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現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現況之研究"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游進年 博士.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 現況之研究. 研究生: 林千惠 中 華 民 國 一 ○ 三 年七 月.

(2)

(3) 謝. 誌. 在「壓力壓得出潛力」的策勵下,讓我擁有教學生涯中一份難得的經驗。猶 記剛上教研所的日子,白天忙著學校的行政工作,下班後趕赴師大重溫當學生的 時光,雖然辛苦但卻收穫滿滿。 完成這份論文首先要感謝的是「催游(油)門」的掌門人,也是我的指導老 師:游進年教授,在指導我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耐心教導,總能在每一次的挫折與困 頓中,適時的把我從一團迷霧中解救出來,更不忘時時催一下「油門」,給我們 加油打氣,迎頭趕上落後的進度。 其次,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蔡進雄教授與許添明教授,幽默的提問且細心 的審核研究計畫及論文內容,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對整個論文的脈絡與內 容,能思索得更周延。 還要感謝教研所學校行政班的同學,尤其是孔玥、秀珠、才乂、怡茹、銘樹、 再興、貴馨,有他們的相互鼓勵與切磋,讓趕論文的日子充實而有趣,加上同學 們常常分享實務經驗,讓我在行政工作上,學會用不同的思維與角度來處理事情, 獲得更多的成長與精進。 學校行政工作在推動運作上首重團隊,感謝學務處夥伴與學校長官、同事們 對我的支持與協助,讓所有的活動與事務得以順利進行。另外,感謝在研究過程 中,協助問卷調查的各校主任與師長,你們迅雷不及掩耳的問卷回收速度,實在 令人感動。 最後,要感謝這段日子以來,家人們的體諒與陪伴,尤其是外子自動充當書 僮,讓我無後顧之憂專注在論文上。感謝一路走來給我鼓勵的所有貴人,讓我體 驗生命中一次次的悸動!. 林千惠. 謹誌. 2014年7月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i.

(4) ii.

(5)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現況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現況,瞭解不同背景之 個人背景變項在服務學習參與情形及學習成效上的關係,以及分析服務學習參與 情形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方式,以臺北市公立高中高一、二學生為研究對象,並 編製「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現況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 行抽樣調查,共發放 26 所學校 1,040 份問卷,有效問卷為 973 份,有效回收率為 93.5%。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卡方檢定 (Pearson Chi-Square)、 Kendall’s 和諧係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後獲得以下主要結論: 壹、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習成效達「中上」程度 貳、臺北市公立高中男、女學生在服務學習參與類型上沒有顯著差異;高一學生 傾向參與學校安排的服務類型,高二學生較多選擇參與「自己安排之服務」 參、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在服務學習參與時數上,女生參與時數高於男生;而高 一、高二學生則沒有顯著差異 肆、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在服務學習學習成效上,女生的成效高於男生;高一學 生高於高二學生 伍、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類型,以參與「學校安排之分類服務」成 效最高 陸、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時數,以參與平均時數「每學期8小時以 上」的學習成效最高 根據研究的結論,提供建議給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做參考。. 關鍵字:服務學習、學習成效. iii.

(6) iv.

(7) A Study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 Public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 learning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n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to their learning situations an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learning, as well a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learning situations on the outcomes of service- learning. This study proposed a questionnaire method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 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ying Current Status of Service- Learning on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 as a tool for the studying of tenth- grade and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and conducted a sample survey to 26 schools of a total of 1,040 questionnaires, and gathered 973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retrieval rate was 93.5%.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independent-samples t-test, the Pearson Chi-Square test, and the 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were summarised as follows: 1.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 learning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chieved the level of medium- high.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ttending types of service- learning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But,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nth-grade students attended more programs of service- learning types arranged by their schools, and the eleventh-grade students likely attended the self-arranged programs of service-learning type. 3.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re service hours of service- learning attended by the female students then that by the male students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nth-grade and the eleventh-grade students in the service-hour of attending service-learning. 4. The results of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learning attended by the female students then that by the male students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and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learning attended by the tenth-grade students then that by the eleventh-grade students. v.

(8) 5. There was a better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 learning as the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attended the type of “classified services arranged by school”. 6.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tudy, there was the better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 learning achieved by the students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as the students took the service- hour of “above eight hours in a semester”.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y would give the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schools, and for the references to the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service-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learning. vi.

(9) 目. 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服務學習之起源與定義 ………………………………………. 11. 第二節. 服務學習之理論基礎 …………………………………………. 19. 第三節. 服務學習之實施內涵 …………………………………………. 25. 第四節. 服務學習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58. vii.

(1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61. 第一節.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現況分析…………….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學生對服務學習參與情形之差異分析 ……………. 68. 第三節. 不同背景學生對服務學習學習成效之差異分析 ……………. 73. 第四節. 服務學習參與情形對學習成效影響之分析…………………….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1. 第一節. 結論 ……………………………………………………………. 91. 第二節. 建議 ……………………………………………………………. 95. 參考文獻 ……………………………………………………………………. 99. 壹、中文部分. ……………………………………………………………. 99. 貳、英文部分. ……………………………………………………………. 114. 附錄. …………………………………………………………………………. 121.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2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審查意見彙整表…………………………………. 129.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38.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42. viii.

(11) 表. 次. 表 2-1 服務與學習之關係類型表……………………………………………. 18. 表 2-2 LarenceKohlberg 的道德發展模式……………………………………. 21. 表 2-3 美國服務學習相關統計表……………………………………………. 26. 表 2-4 臺灣服務學習項目與內容……………………………………………. 27. 表 2-5 服務學習的類型與內容………………………………………………. 29. 表 2-6 自我成長層面相關研究之彙整表……………………………………. 38. 表 2-7 人際關係層面相關研究之彙整表……………………………………. 40. 表 2-8 學習滿意度層面相關研究之彙整表…………………………………. 41. 表 2-9 服務學習學習成效各層面內容描述…………………………………. 44. 表 3-1 臺北市 102 學年度公立高中各校高一、二學生人數統計表………. 49. 表 3-2 專家審查學者一覽表…………………………………………………. 52. 表 3-3 參與服務學習成效各層面因素負荷量及解釋變異量彙整表………. 53. 表 3-4「學習成效量表」各層面之信度分析結果摘要表…………………. 55. 表 3-5 問卷回收統計表………………………………………………………. 56. 表 3-6 問卷統計表……………………………………………………………. 57. 表 4-1 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性別分析表………………………………………. 62. 表 4-2 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年級分析表 ………………………………………. 62. 表 4-3 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最主要類型分析…………………………………. 63. 表 4-4 學生參與類型頻率次序分析表………………………………………. 63. 表 4-5 Kendall’s W 檢定分析表………………………………………………. 63. 表 4-6 學生參與時數分析表…………………………………………………. 64. 表 4-7 參與服務學習各變項分析統計表……………………………………. 65. 表 4-8 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學習成效與各層面分析表………………………. 66. ix.

(12) 表 4-9 性別對參與服務學習類型比例分析表……………………………. 69. 表 4-10 性別對參與服務學習類型卡方檢驗表……………………………. 69. 表 4-11 性別對參與服務學習時數比例分析表……………………………. 69. 表 4-12 性別對參與服務學習時數卡方檢驗表……………………………. 70. 表 4-13 年級對參與服務學習類型比例分析表……………………………. 70. 表 4-14 年級對參與服務學習類型卡方檢驗表……………………………. 71. 表 4-15 年級對參與服務學習時數比例分析表……………………………. 71. 表 4-16 年級對參與服務學習時數卡方檢驗表……………………………. 71. 表 4-17 背景變項對服務學習參與類型比較分析表………………………. 73. 表 4-18 背景變項對服務學習參與時數比較分析表………………………. 73. 表 4-19 性別對參與服務學習成效之 t 檢定………………………………. 74. 表 4-20 年級對參與服務學習成效之 t 檢定………………………………. 75. 表 4-21 個人背景變項對服務學習學習成效比較分析表…………………. 76. 表 4-22 參與類型與學習成效各層面卡方檢驗表…………………………. 77. 表 4-23 參與類型與自我成長成效度交叉表………………………………. 78. 表 4-24 參與類型與人際關係成效度交叉表………………………………. 79. 表 4-25 參與類型與總體學習成效成效度交叉表…………………………. 81. 表 4-26 參與時數與學習成效各層面卡方檢驗表…………………………. 83. 表 4-27 參與時數與自我成長成效度交叉表………………………………. 84. 表 4-28 參與時數與人際關係成效度交叉表………………………………. 85. 表 4-29 參與時數與學習滿意度成效度交叉表……………………………. 86. 表 4-30 參與時數與學習成效成效度交叉表………………………………. 87. 表 4-31 參與類型對學習成效度於「高」等級的人數比例分析表………. 90. 表 4-32 參與時數對學習成效度於「高」等級的人數比例分析表………. 90. x.

(13)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6. xi.

(14)

(15) 第一章. 緒 論.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21 世紀邁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國與國之間有了密集性 的交流與接觸,人也不再是獨立存在於世界的個體,而是與世界緊緊相連。伴隨 著全球化的影響,衝擊了各國在社會結構與經濟文化上的傳承與發展。為此,世 界各國的社會組織、宗教團體與各級學校意識到志願服務的重要性,紛紛投入社 區服務、偏遠學區服務與國際服務的工作,希望藉由科技文明所帶來的先進資訊 傳播技術,縮短城鄉與貧富的差距,讓志願服務的工作能夠更彰顯其功能。 現今,國際趨勢及教育專家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公民素養及品德教育,提升 自我競爭力與自我實踐的能力,更是這一代年輕人應該學習的課題。本章分別就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名詞解釋、研究方法與步驟、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四 節分述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現況,並就不同背景變項對於服務學 習參與情形與學習成效之關係,做差異性之論述,將其結果提供中等學校教育推 展服務學習之參考。.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旨在闡述本研究之動機形成原因,透過研究動機及目的之描述,來說明 研究意圖。. 壹、研究動機 志願服務的概念在國外已經有多年的歷史,它有分擔社會風險的功能,也是 一門生活互助的學習課題。許多國家均透過立法來落實志願服務的推動,例如: 日本在 1947 年就有《民生委員法》來保障志工;美國在 1973 年制定《國內志願 1.

(16) 服務法》(Domestic Volunteer Service Act)、1990 年訂定《國家及社區服務法》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 of 1990)、1993 年訂定《國家及社區服務信任 法》(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荷蘭在 1979 年頒訂 《全國志願服務政策》;西班牙於 1996 年制定《志願服務法》;而我國也於 2001 年 1 月 20 日由總統公佈實行《志願服務法》 ,聯合國更將 2001 年訂定為「志願服 務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Volunteers, IYV),為 21 世紀,樹立更具社區意識與市 民社會的概念與指標。以下將針對研究者的研究動機逐一探討。. 一、少子女化的現象,為分擔社會風險促進學生對社會責任之意識,服務學習的 推展值得探討.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 21 世紀的潮流趨勢,服務學習已為各國實踐公 民社會的新策略,臺灣自不例外。目前在青少年的休閒時間裡,幾乎被網路世界 所佔據與制約,而少子女化以及高齡化的現象,讓臺灣在社會結構上,逐漸步入 一個高社會風險的國家,在生育率逐年下滑、退休年齡延後、青壯年勞力減少、 老人小孩負擔比增加、需要引進更多的外國人力才能補充我國的人口不足與勞力 需求,不但對社會安全造成影響,也排擠國家資源的分配,這樣的背景下,若能 於青少年時期就建立現代公民應有的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啟動內在反省,培養 公民意識、服務社會與互助合作的能力,將可以改善社會亂象和社會疏離的情況, 因此推展服務學習有其必要性。 傳統的單向性教學方式已無法符合社會期待,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式的學 習,將學生學習的場域從教室內跨越到社會上,學生經由整合課堂內學習到的知 識及真實情境中的經驗,促進觀念的轉變,達到真正的學習與成長。然而在學校 教育中,如何透過服務學習的推展及實施,讓青少年累積服務社會的經驗歷程與 重要性?又如何從服務學習中,獲得助人的成就感與自我肯定的喜悅?此為本研 2.

(17) 究動機之一。. 二、服務學習相關法規的訂定與學生參與情形之差異值得研究. 審視近年來教育部對服務學習的推廣,諸如中等學校參與服務學習實施計畫 之訂定、服務學習相關主題之研究發展、種子教師培訓、教材研發、活動倡導與 方案獎勵等推展活動(王珍瑜,2003);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 1999 年所頒布「臺 北市國中以上學校推展公共服務務教育實施要點」是為臺北市中等學校學生參與 服務學習之法源依據,於此要點中規定高中、職學生每學期必須修習八小時,並 列入升學時的項目或特別條件之一,此實施要點在 2009 年 12 月正式更名為「臺 北市各級學校推展服務學習實施要點」 ,將實施對象擴大到各學習階層。在服務學 習的時數成為制式化的規定後,學生的參與是否能落實,高一、二年級的學生受 到制約後,其在服務學習的參與情形上,是否會因為年級與性別的差異有所不同? 而在參與時數方面,是否也有性別與年級的差異狀況?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各校推展之服務學習活動多元且有特色,是否有其學習成效引發研究興趣. 研究者任職於臺北市立某公立高中,了解到教育工作現場的狀況,初期在臺 北市推展服務學習,所實施的類型以學生自行安排為主,學校則站在輔導學生的 立場提供相關服務機構的資訊與諮詢,並協助機構宣導。近年來各校所推動的服 務學習方案,類型和方式差異甚大,做法也不盡相同,各式各樣名為服務學習的 方案,常常魚目混珠也無法達成教育目標,甚至增添社福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的困 擾。另外,學校推動服務學習亦將社團活動融入其中,但是社團投入服務學習活動, 有的是為了提高社團評鑑成績,也有的是為配合學校的政策而參與,非為個人或 社團主動願意參與,往往造成學習上的困擾與落差,阻礙服務學習的學習成效。 推動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目的無非是希望學生學習如何拋棄個人主義,走出被 3.

(18) 動冷漠、自私自利的保守心態,去參與學校或社區的公共事務,投入社會關懷工 作。臺北市推廣服務學習迄今十餘載,在各校多元又有創意的推動下,是否能有 效引起學生的參與動機,又學生在參與服務學習活動後是否能從活動中達到學習 成效,並學習自我反省與分享回饋?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現況。 二、分析臺北市公立高中不同背景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學習產生的成效。 四、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單位對服務學習教育推展之建議。.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解釋. 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節旨在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 習現況的研究問題,並將研究中的名詞加以定義與解釋,以研究問題與名詞解釋 分述之。. 壹、研究問題.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歸納出以下幾個待答問題以作為結果之討論與分析, 茲分述如下: 一、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現況為何? 二、臺北市公立高中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服務學習的參與情形差異為何? 三、臺北市公立高中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服務學習的學習成效為何? 4.

(19) 四、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情形產生的學習成效為何?. 貳、名詞解釋. 以下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進行說明:. 一、高中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高中學生界定為,就讀於臺北市公立高級中學之在學學生。. 二、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強調「服務」與「學習」的相互結合,依文獻探討所得認為,凡是 結合服務與學習的行為,都可認定是服務學習。 本研究所稱之服務學習是指教育部在 2011 年新修訂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綜合活動領域中的學生服務學習項目,該項目所指的服務學習為:學生應用學校 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在專業師資的領導下,透過有計畫的社會服務活動與結構化 的反思過程,完成服務的需求,並藉由服務過後的反省與內化思考,以省思所學 之價值與可改善之處。透過服務經驗的反省,可以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發展,養 成助人態度與公民責任,也可與社區產生互惠,共同成長,進而達到社會正義的 價值。本研究以填答者在「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現況之研究調查問 卷」的得分情形為判斷標準。. 三、參與情形. 本研究之參與情形係指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類型與參與時 數,前者包括:1.學生社團定期服務。2.學校安排之後分類服務。3.學校安排之後 5.

(20) 統一服務。4.學校安排藝文展演。5.學校推介個別服務。6.學生自己安排服務。等 六種類型;後者將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時數分為: 「每學期少於 8 小時」 、 「每學期 8 小時」、「每學期 8 小時以上」等三種方式。. 四、學習成效. 本研究之學習成效從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及學習滿意度三方面定義之。就學 習成效而言,服務學習可促進人際關係的成長,增加參與和學習動機,透過有效的 服務學習方案,可達成對學生、學校及社會之影響。本研究係針對學生在學習成效 量表中所包含的「自我成長」 、「人際關係」與「學習滿意度」等三個構面,並以 研究者自編「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現況之研究調查問卷」做為施測 工具,以五點量表示,得分愈高表示其學習成效愈高。.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指在探討臺北市立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現況研究,其探討的 方法與步驟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一現況評估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法,並依研究架構,透 過抽樣、問卷工具及統計分析,探討背景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情形,並根據回收 之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提出研究結果與相關討論供教育當局及相關人員參考。.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預定進行之步驟如下: 6.

(21) 一、擬定研究主題及範圍:依研究者之工作範疇與可行性,經思考後確定研究主 題與範圍。. 二、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蒐集並廣泛閱讀與研究主題相關之資料及文獻。. 三、撰寫並修正研究計畫:向指導教授及同學提出報告,加以討論各研究變項層 面,並請指導教授修正研究計畫,俾使研究主題方向更加明確。. 四、編製研究工具:編製問卷,請專家對問卷內容惠賜卓見後,修改刪除不適當 的題目,再就內容加以修正,編製成預試問卷。. 五、確立問卷效度:進行問卷預試,預試問卷回收後,就每一試題進行項目分析、 刪除鑑別度不佳之試題,並進行因素分析、信度分析,試題修正後,形成正式問 卷。. 六、進行正式施測:問卷調查前請任職於臺北市公立高中的學務主任協助,利用 各校班會或空檔時間,請導師安排問卷之施測、回收。. 七、分析問卷結果:問卷回收後,先編列序號、建檔、整理,並剔除無效問卷, 統計有效問卷份數,將問卷資料輸入電腦建檔,運用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 SPSS 進行統計。. 八、撰寫論文:依研究問題與假設進行統計分析,依分析結果予以綜合結論,並 針對研究目的提出建議事項。茲就前述內容,歸納本研究實施流程如圖 1-1 所示。. 7.

(22) 擬定研究主題及範圍. 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 撰寫並修正研究計畫. 編製研究工具. 確立問卷效度. 進行正式施測. 分析問卷結果. 撰寫論文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現況,茲將研究範圍與 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壹、研究範圍. 關於本研究的範圍分成地區及對象兩方面加以說明: 8.

(23)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現況,臺北市為首善之 都,是臺灣教育改革的領頭羊,其研究成果具有指標性意義,故選擇以「臺北市」 為研究地區。.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就讀於臺北市公立高中(含完全中學及綜合高中)15-18 歲之學生,相較於臺北市公立高中,臺北市的私立高中在服務學習的推動與面向 上,常因學校特色之發展或學生課餘時間有限的限制,往往以較為固定的模式去 進行,因此選擇臺北市公立高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希望能瞭解公立高中學生在 參與服務學習的實際狀況。. 貳、研究限制. 基於實際上現實狀況與理論上假定推論,會使得研究本身有客觀性的限制, 茲述本研究之限制如下:. 一、研究工具之限制. 本研究無法長期、廣泛的觀察了解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情形,僅能以問卷抽 樣調查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現況,無法將被服務者(機構或單位) 納入,做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兩者之關係研究,客觀上有待改進。. 9.

(24) 二、理論與實務之限制. 服務學習理論研究取向多元,有的以服務內容及經驗作研究,有的以不同教 育階段的服務學習者為對象作研究,國內相關的服務學習方案仍在推廣中,尤其 是有關高中階段部分的研究資料較少,提高服務學習在研究層面上蒐集資料的難 度,而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研究推論之限制. 由於受人力與時間之限制,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為問卷調查對象, 進行立意抽樣調查,故本研究的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各縣市。.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服務學習之相關文獻,第一節說明服務學習之起源與定義,第 二節闡釋服務學習之理論基礎,第三節敘寫服務學習之實施內涵,第四節彙整服 務學習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服務學習之起源與定義. 本節主要探究服務學習之起源與定義,先就服務學習之起源分國內外做整 理,再就服務學習之定義做統整及歸納。. 壹、 服務學習之起源. 一、國外. 服務學習的概念,其實是由外國引進的,此一名詞的出現,究其根源要追溯 至 19 世紀末及 20 世紀初,從其發展的歷史脈絡中不難發現,它與社區服務及志 願服務有密切的關聯性,當時的杜威 (John Dewey) 就是服務學習的倡導者,他 認為學生若能參與社區服務,並將服務融入他們的學科課程,將能有效地學習並 成為更好的公民。就美國服務學習的發展時程觀察,再根據 1995 年 Garman 在 「Civic Education Service Learning」一文中將服務學習分為三個時期,即服務傳 統時期、青年理想時期、政策和教育推廣時期。服務學習企圖透過在學校和社區 之間協同的服務項目來讓年輕人執行這個知識並且從而學習它 (Sara, Dristyn, & Linda, 2001)。. 11.

(26) (一)服務傳統時期(1930 年代以前). 這個時期屬於美國早期農業社會,由於當時以開墾發展為最主要的工作,故 互助合作是其生活特色,當時的社會氛圍,主要是結合眾人的力量,共同照顧貧 窮者、殘障者、鰥寡孤獨者和年長者 (Garman, 1995) 。. (二)青年理想時期(1960 年代~). 1960 年代理想主義盛行,加上傳統時期服務人群的優良道德影響,「服務」 被視為重要的青年工作,當時還是參議員的甘迺迪總統 (J. Kennedy) 在密西根大 學演講時,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 花兩年的時間做為和 平使者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去幫助貧困的人群,以促進世界和 平與增加美國的影響力。這個團體呼應了甘迺迪總統在就職演說所說的: 『不要問 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是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和平工作團主要的精神是用服務來 達成人與人之間的瞭解,以促進世界和平;至今有超過十四萬名的義工,分散在 世界一百餘個國家,從事服務人群的工作(林振春,2000;郭芳妙,1996)。 這個時期有兩個社會背景因素,促使服務學習的成形,一是美國政府發起一 場反貧困戰爭;二是高校學生也在教育的相關性方面有強烈的要求。這兩個因素 構成了服務學習的兩大主要任務,及服務與學習的需要。因此,美國「南區教育 委員會」 (Southern Region Education Board) 在 1967 年將學校的學習經驗與社區 服務、社區發展結合,以發展學生的學習機會,並促進社區的改善,開始了「服 務學習」一詞的使用。1969 年設立的「國家學生志工方案」(National Center for Volunteer Program) 不久也更名為「國家服務學習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ervice-Learning),但 1970 年代,服務學習在校園中蓬勃發展,主因在於服務方 案未能統整於學校的課程目標、服務的提供與需求間存有差距、未產生有意義的 12.

(27) 學習 (張民杰,2006) 。. (三)政策和教育推廣時期(1980 年代~). 1980 年代由於學校教育嚴重與社會脫節,加上青年對民主政治認知產生混 淆,當時的布希總統 (George H. W. Bush) 推動學生加入社區服務工作,青年服務 再度受到重視,除了聯邦政府與州政府致力推動社區服務外;同時許多教育學者 開始倡導年輕人加入社區服務之行列,進一步強調教育並非獨立,追求自我的年 輕人要與其社區結合(溫健蠶,1997)。 服務學習正式成為法令是在老布希總統主政時,美國國會於 1990 年 10 月正 式通過「國家暨社會服務法案」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Law),並成立 「國家與社區服務委員會」(Commission on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負 責規劃全國服務方案補助與技術支援,包括有中小學社區服務方案、高等教育服 務方案、青年服務團方案與社區服務方案等。歸納相關文獻(曾慧媚,2003;馮 莉雅,2001;楊惠婷,2003;張民杰,2006)可發現美國對於服務學習之重視程 度。除了上述的「國家與社區服務法案」,1993 年更通過了「國家與社區服務信 託法案」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使得服務學習之教 育價值獲得國家政策肯定與地方政府支持。 1997 年開始由各州教育協會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 創立「促 進學習暨公民公約」 (Compact for Learning and Citizenship, CLC),將服務學習統 整於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的主要課程中,正式全面的實施服務學習課程。至 2002 年,布希總統提出「公民服務法案的原則與改革」 (Principle and Reforms for a Citizen Service Act),規定經費補助的各項措施和原則,透過國家及社區服務法人 組織,推動社區服務與服務學習。. 13.

(28) 二、國內. 反觀國內,有關服務學習於國內發展的歷程,以東海大學於民國 1955 年開始 實施的「勞作教育」為最早及最負盛名,實踐大學也於民國 1958 年跟進實施。民 國 1998 年起,台大、中原、元智、成大等大學也將「勞動服務課」列為「通識教 育」必修課,將此課程列為畢業條件之一。依據沈六(1997)的歸納,將我國的 發展時程分為:青年建設時期、宗教熱忱時期、社會服務運動時期、志願服務時 期、政策推廣時期等 5 期。之後在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的推展下,歷經「志願 服務法」的立法,也讓青少年服務學習開始在各級學校萌芽。茲就國內服務學習 發展歷程整理如下:. (一)青年建設時期(1923-1949):. 此時期因為戰亂,大量的青年投入鄉村建設的工作,是我國青年從事社會服務 開始。. (二)宗教熱忱時期(1940-1970):. 這個階段基督教與天主教開始較具規模的傳入我國,吸引許多大專青年的信 仰,此時期的主要特色是年輕人因為宗教因素而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另外,東海 大學在 1955 年取法美國實施勞作教育制度,主要目的是藉由勞作或社區服務,培 養學生勤勞務實的習慣和態度及服務的精神。. (三)社會服務運動時期(1971-1975):. 中國國民黨臺北市委員會在 1971 年成立「義務服務工作團」,是我國歷史記 載中最早的服務工作推動組織。此時期也是我國青年參與社會服務工作最蓬勃的 14.

(29) 時期,許多服務性社團紛紛成立,學生們也利用寒暑假服務社會弱勢族群,奠定 了日後校園服務性社團發展的基礎。. (四)志願服務時期(1975-1991):. 在這個時期是我國學生參與義務工作的興起階段,不僅服務領域擴大,義工 訓練工作也受到重視,1980 年臺灣省政府訂頒「臺灣省志願服務實施方案」 ;1982 年高雄市政府開辦志願服務工作;1984 年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訂定「臺北市政府社 會局推展志願服務實施細則」 、高雄市頒訂「高雄市政府社會志願服務人員管理要 點」、「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志願服務工作組織要點」等,開始招募志工於各社會福 利服務中心,推動志工服務工作。. (五)政策推廣時期(1991-2001):. 1995 年 6 月,內政部推動「祥和計劃」,透過計畫性的政策推動志願服務, 有目的、有組織、有規模的推動志願服務工作(沈六,1997)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 員會於 1997 年完成「青年對志願服務之看法」研究報告,開始推動青少年參與志 願服務活動;臺北市政府更於 1999 年頒訂「臺北市國中以上學校推動公共服務教 育實施要點」,後經修正為「各級學校推展服務學習實施要點」,其目標明訂為 1. 增進學生關心自己、關懷生活環境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熱忱。2.輔導學生認 識生命意義,培養多元價值觀,啟發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3.提供學生回饋學校、 鄰里、社區及社會,從生活體驗中,落實五育均衡的全人教育,規定學院、高中、 高職一、二年級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修習公共服務教育 8 小時,高三可自由參加, 並將此公共服務時數,列為高中職升學之參考條件之一。. 綜觀以上的研究論述可發現,服務學習成為美國教育的主流,乃是時勢所造 就的,其將服務與學習同等並重的精神,以及強調與社區發展結合的作法,與一 15.

(30) 般傳統的服務有別,是一種讓學生可以將知識應用在真實情境,在服務過程中達 到學習效果,並且又與社區互相合作的概念。國內從 2001 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 會陸續出版服務學習相關刊物,並藉由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及方案彙編、辦理服務 學習種子教師研習營及補助學校推動服務學習等一系列措施,由政府機關輔導學 校推動服務學習。同年公布「志願服務法」 ,在推動志願服務的同時,也一併推展 服務學習,青輔會亦訂立「中等學校服務學習補助辦法」 ,讓青少年服務學習活動 獲得鼓勵。然而,在中國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歷史框架下,臺灣從 農業社會一路發展至今,期間無論是藉由宗教的力量或者是政黨的力量,仍無法 讓服務學習成為教育現場中重要的學習課程,一直到近幾年相關實施辦法與課程 綱要的訂定,讓服務學習在學校的教學活動中開始萌芽,更希望藉由本研究的實 施,瞭解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現況。. 貳、 服務學習的定義. 「服務」行為依社會心理學觀點觀之,是一種不期待外來酬賞,且利用餘時 餘力,以實際行動直接或間接的對社會人群表達關懷,支持協助或提供服務的自 願性助人行為,本質上是屬利他、利社會的行為(黃春枝,2002)。「學習」則是 因經驗而獲得知識或改變行為的歷程(張春興,2002)。 服務學習 (service-learning) 強調學習與服務並重,並藉由反思以為相互增強 的教學法。透過其反思的歷程,使學生可以將服務活動與專業或任何知識學習進 行整合(尹美琪,2002) 。服務學習將「服務」與「學習」 、 「教室」與「社區結合, 藉服務過程達到學習成效,以增強兩者並產生比任一項學習之總和還要大的學習 效益,課堂知識在社區真實情境中被考驗而加深(沈六,1997) 。在服務學習的歷 程中,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皆是教導者也是學習者(徐明、林至善,2009)。 關於服務學習的定義,1990 年美國「國家與社區服務法案 (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 of 1990) 曾有下列的定義: 16.

(31) (一)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藉助於服務活動的參與,該活動是一種有組織的服務經 驗,透過學校和社區兩者合作關係做適切調整,以符合社區實際需求。 (二)融入服務經驗於學校一般課程中,並提供學生有時間去思考、討論及紀錄 他們在實際服務過程中所經歷和查覺的事物。 (三)提供學生一個能將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術應用於真實生活中的機會。 (四)使學生學習的教室超越學校藩籬而延伸至社區,同時更培養學生關心他人 的人格特質與自我成長(朱美珍,2005)。. 而 1993 年美國的「全國暨社區服務信託法案」(The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 將服務學習的定義歸納如下: (一)配合社區需求精心安排社區服務計畫以連結小學、中學及高等教育機構來 使學生學習服務與成長,並培養公民該有的責任。 (二)統整學科課程或其他社區服務的教育單元以充實學生所學。 (三) 提供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或其他參與者去分享服務所得經驗與心得(趙志 揚、王介廷、田壬志,2002)。. Fertman , White 與 White (1996) 認為服務學習是一種方法,讓青年人透過經 思考、有組織的服務經驗來學習及發展;故服務學習是: (一)配合社區需要的。 (二)學校及社會的合作是對等的。 (三)結合每個青年人的學校課程。 (四)提供結構化的時間給青年人思考討論,並寫下他真正在服務間所做的或所 聽到的。 (五)提供機會給青年人,讓他們應用課堂所學之技術及知識於社區真實生活情 境中。 (六)藉由教室外的學習,擴大學生的學習,提升學校的教學。 17.

(32) (七)幫助提高關懷他人的觀念。. 楊百川(2000)則強調服務學習為服務和學習兩種概念之結合,透過一種經 由設計之助人行為過程,滿足他人需求,同時也增加服務者練習技能及體驗生活 機會,以提昇其學習成效之特殊學習型態。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2)的〈服務學習手冊〉中指出,服務學習的本 意是由學校與社區(機構)結合,共同協助學生應用所學知能去服務他人,並且 在服務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及成長。所以,服務學習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一環。 陳靜怡(2006) 將服務學習定義為:一種重視服務與學習的教學策略,將學 生的學習場域從學校拓展至社區,使學生有機會在社區的真實情境中體驗、類化 並運用教室所習得的課業知識,以促進學生學習及發展;同時需秉持平等、互惠 合作原則,透過持續地服務活動與結構化反思過程,以滿足服務者及被服務者的 需求。 美國學者 Kendall (1990) 曾指出在文獻中有 174 個不同的服務學習定義(行 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1)。然而,目前國內外最常引用的定義,應屬 Sigmon (1996) 依服務學習中對於服務與學習關係及重視的程度,所提出之四種不同的型 態,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服務與學習之關係類型表 原文. 服務與學習之關係. 實例 林勝義(2001) 課程實習. Sigmon(1996) service-LEARNING. Sigmon(1996) 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成果不重要. SERVICE- learning. 以服務成果為主,學習目標不重要. 社區服務. Service,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的目標,沒有關聯. 勞動服務. SERVICE LEARNING. 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 服務與學習齊觀.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18.

(33) 以表 2-1 的分類,正規課程所安排的實習較類似於第一種,所重視者較偏重 學習結果;傳統的志願服務、社區服務、服務性社團所從事的服務活動或是各級 學校中所進行之公共服務或勞作服務,較偏向於第二、三種,是以服務成果為準, 學習目標不重要;而真正的服務學習則應屬於第四種,服務與學習之目標同等重 要,且對所有服務與被服務的人都能加強其完成目標。 針對本研究,研究者將服務學習定義為,結合了服務與學習概念的課程或活 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透過事前的學習計畫,結合社區資源,經由實際的參 與,在活動過程中除達到被服務者的需求,更讓服務者有所成長與學習,進而能 反省與分享在服務歷程中的收穫。本研究主要探討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參與服務 學習現況之研究,透過上述對服務學習定義作一概念化的釐清,有助於研究問卷 之設計。. 第二節 服務學習之理論基礎. 服務學習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創新的理論,可以從心理學及哲學相關理論中 找到其理論基礎,以下分別就心理學及哲學兩方面論述之:. 壹、服務學習心理學理論基礎. 一、認知發展理論. 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歷程,早期的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故具有階段性,而 且各階段需求的滿足均是行為發展的動力。有關學習能力的研究,以瑞士生物學 與心理學家 Piaget 的理論,強調兒童經由具體經驗和機會而學習去探究所處的環 境,而這些能促使智力向上發展,亦即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間的互動歷程,一個 不斷創造自身與環境互動所須之結構的歷程(盧梅雪,1992) ,這些促進智力的向 19.

(34) 上發展,認知能力的發展越高,學習與適應環境的能力也越強,人在適應的歷程 中,和環境不斷發生交互作用,因而獲得經驗,這就是學習。 在 Piaget 的認知心理學中用四個時期來說明個體智能發展的階段,其中有一 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自我協調理論」。他認為人類在成長過程中不受到外界環境 刺激而產生不協調的現象,人腦便會以「同化」與「調適」等作用加以整合,使 得認知結構不斷改變而成長。根據 Piaget 的理論,個體藉著具體的經驗和機會 學習,以探索環境、提升智力的發展。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歷程,個人 在環境中由學習經驗,而獲得知識,藉著具體的經驗學習能同時提昇自己的適應 力與智力(沈六,1997)。 服務學習可以促進學生認知、道德、心理社會、自我認定及生涯選擇等多方 面的發展。在認知及道德發展方面,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出更複雜的思維、更高層 次的道德推理及關懷倫理,並將服務納入生涯規劃的承諾;在心理社會及自我認 定發展方面,服務學習能增進情緒的覺知與整合,更自主與互賴、更容忍和同理、 更清楚生活的目標及建構更成熟的價值觀(李燕美,2004;邱美華,2003;葉祥 洵,2006)。 而青少年階段正處於具體操作期至形式操作期的階段,服務學習中強調對服 務活動的所見所為進行思考、討論、經驗分享等活動,透過這些反思行動,使 學習者有機會體驗到自己想法的矛盾及參考別人不同的意見,使其能建立正確 的態度與價值觀。. 二、道德發展理論. 根據 Lawrence Kohlberg 所提出的道德發展模式 (Moral Development Model) 此模式區分為三階段六時期(沙依仁,1998) ,分別從人格發展、認知和道德層面 做詮釋,將三階段六時期整理如表 2-2:. 20.

(35) 表 2-2 Lawrence Kohlbe rg 的道德發展模式 第一階段. 第一期. 尚未有是非分辨能力,只因害怕受罰而. 道德成規前期. 服從. preconventional. 第二期. level. 功利取向. 第二階段. 第三期. 為了追求好孩子的目標,尋求行為標準. 道德循歸期. 追求目標. 上的認可而遵守規範,此時同儕認同很. 服從規範 行為是為得到結果獎勵而遵守規範. 重要,個體開始將自我中心轉移向尊重. conventional level. 他人意見 第四期 順從權威 第三階段. 第五期. 道德自律期. 尊重法治. postconventional. 第六期. level. 價值觀念取向. 服從團體規範,尊重法律權威,學習判 斷是非觀念 認同法制是維護公眾利益的標準. 相信普遍道德價值,重視人性尊嚴,以 自己的認知判斷是非. 由於服務學習是一種行為表現,而行為必然會受到人格發展、認知和道德三 部分的影響;而且會透過探索、澄清、理解、活動與內化這些過程而成形。從探 索性的服務行為到內化的終身志業,是青少年個人成長的歷程。. 貳、服務學習哲學理論基礎. 一、經驗學習理論. 服務學習使學生在行動和反應的循環中成長,這是源自於杜威 (Dewey, 1933) 的經驗理論;杜威認為學生的學習需要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同時可以有比較動 21.

(36) 態活潑的學習效果(陳金貴,2000) ,使學生能夠出自內心的需要,並已一段時間 去學習以解決問題,所以經驗促進了解,了解引導成有效的行動。 許多理論家認為反思是服務學習關鍵要素。根據杜威,反射必須包括“觀察” 和“建議”。就杜威的觀點而言,學習的效果是基於我們可以將所經驗的事實與因 其產生的結果有意義的連結起來。因此,其認為經驗對於人們是否有價值全視其 能否知覺它所引出的事物關聯性或連續性。他曾說: 「一盎司的經驗勝過一噸的理 論」 ,經驗是為理論的基礎。因此若能在實際生活且須用到判斷力的經驗裏去觀察 事物、構成概念,並找出事物形成的前因後果,那麼將可使對於事物的觀察概念 更為敏銳、周延。當人們對於經驗進行連結、判斷時,思考即是連貫其間的關鍵 要素,杜威指出思考是一種獲得智慧經驗的方法,其將使我們可獲致具有教育功 能的經驗。 若將杜威所提出的概念與服務學習進行對照,恰可發現其所主張之提供學生 經驗的情境,其實就是在服務學習中讓學生經由親身實際的服務、操作的過程發 現問題,進而思考問題解決策略,將真實的社會環境做為學習之場域,透過服務 與反思活動使學生將赴務經驗與學習目標相結合,於過程中獲得經驗與習得知 識。由此看來,杜威之經驗教育觀點為服務學習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理論基礎。杜 威主張讓學生「有事可做」之外,更要讓學生「有事可學」。學生在做 (doing) 的過程當中運用思考,不斷的積極嘗試 (tryin),最終有所領悟而找到了事務之間 的關聯,學習因而水到渠成。如果在教學上只是一味的讓學生動手做,卻不去在 意學生是否真正的學到東西,那這樣的做是不具備學習意義的。學生的學習取決 於他自己做了什麼,學到了什麼,這是杜威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 之經驗學 習的精義。 服務-學習強調服務與學習的目標同等重要,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期望和 目標皆能達成 (Sigmon, 1996);因此,服務-學習不僅重視服務的參與,同時也 注重服務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 22.

(37) Maslow 說:「最親密且直接的經驗,是知識的根基」。Jarvis, Holford 與 Griffin:「經驗轉化與意義建構乃是體驗學習之核心意義及價值,而學習就是將 經驗意義化。」 。許多研究指出經驗對學習的重要性。經驗教育不是學習的結果產 品,而是一種學習過程,必須在適當的情境下實施 (Gass, 1993)。 關於經驗學習的過程,Kolb 於 1984 年提出經驗學習圈的概念,該理論便是植 基於 Piaget、Lewin 和 Dewey 的理論而來的,Kolb 表示當個人從事經驗學習時, 開始於具體的服務經驗,然後從經驗中從事一系列的反思活動,並從這些觀察中 進行分析,下一步驟的反思加深學習者對這世界的了解,在最後一個步驟,學習 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測驗這些概念,經驗學習的歷程乃依此四步驟不斷重複循環。. 二、服務學習的發展歷程 在 Kolb 的經驗學習圈概念架構下,設計服務學習方案須把握服務學習特 質及有效服務學習方案要素,Fertmam, White 與 White (1996) 建議發展服務學習 方案,包含四階段分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Preparation). 工作主要包括:透過各種管道了解社區需求,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進行社區 服務的主題。與被服務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介紹服務機構,雙方共同擬 定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安排服務所需訓練,組成服務團隊。爭取學校行政當局及 父母支持,由學生、學校、家庭、社區共同分享責任。. (二)服務階段 (Service). 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解決社區實際問題有關的服務。可從事直接接 觸被服務人的直接服務,或募款、做計畫等間接服務,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 由探索階段走向理解、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服務;初期可先以 23.

(38) 團體方式參與,再漸漸以個別方式參與,服務方式最好有多元選擇,適合學生不同 的能力,讓多元智慧都能發揮。. (三)反思階段 (Reflection). 反思是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最重要 的方法。可設計結構化的反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研究報告、研讀與 服務對象有關的書籍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服務人 一起進行反思。反思活動要把握 Kolb 經驗學習的週期:What ?(我做了哪些服 務?) ;So What ?(這些服務帶給我的主要意義與學習有哪些?) ;Now What ?(未 來我將如何運用這些所學?)反思活動要注重連續、連結、內涵、挑戰、及督導 (continuity, connection, context, challenge, & coaching)。. (四)慶賀階段 (Celebration). 慶賀是一個分享的過程,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學習與成 長,藉分享讓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激起持續投入服務的熱情,分享也可 幫助被服務機構或被服務人看到自己帶給學生的發展,建立自信心而自己站起來。 慶賀有助於關懷文化的建立,可以慶祝同樂方式進行,並可致贈感謝狀、謝卡、 徽章、服務證明等。. 綜上所述,透過 Kolb 的經驗模式理論,套用在服務學習中,能使學生利用 同儕的互助合作、溝通協調、解決問題並可以獲得價值澄清與培養社會公民正義 之功效。而從文獻探討中發現,透過做中學、經驗學習的方式能使學習效益達到 一定顯著效果,服務學習與體驗式學習都是經驗學習的一種,透過實際經驗加上引 導反思讓學員將學習成果內化。. 24.

(39) 第三節 服務學習之實施內涵. 本節就服務學習的實施內涵討論之,分別就服務學習的項目與內容、服務學 習的類型做整理與探討。. 壹、 服務學習的項目與內容. 以下分別就美國與台灣的服務學習項目與內容做論述。. 一、 美國. Boyer 於 1983 年指出美國在 1980 年代強調中學的教育目標應注意社會和公 民的義務,增加實施社區服務,並建議中學生利用夜間、週末或暑假到社區服務, 每年 30 小時,藉由社區的服務使學習與生活連結,了解社會責任與為社會公民準 備(張雪梅,2002)。國家與社區服務信託法案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1993) 將服務學習界定為一種教育方法,並包括五部分(吳芝儀, 2004): (一)由主動參與切合社區需求的有組織的服務活動,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與小學、中學、高等教育機構或社區服務方案和社區合作。 (三)有助於培養公民責任。 (四)統整於學生的學科課程,促進社區服務方案的教育內涵。 (五)為學生或參與者提供結構性的時間,以省思其服務經驗。. 美國對於服務學習的重視,從 1984 年只有 9%的學校提供服務學習,到 1999 年等高教育已達 46%,參與人數高達 1.5 億人 (王介廷、田壬志、趙志揚,2002) 其相關統計表如表 2-3:. 25.

(40) 表 2-3 美國服務學習相關統計表 年代. 統計資料. 1984. 美國所有公私立高中,有 27%提供某些形態的社區服務,有 9%提供 服務學習. 1996. 全國家庭教育普查 (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 發現: 49%六至十二年級的學生參加社區服務,而參加的學生中有 56%表 示他們的社區服務在某些方式下融入課程。. 1999. 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所進行的「全國學生服務學習與社區服務之調查」 (National Student Service-Learning and Community Service Survey) 發 現:64%的公立學校讓學生參加學校認可或學校安排的社區服務活 動;57%的公立學校為學生安排社區服務活動;32%的公立學校將服 務學習列為課程的一部分,包括約莫半數的高中;83%安排服務學 習的學校,對有興趣將服務學習統整於課程中的教師提供某種協 助,如協助教師參加校外服務學習訓練或研討會。. 1999. 由美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來看,全美有超過 46%的高等教育推行服 務學習方案。全國有 1.5 億的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課程。. 2002. 國家社區服務法人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是推行服務學習最大的支持者,就其統計資料顯示,從 1999 年開始 推行服務學習的模範學校以來,至今已有 216 所學校被認定在這方 面的表現與成就。. 註:引自王介廷、田壬志、趙志揚 ( 2002 )。如何將「服務-學習」的精神落實於我國高 級中等教育。技術及職業教育,72,47-52。. 二、 臺灣. 服務學習的實施,除了讓學生獲得服務經驗之外,更需兼顧學習的意義。學 26.

(41) 生參與服務學習之後,必須取得服務單位的服務學習認證,所以有無主管機關亦 須列入考量。服務學習的範圍極為廣泛,就如同林勝義(2003)的服務學習指導 手冊與服務學習資源網,將臺灣服務學習可以實施的、學生可以參與服務的項目 及內容,如表 2-4:. 表 2-4 臺灣服務學習項目與內容 服務範圍 休閒服務. 可提供服務之機構. 可提供服務之項目或內容. 學校、基金會、社會局、 協助辦理學藝活動、協助辦理體育活 教育局、勞工局等。. 動、協助管理場地和器材、帶領兒童青 少年戶外活動。. 輔導工作. 學校、法院等。. 輔導低年級學生的課業、協助觀護人辦 理假日輔導等。. 環境保護. 環保局、環保團體、學. 協助環保宣導、協助資源回收、反應清. 校、村里辦公處、農業. 除廢棄物、勸導民眾在禁菸區不吸菸等。. 局等。 社區服務. 社區發展協會、村里辦. 打掃社區環境、認養公園、照顧路樹、. 公處、公園管理處、工. 協助辦理社區活動等。. 務局等。 衛生保健. 衛生署、衛生局、醫院、 協助防疫宣導、協助反毒活動、病床陪 衛生所、民間團體等。. 伴、病床康輔、病房圖推、協助食品衛 生查報等。. 社會福利. 育幼院、殘障教養院、. 關懷老人、協助義賣、整理發票、送食. 老人安養院、社會福利. 物給低收入戶、殘友康輔、協助維修器. 基金會等。. 材設備等。. 27.

(42) 表 2-4 臺灣服務學習項目與內容(續) 服務範圍 文化建設. 交通安全. 生態保育. 市政服務. 可提供服務之機構. 可提供服務之項目或內容. 文化局、圖書館、美術. 藝文展演、整理圖書、寄送節目單、繪. 館、紀念館、育樂中心. 製海報、協助文物調查、導覽解說、諮. 等。. 詢服務、編刊物等。. 學校、交通局、車站、. 協助交通安全宣導、協助生態調查、協. 捷運站、交通大隊等。. 助辦理生態營隊活動等。. 公園管理處、生態保育. 協助生態保育宣導、協助生態調查、協. 團體等。. 助辦理生態營隊活動等。. 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 服務台諮詢、引導民眾洽公、整理資料、. 所、戶政事務所、社會. 協助民眾填寫文件等。. 局等。 其他. 勞工局、消防局、消基. 協助公共安全宣導、協助救災、協助救. 會、傳播媒體、民間團. 護、宣導或傳播某種新的議題等。. 體等。 註:引自林勝義(2003)。服務學習指導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瞭解服務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而我國推動服務學習 概念的專責單位為行政院青年發展署(即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並架設「服 務學習資源網」 ,蒐集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經驗以及臺灣中學推動的服務學習情 況。而由表 2-5 統整的資料,讓有意願的教師、學生或團體可以參考並與社區實 際情境需要結合,找出最符合學生與社區期待的服務學習項目。. 28.

(43) 貳、 服務學習的類型. Jocoby 曾將美國的服務學習分為四種類型:一次或短期的服務學習;長期的 課外服務學習;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密集經驗的服務學習(黃玉,2000) 。而 根據林勝義(2003)的服務學習指導手冊,針對目前臺灣中等學校的現況,參酌 美國的作法,提出六種實施類型,研究者將其類型與內容整理如表 2-5。. 表 2-5 服務學習的類型與內容 類型 一 學生社團定期服務. 內容 運用學校現有社團或輔導學生成立新的服務性 社團,由社團成員自行規劃,定期或定點從事各 種服務活動。例如:社區環境清掃、指導育幼院 孩童學習電腦、帶領團康等。. 二 學校安排之後統一服務. 由學校統一與校外可提供學生去服務的機構聯 繫,再由校方派員帶領,於約定時間前往服務地 點展開服務。這種方式與美國實施的社區服務課 程類似,學校將社區服務課程視同正式課程加以 統籌規劃,讓學生有效運用所學的知能於實際的 服務經驗中,同時讓社區服務更具意義。. 三 學校安排之後分類服務. 與社區或校外可提供學生服務的機構合作,依其 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請各科教師配合課程及教 材的需要,提出服務學習的項目,並加以分類。 再由學生依課程要求或個人興趣選擇相關服務 類別,報名後由教師帶領於約定時間前往服務地 點展開服務。例如:幼兒保育科的學生可以為幼. 29.

(44) 表 2-5 服務學習的類型與內容(續) 類型. 內容 稚園及托兒所的兒童說故事;配合生活科技課的 應用,可辦理為養老院修理家具。. 四 學校安排之藝文展演. 由地方教育主管機關,依據實際需要劃分區域, 邀集區域內相關學校的代表共同討論,決定藝文 展覽或表演的期程與內容,然後由各校推選學生 參加展演。目前花蓮、高屏等地區已籌設地方志 工中心,建構志願服務資源網絡。. 五 學校推介個別服務. 由學校調查附近社區或機構所能提供服務的機 會,做為學生申請服務學習的參考。學生提出申 請之後,由學校協助學生與該機構聯繫,於約定 時間前往服務。. 六 學生自己安排服務. 由學生本人或家長自行向相關機構聯繫,於約定 時間個別前往服務,並取得服務時數的證明,帶 回學校由相關單位認證。. 註:林勝義(2003)。服務學習指導手冊。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由上述資料之整理得知,國內各校以多元方式融入教學活動或課程中,藉由 服務學習的推展,除了讓教師的教學視野擴大,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於教室中, 加以能將社區相關機構納入,更能達到服務學習之精神。本研究試以 2010 年公布 之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綜合活動」課程綱要,服務學習活動所界定之內涵「配 合學校、社區需要,實施計畫性的服務學習活動,如校園志工、社區服務、公共 服務、休閒服務、環保服務等。」為精神,考量表 2-6 的分類較貼近目前高中階 段學生之學習情形,以此六個類型作為研究向度,藉以瞭解學生參與服務學習類 型之現況。 30.

(45) 第四節 服務學習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為探討參與者背景變項與參與情形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學習成效為服 務學習的度量基礎,並以文獻探討結果,歸納出相關層面,為研究分析的基本依據, 茲就相關探討文獻彙整如下。. 壹、服務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 服務學習強調「學習」與「服務」並重,亦即經由服務過程,以達到學習的 效果,凡是結合服務與學習的行為,都可認定為服務學習。而學生經過參與服務 學習過程以及與他人互動而成長,可謂服務學習學習成效 (Service-learning effectiveness),學習成效是衡量學習者學習成果的指標,也是教學品質評估中的 主要項目之一(劉海鵬,2002)。 胡秉正(1975) 認為學習的成效會受到學習者先前學習的經驗、心智能力、 心智成熟程度、應用動機的型式、學習的技巧、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個人價值 觀念的因素與條件的影響。 張鈺涓(2002)與廖宮凰(2004)歸納出服務學習成效可分三個面向: (1) 對學習者個人:個人自我成長之充實、學習效果增進、公民責任養成。 (2)對機 構學校:達成教學目標、增強課程效果、強化社區學校之連結、促進校革新。 (3) 對社區(或是所服務的機構):使社區獲得實質幫助、解決社區問題、建立社區意 識。 蕭世原(2004)學習成效是衡量學習者學習成果的指標,也是教學品質評估 中主要的項目之一,而學習成效的記述及呈現,必頇透過學習效果的評量,才能 具體完整的表現出來。 陳靜怡(2006)針對靜宜大學修習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生參與效能,分為自 31.

(46) 我效能、人際溝通、社會關懷、題解決與課程認同等五個因素。 王薇雅(2009)年以南部四所大學校院修習服務-學習課程之大學生為研究對 象,探討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現況。 林玉珍(2009)調查宜蘭縣各大專校院學生在不同服務-學習的推行方式及不 同背景變項下,對其服務-學習認知、態度、成效,及面臨困境等面向的差異性。 彭佳琪(2009)探討淡江大學學生參與「勞作教育課程」 、 「專業知能服務學習 課程」以及「社團服務學習」等三種不同類型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習成效,透過問卷 調查方式,了解學生在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方案的學習成效。 林淑(2011)於研究中發現學生參與結合學生社團之服務學習經驗與個人背 景變項中「性別」、「年級」有顯著差異。 Waterman (1997) 則歸納出服務學習的成果有四:經由行動加強學習成效;促進 個人發展;培養社區責任和公民義務;促進社區發展社會進步。 Astin, Vogelgesang, Ikeda, 與 Yee (2000) 研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與社區服 務對認知與情意之發展,研究結果發現,服務的參與經驗對包含專業學習、價 值、自我效能、領導、職業規劃、未來參與服務之計劃。 Kozeracki (2000) 歸納許多學者針對美國社區學院所推展的服務學習方案的 研究結果,結論顯示服務學習的成效包括:促進學習、價值澄清、增加社區認同感和 公民責任感、促進多元文化意識覺醒、增加學校對社區的涉入、促進批判思考和 問題解決的能力、增加自信和自我效能、對他人的同情心、增加對職業探索的 機會、和工作技巧的發展。. 一、自我成長層面的相關研究. Wong 與 McKeen (1992) 從實踐的角度,建議自我成長有「4A」原則:首先, 是培養自我覺察 (Aware) 的能力,認識 (Acknowledge) 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受 到的外在制約及它帶來的影響和結果,接受 (Accept) 自己的有限(無能力)和無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