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服務學習之理論基礎

第二節 服務學習之理論基礎

服務學習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創新的理論,可以從心理學及哲學相關理論中 找到其理論基礎,以下分別就心理學及哲學兩方面論述之:

壹、服務學習心理學理論基礎

一、認知發展理論

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歷程,早期的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故具有階段性,而 且各階段需求的滿足均是行為發展的動力。有關學習能力的研究,以瑞士生物學 與心理學家 Piaget 的理論,強調兒童經由具體經驗和機會而學習去探究所處的環 境,而這些能促使智力向上發展,亦即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間的互動歷程,一個

20

上發展,認知能力的發展越高,學習與適應環境的能力也越強,人在適應的歷程 中,和環境不斷發生交互作用,因而獲得經驗,這就是學習。

在 Piaget 的認知心理學中用四個時期來說明個體智能發展的階段,其中有一 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自我協調理論」。他認為人類在成長過程中不受到外界環境 刺激而產生不協調的現象,人腦便會以「同化」與「調適」等作用加以整合,使 得認知結構不斷改變而成長。根據 Piaget 的理論,個體藉著具體的經驗和機會 學習,以探索環境、提升智力的發展。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歷程,個人 在環境中由學習經驗,而獲得知識,藉著具體的經驗學習能同時提昇自己的適應 力與智力(沈六,1997)。

服務學習可以促進學生認知、道德、心理社會、自我認定及生涯選擇等多方 面的發展。在認知及道德發展方面,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出更複雜的思維、更高層 次的道德推理及關懷倫理,並將服務納入生涯規劃的承諾;在心理社會及自我認 定發展方面,服務學習能增進情緒的覺知與整合,更自主與互賴、更容忍和同理、

更清楚生活的目標及建構更成熟的價值觀(李燕美,2004;邱美華,2003;葉祥 洵,2006)。

而青少年階段正處於具體操作期至形式操作期的階段,服務學習中強調對服 務活動的所見所為進行思考、討論、經驗分享等活動,透過這些反思行動,使 學習者有機會體驗到自己想法的矛盾及參考別人不同的意見,使其能建立正確 的態度與價值觀。

二、道德發展理論

根據 Lawrence Kohlberg 所提出的道德發展模式 (Moral Development Model) 此模式區分為三階段六時期(沙依仁,1998),分別從人格發展、認知和道德層面 做詮釋,將三階段六時期整理如表 2-2:

表 2-2 Lawrence Kohlbe rg 的道德發展模式 conventional level

第三期

22

態活潑的學習效果(陳金貴,2000),使學生能夠出自內心的需要,並已一段時間 去學習以解決問題,所以經驗促進了解,了解引導成有效的行動。

許多理論家認為反思是服務學習關鍵要素。根據杜威,反射必須包括“觀察”

和“建議”。就杜威的觀點而言,學習的效果是基於我們可以將所經驗的事實與因 其產生的結果有意義的連結起來。因此,其認為經驗對於人們是否有價值全視其 能否知覺它所引出的事物關聯性或連續性。他曾說:「一盎司的經驗勝過一噸的理 論」,經驗是為理論的基礎。因此若能在實際生活且須用到判斷力的經驗裏去觀察 事物、構成概念,並找出事物形成的前因後果,那麼將可使對於事物的觀察概念 更為敏銳、周延。當人們對於經驗進行連結、判斷時,思考即是連貫其間的關鍵 要素,杜威指出思考是一種獲得智慧經驗的方法,其將使我們可獲致具有教育功 能的經驗。

若將杜威所提出的概念與服務學習進行對照,恰可發現其所主張之提供學生 經驗的情境,其實就是在服務學習中讓學生經由親身實際的服務、操作的過程發 現問題,進而思考問題解決策略,將真實的社會環境做為學習之場域,透過服務 與反思活動使學生將赴務經驗與學習目標相結合,於過程中獲得經驗與習得知 識。由此看來,杜威之經驗教育觀點為服務學習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理論基礎。杜 威主張讓學生「有事可做」之外,更要讓學生「有事可學」。學生在做 (doing) 的過程當中運用思考,不斷的積極嘗試 (tryin),最終有所領悟而找到了事務之間 的關聯,學習因而水到渠成。如果在教學上只是一味的讓學生動手做,卻不去在 意學生是否真正的學到東西,那這樣的做是不具備學習意義的。學生的學習取決 於他自己做了什麼,學到了什麼,這是杜威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 之經驗學 習的精義。

服務-學習強調服務與學習的目標同等重要,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期望和 目標皆能達成 (Sigmon, 1996);因此,服務-學習不僅重視服務的參與,同時也 注重服務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

Maslow 說:「最親密且直接的經驗,是知識的根基」。Jarvis, Holford 與 Griffin:「經驗轉化與意義建構乃是體驗學習之核心意義及價值,而學習就是將 經驗意義化。」。許多研究指出經驗對學習的重要性。經驗教育不是學習的結果產 品,而是一種學習過程,必須在適當的情境下實施 (Gass, 1993)。

關於經驗學習的過程,Kolb 於 1984 年提出經驗學習圈的概念,該理論便是植 基於 Piaget、Lewin 和 Dewey 的理論而來的,Kolb 表示當個人從事經驗學習時,

開始於具體的服務經驗,然後從經驗中從事一系列的反思活動,並從這些觀察中 進行分析,下一步驟的反思加深學習者對這世界的了解,在最後一個步驟,學習 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測驗這些概念,經驗學習的歷程乃依此四步驟不斷重複循環。

二、服務學習的發展歷程

在 Kolb 的經驗學習圈概念架構下,設計服務學習方案須把握服務學習特 質及有效服務學習方案要素,Fertmam, White 與 White (1996) 建議發展服務學習 方案,包含四階段分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Preparation)

工作主要包括:透過各種管道了解社區需求,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進行社區 服務的主題。與被服務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介紹服務機構,雙方共同擬 定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安排服務所需訓練,組成服務團隊。爭取學校行政當局及 父母支持,由學生、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分享責任。

(二)服務階段 (Service)

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解決社區實際問題有關的服務。可從事直接接 觸被服務人的直接服務,或募款、做計畫等間接服務,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

24

團體方式參與,再漸漸以個別方式參與,服務方式最好有多元選擇,適合學生不同 的能力,讓多元智慧都能發揮。

(三)反思階段 (Reflection)

反思是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最重要 的方法。可設計結構化的反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研究報告、研讀與 服務對象有關的書籍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服務人 一起進行反思。反思活動要把握 Kolb 經驗學習的週期:What ?(我做了哪些服 務?);So What ?(這些服務帶給我的主要意義與學習有哪些?);Now What ?(未 來我將如何運用這些所學?)反思活動要注重連續、連結、內涵、挑戰、及督導 (continuity, connection, context, challenge, & coaching)。

(四)慶賀階段 (Celebration)

慶賀是一個分享的過程,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學習與成 長,藉分享讓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激起持續投入服務的熱情,分享也可 幫助被服務機構或被服務人看到自己帶給學生的發展,建立自信心而自己站起來。

慶賀有助於關懷文化的建立,可以慶祝同樂方式進行,並可致贈感謝狀、謝卡、

徽章、服務證明等。

綜上所述,透過 Kolb 的經驗模式理論,套用在服務學習中,能使學生利用 同儕的互助合作、溝通協調、解決問題並可以獲得價值澄清與培養社會公民正義 之功效。而從文獻探討中發現,透過做中學、經驗學習的方式能使學習效益達到 一定顯著效果,服務學習與體驗式學習都是經驗學習的一種,透過實際經驗加上引 導反思讓學員將學習成果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