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實驗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啟示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本實驗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的啟示

做為一位專業的國中音樂教師,教學的目的,在培養青少年的音樂知能,鼓勵其積 極參與音樂活動,提升音樂鑑賞能力,透過音樂課程活動,促使其發展音樂的潛能與人 格的健全,培養其對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探索、表現、審美、理解、實踐與應用等的相關 能力,進而豐富生活與心靈。在本研究中,從教學實施前的準備,到整個教學實驗的完 成,研究者得到許多教學知能方面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師信念的澄清,茲陳述如下:

壹、教學知能部分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結構系統」、「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學生該學什麼」?

「如何學習」?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必須反覆思索的。在本研究中,研究者 身為實驗教學者,因為合作學習的實施,在教學知能部分,得到許多的提升與增強。

一、提升了研究者在教學活動設計的能力

研究者在實驗教學前的課程設計中,重新思考了 R. W. Tyler 的課程計劃模式,其 理論雖古老,卻萬變不離其宗,歷久彌新。從「決定教育目標」,到「選擇教育經驗」, 而後「組織教育經驗」,最後「評鑑達成情況」的程序;再搭配 R. Klinger 為音樂理論 教學策略所設計的 3P 法則:準備引導( preparation )、命名認知( presentation ) 及複習加強( practice );同時考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內涵與課程目標、合作學 習的內涵與其他相關文獻、以及八年級學生的先備知識與生活經驗;而後嘗試設計符合 學生身心發展,並能促進其積極相互依賴,驅使自動討論學習的教學活動。繁複的準備 工作,考驗著研究者的體力,卻也提升了研究者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的能力。

舉例說明,在實驗教學中第五節課的教學設計上(附錄七之 4),由於該節課的教學 目標之一,是能運用節奏樂器或身體天然樂器,表現三連音的節奏;因此,研究者在「選 擇教育經驗」時,除了考量樂曲的特性之外,尚須考慮八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

同時選擇了古典樂曲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Var.3)與學生所熟悉的流行樂曲「理想情 人」,此二曲均運用了大量的三連音。在「組織教育經驗」部分,由於本節課採合作學 習的 STAD 模式,教學的程序由全班授課:播放 MV(引起學習動機;準備引導)、教師作 三連音的節奏教學(命名認知),導入各小組的活動:節奏練習與節奏表現的設計(複習 加強),促進各組積極相互依賴,驅使其自動討論學習;最後,以各小組的表演來「評 鑑達成情況」。

在「樂理要素」與「合作學習模式」的結合部分,也就是在 Tyler 的課程計劃模式 中的「組織教育經驗」階段,本研究選擇運用合作學習中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 與「共同學習法」(LT)兩種模式,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在準備階段中,研究者經過審慎 思考,針對節奏與節拍(拍子)、記譜法、聽力訓練、音樂術語、常用記號、調式、音階、

調和調性、調號、臨時記號、轉調和曲式等樂理要素,反覆推敲斟酌,完成了十六堂教 學活動的設計。在教學實驗前,研究者對於以上樂理要素是否適合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

行,是沒有足夠信心的;但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觀察到多數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態度比 從前積極、主動,臉部表情也較從前豐富、活潑;且在最後研究結果中,研究者發現合 作學習法顯著提升了學生在記譜法、調號、五聲調式、音樂術語、常用記號、臨時記號、

與聽力等方面能力。此外,在「學生合作學習意見調查表」中,更得知 96.30%(26 人)

的學生較喜歡合作學習法的上課方式,勝於傳統的上課方式;顯示節奏與節拍(拍子)、

記譜法、聽力訓練、音樂術語、常用記號、調式、音階、調和調性、調號、臨時記號、

轉調和曲式等樂理要素,是適合以合作學習法進行教學的。

從這十六堂針對不同樂理要素所作的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研究者領悟到教學活動 的設計,教學者除了常常檢視是否偏離 Tyler 與 Klinger 所訂出的大原則之外,還需多 思考學科知識與各種教學法之間的聯結,使能將之加以擴展運用;同時,教學者還需關 注學生所成長的整體環境,透過學生的先備知識與生活經驗來發展教學的活動,以便有 效提升學生上課的專注程度與學習興趣。

二、增進研究者實施合作學習所需的教學技巧

在實驗教學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以「組員各司其職」以及「主動合作學習」的 模式,取代從前以教師講述為主、師生互動練習為輔之傳統教學;研究者在此教學實驗 中是一個輔助員的角色,與以往講授教學的主導角色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教學技巧。

在實驗教學前,研究者根據音樂成績以及學生的個人特質,將全班作異質分組與責 任分配,而後說明合作學習的流程與特點,並在實驗前與實驗中,向學生示範合作學習 中所需的種種合作技巧,並不時的作提醒,例如:如何發言並表達自我看法、如何適當 的讚美他人、如何有禮貌的聆聽、如何對所分配的角色負責、如何互相幫助等等。此外,

研究者還需多閱讀與合作學習相關的論述,吸取他人的經驗,並在上課前準備各種合作 學習中所需的表格、學習單與平時測驗卷,向有合作學習教學經驗的教師請益,並細心 在教學現場體會、觀察,以便增進實施合作學習所需的教學技巧。例如:如何在適當時

機進入各組作適時的技術輔助;如何在各組出現不合作組員時,以提醒或鼓勵等方式改 變其行為;如何作妥當的異質分組等等。此教學技巧的運用與學生的轉變,在研究者的 紀錄中,有如下敘說:

教師(研究者)讚美 S3 的穩定節拍感(S3 負責打拍子的職務),S3 呈現著專著的神情;該組 組員在他穩定的拍子中,作著節奏的練習。(札 L4)

S3 在分組排桌椅時,主動替女組員搬椅子,在小組討論中,發言表達自己對第一段音樂的 豐富想像,引得全組哈哈大笑;S3 已逐漸得到組員的認同,被全組所接受,人際關係大有 改善。(札 L15)

由以上紀錄,研究者發現,實驗組學生中,個性特殊的 S3,從前對同學與老師的態 度常不禮貌,導致人際關係差,組員們不喜歡接近他,研究者也常因為其舉止不當,深 感困擾。但在第四堂教學的小組活動中,研究者進入各組作技術輔助之時,發現他的節 拍很穩定,速度不會忽快忽慢,因此即時表達了對他的讚許;並在當天該組的小組表演 中,公開在全班面前讚美這位學生所具有的穩定節拍感,因而給了該組的表現最高分。

自此之後,這位學生的人際關係與上課行為,均獲得了改變;在小組活動中,組員會主 動與他交談,他的表情也開始出現笑容,舉止顯得較友善。在第十五堂課中,研究者發 現他在小組活動時,主動協助女同學移動桌椅,並且在小組討論中,表達自己對第一段 音樂的豐富想像,引得全組哈哈大笑;此種景象,是從前所看不到的。

在本研究的合作學習過程中,研究者體會到「觀察力」對實施合作學習所需的教學 技巧的重要性。教師若能關注到學生的ㄧ言一行以及情緒轉變,在關鍵時刻給予學生即 時的提醒,使其能逐步溫和改善,此舉遠勝於在學生個別行為偏差後,影響各組運作時 的導正與補救。另外,研究者也發現,教師若能仔細觀察學生的優點,以具體的言語或

行動,常表達對每個學生的欣賞,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與自信心,增強各組的向心 力與合作行為。

三、增強了研究者實施多元評量的能力

合作學習重視小組目標,講究個人對小組的貢獻;因此,評量的方式、內容、過程、

與評量人員均應多元化,使教師能針對教材的性質與教學的目標,採用合宜的評量方 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作出多面向的判斷與評估,以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達到鼓勵學 習、增進學習動機的目的。

在本研究 STAD 與 LT 模式內,各項評量的使用,如下所述:

研究者運用「教學札記」與「學生觀察紀錄表」作軼事紀錄。「教學札記」乃由教 師(研究者)將實驗教學的歷程作觀察紀錄,並根據札記作省思,以便改善實施合作學習 所需的教學技巧。「學生觀察紀錄表」則交由各組所選出的觀察員,針對組內成員的合 作技巧表現,作紀錄填寫;如此一來,可使評量人員多元化,提供教師以不同的角度作 觀察與評判,並可避免教師因分身乏術,對各組的教室觀察部分,有所遺漏;因此,「學 生觀察紀錄表」可增進教師對各組成員在合作學習方面的表現之了解;必要時,更可作 為教師於實驗教學中,進行補救與加強的依據。

在「小組表演」以及「自製節奏樂器」的部分,乃屬實作評量,其目的在拓展評量 層面,使情意和技能方面的學習,也能受到重視。另外,「學習單」與「平時測驗」,屬 傳統的紙筆測驗,此二項評量的目的,均在瞭解學生認知領域方面的學習情形。「學習 單」在教學進行過程中實施,是一種形成性評量;而「平時測驗」則是在教學時間告一 個段落時,才進行的總結性評量。在 STAD 的合作學習模式之下,評量標準是多元化的,

學生考完後,其成績並非以常模參照的評量方式,與班上同學相互比較;而是與個人自 己前次考試成績做比較,計算進步分數,而後轉換為小組積分,以促進組內的積極相互 倚賴,激發學習動機。

在本研究合作學習的施行中,針對教材的性質與教學的目標,透過審慎考量評量方 式、內容、時機以及評量人員的過程,對研究者在實施多元評量方面的能力,有諸多的

在本研究合作學習的施行中,針對教材的性質與教學的目標,透過審慎考量評量方 式、內容、時機以及評量人員的過程,對研究者在實施多元評量方面的能力,有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