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流程

七下音樂總成績 班級平均

(分)

有效樣本 人數 (人)

特殊 生 (人) 實驗組 藍班 78.29 84.83 27 3 控制組 紅班 78.77 84.15 27 1

由上表可看出,控制組與實驗組在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音樂筆試與音樂總成績的班級 平均分數差不多。此外,兩班的有效樣本均為 27 人,且各有無效樣本的特殊生 3 與 1 人。綜合上述,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班級狀況與所具有的平均音樂能力水準是趨於一致的。

此外,為求實驗研究之嚴謹考量,將以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之「音樂理論測驗」的 前測成績作為共變項,以「音樂理論測驗」的後測成績為依變數,進行共變數分析,以 排除兩組學生程度不齊的狀況。

第三節 研究流程

壹、準備階段

一、發現問題而後產生研究主題

研究者在目前任教班級發現,一班學生中,往往有半數的學生,無法自行迅速理解 樂譜上記載的音高、節奏、拍號、調號等最基本的音樂理論;也就是說,學生並沒有能 力將樂譜上的基本概念,自行轉化為樂曲學習初期的演唱或演奏。因此,導致學生在校 內的音樂課程與音樂社團的學習,進度非常緩慢,無法有效學習;再加上國中時期學生 大多數有身心變化快速、情緒起伏大、自尊心強、缺乏耐心、挫折容忍度低、重視同儕

的肯定與看法等的特質;因此,研究者認為可嘗試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群體合 作的結構下,與同儕有較多的相處機會,一起學音樂,一起成長,完成共同學習目標,

發展利己利人的團體互助關係;於是,產生了「運用合作學習法於國中音樂理論之學習 成效研究」的主題,試圖探究合作學習法在音樂理論教學上的學習成效。

二、擬定課程設計

本研究的教學活動設計為自編教案(如附錄七之 1 到七之 16,第 1 堂與第 18 堂為前 測與後測),主要參考桑慧芬、廖珮妤、張子華、張紀盈、黃德賢、劉素蓉於 2010 與 2011 所編製的康軒版七上、七下、八上的藝術與人文課本、黃麗卿(1998)的「創意的音樂 律動遊戲」、Storms(1995/1998)的「兒童音樂遊戲 101」、鄭方靖(1997)的「樂理要素教 學策略及活動實例」、李重光(2005、2008)的「五線譜讀法基礎教程」、「簡譜讀法基礎 教程」、以及「音樂理論基礎」、邱垂堂(1997)的「樂理複習測驗」、陳茂宣(1983)的「樂 理練習篇」等,所設計而成。

三、進行試探性教學

研究者在一百學年度第一學期以八年級非實驗組或控制組的兩班學生,運用相關的 音樂理論課程內容進行兩堂課的試探性教學,探究課程設計的教學流程、教學方法、與 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並且將學生的反應與表現,作為教學修正的依據。

在試探性教學中,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於音樂理論方面的學習,在五線譜與簡譜的音 高、節奏的讀譜部分,基本音樂能力明顯不足,以致影響學習的進展與成果。

在學習態度部分,學生對於傳統師生互動上課模式所進行的音樂理論教學內容,較 缺乏學習動機與興趣;但當老師運用合作學習上課模式進行該音樂理論的教學活動時,

學生則隨之有所轉變,學習態度顯得較主動活潑。

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時,當學生使用「自製的節奏樂器」或「身體天然樂器」

進行音樂節奏部分的演練時,學生的表現依各組特質而有不同。雖然已經採用異質性的 原則進行 S 形分組,但由於研究者對各個學生的人格特質了解仍然不足,因此造成某組 因為內向性格的學生較多,演練過程中組員的主動參與顯得不夠;但在研究者進行各組 組員調整之後,此狀況已獲得初步的改善。

此外,少部分組員因個人特質影響,以致學習態度散漫,產生裝笨效應,常常不經 認真思考,隨便的作敲擊;研究者的處置是安排與該學生交情不錯且音樂表現良好的學 生與其同組學習,藉由同儕的影響改變其學習態度;同時,加強巡視各組,適時介入組 內的討論或練習;因此,在第二堂試探性教學中,此狀況也已獲得初步的改善。

由以上兩堂課的試探性教學中,研究者發現,未來在進行研究實驗時,應多與導師 以及主科任課教師討論個別特殊學生的學習狀況,多作課堂的觀察紀錄,多方了解學生 的個人特質,作為異質分組時的參考依據;同時,加強合作學習教案的設計,使組員間 的積極相互依賴能夠儘早產生,以便提升學習成效。

四、編寫研究工具與教案

依照本研究的設計,編寫「音樂理論測驗」的前測(A 卷)與後測(B 卷)試題、「學生 合作學習意見調查表」、「學生觀察紀錄表」、16 堂課的教學活動設計(第 1 堂與第 18 堂 為前測與後測)。而後,送請兩位音樂教授與三位資深國中音樂教師根據「音樂理論測 驗」前測與後測的內容,運用雙向細目表求取內容效度;並針對「學生合作學習意見調 查表」與教學教案提出修改意見。同時,在準實驗研究開始之前,選取非實驗組或控制 組八年級學生有效樣本 50 人,進行預試,作「音樂理論測驗」A 卷與 B 卷的難度分析;

之後,求取其複本信度以及效標關聯效度後,再作修訂。

貳、實施階段

以下將針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課程實施,進行說明:

一、進行「音樂理論測驗」前測(A 卷)

為了解學生目前的在音樂理論方面的先備能力,並作為實驗組分組的依據,實施「音 樂理論測驗」的前測。

二、實驗組進行學生的分組與各組的責任分配 (一)實驗組分組

依據「音樂理論測驗」前測(A 卷)的成績以及七年級下學期音樂總成績的平均,按 照總分數名次,以 S 型方式由第一名開始排列分組,再參考學生的個人特質,進行些微 的調整,共分五組,每組六人。分組概況如下表所示。

表 8

實驗組分組概況

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第 1 名 第 2 名 第 3 名 第 4 名 第 5 名 第 10 名 第 9 名 第 8 名 第 7 名 第 6 名 第 11 名 第 12 名 第 13 名 第 14 名 第 15 名 第 20 名 第 19 名 第 18 名 第 17 名 第 16 名 第 21 名 第 22 名 第 23 名 第 24 名 第 25 名 組員

第 30 名 第 29 名 第 28 名 第 27 名 第 26 名

(二)責任分配

本研究的實驗組各組員的責任分配,分別是主席、紀錄、發言人、紀律委員、觀察 員、組員,其任務說明如下:

1. 主席:負責主持每一次小組活動的討論與小組學習的示範與指導。

2. 紀錄:負責紙筆紀錄討論的成果,供全組練習以及小組發表時使用。

3. 發言人:負責口頭上向全班說明該組討論的結果。

4. 紀律委員:負責提醒組員該有的紀律表現,使全組能有較好的專注力。

5. 觀察員:負責以「學生觀察紀錄表」上的各要項,觀察檢視各組員的行為是否符合 合作的精神,並將其記錄下來,供老施作教學上的調整與參考。

6. 組員:由於本實驗組的特殊生有三人,因此每組中有一人是不安排任務的,該組員 若有能力可以自動協助其他人,或是快樂學習與他人和睦相處即可。

三、進行實驗教學

本研究每週上課二次,每次四十五分鐘,共九週,十八堂課,第一堂與最後一堂課 分別為前測與後測。實驗組以合作學習法當中的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以及共同 學習法(LT)為主,進行教學;而控制組則採用以教師講述為主,師生互動練習為輔的 方式作教學。以下將說明兩組課程的實施方式:

(一)座位安排部分

實驗組學生採分組就坐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座位表如下圖所示;控制組學 生則採取傳統行列座位的就坐方式授課。

圖 2 實驗組學生座位表

(二)全班授課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全班授課方面的概況如下:

1. 實驗組:教師每節課約進行 10~15 分鐘的全班授課,目的在使全體學生了解該節課 程內容,並具體說出教師所期待的理想合作行為,使各組的主席能在小組活動時 間,順利達成教師所訂定的教學目標。

2. 控制組:教師每節課對控制組學生進行 45 分鐘的全班授課,以教師講述為主,師 生互動練習為輔的方式作教學。

(三)小組活動與小組表演(或競爭搶答)

實驗組學生在教師結束全班授課,說明學習內容與小組活動規則之後,馬上進入各 組活動,而後作小組表演或小組競爭搶答,每節課約需 25 分鐘進行此部分的活動。各 組要運用所自行攜帶的自製節奏樂器、直笛以及各組的小白板,進行小組討論與練習;

而各組的主席、紀錄、發言人、紀律委員、觀察員要各司其職,共同發揮合作精神達成 小組的任務。同時,教師要巡視,並且指導學生表現適當的合作技巧,以諮詢的方式介 入,提供各組學生適當的協助。

(四)平時測驗

本研究進行的十八堂課當中,每隔五堂課,在課程中分別會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 生,進行一次小型的平時測驗,每次約需 10 分鐘,共計三次。針對實驗組學生的平時 測驗成績,運用「音樂理論測驗」前測成績以及七年級下學期音樂總成績的平均為基本 分數,計算個人與小組的進步分數。

(五)個人表揚與小組表揚

本研究中對於控制組上課與平時測驗成績表現優良者,給予個人表揚。而對於實驗

組學生中表現優良者,給予個人以及全組的表揚。

四、後測

為了解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音樂理論方面的學習成效,於第十八堂課實施「基礎 音樂理論測驗」的後測。

五、學生合作學習意見調查

為了解實驗組學生對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感受與接受度,於「音樂理論測驗」後 測結束後,請實驗組學生填寫「學生合作學習意見調查表」,分別以四點量表與問答題,

對學生進行意見調查。

參、撰寫論文

一、分別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在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之下,其

「音樂理論測驗」的後測成績與其前測成績的差異,是否達顯著水準。

「音樂理論測驗」的後測成績與其前測成績的差異,是否達顯著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