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年來,我國少子女化現象日趨明顯,吳清山與林天佑(2005)曾定義人口 少子女化係指每名婦女平均生育率低於2 人以下,孩子生育率越來越少的一種現 象。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a)所完成的中華民國 101 年至 149 年人 口推計可知,幼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12 年 14.6%,於 2060 年再降為 9.8%。

而出生人口數的逐年降低主要是導因於我國婦女生育率的下降,我國從1984 年 起,總生育率下跌到不及 2.1 人的替代水準,2006 年總生育率更進一步下跌到 1.12 人的新低點,使我國成為超低生育率的國家之一,顯見我國自 1984 年起已 邁入少子女化的時代。此外,由於人口少子女化的趨勢將直接影響就學人口數的 減少,從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a)的中華民國 101 年至 149 年人口推計 之中推計可知,20 年後 6 至 21 歲學齡人口將面臨減少 23.3 萬人或 6.9%,占總 人口比率降為13.3%。

綜述之,由於近年來出生率的減少、學生來源逐年遞減,及過去為落實一村 一校而產生國內教育市場的快速擴充,已導致教育市場的供需出現明顯失衡的現 象。就學人數過少、學校規模過小之偏遠學校面臨被裁併校而產生閒置校舍的危 機,都會地區學校亦有閒置教室數量攀升的現象,其造成教育當局和各級學校在 環境清潔及生活管理維護上的問題,倘若學校建築設施之使用效能不佳,表示教 育成本的付出勢必提高。因此,究竟這些校園閒置空間應予拆除、改建、廢置,

或另做他用以維持學校建築設施之使用機能,便是一項值得探究的問題。而如何 透過校園閒置空間的活化再利用,使每個教育空間發揮最大的效益及其價值,賦 予校園中每一個角落嶄新的生命,其間的妥善規劃將是未來的首要之務,此為研 究動機之一。

人口結構的改變除了反應少子女化現象外,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因國民壽命延 長與出生率降低而顯著增加,在1993 年 65 歲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已達到高 齡化社會7%的指標,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a)推計,預估 2018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 14%的高齡社會,至 2025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20%而達到超高齡社會。由於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促使眾人開始關注因高齡者人 口增加而產生的老人福利、延緩退休、扶養比漸增、現行教育機構不足等議題,

進而體認到高齡者再教育的重要性,促使眾人對於高齡者教育之需求日趨殷切。

然而,我國在高齡者教育機構及公共設施的數量上未能及時趕上高齡者人口增長 的速度,故如何活化校園閒置空間,強化其使用機能而再利用為高齡者學習環 境,以節省政府的公共經費支出,並增進高齡者在地學習機會、促進其健康老化,

2

進而達到普及社會教育的理想,是本研究動機之二。

綜上所述,我國人口結構已朝向高齡少子女化的趨勢,而根據厚生勞動省的 統計指出,日本近年來因晚婚、晚產和離婚的增加,使女性生育率下跌加速,且 平均每 3 名勞動人口即可支持 1 名高齡者退休後的年金生活,在 2050 年每 1.4 名就要支持1 名,導致日本少子高齡化問題更趨嚴重(張芳明,2006)。由此可 知,我國與日本同為高齡少子女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故因應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將 成為我國與日本最為迫切的課題,面對因少子女化產生校園閒置空間的管理問 題,以及因高齡化社會所導致高齡者教育機構供不應求的危機,為有效同時解決 二者對於教育發展的衝擊與影響,除了緩和生育率下降及人口高齡化的速度外,

更應積極的提出因應之道,而此將是未來政府當局及所有教育工作者首要面對的 課題。

基於此,從擴大教育的服務對象之再利用思維重新出發,校園閒置空間可提 供高齡者做為再學習的場所,除了降低閒置校舍所增加的教育成本,亦可節省政 府在增設高齡者教育機構上之經費支出,使學校建築與校園設施能同時為學齡兒 童及高齡者服務,藉由符合教育本質之再利用思維,發揮既有校園閒置空間的再 教育功能,使閒置校舍獲得再生並持續維持新機能,同時亦促進社區空間革命,

激發社區總體營造的生機。湯志民(2008)亦曾提及基於高齡人口的快速增加,

以及終身學習理念之推展,未來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在社區終身學習中心或樂 齡學習中心的建置上會愈來愈重要。Brubaker(1998)更指出 21 世紀的學校大 多是社區學校的形式,社區學校將成為所有年齡市民的中心。黃世孟、李永展與 龐景行(2000)認為推動社會教育之困境在於提供社區活動的公共設施嚴重不 足,故在試圖建立社區與學校合作管道的過程中,除了加速校園空間開放的正當 性之外,亦應同時著重學校其他資源的釋出,且將其視為強化社區組織與動員能 力的催化劑,並落實以學校做為各年齡層民眾學習場所的終身教育理念。

簡言之,我國已邁入高齡少子女化社會,要同時解決上述提及的人口少子女 化及高齡化問題,釋出校園閒置空間做為普及高齡者教育的途徑,使學校建築與 校園設施為所有年齡層的受教者服務,打破傳統學校功能僅侷限於國民教育的實 施,乃是未來教育發展之新趨勢。然而,由於高齡者與國中、國小學生在生理上 有很大的差異,故以往專為國中小學生設計的教學設備及校園設施可能未必符合 高齡者特殊的學習需求,因此,為使國民中小學的校園閒置空間具備成為學校教 育與社會教育共同使用的功能,傳統的中小學教室佈局需要改換另種面貌。基於 此,高齡者對活動環境的特殊需求,包括對環境規劃、建築計畫與課桌椅設計的 需求均應由高齡者的生理層面來加以考量,故如何將校園閒置空間加以規劃設計 並再利用為適合高齡者再教育的場所,以增進高齡者之學習動機,且促進社會教 育的普及性,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3

由於閒置空間再利用運動在臺灣建築業與藝文界尚屬開創性的作為,且於 公共閒置空間之再利用過程中亦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而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 之興起乃承襲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思潮,以及因應少子女化所引發的教育衝擊與 學校經營問題,其亦屬於新興的學校議題與教育改革措施,故相關研究數量還 稱不上成果豐碩,僅有 5 項研究針對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進行深入的研究,包 含紀佩伶(2005)的《彰化縣國民小學空間再利用之研究》、葉鴻楨(2005)的

《被裁撤校舍地規劃為環境學習場域之可行性—以宜蘭縣清水國小為例》、陳桂 蘭(2006)的《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光小為例》、陳詩 芸(2006)的《閒置校園再利用作業模式之研究》,以及巫志城(2008)的《台 東縣閒置校園再利用之研究》等。此外,研究方向僅針對研究個案探究其再利 用之規劃原則與可行方案,以及閒置校園再利用作業模式之建立,尚無人針對 學校空間如何再利用為高齡者教育之學習環境進行相關研究,由此可知此研究 主題極具有開發與研究的價值,故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承上,雖然有關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高齡者學習場域之研究付之闕如,但 在執行層面上,行政院於2008 年 2 月 27 日公布「人口政策白皮書-針對少子女 化、高齡化及移民問題對策」,主張應透過學校與社區教育資源的整合,釋出校 園閒置空間提供高齡者學習活動所需,滿足高齡者再教育的需求,以因應高齡少 子女化社會而建構完整高齡教育系統。具體而言,當學校面臨招生不足而面臨裁 併校的危機時,藉由規劃多元的課程及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作法來向銀髮族招 生,且善加整合社區大學、在職教育及民間老人教育機構等教育資源,將成為閒 置校舍免於被裁併校的生存契機(朱楠賢,2008a)。

再者,由於我國與日本同為高齡少子女化程度較高之國家,為同時解決少子 女化與高齡化所產生的教育衝擊,我國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代表,日本則以生涯學 習、校園開放及學校設施複合化為理念,二者均具體將校園閒置校舍與教室釋 出,再利用為高齡者進行在地化學習與健康老化的場所,並使社區學校變成社區 學習中心據點。因此,研究我國樂齡學習中心之在用前評估階段之用前評估因子 為何、在規劃設計階段之規劃原則、設計要點、規劃困境、解決之道、設施複合 化類型為何,及在用後評估階段之規劃設計現況、使用滿意度、未來空間需求、

待修正改進之處及配套措施為何,旨在探究校園閒置空間之規劃設計上是否切實 符合高齡者之特殊學習需求。另外,日本有異於我國之作法,其已對閒置教室、

校舍的利用做出了法律規定,並透過學校設施複合化落實校園空間之多目標使 用,而其規劃理念與成效優劣可供我國做為參考之用,此即為研究動機之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