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關朗讀之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有關朗讀之文獻

人類的語言是從口頭語言發展而來,再經由文字的產生後,轉換為書面語 言。書面語言是藉由視覺來閱讀,而朗讀則將無聲轉化成有聲的語言(何三本,

1997)。經由語音的詮釋,使讀者能更加體驗文章之美感。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經由音韻規律,將基本語料轉變為口語表達的語 言形象,進而產生其文章情感(謝國平,2006)。而朗讀,則是符合以上條件的 一種口語表達方法。

朗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也是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之一。語文教 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清楚、順暢且帶情感的朗讀課文,賦予書面語言新的生命

17

力,而學生藉由試讀,將教師的範讀和課文的形、音、義作一番的了解,並且加 以應用(何三本,1997)。

時常練習朗讀,不僅會增進口語和書面的表達能力,也會提升其文學修養。

學習朗讀的同時,亦是使國音教學有所延續,更推行了國語的風行。因此,藉由 朗讀提高語言能力,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水平,亦加強學生在敘事邏輯的 條理性。然朗讀可說是一項有聲的語言表達藝術,教師可從中深入的學習及探 究,將其運用於國小教學之國語文教學中(黃瑞枝,1997)。

朗讀要如何定義,它與朗誦的差別又在於哪些地方,以及朗讀有哪些類型等 問題是值得深入研究。而在教學時,應該如何運用朗讀的技巧,讓學生達到學習 朗讀的目的,這亦是身為教學者欲探討之處。以下,研究者將從文獻探討中,深 入地了解「朗讀」的內涵。

一、朗讀的定義

讀文章用誦讀吟哦的形式,將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語言文字,成為口頭語和 書面語間之橋樑(馮永敏,1993)。朗讀亦是如此,把原作者的文章,經由朗讀 者的詮釋,在語音、語調及語速的掌握下,使文章有不同層次之美感,也創造出 朗讀者的自我風格(吳朝輝,2001)。

在國小國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鄭蕤(1992)提到,朗讀是說話教學的一項。

朗讀須注意發音和音調的指導與改正,亦須掌握到語調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鄭 蕤,1992)。黃瑞枝(1997)提出,朗讀就是「運用具藝術感染力的聲音,生動 的把文章的思想感情再現,加深對文章的了解,引發共鳴,以激 起豐富的強烈 情感」。也就是說,朗讀是一門藉由精確的聲音來傳遞原作所欲表達之意涵的語 言藝術(曾淑蓉,2009)。

「朗讀,顧名思義,朗就是指響亮的聲音;讀,就是正確的念出來。」換言

18

之,即是運用規律的國語發音,確切、自然的將文章中的情感變化讀出(何三本,

1997)。因此,可藉由朗讀的有聲詮釋來宣讀文學作品。因為朗讀不只要把文句 一字不漏的呈現而出,還需將作者在文章中所蘊含的意義表現出來(羅葆善,

1999)。葉慈芬(2001)指出,朗讀是將作品透過誦讀,以舒適、自然的技巧把 書面語言轉化成聲音的形式。將作者的文章再創作,且要保留原作的想法和感 情。所以,朗讀不光是朗讀者在技巧上的聲音展現,更要加上「忠於原作」的真 情顯露。

朗讀時,藉由口、眼、耳來傳達與接收的同時,要把握原作者的旨意,體驗 其情感,且透過高度的語言技巧,使靜態的文學作品轉化成靈活的語言表述。過 程中貼近生活用語,須有語調起伏及語流順暢,具帶情感的流露。(陳弘昌,1991;

1999)。

張頌(1999)認為,所謂的朗讀,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 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朗,指聲音具清晰、明亮;讀,是閱讀文章。朗讀,亦 稱為誦讀。不過,在日常生活當中,朗讀、朗誦似乎常被提及,但其實兩者之間 有其相異性。林文寶(1989)指出,「朗誦是全稱,朗讀是特稱。是以朗誦可以 包括朗讀」。朗誦為一種可以欣賞的表演藝術;而朗讀則是讓學生更有效率的學 習,教師亦能藉其進行輔助教學,是一種語文教學的方法。

羅春清(2001)認為「朗讀是文章作者的代言人,須依作品感情的安排,運 用語音,把靜態作品轉換動態的場景」。朗讀須以明確、清晰的指定語音傳達其 意涵,但在肢體語言上,不過度矯揉造作,以自然大方為宜。

雖然朗讀似乎比起朗誦較單一、無變化,但以國小的國語文教學來說,朗讀 是最好入門學習國語文的方法。朗讀,為美讀的一種,較貼近於口語,只是更著 重在情感表達和語調的抑揚頓挫(呂榮華,1999)。這對國小的學生而言,是較 容易理解、掌握,因為比起朗誦較無複雜性,學生始學便能明白,且加以運用。

19

研究者依據上述的統整,認為朗讀是藉由正確、清澈的語音誦讀文章,透過 具有抑揚頓挫的語音技巧,將「忠於原作」的思想情感表達呈現出來;在儀態方 面,展現落落大方的姿態。把所謂的靜態語言轉換成,活靈活現的視覺動態創作。

二、朗讀的類型

既然朗讀是藉由有聲的語言表達書面語的思想和情感,不過,朗讀會因為其 目的和朗讀者的人數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型。

對於朗讀的類型,各家學者皆有其說法。而研究者歸納各家學者之說法,並 統整如下之表 2-2-1「朗讀類型之歸納表」,且加以說明之。

表 2-2-1「朗讀類型之歸納表」

研究者(西元) 朗讀類型

謝武雄(1978) 範讀、領讀、輪流讀、接讀、對話讀、表演讀、詩歌朗讀 陳弘昌(1991) 1.普通朗讀,包括:範讀、齊讀、伴讀、輪讀、接讀、領導讀、

交互讀、分組讀、自由讀、指名讀、表情讀、抽籤讀、對話 讀、高低音讀。

2.有聽眾的朗讀,包含:分兩組讀、個別讀、表演性讀。

李漢偉(1993) 獨誦、合誦、對誦、集誦 羅大同(引自

林蕙君,1994)

範讀、試讀、輪讀、齊讀、和聲讀、高低讀、唱讀、領讀、混 合讀

何三本(1997) 範讀、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領讀、伴讀和引讀 李婉榕(2003) 範讀法、引讀法,和配對朗讀

20

表 2-2-1「朗讀類型之歸納表」(續)

研究者(西元) 朗讀類型

尤素曼(2003) 1.普通的朗讀,包括:範讀法、齊讀法、伴讀法、輪讀法、接 讀法、領讀讀、交互讀、分組讀、自由讀、指名讀、表情讀、

抽籤讀、對話讀及高低音讀、引讀、慢讀、快讀、競讀、欣 賞性朗讀、模仿播音員朗讀、背誦朗讀和試讀。

2.有聽眾的朗讀,如:兩組朗讀、個別朗讀和表演性朗讀等。

張懿心(2004) 範讀、輪讀、齊讀、試讀、伴讀、個人讀、對話讀(角色讀)、

引讀、領讀(導讀)、背誦朗讀等十種類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歸納上述各家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朗讀的類型或形式可分為以下六種,

並從國小國語教科書的課文作範例之說明:

(一)範讀:由教師或朗讀較佳的學生作示範的朗誦。以下以翰林五上第二課

「帶劍的花鳧」為範例:

「水鴨回來了!水鴨回來了!」野鴨鎮的一個居民經過湖邊時,發現了水鴨 的身影,回到鎮上立刻大聲呼叫。然後一傳十、十傳百,許多居民紛紛放下工作,

跑到湖邊來觀看。

教師在示範時,可將「」裡的音量從適中變成大聲,語氣加上驚喜的語調。

而在「發現」之處可加強語氣,如:驚訝,「大聲呼叫」之處再將語氣及音量提 高。最後,在「紛紛」及「跑」的地方,強調重音,加快節奏,讓語境有著匆忙、

21

奔跑的情境。

(二)個別朗讀:為個人的朗讀,可適用於國語文競賽的朗讀項目。以下以翰 林五上第六課「中國結」為範例:

「結」原來是將繩子串連或纏繞在一起的意思。把「結」應用在生活和藝術 上,是人類充滿智慧的表現。

教師請學生個人朗讀,在過程中,「結」是重點,語氣要加強、加重。而前 一句的音量適中,語氣平穩,後一句從把「結」……,語氣須上揚,帶有驕傲之 意,並在「充滿智慧」之處強調,且加大音量。

(三)領讀:由教師或朗讀較佳的學生帶領其他學生一起讀。以下以翰林五下 第六課「與櫻花有約」為範例:

去年四月,叔叔從日本旅遊回來,帶了旅行時拍攝的照片來我家。這些照片 裡,到處都是燦爛的櫻花,全家人看了嚮往不已,決定今年也要來一趟賞櫻之旅。

請老師或朗讀較佳的學生先領讀一句,如「去年四月,叔叔從日本旅遊回來,

帶了旅行時拍攝的照片來我家。」,其他的學生再複讀一次。過程中,「日本」、「全 家人」、「今年」、「賞櫻之旅」為其重點,須加強音量。而在「燦爛」、「嚮往不已」

須將語氣升高,表高興之意。

(四)輪讀:可藉由課文的自然段或一句,依序讓學生以接續的方式朗讀。可 一人讀完後另一人從頭開始,或是一個學生讀完一個自然段後,另一個

22

學生接連著朗讀下一個自然段。以下以南一六上第五課「翠玉白菜」的 第一、二自然段為例:

玉是一種半透明、具有光澤的美石。中國人極愛玉石的雅致和溫潤,喜歡拿 玉來比喻美麗或尊貴,更將玉石雕成各式各樣的吉祥造型。

玉器的製作相當費工、費時,玉匠為了充分利用玉料,雕琢時會順應其自然 天成的外形或色澤來設計製作,這就是所謂的「量材就質」。故宮博物院典藏的

「翠玉白菜」,就是依循這種理念的經典之作,因為奇巧無比,所以成為名聞中 外的藝術品。

教師請一位學童或同一組學童朗讀第一段自然段「玉是一種……吉祥造 型。」,結束後,再請一位學童或另一組學童接續朗讀第二段自然段「玉器的……

藝術品。」

其中,第一段注意「玉」、「美石」的重點強調,以及「喜歡拿……吉祥造型」

兩句,前一句以平穩語氣直述,後一句在「更將」上,須加重音量,語氣上揚;

第二段自然段部分,則須強調「費工、費時」、「量材就質」、「翠玉白菜」、「名聞 中外」,語氣上可作些微變化。

(五)齊讀:全班整齊劃一的朗讀,適用於朗誦課文。以下以南一六上第九課

「理直氣和」的第二段自然段為例:

一個晴朗的午後,我獨自前往用餐,吧檯不時飄來一縷縷咖啡的香氣,輕柔

一個晴朗的午後,我獨自前往用餐,吧檯不時飄來一縷縷咖啡的香氣,輕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