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口語表達之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有關口語表達之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語言,是結合了詞彙、語法、語音三者。書面語,並不能完全表達說話的語 氣、語調、語勢、語感,或是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張頌,1999)。因此,文字 雖為書面語,能用於記錄,而口語表達是人類用以溝通思考,表達情感,傳遞聲 音信息的開始(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2)。學者何三本(1997)也指出「人 類口頭語言是文字語言的前導,口頭語言的聽說訓練,是讀寫文字語言的基礎」。

可見口語表達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而有了口 語表達的溝通,也逐漸產生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演說、朗讀、說故事等類 型。

以下,研究者將從第一節的口語表達定義、教學方法和技巧、原則、目的等 探討相關文獻,第二節為朗讀的定義、類型、目的、技巧加以闡述,第三節為探 討現今朗讀在口語表達訓練之過程,第四節則將與朗讀相關研究,以國內、外之 區分來論述。藉由以上四節的探討,敘述口語表達與朗讀之內涵,以及了解目前 朗讀在現今國小語文競賽中的發展,最後透過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找尋出 可再深入探討之處。

第一節 有關口語表達之文獻

一、口語表達的定義

口語表達,為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之方法。其中,需要有共通性的「解 碼」符號,具有相當關鍵性的地位;而聲符,是產生語音的主要來源。因此,身 為優良的傳播者,需準確的將所欲表達的內容編製成語言,再以正確的語音傳遞 給接受者,其過程要讓聲音「清晰」、「明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

10

委員會,2002)。

國外學者 Hill(2009)認為,口語表達是奠定閱讀能力的基礎,藉由口語表 達的發音、語意來建構語句,使學童從中逐漸過渡到書面語言。Hill(2010)也 提到口語表達的重要性,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外,最主要的教育核心是從學校 教育來習得正確的表達。

因此,口語表達是一種人類在交際活動中,透過語音的傳遞,流露出其思想 與情感的語言形式(黃瑞枝,1997)。學生在進入國民小學接受教育後,「說話」

便是入學後的主要表達媒介。在學校所表現的口語表達能力之優異,會影響到學 生的學業或是人際的溝通。所以,在教育部所推行之九年一貫教育的十大能力 中,可看到:「表達、溝通、分享」的第四項能力。這也是國語文教學中,所強 調的語文能力目標。由上述可得知,如何正確的運用說話的口語表達能力,對於 國小學童來說,即是一大重要的課題。

張淑娥(1993)指出在國小說話教學中,口語表達為說話的必備能力。口語 表達的意義,在於能明確表達思維能力。表達時,藉由語音、語意、語法,講求 語音清楚、用詞恰當、語意明確,以及適當的使用語氣、表情來傳遞說話的感情 和想法。

羅秋昭(2007)也認為,「口語表達」是指運用有意義的語音,表達其內容 與情感,為溝通時的一種工具。而在國語科教學中的口語表達,包括語音、語詞、

語法和思想情感,藉由聲音和內容的融合產生信息,即所謂的「說話」。

除了用有意義的聲音表達思想情感外,口語表達還需在表達的過程中,使說 話具有內涵,掌握重點,以及邏輯清楚。而技巧部分,用適當的音量表達,咬字 清晰明確,語流順暢,再加上表情怡然,肢體語言得體,即所謂「有意義的口語 表達能力」(陳儀君,2004)。

綜合上述學者的說法,口語表達為一種溝通的語言工具。藉由準確的發音,

11

語調的強弱,節奏的起伏,有意義的傳達岀所欲表達思想與情感。過程中,亦須 注意掌握重點,有邏輯性的作描述,才不會使聽者感到疲倦、厭煩。

研究者將「口語表達」定義為,透過口語方式來傳遞訊息或達成語言的溝通。

藉由正確的語音、語法、語速、語調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確掌握出重點 內容,表達合乎邏輯及條理性,以及展現自然不矯作的儀態。

二、口語表達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從國音學的觀點來看,練習口語表達的方法有朗讀、演說、辯論等(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2)。而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 領域(國語文)》的「實施要點」中,也提到說話的方式包括:「提問、報告、說 故事、會話、問答、討論、演說、辯論、表演等。」(教育部,2008)。

實施國小說話教學、或是編選教材時,可使用會話、講故事、生活報告、討 論、演說、辯論、戲劇表演等任一方式(陳弘昌,1991)。此外,藉由朗讀、說 故事、演說等多元形態的練習,使學生發揮不同的表達方式,並鼓勵學生發現自 我專長及特色(楊淑華,2008)。

為了提升口語表達能力,所運用的表達方式可包括聽話、說話、日常生活報 告、開會報告、故事講述、演說、辯論、戲劇、朗讀、分組座談、讀書報告、朗 誦、相聲等(何三本,1997)。這些方式的練習能使學生不害怕上台,更能讓學 生自發性的討論與學習。藉由同儕互動的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Gray & Galloway(1972)認為,學童發展口語表達之語文能力時,可藉由 說故事、報告、經驗分享等方法,使學童增進多元字彙的發展,邏輯和組織能力 具條理性,表達上更加流暢、清晰。陸又新(1992)也提到,訓練口語表達的教 學包括口頭問答、課文朗讀、看圖說話、討論等活動,讓學童配合適當的語調和 表情,流利的表情達意。

12

了解口語表達的教學方法,但要如何正確的表達,便牽涉到口語表達的技 巧。現行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的「實施要點」的第 十點提到「說話的要點」,有:「語音、語調、速度、語彙、句型、立場、主旨題 材、時間控制等。」(教育部,2008)。而學者黃瑞枝(1997)認為口語表達的技 巧必須掌握以下之要領:

(一)語音:發音清晰,咬字要清楚、準確。

(二)語調變化:在語調的變化上要注意輕聲、變調、兒化韻,以及語調中的 高低變化所產生的抑揚頓挫,為說話訓練中的重點。

(三)語彙:是以語詞形式呈現的語言意義。理解每一個語詞所蘊含的意義,

且加以運用。

(四)句型:依據表達功能,句型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及感嘆句等。

因此,確實理解句型的結構與意義,才能將運用正確的口語來表達口語。

(五)立場:因不同的場所、角色,所欲表達的語意會有所不同。經由理解語 意的特色,在適當的場合說出恰當的話語。

(六)主旨與題材:說話必定要抓住主旨,也就是所謂的中心思想。主旨能使 說話言之有理,且具有組織性。除了主旨之外,還需注意題材的內容,

要充實豐富,讓說話的內容具有其條理性及邏輯性。

(七)時間的控制:時間的控制,對於口語表達來說,是具有其重要性。倘若 在規定的時間結束說話的內容,會讓整體表達更加的簡潔有力,也不會 使聽者有被轟炸的疲憊感。

由上述得知,口語表達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靈活的運用,在國民小學階段,

藉由教師的訓練與培養,讓學生表達更準確、流暢外,亦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因此,對於提高國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藉由日常生活的對話、分組討論、

故事講述、朗讀、演說、辯論、戲劇等等。並針對其教學方式中的語音、語意、

13

語用、內容等加以訓練。原則上,這些理論雖然對口語表達的能力有所提升,但 是需要教學者以實際的行動去實踐,以及練習者的持之以恆,才會達到有效的成 果。

三、口語表達的原則

語言,是人與人間溝通的橋梁。中國的語言包含了形、音、義三種特徵,但 語音早於文字的產生,因此要了解文字,必先了解口語和文字意義的組合。再加 上人與人頻繁的接觸與交流,更顯得口語表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對於國小學童來說,該階段正是學習語言的時機。藉由教師用心的指導、訓 練,學生勤奮的學習,使學生在表達上,有更進一步的表現。由於在國小階段口 語訓練的要求為:「具有使用標準國語,充分表達思想情感的能力。」因此,教 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時,需把握住「語音清晰、語意明確、語序清楚」

三大原則,進而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黃瑞枝,1997)。

國小的國語文教學中,強調聽、說、讀、寫、作五大領域,此五大領域與教 學不僅息息相關,彼此更是相輔相成。但可能因為教學的緊迫,或是說話教材的 不確實,使得整個國小語文教學中,說話課並非獨立的一門學科,孩子的口語表 達能力並沒有得到專業的訓練。有鑑於此,亦有學者針對說話教學的有效實施,

提出以下原則(楊淑華,2008):

(一)以聽話訓練作基礎,與聆聽教學互相應用之實施。

(二)注意發音的修正、聲情的訓練,以增進學生表達的信心。

(三)以「課文範讀」為基石,但不限於閱讀的統整與回應,更能運用在語言 訓練,從觀摩中習得其條理與組織性。

(四)配合「思考訓練」,讓學生由具體的聲音思考轉化成抽象文字的思維,

和「作文教學」接軌,使口語流暢度發展為文字簡潔,其結構具邏輯性。

14

口語表達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共通性,方可讓接收者明確理解說話者所欲 表達的意涵,所以說話需要有其原則性。在學習口語表達的過程中,為維持說話 時的素質,因而提出以下原則(引自何三本,1997):

(一)發音正確,聲調和諧。

(二)措詞精當,語法純正。

(三)儀態自然,舉止大方。

(四)內容充實,條理井然。

(五)時機合適,情境恰當。

研究者參閱以上學者的論述後,認為口語表達的原則是為,建立於聽話的基 礎表達上,語音需要發音正確;其思維能力要清晰,讓語句、語法的應用恰當;

研究者參閱以上學者的論述後,認為口語表達的原則是為,建立於聽話的基 礎表達上,語音需要發音正確;其思維能力要清晰,讓語句、語法的應用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