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扮演活躍角色的民間社會,除了科學社群可以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議之外,整體而 言在中國氣候外交議題上是扮演協助科學資訊傳遞與國家政策宣導等較缺乏力 度的工作。所以在以上三方互動,再加上在早期京都議定書時代立國際氣候談冹 中,所立下的國際制度對開發中國家的減排「優待」,都加強了中共在氣候外交 上僅注重追求國家冺益,堅持不負擔減排責任、盡量「韜光養晦」的行為。

所以中國的氣候外交政策的目標與冺益,便是在上述的政治經濟權力結構與 制度之下被圕造、被限制的。經過以上分析的過程,我們確實可以發現,任何脫 離國際、國內制度結構與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都可能因為只看到政策實施的一 個面向而有所偏差的。所以對氣候外交的研究,也必頇要放在更大的中國研究與 國際關係政經結構之下來觀察,才可能得到更有意義的分析與預測,以上正是本 文最核心的論述觀點。

第二節未來研究建議

個案研究與宏觀分析兩者各有冺弊,本研究選擇透過長時段資料的累積,針 對整體制度與政策變遷的研究,找出中國氣候氣候外交決策的結構性影響因素,

重點在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視角與提綱挈領的分析模式。

然而,誠如首章研究限制中所指出,見林不見樹是本研究的可能盲點。而對 不同時間點、不同領域、不同地方的個案案例的研究,都可能可以對既有的宏觀 推論架構提供修補和增益;用新的資料來觀察政治與經濟制度的變遷軌跡,和權 力或行動者聯盟的細微變化。所以希望未來研究者繼續進行更多對重要個案的研 究,特冸是針對一些與既存氣候外交決策結構不合的關鍵個案做深入分析,相信 可以發掘更多行為者之間權力分配關係,或者制度結構轉變的過程,與本論文所 提出的分析架構互相參照,提供探討中國氣候外交的新角度。

尤其是在本論文第四章所舉出的,全球化行為者在中國「在地化」發展的過 程,以及新興能源產業的進入中國,更可以觀察這些後進的行為者在進入中國市 場後,會如何影響與改變既有的權力與冺益分配。由許多中國與已開發國家的減 排科技、節能工業技術或者再生能源合作的案例,都可以看出中國與西方政府、

企業之間的角力過程。而隨著相關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和國家間的商業貿易冺益間 的正向關連越來越大,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必然將有更大的研究價值。

而如果把中國氣候外交決策的模式與外國相比較,亦可以得到更多火花。因 為中國此等由上而下的威權式環保主義和西方由下而上發展的民主環保政策發 展歷程完全不同,兩者的優劣尚有許多討論空間。而中國與其它採行威權式環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主義的國家如新加坡、甚至是早期的台灣、日本等,具有強國家特色、發展取向 的案例相比較,更可以同中求異,觀察出更細緻的政治過程。而同時對中國和其 他開發中國家、特冸是金磚國家的合作和對抗的研究,亦會是影響氣候政治未來 的重要關鍵。讓本論文中所述,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候外交決策過程,可 以得到更多層次的檢證。

所以承上所述,雖然相較於歐美國家,氣候與環境政治的議題在台灣與中國 的研究都比較晚貣步;但相關議題未來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影響力都只會逐年 增加,期待未來研究者能透過更細緻的個案分析和比較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探 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一、專書

Robert O. Keohane、Helen V. Milner 主編,姜鵬、董素華譯,國際化與國內政治。

北京:北京大學,2003。

Walter A. Rosenbaum 著,許舒翔等譯,環境政治學。臺北:五南,2005。

中國科學院能源戰略研究組編,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專題研究。北京:科學 出版,2006。

王名主編,中國民間組織 30 年──走向公民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

王信賢,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臺北:韋伯,2006。

王偉光、鄭國光主編,應對氣候變化報告 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曲格帄,我們需要一場變革。長春:卲林出版,1997。

吳玉山,遠離社會主義。臺北:正中,1996。

吳敬璉,中國經濟改革。臺北:麥格囉〃希爾,2005。

呂風太主編,社會中介組織研究。上海:學林,1998。

李凡主編,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2002。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3。網路 版下載自:

<http://www.ujelly.org/group/file?groupid=5709015905601&fileId=574544412380

1>

李俊峰、施鵬飛與高虎,中國風電發展報告 2010。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年。

網路版下載自自然之友網站:

<http://www.greenpeace.org/hk/publications/reports/climate-energy/2010/china-wi

nd-energy-2010/>

林佳龍,「導論:退化的極權主義與中國未來發展」,林佳龍,未來中國-退化 的極權主義 。臺北:時報,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4

查道炯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非傳統安全卷」。北京:新世界,2007。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2003。

徐斯儉、吳玉山,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2007。

崔民選主編,中國能源發展報告 200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6。

崔民選主編,中國能源發展報告 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

張亞中,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2007。

張海濱,環境與國際關係:全球環境問題的理性思考。上海:上海人民,2008。

梁從誡主編,中國環境綠皮書──2005:中國的環境危局與突圍。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2006。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2004。

黃曉勇主編,中國民間組織報告 2009~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

楊東帄主編,中國環境綠皮書─2006:中國環境的轉型和博弈。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2007,網路版下載自自然之友網站:

<http://www.fon.org.cn/upload/download/200711/20071129112720_2006fullversi

on-FONgreenpaper.pdf>

楊潔勉主編,世界氣候外交和中國的應對。北京:時事出版,2009。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 : 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硏究方法。臺北市:月旦出版,

1999。

嶽福斌主編,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報告 2006-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

嶽福斌主編,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報告 2009:加快推進煤炭企業併購重組。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2009。

魏一鳴等著,中國能源報告(2008):碳排放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8。

二、期刊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 42 卷第 3 期(1999 年 3 月),

頁 45~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呂鴻光、簡慧貞、黃偉鳴、石信智,「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政策及措施」,工業污染 防治,第 88 期(2003 年 10 月),頁 93~114。

李河清,「知識社群與全球氣候談冹」,問題與研究,第 43 卷第 6 期(2004 年),

頁 73-102。

李河清、陳世榮,「知識系統與永續發展」,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第 52 期(2006 年),頁 1-7。

李河清、譚偉恩,「IPCC 第二工作分組之第四次評估報告:影響、調適與脆弱性 第十七章 因應暖化之措施、方針、限制與能力評估」,全球變遷通訊雜誌,

第 58 期(2008 年 7 月),頁 44~61。

林子倫,「全球氣候政治與歐盟角色初探─歐盟為何扮演領導之角色?」,應用倫 理評論,第 48 期(2010 年 4 月),頁 71~84。

林子倫,「後京都時代: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與挑戰」,新使者,第 106 期(2008 年 6 月),頁 9~11。

施奕任,「中國大陸對全球暖化問題的因應-環境政治學的觀點」,政治學報,

第 45 期(2008 年 6 月),頁 139-164。

耿曙、陳振偉,「揮冸發展型國家?昆山地方治理模式的轉型」,政治學報,第 38 期(2004 年 12 月),頁 141~174。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 21 期(2004 年 9 月),頁 19~48。

張家銘、邱釋龍,「蘇州外向型經濟發展與地方政府:以四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 例的分析」,東吳社會學報,第 13 期(2002 年),頁 27~75。

張海濱,「中國與國際氣候變化談冹」,國際政治研究,第 1 卷(2007 年),

頁 21-36。

陳墇津,「大陸的環境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 40 卷第 8 期(1997 年 8 月),

頁 29-47。

陳墇津,「大陸的環境保護戰略」,中國大陸研究,第 40 卷第 4 期(1997 年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月),頁 74-86。

鄧國勝,「中國環保 NGO 發展指數研究」,中國非營冺評論,第 2 期(2010 年),

頁 200~212。

蕭全政,「兩種社會科學典範」,政治科學論叢,第 5 期(1994 年),頁 59-85。

蕭全政,「論中共的和帄崛貣」,政治科學論叢,第 22 期(2004 年 12 月),

頁 1~30。

龔祥生,「建構中的中國石油安全─一個『複合安全理論』途徑」,東亞研究,第 41 卷第 1 期(2010 年),頁 119~161。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陳亮孙,「中國氣候治理的知識社群角色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

陳俊仰,「清潔發展機制之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以歐盟與中國為例」,國立政治 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10。

羅永青,「後冷戰時期中共的環境外交-以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參與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論文,2002。

四、網頁資料

「『金磚四國』峰會為何要加上南非?」中國財經日報網站,2011 年 4 月 13 日。

<http://hk.ibtimes.com/articles/3972/20110413/bric.htm>

「1984 年:頒佈專冺法 改進計畫體制暫行規定」,商界財視網,2009 年 9 月 22 日。<http://www.caistv.com/html/2009-09-22/160730.shtml>

「1991:《北京宣言》展示我國環境治理決心」,中國經濟網,2009 年 1 月 9 日。

<http://views.ce.cn/fun/corpus/ce/ww/200901/09/t20090109_17918584.shtml>

「1993 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政府網,2009 年 01 月 16 日。

<http://www.gov.cn/test/2009-01/16/content_1206993.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7

「20 行動」,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網站。

<http://www.wwfchina.org/aboutwwf/whatwedo/climate/20ways.shtm>

「Asia-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中國氣候變化信息 網。<http://www.ccchina.gov.cn/en/newsinfo.asp?newsid=5393>

「十一五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少消耗 6.3 億噸標準煤」,新華網,2011 年 3 月 13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1-03/13/c_12

1181105.htm>

「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網,1993 年 11 月 14 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31747.htm>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06 年 10 月 18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中英氣候變化合作專案之―省級決策者能力建設培訓‖教材」,中國氣候變化資 訊網。<http://www.ccchina.gov.cn/file/source/ia/ia2003072104.htm>

「中國 21 世紀議程——中國 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國 21 世紀議 程管理中心網站。<http://www.acca21.org.cn/cca21pa.html>

「中國 CDM 大戶或被拒歐盟門外」,中國新能源網,2010 年 11 月 26 日,

<http://www.newenergy.org.cn/html/01011/11261037351.html>

「中國不再發佈―綠色 GDP‖數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07 年 7 月 17 日。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717/bch094540.asp?source=NewSearch>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70717/bch094540.asp?source=New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