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實施朗讀訓練方法之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有關實施朗讀訓練方法之文獻

Braun(2010)提到朗讀在美國的小學教育中,是經常被使用的,且多數皆 以主動、輕鬆的方式來朗讀文章。然而,臺灣現今國小在國語朗讀教學或訓練上,

36

僅限於課文朗讀或是比賽訓練時,學生才會有所接觸。爲推行語文的重要性,教 育部特別在每年舉辦全國語文競賽,來提升全國師生和民眾之語文素養及學習興 趣(教育部,2010)。

林文寶(1989)曾說,目前臺灣的國語文競賽項目之一的朗讀,只要適當的 使用聲音,忠實於原作的情感陳述,運用聲音表現文章中的修辭、結構,展現作 者的想法。而且朗讀並不需要眼神、手勢或是面容、體態。因此,在儀態的方面 只要求表現認真,姿態自然、落落大方即可。

因此,在全國語文競賽中,國語朗讀的競賽評判標準如下(教育部,2010):

(一)語音(發音及聲調):占百分之 50。(以一字多音審訂表為主)

(二)聲情(語調、語氣、語情):占百分之 40。

(三)台風(儀容、態度、表情):占百分之 10。

因此,全臺灣的各個大大小小的語文競賽標準,大多都是以全國語文競賽作 為依據的水平標準。也透過從各個大大小小的朗讀比賽的觀摩,激發學生學習的 熱誠,而教師也藉由觀摩、比較將朗讀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陳弘昌,1999)。而 有效的朗讀訓練,不僅能引領學生去體會文章的意涵,且有助於口語與閱讀等語 文能力的提升(武滿華,2004)。

從觀摩中學習,再由學習進行實地的朗讀教學與訓練。但教師是如何給予學 生適當的指導與學習方向呢?謝淑惠(1981)認為朗讀指導的過程首先要從學生 在「發音的基礎」上開始訓練,接著帶領學生進行「音調的變化」、「情意與語氣」

的指導,最後則是「形式及內容研究」的探究與領悟。

岳淑萍(2009)指出朗讀訓練首先讓教師範讀課文,帶領學生進入文學的語 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最後,經由文章結構的分析、理解和反覆的練習,

讓學生明確的掌握內容的基調。換言之,要先讓學生對於文章有一定的認識,接 著針對發音、語氣等朗讀技巧來訓練,使學生逐漸能掌握文章的脈絡與情感,再

37

經由自我的詮釋將其再創造。

王增然(2009)認為,在訓練朗讀的過程,要先讓學生理解課文、掌握情感 的基調,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深入的了解。接著,老師須示範性的朗讀,成為學 生的典範、效仿之對象。其次是從指導過程中掌握朗讀的技巧,並且加以融入應 用。另外,要有師生評述、討論之空間,落實訓練之成效。

黃聲儀(2010)曾說:「朗讀,是眼、腦、口、耳並用的閱讀方式」。因此,

在訓練流程中,須讓學童正確的理解文章,其次將自我情感融入作品中,以準確 的表達技巧來詮釋對於文章的體會。換言之,深入探索文章之情感,首先要從閱 讀、理解文章開始,再以準確的技巧來詮釋。不僅能藉此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 力,更能提升學童的語文素養。

對於朗讀訓練的方式,各家學者皆有其想法和說法。研究者歸納各家說法 後,以訓練的前、後過程作分別,並且加以論述。

一、進行朗讀訓練之前過程

要進行朗讀教學的實際訓練時,是需要先給予學生相關朗讀的專業理論。比 如:朗讀是什麼?一般常用的朗讀方式有哪些?面對文章時,該如何朗讀?因 此,研究者認為在進行外在技巧訓練之前,學生須了解面對各種文類時,該如何 分析與詮釋。

當學生拿到篇目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默讀,閱覽文章一遍。其次,請學生發 表對該文章的想法,而教師從旁給予修正與指導。至於針對朗讀該如何詮釋在國 小裡常出現的不同文類,以下統整各家學者之說法來加以論述。

(一)論說文的朗讀

論說文主要是論點要清楚,用事實以及具條理的邏輯概念來呈現自身的理念

(黃瑞枝,1997)。由於論說文要具說服力,因此所使用的語氣要堅定,且帶含

38

蓄,以及要著重語詞、語句和段落間的起承轉合,來凸顯其沉著、卻帶堅決的語 氣,切忌以氣勢壓人(高秋鳳,1997)。

(二)散文類的朗讀

散文類包含了記敘文的敘事、寫景、寫人、狀物及抒情文的情感表達(武滿 華,2004),且散文類最主要以敘述為主。因此,首先要掌握住其主旨,藉由文 章的脈絡,表現其情感細膩與闡述之處。另外,要表達文章的情感,需熟練的運 用朗讀技巧,以快慢、輕重、剛柔等來詮釋作品風格。

(三)詩歌類的朗讀

詩歌的特性在於,內容與感情豐富、節奏有韻律感、用字精練(黃瑞枝,

1997)。需掌握文章要旨,才能以適當的語調詮釋之。而語氣方面,則以輕快步 調使節奏鮮明,但倘若文章有悲傷之意,可以低沉、拉長或輕讀方式讀之。在朗 讀詩歌時,還是需要注意文章所欲表達之涵意。

(四)故事的朗讀

在故事中,會有人物的對話,情節的旁白。在此,所指的故事體包含了小故 事、寓言、戲劇及童話(武滿華,2004)。由於故事具有情節發展,在朗讀時需 區分出其層次感。當有人物對話時,就須以凸顯其人物性格的語調來詮釋,方能 使故事內容活潑、生動。

在解讀各類文體的過程中,朗讀者須對文章中的字句作斷句的判讀,以及經 由教師的範讀,掌握段與段間的架構與層次來加以詮釋,以體驗文氣之聲情美(楊 淑華,2008)。

二、朗讀訓練之過程

(一)多閱讀

徐浪(2010)曾提出,「朗讀是閱讀的起點」,可見閱讀對於朗讀之重要性。

39

錢程(2009)發現閱讀不光是須熟悉所讀文字的形、音、義,還得要把文句、段 落使之連貫,體驗出原作之感情。藉由多閱讀、多看,幫助學生在朗讀中能不錯 字、不增字、不落字。不僅能增加其閱讀能力,對於口語的表達能力亦有所提升。

易元培(2009)認為朗讀能融入閱讀當中,是推廣閱讀的最佳方式。而多讀、

多看,是引導學生能流暢朗讀的捷徑,且能提高學生看書的速度與能力(郭淑雅,

2010)。因此,藉由閱讀的融入與揣摩,能使學童更快速的理解文章。在閱讀時,

除了增進字彙與文章段落的體會之外,教師亦可訓練學生在閱讀時多加利用想像 力,來聯想來使學生發揮其想像與創造力,且與課文和日常生活作銜接,利於學 生在思維上的開拓與建構(徐海濤,2009)。

一般國小在低年級階段的閱讀訓練,多數以說故事為原則。教師可從學生說 故事表現,理解學生掌握內容的程度。倘若學童說出的故事不流暢、通順,即是 孩子尚未掌握文章之意涵;若講出的故事流暢、悅耳,意謂著學生已開始會運用 聲音來詮釋文氣,亦是學生已完全理解文章。在閱讀文章要達到讀懂、讀通之境 界,須經過多次的閱讀及練習。在訓練時,便能先藉由閱讀文本,再經由自己的 反覆朗讀,忠於原作的將自我闡述的情感展現而出。

(二)發音訓練

藉由發聲訓練能讓學生接觸到自己的聲音,明白語音的變化,還能矯正錯誤 的語音(黃俐文,2009)。在發聲過程中,亦能鍛鍊音長,找出發聲時的共鳴點,

使聲音更加的宏亮,且在過程中,適時的融入「語詞輕重讀」、「四聲混合練習」、

「語氣詞替換」等練習,讓學童逐漸熟稔朗讀技巧的轉換(楊淑華,2008)。

發音,其實包含了聲、韻、調的正確性與否。如:聲符是否發音正確?尾聲 是否上揚?這些是朗讀者須注意到的。因為發音會讓他人看不到朗讀者的表情 時,僅能藉由聲音的詮釋,使聽者感受到文章的喜怒哀樂(余昭玟,2005)。可 見在朗讀時,發音須字正腔圓的重要性。對此,李玲珠(2005)也曾云:「發音

40

咬字為朗讀之重要基石」。

既然發音極為重要,學生朗讀文章時,須依循正確的發音使文氣流暢。因此,

丁燕(2006)認為除了默讀之外,雖然小學生的背景知識有限,但其模仿語言的 能力上相當強,教師的範讀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管道。訓練前,最好讓學生聽教師 現場範讀或錄音帶範讀一遍,使學生掌握住文章的語感。而爲了使學生更能理解 及貼近文章,教師可於現場範讀二至三次。因為,範讀能引發師生間之感情交流,

與對於文章情感流露之共鳴,亦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與吸收且加以運用。

(三)台風的實際訓練

對於台風的實際訓練,其實就是指訓練孩子上台時的膽識。一般國小的朗讀 訓練,是經由指導老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修正,較少有於公開場合進 行大聲朗讀的機會。

因此,爲了提升學童的膽量及上台的勇氣,教師讓學生上台前,首先可先讓 學生多加練習,在朗讀的文本上可多採用國語日報所刊載的小作家專欄、文經出 版社所出版的《8OO 字小語》來練習,其文本的字量並不多,大約有七到八百字 左右字量,能使學生閱讀時,不會覺得太過冗長,且較能掌握其段落的組織架構。

其次,學生對於篇章較為熟悉、流暢時,便能開始讓學生面對大眾來朗讀。

倘若朗讀者就讀國小五年級,可讓學生於其他同年級的班級或六年級的班級裡,

撥出空堂時間,來進行朗讀,讓孩子在較多人的面前訓練其膽量,比賽時才不會 因此恐懼而怯步,不敢將其所學發揮出來。這樣會導致空有一身好才學,卻因害 怕上台而失去表現的舞台。

而且教師從中可發現,學生藉由現場朗讀給其他學生聽時,在台下當聽眾的 學生們除了給予鼓勵與支持外,亦會給予些許的評價及建議,讓朗讀者不僅增加 其自信心,對於他人的意見也能虛心受教,且加以反省改正。

41

(四)語音及影像的錄製

(四)語音及影像的錄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