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有效教學策略理論

補救教學是一種「評量—教學—再評量」的循環過程,希望補

救教學實施ㄧ段時間後,學生能跟得上班上的學習進度(郭生玉,

1995;張新仁,1999)。補救教學之實施需配合診斷工具、合宜的師 資,規劃恰當的課程與教材。一方面讓學生不因為經驗和基本能力 不足而造成學習挫折;另一方面,保障學生未來求知過程中不會受

傷,人格得以健全發展。茲分別從「補救教學意涵」、「補救教學 對象之界定與特徵」、「補救教學之實施模式」、「補救教學之課 程與教學設計的原則」四方面做說明。

一、補救教學的意涵

邱上真(1992)指出補救教學(Remedial instruction)基本上是 一種診療教學模式(clinical teaching,也稱臨床教學模式),在事先 選擇好接受補救教學的對象後,診斷其學習困難,精心設計課程內 容與慎選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個別需求。補救教學的實施是幫助 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而評量、診斷對學 習障礙學生之補救教學有著密關係且影響深遠(許天威,1986)。

二、補救教學對象之界定與特徵

補救教學的對象為低成就學童。早期諸多學者對於「低成就學 童」(under-achievers)的界定為:智力正常,但實際的學業表現明 顯低於其能力水準。近期對於補救教學受教對象之界定,大致分為 三類:

(一) 學童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應有的能力水準,即原稱之低 成就學生。

(二) 學童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班級平均水準,亦稱之為低成 就者學生。

(三) 學生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其學業成就表現明顯低於其他學生許 多,稱之為成績低落。

國內學者李清吟(1990)指出,低成就學生是一群學習表現低於 其學習潛力者,他們成績表現不佳的原因多屬非智力因素,其中缺 乏努力和未具良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以及學習技巧。許多教師和研 究者都假設此為造成低成就的可能原因。

三、補救教學之實施模式

國外學者(Slavin,1989;McLaughlin & Vacha,1992)以及國內學

者指出,使用直接教學、合作式學習、精熟教學以及個別化教學等 課程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幫助低成就學生(引自張新仁,2001),

茲分述如下:

(一) 直接教學模式

直接教學模式適用於教導學童記憶事實,學習動作技能,以及 簡單的讀、寫、算技能。教師主要的任務是組織教材和呈現教材,

學童主要的任務是接受學習。

(二) 合作式學習模式

合作學習模式描述的是教師能夠在課堂中鼓勵學生們一起工 作,以幫助其他學生的方法,強調透過小組內合作學習的方式精熟 學習內容,有別於傳統的一般教學重視學生個人間的競爭。小組討 論的過程,即使有錯誤的答案產生,在澄清後也有助於概念的重建。

(三) 精熟教學模式

精熟教學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羅(Carroll)和布魯姆(Bloom)。

基本理念是每個人的學習速度不同,但只要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

學生都能精熟大部分的學習內容。這種模式適用於團體教學的情 境,適用的範圍包含認知和動作技能,但涉及的層次不高。

(四) 個別化教學模式

個別化教學模式的理念和部份作法,雖然和精熟教學模式相 似,但主要差異在於:個別化教學主張教師需根據學童的個別差異,

設計不同的學習計畫來幫助學生學習。學生依據教材個別學習,且 學習進度由學生決定,可一再地參加評量直到通過為止,能力較優 的者,可加速學習;學習較慢者不會有挫折感。而精熟教學模式指 的是對全班多數學生的教學,且學習進度由老師決定。

綜合上述,補救教學為適應個別差異應多採用個別化教學模式 進行補救教學。針對學生不同的錯誤想法及學習情況,設計不同的 教學內容來幫助學生充分學習。且學習進度由學生自己決定,不增

加其挫折感。

四、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原則

補救教學的課程設計與一般教學設計原則是相同的,首先要考 慮到學習的原則:由易至難、由簡而繁、從已學到未學等,才能建 立學生的自我信心與學習動機。學習活動的設計要考慮學生能力、

學習動機、學生的接受度及注意廣度。對中、低程度的學生來說,

更宜簡化教材,學習活動更應有變化、生活化、具體化以及具趣味 性為原則(張新仁,2001)。

一般補救教學的課程設計,可考慮下列項目(杜正治,1993;

張新仁,2001):

(一) 分析基本能力

任何學科目標的達成,均需一定程度的心智能力,包括注意力、

理解力、記憶力、觀察力、知覺力以及想像力等。相關能力的不足 必然造成學習的困難,因此教師在設計補救教學課程時,要考量學 生的相關能力,再配合教材與教法,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二) 評量學科能力

在進行補救教學前,需先針對學科的學習能力進行測試與評 量,以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而學科能力的評量大多為成就評量。

(三) 評量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往往會影響學習成就,因此在進行補救教學前,教師 應先了解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弱。一方面設法對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 提供外在的增強,另一方面可考慮學習動機強的低成就學生為優先 補救的對象。

(四) 擬定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的研擬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也關係到教學的成效。

然而教師在擬定課程目標時,要先了解學生的能力,以及學習的客 觀條件。此外,課程目標的訂定,務必指出學習的對象、學習內容、

行為的標準,教學方法以及評量的方式。

五、選擇適合受試者能力的教材

有效的補救教學設計,宜根據學生程度選擇合適的教材,包括:

有效的學習策略、簡化原有教科書內容、另行編選坊間的教材、自 行重新設計教材等。

Otto,McMenemy 和Smith(1973。引自蕭正洋,2004)認為,成 功的補救教學應遵循下列原則:

1. 獲得學習者的合作。

2. 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教學。

3. 循序漸進,小步驟進行。

4. 提供回饋和安排增強。

5. 使學習和教材有意義。

6. 協助記憶。

7. 鼓勵同儕間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

8. 維持強烈的學習動機。

9. 提供充分的練習機會。

10. 建立成功的經驗。

綜上所述,補救教學應先評量學生的學科起點能力,再設計適 合的教材與教學方法,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建立成功經驗,最後 評量學習成效給予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