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第四章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探討

第二節 鄭子太極拳拳架之特色

自古拳諺就有說:「外練筋皮骨,內練精氣神」;而太極拳的拳則更進一步地 要求是:「外練身步手眼法,內練精神氣力功」。由此可知功與法在太極拳是如此 的重要。鄭子太極拳傳承中對手型、眼神、身型、步型、法則也有其嚴格的要求,

在練拳和推手的對練當中,這五項的要求也務求做到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現依 此五大面向,來逐一說明。

一、手型

鄭子太極拳的手掌講求五指微屈而分開,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手指不可 僵直,手背筋不浮露,腕背皆要自然仲直,相傳為「美人手」(鄭曼青,1977)。

這確實是鄭子太極拳之一大特色。如果手腕節放鬆,便可舒筋活血、行氣舒指、

氣貫四梢。在使用的技巧上,美人手才能以掌指粘貼敵人,即所謂的聽勁而且也 能控制敵人。尤其是提放勁,非美人手不可。這是鄭氏門中不傳之秘。

一般初學者較容易犯錯的是手指未開攏、或者是任何一指伸翹;手指鬆軟而過屈;

掌心會前突而虎口未張開;腕關節則鬆軟屈折或者是過於緊張伸翹。

(一)掌型

掌型的部分有以下十一種的類型,分別敘述如下:

1. 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是指往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攆猴的前掌、

雙按、單鞭左手按;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底捶的上掌、金雞獨立。

2. 坡掌:手背成斜坡形,手心斜向前推。如:抱虎歸山的左推掌。坡掌在拳 式中運用的機會也很多。

3. 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馬的左手拉掌、捋的左下掌。

4. 俯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如:攬雀尾之右履手、太極起勢、合太極等。

5. 橫掌:可分為手心向前橫向擺掌,如:白鶴亮翅的上掌。另一種則是手心 向內,如:左掤手的左手等。

6. 扣掌:掌根向裡微扣,如:轉身擺蓮開始的雙掌。

7. 垂掌:指尖向下或偏向下,如:單鞭下勢之左手下、摟膝拗步之下手掌。

8. 反掌:指尖指向一側,或偏向一側,掌心向外者,如:玉女穿梭、雲手之 由掤手轉採的掌。

9. 直掌:掌心向下或偏向下,不問指尖指向何方者,如:由雙按轉單鞭之過 渡式、起勢之雙臂提手等。

10. 側掌:大拇指指尖向上手掌側立,如:搬攔捶之左攔掌。

11. 正掌:掌心向前而指尖向上,如:白鶴亮翅之右手、玉女穿梭之上手掌。

(二)拳型

鄭子太極拳的拳講求五指卷屈,拇指壓於食、中指第二指節上。握拳不可 太緊。與普通握拳同,惟外形似緊非緊,內則大鬆,腕背要自然仲直,不可歪 曲(鄭曼青,1977)。一般初學者較容易犯錯的是五指卷握太緊;一指或數指突 出拳面;拇指未壓在食、中指第二指節。其拳型則有以下四種:

1. 立拳:拳的虎口朝上或朝下,如:進步搬攔捶之右捶、肘底捶之右捶、彎 弓射虎之左捶。

2. 仰拳:拳心向上或偏向上,如:搬攔捶攔掌時右手抱拳、進步栽捶右手抱 捶。

3. 倒拳:出拳時虎口在下,拳心向外,如:彎弓射虎之右捶。

4. 栽拳:指拳往下栽,或偏向下方,虎口微斜對外,如:進步栽捶。

(三)吊鉤手

鄭子太極拳的吊鉤手講求五指第一指節聚合屈腕,手指和腕部都要鬆活自 然;或是拇指、食指、中指聚合,無名指小指靠攏,屈於掌心。一般較易犯錯 誤的是五指過於彎曲、腕關節未屈、或是腕指緊張僵硬。

二、眼神

關於眼睛的要求必須要平視,因為平視,視線才會廣。所謂眼看四方,對來 敵的舉動,可以一目了然,從容應付,更可穩操勝券。倘若歪頭扭頸、斜視、俯 視或仰視,不僅失去審敵應變的機會;並有失頂頭懸之要領,使到精神不能貫頂,

以致頹糜不振。其實站在養生治病或是增強體質的目的而言,可以目視指尖;若 站在禦敵的目的而言,則必須平視、正視。總而言之,視線隨著動作轉移就沒錯。

(一)頂

頂是指頂頭懸,頭頂虛領上提(用意、放鬆)俾行氣暢順通過玉枕,達於 百會(曾義雄,2008)。

(二)頭

頭要講求正直,不可以歪斜搖晃,這樣軀幹自然會正直、面部的肌肉自然 會放鬆,口微合而頷收。

(三)鼻尖

鼻尖與肚臍要對正,兩眼要保持平視,這樣才不失頂頭懸。尤其是身體的 轉換,論四正,四隅,頭與身體時時必須保持中正不可彎曲,避免暴露稜角給 敵人所乘。而一般的初學者較易犯的錯誤是眼睛俯視、仰視或任意左右移動,

眼神銳利或無神等弊病。

(四)頸

頸項要端正鬆豎,不可強硬,亦不可軟塌。

三、身型

太極拳的身要講求「手隨身動」、「步隨身換」的前題下來活動。拳經中提到

「意動氣從,氣動身從,身動肢從」、「以身帶動手法、步法」,這些都在說明身的 重要性。

(一)肩

「沉肩」是指兩肩需要往下沉,不可聳肩、前扣或是往後拉。兩肩宜平,

方能鬆沉不偏,重心才能穩固;千萬不可邊高邊低,形成稜角,給敵人所乘。

更嚴重的是使內氣上浮,形成無根之浮萍。

(二)肘

「垂肘」指的是肘應鬆垂,自然彎屈。不可提肘或是僵直。拳諺有云:「肘 尖上抬全身空,肘尖下垂全身鬆」,因此垂肘更能加強身的作用。

(三)胸

「含胸」指的是胸部要能舒鬆微含,不能外挺,更不內縮。含胸乃是化勁 之身法,即胸部蓄勁待發之勢。

(四)背

「拔背」指的是拉緊僧帽肌,背部舒展微突出,與「含胸」相聯,當胸微 含時,背部肌肉會鬆沉;兩肩中央脊椎骨會上提後拉,有利於卷勁和放勁,在 技擊上有蓄勁待發相變之勢。

(五)腰

「鬆腰」指的是腰要鬆活自然。腰部若能放鬆,可避免往下硬壓或是往上 硬拔的情況發生,旋轉自然就會靈活。拳論有云:「命意源頭在腰」、「刻刻留心 在腰間」就是這個原理。若能在鬆沉的基礎上加以注意的話,就可以做到「上 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的層次。

(六)脊

「垂脊」指的是脊柱中正豎直,不可以左右歪扭,才可以做到調整陰陽、

調和氣血、開通閉塞的作用。

(七)腹

「鬆腹」指的是腹部要鬆淨,「實腹」指的是腹部要充實圓滿。「氣沉丹田」

後腹部就會容易過實,因此以鬆來調節。若能「鬆腹」才能達到「實腹」的效

果,這是一體兩面,練習者不得不加以注意。

四、步型

鄭子太極拳的下盤一般是從臀部以下,都稱之為步。而步型可以分為三部分,

一為胯、二為步子、三為步樁。胯的部分可分為臀部和胯。

(一)胯的部分可分為臀部和胯。

1. 臀

「斂臀」指的是臀部往內收斂,不可外突或是搖擺,這是腰部鬆沉直豎 和尾閭中正後的自然收進姿勢。

2. 胯

「鬆胯」或「落胯」是指胯要鬆正縮收,不可以左右突出或是僵挺。必 須要在圓襠之下才能達到鬆胯。練太極要注意每勢活動時的開胯或是活 腰,每勢完成時之落胯和塌腰,都要符合「胯與肩合」的要求。另外要 詳到兩胯要平,所謂鬆腰落胯,兩胯必須鬆平,下盤才能穩固,腰軸方 可圓轉自如。

(二)步子

在步子中又分為步眼、步長、步寬三部分,分述如下:

1. 步眼:所謂的步眼是指兩腳板或是單腳板在地面上所形成的形狀而言,因 為形狀有如眼睛,所以才有成步眼和過步眼之分。成步眼是指一落步而成 的都是稱之為成步眼。而成步眼轉換到另一成步眼之間的過度步眼稱之為 過步眼,也稱之為八字步眼。

(1)順腳步眼:是指兩腳平行向前,支點是平分於兩腳上,如:起式、十 字手。

(2)小丁字步眼:是指前腳直向前,後腳橫於後方(如倒 T 字形),點在

前腳上,如:白鶴亮翅。

(3)丁八步眼:前腳直向前,後腳與前腳方向成 45 至 60 度角,其支點一 般為前七後三,如:攬雀尾、摟膝拗步掌。

(4)翹尖步眼:同丁八步眼,前腳尖是翹起離地,其支點一般在後腳上,

如:提手上勢、手揮琵琶。

(5)前點步眼:同丁八步眼,前腳跟離地,其支點一般在後腳,如:白鶴 亮翅。

(6)獨腳步眼:單腳著地,腳尖與身面為同方向,如:左右分腳、蹬腳。

(7)八字步眼:兩腳成外八字或是內八字,形狀不規律,為過步眼,如:

攬雀尾接單鞭。

(8)平行弓步眼:像丁八步眼,不同的是兩腳尖都朝前,如:雲手後接單 鞭式。

(9)平行後坐弓步眼:像翹尖步眼,不同的是兩腳尖都朝前,如:倒攆猴。

2. 步寬:步眼兩腳中心左右距離稱之為步寬。雙腳垂直左右開立,兩腳寬度 為一步寬。

3. 步長:步眼兩腳跟中心前後的距離稱之為步長。步長的長短也是沒有一定 的,它也是受到各人的身高、腳的長短而定,一般鄭子太極拳兩腳距離為 一步長。

(三)步樁

步樁是由步、樁、襠胯來構成,也稱之為下盤。步樁是千變萬化,形式又 多,可以分為「成步樁」和「過步樁」兩種。一般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大部 分都著眼在成步樁而較少考慮過步樁。以下就楊家太極拳中所出現的六種成步 樁,來加以介紹。

1. 平立步樁:兩腳尖向前,步寬以一橫腳掌為寬(外肩)。如:太極拳起式。

2. 弓蹬步樁:前腳直向前,後腳與前腳方向成 45 至 60 度角,其支點一般為

前七後三。如:摟膝拗步。

3. 翹尖步樁:同丁八步眼,前腳尖是翹起離地,其支點一般在後腳上,如:

提手上勢、手揮琵琶。

4. 虛立步樁:丁八步眼,前腳跟離地,其支點一般在後腳。如:白鶴亮翅、

跨虎式。

5. 獨立步樁:單腳著地,腳尖與身面為同方向。如:蹬腳。

6. 橫行步樁:兩腳平立,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右實左虛,兩腳尖均向前,如 雲手。

7. 僕步樁:指重心下落在後腳,髖關節鬆落在後腳跟上,身不可前俯,膝不 可前出者,如:單鞭下勢。

8. 騎馬式樁:兩腿開襠如騎馬式,這是轉換過程中所出現的步樁,如:雲手 接雲手之間。

9. 平行弓蹬步樁:像弓蹬步樁,不同的是兩腳尖都朝前,如:雲手後接單鞭 式。

10. 平行後坐步樁:像翹尖步樁,不同的是兩腳尖都朝前,如:倒攆猴。

五、法則

趙國耀(2010)認為定式為「型」,要求「身靈體鬆、中正安舒」;動則為「法」,

要求「輕靈柔和、連貫圓活」。

要求「輕靈柔和、連貫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