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教育之學習環境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高齡者教育之學習環境

本研究之關注焦點在於如何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高齡者教育之學習環 境,因此學校建築與校園設施之整修、規劃、設計宜考量高齡者之生理特性打造 無障礙的學習環境,以下就高齡者教育的重要性及高齡者生理機能層面探討高齡 者對學習活動環境之特殊需求,並蒐集、整理諸多有關高齡者安養機構及居家生 活空間之相關文獻,據以做為規劃、設計高齡者無障礙學習環境之參考:

壹、高齡者的教育需求與高齡者教育之重要性

高齡者教育實施的前提係基於高齡者的教育需求以及高齡者教育之需要 性,因此各國對於高齡者教育方案與政策的實施莫不竟其功。而教育需求是高齡 者所表現的一種欲求或偏好,從而彰顯高齡者教育對於高齡者本身、家庭、社區 及社會的重要性,因此高齡者教育有其存在與實施的必要性。以下先就高齡者的 教育需求理論加以說明,再進而闡述高齡者教育實施之重要性為何:

就高齡者的教育需求而言,Merriam & Lumsden 在1985研究指出高齡者的學 習需求是相當多樣的,應包含以下五大類:(1)基本需求;(2)現實需求;(3)

感覺需求;(4)教育需求;(5)象徵需求。Hori & Fujiwara(2003)曾針對日 本364名且年滿60歲以上行動不便的高齡者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將高齡者 的學習需求分為:(1)外在需求;(2)內在需求;(3)工具性需求;(4)表 達與溝通需求四方面。由此觀之,有關探討高齡者教育需求的理論因各學派的立 場和觀念上的差異,致使此理論之多元化與複雜化,蔡培村(1995)認為一般大 致有平衡模式、發展模式、層級模式三者為代表,茲論述如下:

一、平衡模式

係以生物學與行為主義觀點做為高齡者學習與教育需求的研究途徑,主張平 衡模式學者乃以匱乏→需求→緊張→驅力→行動→滿足的過程來解釋高齡者的 學習歷程。其基本理念為個體在常態的情況之下會保持其組織系統的統合與完 整,但若其平衡因個體的生理或心理發生匱乏、或因環境變遷產生緊張狀況時,

個體為求生存與適應,即會產生同化或調適個體行為的驅力或動機,因此,當高 齡者在遭遇環境變遷獲無法解決周遭的生活問題時,就會產生學習的動機。而此 模式顯然將個體視為被動者,永遠受驅力的驅使,缺乏主動追求的力量,因而受 到人文學者的激烈批評。其主張高齡者之所以學習乃是被動式的,且受驅力而影 響。

30

圖 2-1 高齡者教育需求的平衡模式

資料來源:出自蔡培村(1995:204)。

二、發展模式

以人文主義與自我心理學的觀點,做為瞭解高齡者學習和教育需求的研究途 徑,其理念強調個體有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的內發性動機,故個體的 行動並非被動式反應,而是自主的、有目標、有方向的行動。因此,不斷促進高 齡者的發展與成長,不僅在消極方面可防止高齡者的衰退與老化,在積極可開發 社會的人力資源,促動高齡者的生涯發展。

三、層級模式

Maslow 對於人類需求的看法採取層級而上的模式來解釋人類動機行為的產 生,其包含生理、安全、愛與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五個層級。基於此,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對於瞭解高齡者學習動機提供了適當的規劃架構,教育者可依據高 齡者的需求層次來規劃相關的活動設計與教學。

而後,邱天助(1993)認為McClusky所界定的五類高齡者教育需求頗符合 Maslow和Buhler的發展理論。早在1974年教育老人學之父McClusky於白宮老年 會議中發表的"Background and Issues on Education"中,認為教育應當是協助高齡 者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主要途徑,因此其主張為高齡者所提供的教育活動,應當 要能滿足高齡者的學習需求,包含應付的需求、表現的需求、貢獻的需求、影響 的需求、超越的需求等五類。首先,應付的需求(Coping Needs)係指生存、適 應或求生的需求,為了要在複雜的社會中求生存,必須學會適當的謀生能力和技 巧,以便適應環境;其次,表現的需求(Expressive Needs)是一種為活動而活 動、為參與而參與的需求,並從活動和參與中獲得成就與回饋;第三、貢獻的需 求(Contributive Needs)則是一種利他、利社會、利人群的服務動機,透過社會 服務、宗教的奉獻及其他福利機構之服務等,而可提高個人的地位,增進自我的 價值和尊嚴;第四、影響的需求(Influence Needs)意指高齡者仍具有意願涉入 公民和社會事務,藉由政治活動、社區團體、服務組織,以及半官方之機構的參 與來滿足其影響他人與社會需求;第五,超越的需求(Transcendence Needs)係 指希望更深入的了解生命的意義,以超越生理的限制,且高齡者超越的需求格外 強烈,因為人們在面臨死亡關口時,加上友誼與社交活動的減少,將引發高齡者

即匱乏→需求→緊張→驅力→行動→滿足

高齡者 環境變遷

遭遇問題

焦慮 緊張 匱乏

學習需求

教育需求 學習行為

31

更趨內省式的思考。

綜上理論所述,皆支持在人類老化的過程中,高齡者所需要的不僅是消極的 安老、養老,或是社會福利服務的老人照護,而是使其能在這科技一日千里瞬息 萬變的洪流中肆應時代挑戰。而教育是所有年齡層的基本權利,它是使高齡者享 受完美與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之一,亦是促進高齡者發揮潛能與超越限制之主要 途徑(吳老德,2003)。再者,由於全球人口結構漸趨老年化,宣示了高齡化社 會的來臨,其特徵即在於高齡人口的增加,而眾多的高齡者須透過教育提供其生 活必要的知能、培訓其再就業所需的技能,或充實其承擔志工角色的能力。

因此,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更加凸顯高齡者有學習的需要性及重要性,而高 齡者教育的辦理,更是迎接高齡化社會之重要策略,現就以下幾點說明高齡者教 育在高齡化社會的重要性(吳老德,2003;教育部,1994;黃富順,2004):

一、提供高齡者生活必須的知能

人口的老化帶給社會的衝擊是整體的,身為高齡者本身為因應社會的變遷,

就必須透過教育與學習的管道做好身心保健,並瞭解如何與中年子女相處、如何 適切扮演祖父母的角色、如何結交老友、如何參與社會活動等,才能在高齡社會 中生存及適應良好。換言之,繼續教育有助於高齡者因應衛生保健、人際互動、

心靈昇華及發展危機等生活壓力。

二、開發高齡人力資源以滿足高齡者退而不休的期待

從相關報導與研究顯示,有很多高齡退休人士很樂於退而不休,其主要理由 包括經濟需求、自我實現、生活規律、人際接觸、心理補償、延緩老化、維護自 尊、精神寄託,甚或個人貢獻、服務社會、善盡人倫等觀念和事實的要求等。然 而,因科技的昌明、高度的資訊化、自動化及新知識的不斷增進累積,使得傳統 的工作環境受到極大的衝擊與震撼。因此,倘若高齡者欲於勞動市場再就業,追 求新知乃是已退休高齡者所必須具備的重要關鍵因素,且許多退休的高齡者仍有 心向學,其學習能力亦沒有太大的困難,故如何協助其有系統、有規劃的學習新 技能與新知識,勢必得透過高齡者教育來達成。換言之,高齡者教育的重要性在 於滿足高齡者退而不休的意願和需求,協助其再次在職場上發揮影響力,且開發 高齡人力資源亦是未來勞動力市場的趨勢。

三、培養高齡者具有志工服務的態度與素養

就先進國家而言,許多高齡者均加入志工的行列,充分發揮其餘熱來展現社 會的光明面。然而,高齡者要成為一個稱職、有效率的志工,亦需要參與學習活 動,學習從事志工所需要的基礎及專業知能,對志工角色有正確的認識,培養積 極正面的服務態度,簡言之,具備扮演志工角色所需要的知能與服務態度,也需 經由高齡者教育方能獲得。基於此,如能透過高齡者教育的實施引導高齡人力從

32

事社會服務,不僅對於其身心的健康、生活的充實及生命意義感的提升有直接的 效益,更對社會整體的運作及永續的發展貢獻有加。

四、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

社會的繁榮與進步,不但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準,亦使新生的一代有更充足 的教育與學習的機會,但反觀上一代的人們,由於時代背景的關係,其經常為了 養家活口而被迫出外營生或幫助家庭負擔家計,因而喪失受教育的機會。而今這 些老人已失去了其最寶貴及最適宜的教育時機,惟高齡者希望能接受教育的夢想 卻始終存在,而政府亦積極建立了高齡者的教育課程與施教機構,強調國家社會 肯定高齡者教育與青少年教育同等重要,故基於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促使我們 開始重視高齡者受教育的必要性。

五、啟迪高齡者體驗生命的意義以達成自我實現

當高齡者完成了生命期中的工作和家庭責任後,其在高齡教育中的重要發展 任務即是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個人達到統整、圓滿與睿智的境界。此外,

Maslow 亦曾提出每個人均具備某種潛能,而潛能的實現有助於個人獲致高峰經 驗以達到自我實現,而教育的提供有益於高齡者開展潛能,並重新檢視與體悟其 生命經驗的意義,從而尋求新的角色定位,以完成其發展任務達到完美無缺的理

Maslow 亦曾提出每個人均具備某種潛能,而潛能的實現有助於個人獲致高峰經 驗以達到自我實現,而教育的提供有益於高齡者開展潛能,並重新檢視與體悟其 生命經驗的意義,從而尋求新的角色定位,以完成其發展任務達到完美無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