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楊家太極拳行拳之要領

第三章 楊家太極拳拳架之探討

第三節 楊家太極拳行拳之要領

練習楊家太極拳,行拳的要領是非常重要,一般都以楊澄甫口述的太極拳十 要為基礎,陳微明(2002)筆錄作為標準。現就其內容整理如下:

一、太極拳十要

(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血氣不能流通,

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 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

近於外家拳之斷勁矣。

(三)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於胸際,上 重下輕,腳根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 力能由背發,所向無敵也。

(四)鬆腰坐胯

腰為一身主宰,能鬆腰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動。故 曰命意源頭在腰際,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五)虛實分清

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

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 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六)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 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 可謂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七)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

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 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八)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斷,新力 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 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 貫串一氣也。

(九)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所云,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絲毫之拙 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 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 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

無時停滯,長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能極堅 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 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拳之力最易引 動,不足尚也。

(十)動中求靜動靜合一

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 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以上的十要是楊家太極中很詳細,也可作為衡量太極拳之標準法則,經過 重新編排整理之後,並可配合前五要為符合身體從上向下之細節而言。

1. 虛靈頂勁配合頭與頸部之要領。

2. 沉肩墜肘配合肩與肘部之要領。

3. 含胸拔背配合胸與背部之要領。

4. 鬆腰坐胯配合腰與胯部之要領。

5. 虛實分清配合腳部之要領。

後五項則是在練拳時整體性之要領,編列如下:

6. 上下相隨是每招式手腳之要求。

7. 內外相合是分內三合為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為手掌與腳掌合、手肘 與膝蓋合、肩與胯合。

8. 相連不斷是從起式到收式要視為一式,一氣呵成。

9. 用意不用力是最重要之要領,練太極拳者往往祇著重在不用力,而失去用意,

如此練法頂多可視為太極操非太極拳,因為有用意才能練出氣、才能入門。

10. 動中求靜動靜合一是練拳心境之要求,靜字能體會出並實際運用於拳架中,

心即不會浮動,雖然拳架在動而心很專注動靜就能達到合一。

二、楊家太極拳行拳之要領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太極拳十要之外,楊澄甫也提及行拳時所要注意的要領。

趙斌(2005)在楊氏太極拳真傳中收錄楊澄甫口述,張鴻達筆錄的一文中加以整 理如下:

(一)頭部的要領

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

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 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 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咽入,勿吐棄之。

(二)身體的要領

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 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於板滯。功 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三)兩臂的要領

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 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四)兩腿的要領

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

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 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 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

(五)腳掌的要領

腳掌應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寫左右起腳)與蹬腳二式。踢腿時則注意 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 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三、楊家太極拳行拳之要訣

楊家第五代傳人魏樹人(1999)把行拳的重點利用口訣作更詳細地描述,現

就其口訣部分整理如下:

(一)起勢

歌訣:肘不張、肩不鬆;胸不開、氣不通;腰意塞、襠穹窿;腕微鼓、掌 指融。

(二)右攬雀尾

歌訣:兩膊相系,沿球環行;四正勁法,意氣行功。

(三)單鞭

歌訣:滾錯折磨,圍繞勁點;以肘帶腰,腕隨肘旋。

(四)白鶴亮翅

歌訣:四隅含藏亮翅中。

(五)手揮琵琶

歌訣:靜中求動,周身一家;豎立三關,腹鬆氣圓。

(六)左右摟膝拗步

歌訣:十字豎鬆橫必散,陰陽吸斥促身形。

(七)左右倒攆猴

歌訣:後撤三關身自退。

(八)雲手

歌訣:旋腰帶肘似車輪,一開一合一定間。

(九)高探馬

歌訣:左沾右隨圓中趣,兩手旋環任意行。

(十)左右分腳

歌訣:藤攀兩臂腿自起,足分胯圈立准平。

(十一)雙峰貫耳

歌訣:雙拳似丘陵,內氣如湧泉。

(十二)左右蹬腳

歌訣:藤攀兩臂腿自起,足蹬胯圈立准平。

(十三)左右野馬分鬃

歌訣:一順,一親,一捧提。

(十四)左右玉女穿梭

歌訣:遞肘騰手梭互穿,平開意堅如趕山。

(十五)下勢

歌訣:意如滑坡身遂落。

(十六)金雞獨立

歌訣;雄雞展翅旭日升。

(十七)海底針

歌訣:弛意入幽谷,弓滿弦自張。

(十八)扇通背

歌訣:內氣催姿勢,三關前長。

(十九)轉身撇身錘

歌訣:步隨胯圈轉,曲伸意中求。

(二十)卸步搬攔錘

歌訣:胯圈旋搬肩圈攔,神意彙集準星間。

(二十一)如封似閉

歌訣:陰陽轉換、恍如「山」。

(二十二)十字手、合太極

歌訣:手扶胯圈鐘下落,意領神行身自升;欲合太極心先靜,三道氣圈無 存。

楊澄甫對行拳時之要求作一整體地陳述,經過陳微明與張鴻達兩人筆錄下

而魏樹人則把拳架中較細微之處,重要拳式以歌訣之形式一招一式地簡述,楊 家太極拳行拳之要領更漸臻成熟。

第四節 本章結論

本章主要的內容是介紹楊太極拳拳架之探討,會採用內容分析法為主、文獻 分析法為輔。並以三個部分來介紹:

第一節主要是介紹楊家太極拳之拳架名目。楊家太極拳從楊露禪創拳,歷經 健侯、澄甫祖孫三代之發展與定型,到現在為止,已有兩百多年凡傳承,至今仍 保留其108 個架式的名目;78 個動作姿式的名目和 36 個類型式的名目(王子和,

2002)。

第二節主要是介紹楊家太極拳拳架之架構而言:因為楊家太極拳在拳架的傳 承中對於手型、眼神、身型、步型、法則都有其嚴格的要求。

一、楊家太極拳手的部分則可分為掌、拳、鉤手和採手四種,其功能分述如下:

楊家太極拳的掌,其基本的要求是五指關節自然伸直,掌背關節不可隆起,

指間稍離,掌心稍窩。四指向前引順伸直,微有間隔,拇指在下也要向前引 直,不宜向外張開虎口。

(一)掌的部分分十四種:1. 坐腕立掌、2. 不坐腕的立掌、3. 坡掌、4. 仰掌 5. 俯掌、6. 橫掌、7. 扣掌、8. 垂掌、9. 反掌、10. 直掌、11. 側掌、12.

正掌、13. 吐信掌、14. 打虎掌。

(二)拳的部分分七種:1. 立拳、2. 扣拳、3. 仰拳、4. 倒拳、5. 栽捶、6. 指 襠捶、7. 打虎拳。

(三)鉤手和採手。

二、眼的部分可分為頂、眼、鼻和頜四個部位,各部位都應各司其職,盡忠職守。

三、身的部分可分為腰脊、(包含立身正直、尾閭中正、圓腰豎直)、胸腹兩個部 位,欲要手隨身動、步隨身換,必須要向身中求。

四、步可以分為三部分:

(一)步眼、步寬和步長。步眼可分為九種,如:1. 順腳步眼、2. 丁字步眼、

3. 丁八步眼、4. 翹尖步眼、5. 前點步眼、6. 後點步眼、7. 卍字步眼、

8. 獨腳步眼、9. 八字步眼。

(二)步寬:以骨盆的大小而定。雙腳垂直左右開立,兩腳寬度為「十分」,一 半為「五分」。常用的步寬有五分、十分(平步)和大步三種。

(三)步長:一般的「大步」是以一條腿的長度為準,雙足開立與地面成一正 三角形;「中步」為大步的一半長度;「平步」就是同步寬的十分。步樁 可分九種:1. 平立步樁、2. 馬步步樁、3. 大丁字步樁、4. 弓蹬步樁、

5. 虛立步樁、6. 獨立步樁、7. 橫行步樁、8. 僕步樁、9. 騎馬式樁。

五、法可分為手眼身步四種:

(一)手法:1. 手臂必須鬆柔圓活;2. 動作螺旋式地旋轉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

(一)手法:1. 手臂必須鬆柔圓活;2. 動作螺旋式地旋轉作大小不等的弧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