導轉型成效較佳,以下依序說明。

一、課程轉型是緩慢的歷程

趙婉娟(2002)探究幼稚園教師推動學習區教學發展歷程,研究結果顯示,轉型 推動學習區教學,是一個緩慢歷程;轉型中面臨的困難,包括才藝課程中斷課程、

大型活動練習干擾教學、輔助教材壓力及園方不定時開會;影響因素為教師動機、

信念、準備度及園長、家長態度、教學小組會議;研究結果發現,課程轉型,應 採漸進緩慢改變,組成成長團體,促進專業成長;同時,必須加強親職教育。

魏惠貞、黃瓊秋(2006)透過文獻歸納出實施主題課程的相關原則,分為三個階 段,首先是階段一,擬定主題課程計畫;階段二,主題課程活動探究;階段三,

主題課程結束;至於如何實施主題課程?有七個要項,要鼓勵團討、蒐集資源、

發展網絡圖(三階段:計畫、萌發、完成)、研究問題轉成學習目標、充分時間醞釀 及發酵、課程與作息融合、教師並非旁觀者而是鷹架者;一系列漸進的發展步驟,

轉型成主題課程。學者呂素幸等(2008)於主題教學實踐中,建構出園所教學架構,

擬出主題教學三階段,包括學習的啟動、深入學習與探索、應用與創造之學習展 現;並提及發展屬於園所課程模式時,是必需長時間的實踐、省思與改進;另外,

還必須結合學校行政支持及提升教師專業知能,才能發展出合適的在地課程。

黃娟娟(2008)研究提及,嘉大附幼從「單元教學」轉型「實施主題教學,推動 方案探索」的歷程,從 1996 至 2003 歷經七年共分為四階段,首先是階段一新手 上路:不事先編妥教案、鼓勵幼兒學習區自由探索、探討開放教育的精神;階段 二熟悉路況:土法煉鋼,大量閱讀相關書籍和研究報告,吸取他人課程經驗,修 正省思及檢核課程;階段三順暢前行:找到「尊重幼兒與教師決定」的平衡點,

師生共同決定課程的發展;階段四卓越精進:主題課程中融入多元教育的觀點,

提昇幼兒多元能力。

二、課程轉型必須考量東方文化之需求

蔡其蓁(2004)以「課程知識社會學」作為探究途徑,探討「幼稚園遊戲課程」

51

的實踐歷程,所謂的「遊戲課程」,也就是「以幼兒為中心」的課程,強調自動自 發的遊戲學習;研究結果顯示,此實踐呈現從「教師到幼兒為中心」、「集體到統 整課程」,以及「顯性到隱性教學」的樣貌;與教師、家長、多元社會文化價值上 不太一致,導致課程理論與實務上的差距;就教師而言,他在遊戲課程的實踐中,

是扮演著觀察者、紀錄者及知識的傳遞者,面對這些現實與理想的衝突,雙重的 矛盾角色,是經常造成幼兒園教師教學現場的困擾主因;另一方面,幼師也經常 要面對來自家長的社會文化價值的質疑與壓力,而受到一些課程的束縛及限制,

因此建議,欲將西方之遊戲課程,應用於本土的社會文化中,就必須考量在地社 會文化的需要,適度改良及創新課程;倘若發現當實務界悖離理論時,是無須過 度反應的,因為這是社會文化下所建構的實體;事實上,沒有「純金百分百」的 課程模式,凡是理想的或有價值的課程模式,都應該要經過現場的考驗與檢證,

能留下的,可融入於在地社會的,才能算是在地生根的課程模式。

此外,許芳懿(2009)提及,在實踐類似瑞吉歐方案取向的課程,不應全盤複製 或接受外來的課程模式,應考量在地文化、歷史等需求,發展成適合的課程,才 是在地紮根課程,同時,在發展在地課程時,應掌握五要素,就是明確定義兒童 圖像、融入在地需求與文化、鼓勵社區參與、考量東方文化與各族群,並發展園 所本位的課程。廖淑戎(2012)表示,課程是指有「師生參與」的歷程,才是一個「課 程」,課程是在實踐中所產生的,隨時可能會起變化,即使一樣的主題名稱,仍有 不一樣的課程發展,一個理想的課程,應考量學生、教師、環境及內容的交互作 用的情形,因為課程會受到許多實務界內外因素的影響;因此,身為一個專業的 幼教工作者,絕不能只會複製別人的思想和行動,而是要學會質疑、批判及反思,

用「好」的理念去面對自己的課程,重視學生興趣,並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模式。

三、專家輔導,轉型成效較佳

陸錦英 (2004)表示,「方案」課程貼近幼兒生活,是由幼兒興趣所引發的學習。

目前將「方案」發展得最好的,一個是美國 Katz 和 Chard 的方案教學;另外一個 是義大利 Reggio,二個方案教學皆引起了世界的注目;另外,陸錦英輔導一名公 立幼兒園教師實施方案教學,其研究發現,造成實施方案教學的困境有二項,第 一個是單打獨鬥的壓力,第二個是行政工作負荷,皆是阻礙方案教學的實際運作;

同時表示,該名教師在實施方案教學中,歷經三個歷程,第一個是緊張焦慮期、

52

第二個是放手觀察期、第三個是適應穩定期,這些歷程皆是實施方案教學時,所 歷程的成長過程。

許淑菁(2010)研究發現,幼稚園課程轉型分為萌發、發展、成熟三個時期,教 師在萌發期中,表現較為被動,而發展期,經專家指導,成效較佳,最後成熟期 時,則能加深課程深度;在課程轉型中所面臨的挑戰,分為外在與內在因素,外 在需有資方與行政支持、內在則需評估教師的轉型意願與本身專業的能力。

此外,李淑惠、吳佳宜(2007)研究發現,園所轉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萌芽 期、過渡期與發展期。在萌芽期對教師的影響,包括「輔導教授介入之衝擊」、「質 疑自我能力」、「矛盾心情」、「輔導關係改變-破冰」等;在過渡期中的影響,包括

「輔導關係轉變影響教師的專業信心」、「形成同儕支持團體及學習批判能力」、「專 業課程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刺激」等;至於發展期中的影響是「教師專業自信的 重塑」;同時轉型歷程中,應去探究教師在課程轉變中的心情及專業省思的歷程。

黃娟娟(2008)提及,嘉大附幼透過教育部「專家輔導」的機制,除了形塑學習 型教學團隊外,並提昇了園所本位課程的精緻度,讓教學品質更趨近於專業的運 作。蘇光琦(2011)表示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是,要願意去嘗試,因為改變需要動力,

而這股動力源於教師本身想要改變、願意改變;教學改革只是一個理想,還是可 以實踐的課程,是有待於時間的印證;為突破教學困境,向教育部申請「幼稚園 輔導計畫」,直接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將理論與實務工作結合,的確可以達成課程 改革及專業成長。

統整以上文獻得知,隨著開放教育理念推廣及為了滿足幼兒學習興趣與需 求,園所課程及教學環境,必須轉型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境;然而,課程 轉型並非容易,它是一個長時間、耐力戰的轉型歷程;園所在面臨課程轉型時,

還可能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與限制,讓園方內外產生莫大的衝擊;因此,如何降 低轉型的不適,有賴於教師專業能力和適應力的提高,才能將轉型阻力化為助力。

事實上,真正合適的課程,絕非只是一昧的去執行理論課程或專家課程,而 是要與實施課程的相關者,也就是學生、協同教師、行政人員、家長及社區人士 等,共同協商、溝通與決定;此外,「課程轉型」是需要給予教師自主彈性的空間,

強調「由下而上」的自發改革動機,才能讓有意轉型者,願意主動透過理論和實 務的專業對話、印證和實踐,轉型成適合的課程模式;另外,要融入園所在地文 化及社會的需求,才可能發展出屬於園所本位的課程。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與實施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行動研究法為研究架構,旨在探討從教師主導到師生 合作之教學行動研究歷程。為了更了解研究現場的情境脈絡,以便蒐集有效及佐 證資料,將在本章中,對研究情境及相關研究方法作描述。本章共分為五節,第 一節研究情境、第二節行動研究法、第三節研究流程與步驟、第四節資料蒐集與 分析及第五節資料檢核,以下分別詳述之。

第一節 研究情境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從教師主導到師生合作之教學行動研究,研究場域是所任 教的國小附設幼兒園之其中一個班級,化名為「青山附幼」;以此班級師生作為研 究的對象,因此,針對研究場域、課程型態及研究參與者等作一說明。

一、研究場域

青山附幼是桐花縣一所國小附設幼兒園,位於農村中的客家庄,年輕人口大 都外移謀生,加上新住民人口增加、家庭結構改變,產生隔代教養、單親及清貧 等現象逐漸浮現,讓學前教育更具使命感。

青山附幼自民國 64 年創園以來,由六位資深教師攜手合作經營,營造有「家」

氛圍的溫馨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採取大單元教學法,並採用讀寫算坊間教材,歷 屆家長也已習慣此教學模式。教學團隊曾經嘗試大學習區教學法,但因部份教師 無法共同執行而作罷,選擇回歸採取大單元教學法。

園址位於鄉村中心點,人口較密集,共有三個班級(太陽班、彩虹班、微風班 );

民國 99 年適逢三位資深教師榮退,隨即注入新血,我及燕子教師一起申請調入青 山附幼教學行列,民國 101 年隨即加入二名年輕教保員,五名教師及二名教保員 的不同幼教經驗、理念、課程模式及教學方法,皆考驗及衝擊著團隊的合作默契。

民國 99 年適逢三位資深教師榮退,隨即注入新血,我及燕子教師一起申請調入青 山附幼教學行列,民國 101 年隨即加入二名年輕教保員,五名教師及二名教保員 的不同幼教經驗、理念、課程模式及教學方法,皆考驗及衝擊著團隊的合作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