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情境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從教師主導到師生合作之教學行動研究,研究場域是所任 教的國小附設幼兒園之其中一個班級,化名為「青山附幼」;以此班級師生作為研 究的對象,因此,針對研究場域、課程型態及研究參與者等作一說明。

一、研究場域

青山附幼是桐花縣一所國小附設幼兒園,位於農村中的客家庄,年輕人口大 都外移謀生,加上新住民人口增加、家庭結構改變,產生隔代教養、單親及清貧 等現象逐漸浮現,讓學前教育更具使命感。

青山附幼自民國 64 年創園以來,由六位資深教師攜手合作經營,營造有「家」

氛圍的溫馨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採取大單元教學法,並採用讀寫算坊間教材,歷 屆家長也已習慣此教學模式。教學團隊曾經嘗試大學習區教學法,但因部份教師 無法共同執行而作罷,選擇回歸採取大單元教學法。

園址位於鄉村中心點,人口較密集,共有三個班級(太陽班、彩虹班、微風班 );

民國 99 年適逢三位資深教師榮退,隨即注入新血,我及燕子教師一起申請調入青 山附幼教學行列,民國 101 年隨即加入二名年輕教保員,五名教師及二名教保員 的不同幼教經驗、理念、課程模式及教學方法,皆考驗及衝擊著團隊的合作默契。

(一)園舍規劃

青山附幼是一座白色二樓的建築物,於民國 82 年時改建成幼兒園專屬的學習 園地。過去五年接受教育部近四百萬的經費補助,增設大型遊樂設備及提昇園舍 環境品質,不論是園舍建築或園景美觀,皆是縣內首屈一指的優質學習環境,有

「小小白宮」之美稱。青山附幼向外延伸,後面有國小學區及象徵本鄉地標的「牛

54

背山」,青山綠水風景宜人;前面則有戶外晨間集合場、平衡木、香菇旋轉臺、盪 鞦韆、搖搖馬、休閒椅及生態池,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大象溜滑梯。此外,園方 重視綠色校園的營造,在園內栽植了許多花草樹木,讓幼兒能在獨立寬廣、綠意 盎然的學習環境中,興高采烈地奔跑追逐,與蝴蝶、蜻蜓、小鳥共遊於天地間,

快樂的探索與學習。

(二)園舍場地概述

青山附幼是一個長方型的獨立場地,與小學是有所區隔的,能讓幼兒在安全 無虞的環境中學習。園舍為二樓建築,室內空間約二百坪,規劃八間活動室,每 間教室約 20~25 坪左右,除了二樓三間寢室有裝設冷氣機外,其餘五間教室皆無 裝設;因此,彩虹班教室及一樓辦公室,因空間狹小又面臨嚴重的西曬,夏日總 是熱烘烘的,令師生酷熱難耐影響學習;在園方環保節能的堅持下,面對全球暖 化、溫度日益上升的情形,只能加強遮陽及綠化效果,讓學習環境舒適些。

(三)招生概況

少子化造成近幾年幼兒人數快速下降,幾個鄉鎮地區的公立幼兒園,面臨嚴 重招生不足的情形;然而,青山附幼近年來的招生情形,大致良好。

(四)研究前彩虹班教室環境規劃

1.空間運用及教室環境設計,皆與教學品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彩虹班為 狹長形,坪數較另外二班小,因此,在空間規劃上,實為困難與挑戰;再加入四 個學習角後,更顯得擁擠且有壓迫感,除了活動受限讓人感覺不舒服外,還容易 引發幼兒行為上的問題,降低了學習的效果。

2.研究前,彩虹班教室環境規劃,分成四個學習角,有圖書角、益智角、美 勞角及娃娃角,此四個學習角的教具櫃,依四周牆面置放與布置,區與區之間互 通,並無明顯區隔物;因此,在自由遊戲探索中,幼兒經常穿梭於四個學習角,

彼此是相互干擾與限制,明顯影響學習。

3.團討教學區,是全班進行團體討論時集合的位置;若是進行「主題分組」, 小組將會在各個學習角進行合作學習;如果是進行坊間教材「讀、寫、算分組」

時,中小班將留置一樓彩虹班教室中,大班將前往二樓之音樂教室進行學習。

4.在教具材料方面,在一開學時,教具櫃便置放坊間所購置的教具,以提供幼

55

兒使用,整學年不再更換其他教具;所提供的教具與主題課程的相關性並不大。

5.為提供優質學習空間,以上四點必需於研究前就克服;在不能拆除現有的硬 體建築物情形下,必需突破現有空間不足的問題,才能提供舒適學習的優質環境。

6.積極的行動作法,將運用空間設計及教室佈置的技巧,將空間利用延伸至教 室內的天花板、牆壁、教室外的窗台、走廊、二樓音樂教室,甚至戶外遊樂空間,

儘可能去克服教室大小不足的問題。

二、課程型態

桐花縣為台灣客家族群的重鎮,全縣客家族群佔約 65%,而本鄉更高達 87%

(客委會,2011),然年輕一輩的孩子,對於客家語言、文化的了解,已逐漸模糊。

為了挽救即將流失的客家話,園所結合家庭及社區的力量共同推動本土語言的教 學工作,目的是為了喚起學生與家長們對語言流失的危機意識及提昇認同使命 感,進而願意學習客家話,傳承客家文化;因此,青山附幼的課程,除了大單元 課程之外,本土語言的推廣,亦是課程發展的要項之一。

號稱為主題教學,但實際是大單元教學,課程決定者為教師,幼兒只是被動 的等待教學指令而進行活動。大部分教師採用坊間教材中的主題教案,並進行相 關學習活動,有目標、活動步驟及評量,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活動,通常是 每個月為一個大單元,並在有系統的規劃下達到教學目標。大單元教學的優點在 於有系統性,六大領域都能羅列,團體教學中有一定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從另外 一個角度來看,優點亦是缺點之所在,太強調有系統地按表操課,而忽略了幼兒 的個別差異及在教室中的教學主導角色,因此,教學明顯的僵化無創新;至於評 量部份,是採總結性評量的方式,於期末時憑教師印象記憶,統一勾選評量項目,

既完成評量工作。

三、作息時間

全園分為半日班及全日班,因彩虹班半日班幼兒約為 1/3 左右,因此,大部分 的課程皆集中於上午進行,而核心之主題課程(大單元),每日約進行 30 分鐘左右。

四、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分別為彩虹班成員:我、燕子教師、海鷗教師、彩虹

班幼兒及彩虹班家長;另外,同儕教師及專家學者:紋鳥教師、玉子教授及幸子

56

教授。在研究成員中,我是研究者,有些成員是扮演研究參與者、批判性諍友、

專家指導及輔導者;期盼透過合作、支持模式而參與行動研究,解決教學現場問 題。以下將說明研究參與者的教學背景與相關學經歷。

(一)彩虹班成員

在本文中,將以第一人稱「我」來稱謂自己,因為「我」即是「研究者」;以 下,將從彩虹班研究參與者的相關經歷作個說明:

1.我

四十年前,我是青山附幼第一屆畢業生,十八歲高職幼保科求學時,回到青 山附幼實習,三十一歲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畢業,又再度回到青山附幼實習,

四十歲時終於調回家鄉青山附幼任教,未來,我將會選擇在青山附幼退休。

從小,學習狀況不佳,一直都是師長及親朋好友眼中學習落後的後段生,挫 敗及異樣眼光,總是停留在身上;直到遇見「幼教」發現「興趣」,開啟了我彩虹 的人生。我學習自信、學習勇敢、學習站在幼教的舞台上。二十六年來,就像「龜 兔賽跑」中的那隻烏龜,立定目標心無旁騖的往前邁進,永不停止的學習攀爬下 一座山,一點一滴的學習豐厚自己,從彩虹的幼教人生,去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如果不是「幼教」,就沒有現在的「我」;同時,也從這個顛簸的成長經驗中,學 會用更寬廣、鼓勵的心,去支持學障及特殊需求的孩子,因為我明瞭他們的需要。

愛迪生曾說:「成功是靠一分天才和九十九分的努力!」。而我呢?並沒有一 分天才可以靠,所以只能用一百分的努力,不斷的去追求夢想與希望。從一九八 八年算起,二十六個年頭的幼教之路,並非如此順暢,而是一路挫敗、成功,又 挫敗又成功的不斷探索與學習,總是激勵著努力前進的一窺究竟,只希望能撥開 看見藏在雲霧飄渺間的那一座深山;然而,深山是如此偉大,而我竟是如此渺小;

我看見自己的有限與無限,要如何智慧的跨越有限,去看見無限,是我要持續努 力的,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我也願意去做,就如同素幸老師所言:「去做 就對了」。實際上,私立青山幼稚園是自己曾經所經營的幼稚園,課程夢想來自 於它,只是來不及實現就熄燈收場;雖造成遺憾,卻激起「圓滿幼教人生」的實 踐動機;畢竟只有實踐,才是體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直以來,欣羨西方七彩果 實所開出的花朵,是這麼的繽紛美麗,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把自己荒涼的空地變成

57

美麗的花園,因此不斷辛勤耕耘;有些人看見而笑稱:「憨ㄟ(客語),何必如此費 力的改善土質與尋找七彩果實呢?一片沙漠,任憑你如何努力,都是白費力氣」。

我相信追求理想不會白費力氣。張慶勳 (2011)所言,「追求完美是理性的,要 求完美是非理性的」;同樣地,個人以為「追求理想也是理性的,要求理想是非理 性的」。原先,一個天真的想法,讓我有強烈的動機,企圖改變園所的課程模式,

然而卻發現,「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選擇先從「我」、「我的班級」、

「我的搭擋」開始出發;同時,期盼能在「追求理想」的研究中,找到更貼近「孩 子」,也更貼近「我們」的課程模式。

2.燕子教師

我的搭擋教師,三十一年幼教經驗,公私立經歷非常完整豐富,擅長客語、

我的搭擋教師,三十一年幼教經驗,公私立經歷非常完整豐富,擅長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