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過程

一、研究設計

(一)田野過程

我是在 2010 年 2 月到 6 月期間以實習生的身分在智總實習,也因為實習的 經驗啟發了我對於論文題目的靈感,但當我了解到具自我倡導經驗的團體分散在 台灣各縣市的考量,使得要直接接觸到智青、助理及智青的家長相對困難,基於 此考量下,我徵詢在智總的實習督導的同意並在她的居中牽線下,自 2011 年 5 月左右開始以助理或志工的角色參與 2011 年 5 月、10 月份的智能挑戰者自立生 活學習體驗營、兩場次的校園宣導,以及每月一次的自我倡導實務工作小組會議,

在這期間,特別的是在 2011 年 10 月,因智總面臨一波人力調整的需要,但年度 計畫已進行至年末,一時難要找到能夠接手的正職社工,故在實習督導的邀請下,

我以工讀生的角色在智總工作至 2012 年 1 月月底,而工作內容以自我倡導推展 的相關業務為主、會務及活動的支援為輔。過程中我累積與智青、助理互動及合 作的經驗,慢慢建立關係,當中雖然歷經幾次的角色轉換,但也因為在不同的位 置及視角,使我對研究場域及研究對象有更全貌的瞭解和觀察。

(二)問卷調查

為了瞭解台灣推展自我倡導的概況,考量到各團體接觸自我倡導的時間長短、

團體的成員組成及活動內容均有所不同,故以問卷的形式調查目前台灣具自我倡 導經驗的團體(表 3-1),蒐集的資料作為深度訪談的基礎。問卷以 McNally(2002;

2003)為瞭解英國中部地區自我倡導團體的運作狀況的問卷為設計的參考,題項 主要為瞭解團體名稱、命名過程及意涵、團體成立的契機及何時導入自我倡導元 素、成員概況、成員招募及來源、團體聚會的形式、運作型態、幹部的選任及工

28

作職責。

問卷需由熟悉團體發展與運作的助理填答,題項均為開放式,先以郵寄的方 式發放,但催收結果不理想,又考量到助理工作繁忙無暇填寫,後改透過電訪及 面訪的方式進行,在邀請的過程當中,也遇到團體因剛成形、尚在起步階段,以 經驗不足為由婉拒問卷的填寫,故最後僅回收六份問卷,而這六份問卷所蒐集的 資料,讓我在進行深度訪談時,能對智青及助理的團體背景有基礎的瞭解,並依 據個別的狀況對研究參與者做延伸的提問。

(三)深度訪談

透過文獻回顧發現,助理及家長在自我倡導推展的過程中具影響力,故期藉 由智青、助理及家長三方觀點來呈現智青的自我倡導經驗,因此在原本的研究計 畫中是以智青為主、助理及家長為輔進行深度訪談。

但一開始在尋找家長的訪談對象時,就遇到了困難,由於目前有穩定參與的 智青的家長大多屬於「放手型」,基本上雖然知道並同意孩子去參與團體的活動,

但在這當中接觸過自我倡導概念者卻相對少,最後僅訪談到一位家長,她原先便 積極參與家長團體,後來因為孩子參與自我倡導,而開始去瞭解自我倡導的概念。

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資料蒐集時間有限,最後改以智青為主、助理為輔進行深 度訪談。

二、研究工具

質性深度訪談是一種為特殊目的而進行的談話,主要著重於受訪者個人的感 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藉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研究者得以獲得、瞭解及解 釋受訪者個人對社會事實的認知(Minichiello etal., 1995,引自林金定、嚴嘉楓、

陳美花,2005),訪談方式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為運用訪談指引(interview guide)

作為訪談的結構,不會太侷限用字及問題順序,且問題的型式或討論方式將採取 較具彈性的方式進行,透過雙向對話的互動過程,將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建立在一 種平等的夥伴關係上(潘淑滿,2003),因此本研究依據研究問題與目的設計訪 談指引(見附錄二),並透過研究者的積極傾聽與融入,能夠更貼近並呈現受訪 者的真實認知感受(林金定等人,2005)。

研究者的個人生命經驗使然,以及田野對成年智障者慣用的語言和互動方式 並不陌生,因此在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工具時,有助於對話的開啟及進入研究參與 者的世界。Moore, Beazley, & Maelzer(1998)以豐富的與障礙者建立夥伴關係的研 究經驗指出,以障礙者為研究對象時,無可避免的是必須同時與障礙者所身處的

29

環境結構打交道,例如提供服務的機構或職場,這為障礙研究的過程中增添了複 雜性,研究者應留意研究場域中的權力運作以避免成對障礙者造成再壓迫。

三、資料蒐集

質性研究的抽樣重點在於小樣本的價值所在,即使樣本很少,也可透過立意 抽樣而有「深度」(in depth),重視資訊本身是否具有豐富內涵(Patton, 1990,

引自胡幼慧編,2010),故本研究的抽樣策略以滾雪球或連鎖策略取樣(snowball or chain)及深入性(intensity)為主,以自己在田野過程中的觀察,尋找能提供 豐富資料的可能對象,智青的部分也同時尋求助理的建議和介紹,再親自向可能 的對象做說明及邀請。為蒐集到更多元的資料,智青的取樣上考量了性別、年齡、

居住地、參加自我倡導的時間長短等因素,而助理的取樣則考量服務機構所在地、

參加自我倡導的時間長短,助理及智青是否配對參與研究,並不限定,而是以尊 重智青的意願為主。

資料蒐集階段(圖 3-1)除了貫串前後的田野觀察,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

自 2011 年 8 月至 9 月,我先在其中一次的自我倡導實務工作小組會議上向智青 及助理說明自己預計進行的研究,以口述搭配投影片撥放並提供書面資料的方式,

內容包含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設計、研究對象、訪談進行方式…等等,接著便 開始以電話或 e-mail 聯繫,詢問各單位的助理是否願意參與研究,並確認發公文 事宜。在一一確認後,我也陸續進行問卷調查的工作,當中因為催收狀況不理想,

故也合併電訪或面訪的方式來完成。當問卷一邊回收並整理,我也一邊著手訪談 對象的邀請,由於部分訪談對象居住在不同縣市,考量研究者的交通及住宿經費 有限,我會希望將同一縣市訪談對象的訪談時間排定在相近的日期,但基本上仍 以配合訪談對象的時間為主,加上不論是助理或智青平日都要上班,需挪出空閒 時間也較困難,因此訪談階段是從 2011 年 10 月到 2012 年 1 月,時間拉得較長。

時間

事項 2011 年 8 月~9 月 2011 年 9 月 2011 年 10 月

~2012 年 1 月 田野觀察

聯繫機構、發公文 問卷調查

訪談

圖 3-1 資料蒐集階段甘特圖

30

31

(清潔人員) 中度

在立意抽樣的策略運用下,樣本的基本資料概況大致上能夠反映智青整體的 樣貌,但其中有 8 位是較常出席自我倡導實務工作小組會議的成員,推測是因我 在田野過程中也多次參與自我倡導實務工作小組會議,對成員來說自然而然地我 也成為了熟面孔之一,也有較多的互動機會,而有了這樣的關係基礎,當我在邀 請時就比較容易獲得智青同意,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會是樣本取得上的限制,在經 驗呈現上較集中在有參與自我倡導實務工作小組會議的智青。

智青的訪談過程中,由於每位智青的理解與表達能力不同,加上我與每位智 青的接觸程度和關係厚度也不一,因此有時需要有與智青相處經驗較多的助理適 時地將訪談問題「轉譯」為智青能夠理解的內容,或透過舉例、提問的方式,引 導智青能夠表達更多,過程中我也會注意避免自己或助理有過度的引導而導致資 料蒐集失真。總結來看助理陪同的情形,有 3 位智青是單獨和我進行一對一的訪 談,7 位有助理全程陪同,而這 7 位當中的 4 位雖有助理全程陪同但幾乎不需要 助理協助引導和說明,另 3 位則是助理視情況再協助引導和說明,陪同的助理當 中,有 5 位也是進行訪談的研究參與者。

參與研究的助理的基本資料整理如表 3-4。由該表可見參與研究之助理皆為 女性,而實際上助理便以女性占多數,我的經驗也僅接觸過兩位男性助理(一位 是就業服務員,一位是特教老師),這也反映了當助理絕大多數是由社會工作者 兼任時,在組成概況上便會與社工專業的性別化現象相互呼應。7 位助理皆分屬 於不同的團體,其中除了特教老師是利用上班之餘的時間以志工的方式投入自我 倡導,其餘皆是社會工作者兼任,擔任助理的年資以在該單位起算皆有 1 年以上,

當中有部分社工先前的工作也是在障礙領域,因此對於障礙群體及相關議題具有 一定的熟悉度和敏感度。

表 3-4 參與研究的助理基本資料

化名 性別 助理年資 職稱 服務單位區域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芬琪 女 1.5 年 社工助理 東部 100/10/10 機構辦公室 恩妮 女 2 年 社工員 北部 100/10/13 咖啡廳 依柔 女 1 年 社工員 北部 100/10/20 身障會館 靖如 女 2 年 社工員 北部 100/11/07 機構晤談室 彥君 女 1.5 年 社工員 北部 100/12/07 機構會議室 思瑜 女 9 年 特教老師 南部 100/12/08 學校教室

32

四、研究者角色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可能因不同的時間點或情境的改變,而會有 不同或多重的角色,使得雙方的關係及互動方式也隨之不同,而這也牽涉了研究 者自身究竟是「局內人」還是「局外人」的角色定位所可能產生對研究結果的一 些影響(陳向明,2002),而我在與智青及助理接觸的過程中,經歷了實習生、

助理、志工、工作人員及研究者等不同角色,剛開始比較是用「局外人」的眼光

助理、志工、工作人員及研究者等不同角色,剛開始比較是用「局外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