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相關論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相關論述

茲就校園閒置空間的意義、成因以及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規劃原則、流程 與相關研究成果發現分述如下:

壹、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意義

地方政府面臨校園閒置空間的產生,首要之務乃事先掌握校園閒置空間的數 量,惟在調查的同時卻發現了一個待釐清的問題,即學校閒置空間之標準定義在 我國仍不明確。準此,實需訂定科學性的標準來針對校園閒置空間來加以辨別與 歸類,並根據學習以及教職員的使用情形,設定適當的學習空間數量,以規劃設 計出符合教育本質與學生需求的學習空間,方能提高學校閒置空間之使用效能

(黃詩芳、王瑞邦,2006;update on space and utilization poli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

首先,萬新知(2005)依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意涵,以及國內教育政策之學校 社區化、社區總體營造與永續發展的理念,歸納閒置校舍再利用包含永續發展的 理念、機能的持續、經濟效益、史實性保存、社區總體營造等五點意義。意指閒 置校舍具有再利用之良好機能,其包含教室硬體空間、遊樂與活動設施、公園化 的校園等,而透過跳脫古董式且兼顧校內史實性與現代性機能的再利用方式,旨 在強化或變更校園空間原有機能、發揮經濟效益、達到資源永續利用、並將學校 納入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計畫,提供社區一個環境再生的生機。

李金娥(2006)主張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是避免空間的重覆投資而造成資 源的浪費,並減少校園中被遺棄的空間,賦予空間新的生命意義,並創造其他使 用功能,以避免其成為校園中可有可無的死角。

陳桂蘭(2007)針對校園閒置空間所做之操作型定義為,現今學校中,舉凡 因學生人數減少而多出來的空餘教室、教師人數減少所形成之人力不足、利用效 能低,亦或是因校舍老舊、漏水而無法使用,所造成的閒置教室或空間。

12

花蓮縣政府教育局(2008)將校園閒置空間定義為:是因減班或廢併校或其 他因素所產生,目前無被運用於教學用途之校舍。

湯志民(2008)在〈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一文中,界定校園閒置空 間係指校地、校舍(包含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舊建築和新建築)、庭園、

運動場地和附屬設施,因規劃設計不當、使用人數減少、管理使用不當、建築法 令限制、維護經費不足、年久失修等因素,致使校園中有全部或局部的空間與設 施形成多餘、使用效能不彰或長期未能運用之狀況。而所謂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 則可描述為,是對校園閒置空間增加或改變其原有空間與設施的用途,或重新組 構使其原有功能得以延續,並在機能與建物之間適當調適的歷程。

陳蕙茹(2008)則認為校園閒置空間係指因少子女化、班級數減少、裁併校 後,所帶來的閒置教室或廢棄校舍,形成校園中被閒置而未能被使用的空間。然 而,其更廣泛的定義係因學生人數較少或校地較大,而產生久而未使用的空間,

甚而無力維護而產生無法有效利用之閒置空間。

綜合以上觀點以及前述閒置空間與再利用之意涵可知,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 係指校園中使用效能不彰、喪失使用機能或久而未使用之多餘廢棄空間,而造成 學校生活管理的死角、管理維護漏洞與環境清潔等問題,但透過增加、改變或重 新組構其原有空間與設施的用途,賦予具結構安全性之校園閒置空間再生的力 量,將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與學習經驗,並融合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而此定義 包含下列幾個要點:

1.以校園閒置空間的特性而言,係指校園中使用不彰、喪失使用機能或久而 未使用之多餘廢棄空間。其範疇包含老舊建築、廢棄學校的整體或局部校舍、空 出的閒置教室、閒置庭園、閒置運動場地、遊樂與活動設施等。

2.針對校園閒置空間的影響來看,其可能造成學校生活管理的死角、管理維 護漏洞與環境清潔等問題。

3.從校園閒置空間的機能結構來談,其必須在結構上是安全無虞的,方能再 利用為具有經濟效益之空間。

4.以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目的來說,透過增加、改變或重新組構其原有空 間與設施的用途,賦予校園閒置空間新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創造多樣化、複合性 之使用功能,將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進而融合社區總 體營造,以提供社區一個環境再生的生機。

最後,雖然學校閒置空間之原有機能降低,但在思考其再利用的方式時,除 了應考量閒置空間再利用之一般性原則外,仍應從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尋求符合 教育本質之再利用途徑,創造校園閒置空間發展的第二春,並重新發揮其教育功 能(張嘉原,2006)。

13

貳、校園閒置空間之成因

萬新知(2005)在〈閒置校舍再利用之研究〉中指稱,都市或鄉鎮的學校均 可能因減班產生閒置教室,而遭裁撤的學校大多集中於人口稀少的偏遠地區之小 型學校,在學習成效與教育投資成本的考量下,將許多小型學校的學生轉至他 校,使這些學校不再使用於學齡人口的教育服務,因而形成閒置校舍,其進而認 為有四點形成閒置校舍的原因,包含:(1)少子女化現象;(2)人口往都會區流 動;(3)學校規模過小之併校;(4)災後閒置。而張嘉原(2006)承續上述觀點,

另又提出(5)學校建築法規之改變以及(6)科技融入教學之需求兩個產生校園 閒置空間的原因。前者強調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建築工學的技術與方法將日 益進步,未來學校建築物使用之相關標準與要求將亦趨嚴格;後者則係因教學方 法因應多元、另類教育的改革,而新式新學法將需要大量的科技或媒體之配合,

未來學校建築勢必有所更新,因此校園內將會增加許多因舊型建築不服使用需求 而產生的閒置空間。

陳桂蘭(2007)則提出閒置教室或空間的產生,是因學生人數減少、教師人 數減少所形成之人力不足、利用效能低,亦或是因校舍老舊、漏水而無法使用。

陳蕙如(2008)認為學校是教育的常設機構,由於少子女化、人口往都會區 流動、災後閒置等原因而遭到閒置。此外,其強調閒置校舍並非因建物的老舊或 機能的不合宜而遭到閒置,主要原因是臺灣人口生育率降低,社會結構出現少子 女化的型態,影響就學人口及班級數的減少,致使學校面臨了裁併或廢校的危 機,閒置校舍或閒置教室因而產生。

湯志民(2008)則主張校園閒置空間之產生乃導因於使用人數減少、規劃設 計不當、管理使用不當、建築法令限制、維護經費不足、年久失修等,並可進一 步歸納為人、理念、經費等三項因素。

綜上所述,研究者將以湯志民的觀點為主軸,並輔以其他多位學者的想法,

將形成校園閒置空間之成因統整歸納為人、事件、經費、理念等四項因素,其中 人的因素包含少子女化問題、人口往都會區流動和教師人力不足;事件的因素則 有災後閒置、學校規模過小之裁併校及教育改革;有關經費的因素包括經費不足 與年久失修;最後,理念的因素則分為規劃設計不當、管理使用不當、建築法令 限制等,現就各點分述如下:

一、人的因素

(一)少子女化問題

學校是教育的常設機構,從上述觀點可知,校園閒置空間的產生並非因建築 物的老舊不堪或機能的不適用而遭到閒置,其主要原因為就學人口數的減少,而 學校場域之主要使用者為學生,學校設備是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而建置,因此

14

少子女化問題導致學校使用人數大幅減少及使用效能降低,閒置教室或校舍就此 產生。

(二)人口往都會區流動

由於偏遠地區或鄉鎮受到都市化的影響及其生活條件不佳,致使勞動人力不 斷流失,且年輕人口多往都會地區就學與就業。此外,位於中心地區之學校,可 能因周邊新市鎮的出現,使人口移轉至新市鎮,導致學生數銳減而產生閒置校舍 或教室。

(三)教師人力不足

倘若學校規模過小、學生人數少、少數的教師員額需擔負龐大的行政工作與 教學,使教師難以分身乏術管理其他無人使用的校園閒置空間,形成校舍在低度 使用的狀態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學校場域、設施、建物面臨無人使用和管理的 情況下而遭到閒置。

二、事件的因素

(一)災後閒置

因九二一大地震之猛烈衝擊而震毀了許多校舍,為保障學生學習權益,須盡 快安排受災學生遷往他處就學,因而原有校舍在尚有可修建使用的情形下被閒 置。

(二)學校規模過小之裁併校

由於規模過小的學校不利於學生的學習以及人際互動發展,且教育資源的挹 注因使用人數過少而使學校機能降低,導致教育成本日漸增加,反而稀釋地方教 育經費。因此,近年來透過裁併校進行教學資源整合之案例不斷增加,且地方政 府未進一步推動學校閒置空間之相關活化措施,故閒置校舍的數量日益攀升(萬 新知,2005)。

(三)教育改革

近來學校教學方法為因應多元、創新之教育改革思潮,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 講述式教學,而新式新學法將需要大量的科技或媒體之配合,方能符合未來教育 的新需求,因此校園內將增加許多因舊型建築不符使用需求而產生的閒置空間。

近來學校教學方法為因應多元、創新之教育改革思潮,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 講述式教學,而新式新學法將需要大量的科技或媒體之配合,方能符合未來教育 的新需求,因此校園內將增加許多因舊型建築不符使用需求而產生的閒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