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與高齡者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與高齡者教育

現今人口發展趨勢面臨高齡少子女化現象,且國民中小學在空間上分佈廣 闊,在社區中具普遍性及聚合性,故研究者認為倘若政策實施與配套措施得當,

再利用校園閒置空間成為高齡者教育之學習場域將能為學校本身與社區發展帶 來莫大的效益,可同時解決閒置校園以及高齡少子女化社會所產生的學校經營問 題,亦可增進高齡者在地學習機會。

茲分別就因應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挑戰,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 高齡者學習場域之優勢及效益,及國內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高齡者教育之現 況等層面論述之:

壹、因應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挑戰 一、臺灣當前高齡少子女化之人口結構趨勢

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a)之中華民國101年至149年人口推計可 知,隨著人口數減少,未來育齡婦女人數亦將隨之減少,在育齡婦女年齡別生育 率方面,由於遲婚、不婚使得較年輕年齡組之結婚率持續下降,不但縮短女性生 育時期,也延後女性生育第一胎年齡,我國婦女主要生育年齡已於2008年由25 至29歲延後至30至34歲。觀察2011年總生育率為1.065人,2012年受龍年及2011 年百年結婚人數增加之影響,總生育率預估將增加為1.22人至1.27人之間,2013 年則復呈下降之勢,因此,即使高推計及中推計假設總生育率將反轉回升,未來 出生數仍將持續減少。

此外,由人口老化指數可知,由於這一代之出生人數減少,使下一代之育齡 婦女人數縮減,若生育行為不變,將使得再下一代之出生人數更加縮減,因此人 口老化速度將會愈來愈快。人口快速老化是世界各國人口結構變遷普遍的現象,

預告了地球人口高齡化的快速來臨,一般而言,學界通常以三個重要指標進行評 估和瞭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高齡化現象:第一,從平均餘命來窺知整體的老化程 度;第二,以老年人口的比例及其成長速度來探討老化趨勢;第三,計算老化指 數來幫助我們瞭解其老化程度(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08;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2007)。首先,以 1950 年來說,當時零歲男女平均餘命分別為 53.05 歲與 55.69 歲,1968 年女性的平均餘命突破 70 歲,男性則是在 1984 年突破 70 歲的平均餘 命,截至2006 年,男女的平均餘命分別為 74.57 歲以及 80.81 歲;其次,我國老 年人口比率因國民壽命延長與出生率降低而顯著增加,在1993 年 65 歲以上人口 佔全國總人口的 7.10%,已達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定的高齡化社會 7%的指標,截至 2007 年底,65 歲以上人口數達 234 萬 3,092 人,占總人口比率 為 10.21%。根據行政院經建會中推計,預估 2018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14%,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至 2025

49

年65 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20%,達到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行政院 內政部戶政司,2008;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a)。最後,比較世界各主 要國家的高齡社會發展進程,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從 1993 年 7.14%的高齡化社會 到2017 年 14%之高齡社會,只花了 25 年的時間,日本費時 24 年,德國費時 40 年、法國需時115 年,英國需 47 年,美國約需 73 年,瑞典約需 85 年。此數據 顯示我國老化速度遠較歐美國家為快,並與日本同為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行政 院內政部戶政司2008;朱楠賢,2008a;陳淑娟,2007)。

承上,在人口結構的組成與變動方面(圖2-2),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2a)所做的中華民國 101 年至 149 年人口推計之中推計可知,14 歲以下幼 年人口將由2012 年 341.2 萬人持續減少,至 2060 年降為 185.9 萬人;推計期間,

幼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12 年 14.6%,至 145 年降為 9.8%。此外,101 年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為 260.2 萬人,預計於 2016 年至 2020 年間,當 38 年左右出 生之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65 歲時,高齡人口每年成長率均將超過 5.0%;於 2060 年,高齡人口再增加為746.1 萬人,約為目前的 2.9 倍之多。基於此,臺灣未來 人口金字塔將由中間大、兩頭小之青壯燈籠型態,逐漸進入高齡人口之金鐘型 態,最後進入上寬下窄的倒金鐘型態(圖2-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b)。

綜述之,由於出生率的持續降低,以及高齡人口比例的相對增加,導致臺灣人口 發展趨勢形成高齡少子女化現象,對整個社會、財政、經濟、家庭、文化、商業 及消費行為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亦影響未來教育發展與學校經營的走向。

圖 2-2 臺灣地區三階段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趨勢-中推計

註:圓圈內百分比數字代表三階段年齡人口結構百分比。

資料來源:出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a:13)。

50

圖 2-3 臺灣地區未來人口金字塔-中推計

資料來源:出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b:14)。

二、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正負面影響

高齡少子女化現象可分別從少子女化以及高齡化來談。首先,人口少子女化 係指每名婦女平均生育率低於 2 人以下,孩子生育越來越少的一種現象(吳清 山、林天佑,2005)。而陳怡婷(2005)因研究需要綜合歸納臺灣人口少子女化 的主要成因為,未婚、晚婚現象普遍、育兒成本提高、養兒防老的觀念逐漸式微 且經濟景氣不穩定,致使婦女的生育意願降低,因而造成人口少子女化的現象。

由於出生率減少的趨勢,直接影響就學人口的減少,依中華民國 101 年至 149 年人口推計之中推計可知,進入國小、國中及大學之6 歲、12 歲及 18 歲人口,

未來10 年將較目前分別減少 7.2%、44.3%及 32.0%。再從學齡(6-21 歲)人口 觀之,2012 年 6 至 21 歲學齡人口為 447.3 萬人,占總人口比率為 19.2%;10 年 後,將減少 111.9 萬人或 25.0%,占總人口比率降為 14.2%,其中,以 12 至 17 歲國/高中青少年減少63.6 萬人或 34.9%最多;20 年後,學齡人口將再減少 23.3 萬人或6.9%,占總人口比率再降為 13.3%(表 2-4)。

再者,從高齡化來談,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定義,高齡人口(65 歲以上者)占總人口之 7%,謂之進入高齡化社會;

而高齡人口占總人口之14%,則是進入高齡社會。依中華民國 101 年至 149 年人 口推計之中推計可知,2060 年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將大幅增加為 2012 年之 2.9 倍,其中,又以85 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最多。推計 80 歲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比 率,將由2012 年 25.4%,大幅上升為 41.4%(表 2-5)。

51

承上,由於出生率減少的趨勢、學生來源逐年遞減,及過去十年國內教育市 場的快速擴充,已導致教育市場的供需產生明顯失衡的現象,致使人口少子女化 現象對教育發展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其正面的影響包含:(1)有助於國民教 育降低班級人數政策的達成;(2)有助於讓中小學邁向精緻化教育;(3)學生生 入大學校院機會增加,升學壓力及競爭趨於和緩。至於負面的影響則有:(1)幼 稚園、中小學及大學校院將面臨招生不足或裁併校的現象,影響學校閒置教室逐 漸增加;(2)教師缺額及工作機會減少,師資培育機會面臨發展危機;(3)大專 校院學生招收學生濫竽充數,品質將愈來愈差等。

此外,在面臨人口少子女化的趨勢下,我國亦同時面對高齡人口逐漸攀升之 高齡化社會,而日益顯見高齡者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因增進高齡者之再教育 機會將有助於其健康老化、貢獻餘力投入社會服務與社會參與工作,以再度成為 國家勞動市場的生力軍。然而,高齡化社會亦日漸凸顯我國高齡者教育機構不 足、相關法令未見完善、學習環境尚未妥善規劃、現存的高齡者教育制度、師資、

教材未能符合高齡者需求等問題。因此,未來如何透過高齡者教育政策的擬定與 實施、機構的增置、計畫的執行、法令的修訂等,讓每位高齡者享有健康安全、

活力、尊嚴和自主的生活,則是政府與社會共同關注的課題。是以,人口結構的 高齡少子女化現象,在教育發展上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引導未來學校經營的革新 走向(吳清山、林天佑,2005;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08)。

表 2-4 臺灣地區學齡人口數、占總人口比率及其增加率-中推計

註:a 年~b 年增加率=(a 年人口-b 年人口)/a 年人口×100。

資料來源:出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11)。

52

表 2-5 臺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年齡結構-中推計

資料來源:出自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12)。

三、因應高齡少子女化危機之教育發展新思維

由上述可知,因少子女化現象,導致就學人數過少、學校規模過小之學校必 須被裁撤或併校,使偏遠學校產生閒置校舍、都會學區產生閒置教室的問題,其 造成教育當局和各級學校在管理維護上的問題,不僅是環境清潔的問題,亦可能 成為生活管理的死角,再者,若學校建築設施之使用效能不佳,即表示教育成本 的付出勢必提高。另外,因高齡化現象,促使眾人開始關注因高齡者人口增加而 產生的老人福利、延緩退休、扶養比漸增、現行教育機構不足等議題,進而體認 到高齡者再教育的重要性,促使眾人對於高齡者教育之需求日趨殷切,然而,我 國在高齡者教育機構及公共設施的數量上未能及時趕上高齡者人口增長的速 度,且政府財政因近年來景氣低迷而有捉襟見肘的困境,因此,增置大量高齡者 教育機構以因應高齡化社會之經費補助與理想勢將難以實現。

然而,結合因少子女化所產生的校園閒置空間的管理問題,以及因高齡化所 導致高齡者教育機構不足之困境來重新思考。雖然學校閒置空間之原有機能降 低,但在思考其再利用的方式時,仍可從再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尋求符合教育本 質之再利用途徑,創造校園閒置空間發展的第二春,並重新發揮其教育功能。黃 世孟(2000b)主張國民小學學校建築是為達成 6-12 歲學童義務教育的場所,但

然而,結合因少子女化所產生的校園閒置空間的管理問題,以及因高齡化所 導致高齡者教育機構不足之困境來重新思考。雖然學校閒置空間之原有機能降 低,但在思考其再利用的方式時,仍可從再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尋求符合教育本 質之再利用途徑,創造校園閒置空間發展的第二春,並重新發揮其教育功能。黃 世孟(2000b)主張國民小學學校建築是為達成 6-12 歲學童義務教育的場所,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