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

第二節 智青眼中的風景

以下我盡量以智青的視角來分析智青在自我倡導路上看見的風景,由智青如 何「湊巧地與自我倡導相遇」而踏進這個圈子開始回溯起,進而探討因為有哪些 元素的存在而吸引智青持續地參與。發現智青因擔任「重要角色」而在團體中有

「佔有一席之地」之感,且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形構出智青自身看待自我倡 導參與經驗的方式;以及對智青來說有何意義?最後以「夥.伴」及「後援」描 繪在團體參與過程中智青與智青之間、智青與助理之間的關係。

一、巧遇

依據台灣推展自我倡導的團體及參與人數來推估有接觸自我倡導經驗的智 青僅有 500~600 人,然而有穩定且持續參與的則更少,亦即有接觸自我倡導經 驗的智青在成年智能障礙者當中是相對地少數,這樣的現況也反映出智青接觸自 我倡導的機會並不多且可遇不可求的,那麼參與研究的智青究竟是在那些情境因 素或條件下而接觸到自我倡導?再者,本研究所訪談的十位智青接觸自我倡導的 時間有長有短,但當中有半數參與的時間超過五年,甚至長達十一年,而每位智 青都提及他們在工作之餘也會安排其他的活動,例如電腦課、畫畫課,或者是在 接觸自我倡導之前曾參與其他團體的活動,而當智青眼前有著不同的選項但又要 在有限的時間、心力下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時,自我倡導團體的活動為何能夠吸 引智青們持續地參與?故以下將以智青的參與前、後經驗來探討接觸到自我倡導 的契機及之所以持續參與的原因。

(一)接觸的契機

回顧參與研究的智青當初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參加自我倡導團體,可分為被 動及主動的兩種情形,前者主要是經專業人員的邀請,後者則是自己因接收到相 關訊息感興趣而加入:

1. 被動-專業人員的邀請

智傑接觸自我倡導的契機是參加了某協會辦的活動,而協會辦理這個活動的 目的是希望尋找組成自我倡導團體的種子成員,當時與智傑接觸的社工員(也是 後來自我倡導團體的助理)便邀請他和一些其他的智青繼續參與:

「因為我媽媽帶我去參加客家文化會館的時候,認識了那個活動,她(助理)

就叫我常常去參加,之後慢慢我就被別人看上就被…不曉得就最後突然間會 要開會什麼的。」(智傑)

45

後來智傑就與一些智青們成為了開創團體的元老,經歷多次開會討論對團體 的期待、為團體命名、票選幹部等等的過程。

政信和雅淨則都是在「老師」的引薦、因緣際會下參與自我倡導的活動,但 當中都同樣有就業服務的配搭:

「好像是○○老師帶我進來的。因為我高中畢業的時候第一份工作我就是去 找○○老師,他好像是在那個○○(單位名稱)當主任,當督導的時候就遇 到他了。」(政信)

「應該我從那個○○老師那個... 對啊○○老師說幫我找工作好不好,然後 我就進來了,對啊,然後再來再去○○餐坊工作,然後都沒有我就進來。是 本來先在○○社,我跟老師說要幫我找,我就進去啊。」(雅淨)

顯示專業人員經過觀察認為智青的個人特質適合,或是基於希望智青在工作 之餘能有適當的休閒生活和管道時,會邀請、鼓勵智青來參加自我倡導的活動。

2. 主動-自發性的參加

除了前一種類型是在對於自我倡導團體尚不清楚的情況下加入,也有部份智 青則是對於自我倡導團體已有一些瞭解的基礎後,自己決定加入。

佳琇是在學校獲得自我倡導團體的宣傳品,當中有關於團體的簡介及招募成 員資訊,因此感到有興趣,故在徵得媽媽同意下報名參加:

「那是學校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學校會寄一份資料吧,然後我們就一直參加,

○○○(團體名稱)的時候就一直參加了。就好像那個…那個○○○(團體 名稱)的資料、報名表,我就填一填,我就問媽媽說這個好,我就填一填就 交出去了。」(佳琇)

而阿仁則是因為弟弟先參加了自我倡導團體的活動之後,覺得不錯而介紹給 阿仁,因此透過有如口耳相傳的方式加入,後來發現團體的活動可以認識好多人,

因此持續參加至今:「以前是因為我弟弟他第一次參加。他半路去參加好幾次了,

就叫我也去參加,覺得不錯。」(阿仁)。

許多智青在離開教育階段後的生活場域往往離不開家庭或職場,但與家人及 同事的關係卻無法取代友伴關係,因此由阿仁的經驗可看到會讓智青自發性地想 參與自我倡導團體的因素便是由於團體形式的活動能夠回應智青的友伴需求。

雖然藉由宣傳品發放及有經驗的智青口耳相傳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智青的 注意,並且能在充分地理解資訊的情況下依自己的興趣喜好來決定是否會加入,

但以這類情形加入的智青實屬少數,由於多數自我倡導團體為部門隸屬模型

(divisional model),專業人員會直接邀請機構既有的服務使用者成為自我倡導

46

團體的成員,並且由佳琇的經驗可以看到,能否徵得家長同意亦是決定智青參與 的因素之一,故「主動」的背後,可能同時受到團體內部誘因是否夠強及家長態 度支持與否所左右。

(二)持續的原因:

許多智青在參與自我倡導的團體之前,有過參與其他類型團體的經驗,例如 欣欣曾參加志願服務性質的團體,也有像亮亮是為了學電腦而報名坊間補習班,

可見智青對於自己生活的安排有選擇的空間,有些智青參加過自我倡導團體的活 動幾次後或許發覺自己不適合或興趣不高時,就會自行決定淡出,但也有些智青 從多年前加入後便穩定參與至今,因此自我倡導團體的哪些特質能夠吸引智青持 續的參與令人好奇。

1. 較多選擇的空間

相較於一般的社團或坊間的補習班,都有很明確的主題和活動內容,但自我 倡導團體的活動內容有如大雜燴,範圍沒特別侷限,包含課程類的如音樂、舞蹈、

繪畫、造型氣球、手工藝;休閒娛樂類的如一日或多日的戶外郊遊或營隊、運動;

志願服務類如辦理捐血活動、義賣活動、陪伴安養院的老人;其他也有如辦理會 訊、主題團體、社團經營運作、團體間交流活動…等等,因此對智青來說有較多 的選擇空間:「之前參加的是一個服務社團,國中青少年的服務社我有去參加過 一年、兩年,現在比較多元化的,所以就比較不一樣 。」(欣欣)。

也因為選擇多,智青可以依據自己的喜好、興趣去選擇想參加的活動,像亮 亮便會自己持續去注意有哪些活動內容:

「看到他活動內容,然後想要參加。(怎麼樣的活動內容?)是他的一些那 個…就是怎麼講…一些就是○○(團體名稱)的那個上面的一些內容…看到 喜歡的就會參加,沒有喜歡我就不會。」(亮亮)

相較於在其他團體的經驗較為單一、變化少,自我倡導團體具備多元的活動 內容是吸引智青持續想參加的因素之一。

2. 具主導權

智青將自我倡導團體的經驗與過去做比較,認為以前一些團體經驗是由專業 人員決定活動的內容,智青參與意見討論的空間少,大多是被動地接受專業人員 的安排,但自我倡導團體的運作模式是將主導權由專業人員轉移到智青,智青能 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智青參與決定活動的內容,而也正是政信所喜歡的:

47

「○○(自我倡導團體名稱)就是我們有意見會直接講,像我們上課的時候 是我們自己管自己,●●(其他團體名稱)就不一樣,都是老師在管。我比 較喜歡自己可以做點自己的事情呀。」(政信)

二、「我」是「重要角色」

自我倡導認為障礙者的意見是重要的,故應由智青掌握對團體的主導權,並 實際參與活動的規劃與執行,助理則適時從旁協助,因此我發現智青參加自我倡 導團體並不是一個單方面、被動受惠的角色,相對地,智青需要投注許多心力。

在許多智青的成長過程中,不論在家庭、學校、職場,多是隱聲也隱身的,

智青也常因智能障礙的存在而被認為沒有勝任重要角色的能力,因此較少擔任

「重要角色」的機會和經驗,時常是感覺不到自己的位置及存在的重要性,然而 從不論是在田野觀察或訪談紀錄,都可以看到智青在參與自我倡導的過程中卻擁 有許多擔任「重要角色」的經驗,例如服務使用者代表、團體的幹部、營隊的隊 長、活動主持人、主題分享者、活動負責人…等等,但為何智青原本可能是不被 看見、默默無聞,卻能夠在自我倡導團體的參與過程中「佔有一席之地」?

(一)如何成為「重要角色」?

在自我倡導推展的過程中,對於不同重要角色的需求會不斷浮現,且擔任這 些角色的機會屬於智青,而從智青的分享中,發現主要透過三種方式成為重要角 色:

1. 被推派/提名

當自我倡導團體要達成集體性的決策,大多會循民主的程序,而要決定重要 角色時亦同,像是曾在學習營擔任過隊長的阿仁,問起當初是如何成為隊長的,

他表示是「大家」選的,至於選舉的流程一樣是從提名、投票到多數決,例如某 次自我倡導小組的討論是要決定將在學習營當中邀請哪三位智青分享工作經驗,

故先由智青提名數位人選,並由提名的智青說明推薦的理由,接著舉手投票,最 後由最高票的三位智青當選,而佳琇就是其中之一:

故先由智青提名數位人選,並由提名的智青說明推薦的理由,接著舉手投票,最 後由最高票的三位智青當選,而佳琇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