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變革領導行為意向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 校長變革領導行為意向

第一節 校長變革領導行為意向的理論基礎

在行為科學的探討中,人類行為的發生可以發現有其內外在的促成因 素。從行為觀點來看,一個人想從事一項行為之前會先有意向,然後才能 引發其行為,但此意向形成的因素相當複雜,除了考慮個人之動機外,尚 須考慮外在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面對強調改革的年代,教育人員在處 理日益複雜的教育問題時,應有多元有效的思考模式。以校長而言,在學 校經營上,不只是有義務被動的處理外部強加的現有變革議題,更有責任 積極的尋找其他成員尚未注意到的,可以提升學校組織效能的策略方法。

以下就行為理論中的理性行動理論及計劃行為理論,作出探討,以作為本 研究的理論基礎。

壹、理性行動理論

為檢測個體的意向和行為,Fishbein 和 Ajzen(1980)提出理性行動 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以此來預測行為;主張行為意向

(behavioral intention)比信念(beliefs)、態度(attitude)及情感(affection)

等因素更接近行為(behavior);行為的執行決定於行為的意向,瞭解個 人的行為意向,可以預測其是否進行某種行為;並指出行為的前因為行 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又受到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及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兩者之影響,而其它影響行為的因素:人 格特質、對事物的信念及對事物的態度,都是由於行為的態度或主觀規 範所影響而來,如圖 3-1-1。

對行為的態度 (AT)

圖 3-1-1 理性行動理論

資料來源: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P.185)by Ajzen , I.1991.

以下從理性行動理論之行為態度及主觀規範作出說明:

一、行為態度

Day(1970)認為態度可分為認知、情感和意圖;而 Walter(1978)

指出態度是由學習而成,會受到性別、年齡、社會階層及經濟因素之影 響;Fishbein 與 Ajzen(1980)則認為態度是個人對人、事、物或行為所 抱持的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包括好惡、好壞、利弊等感覺,提出行為態 度的前因變數是行為信念與信念評估強度的概念。個人認為從事某特定 行為將會產生正面與負面行為的信念,而這些信念會有不同的權重,其 相乘積的總和可預測個人對特定行為的態度。換言之,即是個人對於從 事某項行為所可能導致的結果及其評價好壞的判斷,態度可由行為信念 與結果評價兩個層面加以解釋,即態度是行為信念與評價的函數,可表 示如下:

AT=ΣBi×Ei

其中:AT:個人對採行該行為的態度

Bi:個人對進行該行為之後所導致第 i 項結果的信念 行為

(B)

行為意向 (BI)

主觀規範 (SN)

Ei:個人對第 i 項結果的評價 i:為多個衡量題項

舉例而言,校長相信進行學校變革可以提升學校效能,且提高學校效能 對他來說具有很高評價,則表示校長對變革存著正面的態度。Ajzen

(1991)指出,若態度與行為愈具體、越特定,則兩者之間相關程度越 明顯。李志宏(1999)則認為欲衡量行為意向,需針對某一特定行為,

則其行為意向才可預測行為。

二、主觀規範

Fishbein 與 Ajzen(1980)提出主觀規範是社會對於個人是否從事特 定行為所給予的壓力,亦即個人執行某一特定行為時,感受到重要他人 是否贊同他的行為,或預期會受到的社會壓力。此壓力通常來自於對其 有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如父母、配偶、同儕或宗教團體。

主觀規範是由特定的重要參考對象的信念以及個人順從每一重要參 考對象的意願來決定,也就是經由規範信念和順從意願的交互作用來做 決定;規範信念是指個人對於重要參考對象認為其應否進行某項行為的 主觀看法,順從意願則是指個人依從這些參考對象的意願;主觀規範是 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與順從意願(motivation to comply)的函數,

其關係如下:

SN=ΣNBj×MCj

SN(Subject Norm):主觀規範

NBj:規範信念:為個人覺得第 j 個參考對象認為他是否應該採取某項特 定行為的信念。

MCj:依從動機;個人依從第 j 個參考對象的動機。

舉例而言:某校長相信學校老師期望他進行變革行為,且他願意依從老 師的意見,則對校長之變革行為將能有強烈而正面的影響力。

理性行動理論假設行為是可以由個人之意志所完全控制,並認為個

人採某一特定行為最直接的決定因素是行為意向,而所有其他可能影響 此行為的因素,都是經由此行為意向間接影響此行為的表現,同時此行 為意向會隨時間的經過而發生變化;而且行為意向也有其本身的決定因 素,分別是對此行為的態度與主觀規範;此理論曾應用於健康、社會與 學習行為上(Sheppard,Hartwick&Warshaw,1988)。但實際上,個人的行 為並非可以由個人意志所能完全控制,有許多行為仍就會受到非意志因 素(Nonvolitional Factors)的影響;因此後來之研究者引進若干重要的新 變項,如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De Vries,Dijkstra&Kuhlman,1988)、危 險認知(Perceived risk)(Stasson&Fishbein,1990)等變項;而 Ajzen(1985)

則提出知覺行為控制信念(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與理性行動理論結 合衍生成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貳、計畫行為理論

Ajzen(1985)認為在理性行動理論中假設個體是理性的,其行為是受個 人意志(volitional)的控制,但仍一直有人批評它並不是對所有行為都能有 足夠的解釋能力(Randall &Gibson, 1990),因為理性行動理論假設個人對 於是否採行某一行為是完全出自於意志控制(Total Volitional Control);但是 Sheppard, Hartwick 和 Warshaw(1988)等人認為,此一假設可能產生的問題 有兩方面:1.僅由個人的意向來預測行為的發生,可能會因此忽略其他重 要因素的影響;2.理性行動理論未考慮個人無法自主決定的行為意向,或 是無法充份依據意向來執行特定行為的情況。

為了進一步預測行為的能力,Ajzen 和 Fishbein(1985)以理性行動理 論為架構加以修正,提出計畫行為理論。除了原有影響行為意向的「對行 為的態度」和「主觀規範」兩種構面之外,另加入了另一項構面為「知覺 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其理論模式可以圖 3-1-2 表示。

圖 3-1-2 計畫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The scope of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p.50),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by Ajzen, I., & Manstead, A. S. R., 2007.

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的影響包括兩種方式:

1.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具有動機上的意義:如果個人認為自己缺乏資 源及機會去完成某一行為,則他就不可能形成強烈的行為意向,即使自 己對該行為抱持正向的態度,且認為重要的參考對象對其該行為的發生 也持贊成的意見時亦然;在此一狀況下,知覺行為控制對於行為的影響 是透過「行為意向」來作媒介的。

2.知覺行為控制也能直接影響行為,但此種情形有兩個前提:(1)所要預 測的行為完全不在意志的控制之下;(2)知覺行為控制反映出某種程度的 實際控制(actual control),此時知覺行為控制並不需要透過行為意向,就 能對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Ajzen & Manstead, 2007)。

「知覺行為控制」是個人認知到採取某一行為容易或困難的程度,有 三個決定因素:即能力、資源及機會;包含了兩個構面,即「控制信念」

(Control Beliefs)及「知覺的實行程度」(Perceived Facilitation)。控制信 念是指決策者對於執行特定行動之必要資源、機會或阻礙多寡之認知;知 覺的實行程度,則是指個人對於實行特定行動所需的資源,對於達成特定

對行為之態度

(AT)

主觀規範

(SN)

知覺行為控制

(PBC)

行為意向

(BI) 行為(B)

行為信念和 結果的評價

規範信念和 依從動機

控制信念和 便利性知覺

目的影響程度的主觀評估。Ajzen(1989)指出個人認為自己具有執行行為 的能力,或擁有執行行為相關的資源或機會越多時,則他對執行該項行為 的控制認知會越強。當人們認為缺乏能力、資源或機會去執行一個行為,

或過去的類似經驗讓他感到執行該行為是困難時,他們就不太可能有很強 烈的意向去執行此項行為,行為的執行不只決定於一個人的動機,也包括 部份的非動機因素:如時間、技能、個人知識的配合、可用資源等。知覺 行為控制的衡量,由「控制信念」及「便利性知覺」的乘積和所構成,其 函數如下:

PBC = ΣCB k × PFk

CBk(控制信念): 個人覺得其擁有第 k 個因素多寡的信念

PFk (便利性知覺):個人覺得第 k 個因素對其採取行為的便利性 例如,當校長認為學校進行課程改革對學生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CBk

高),而學校成員、家長或上級單位可以提供各方面的協助(PFk高),則他 的知覺行為控制就會變強,他進行課程改革的意向也會變強。

理性行動理論所提到對行為的態度是屬於行為信念,主觀規範是屬於 規範性信念,而知覺行為控制是屬於控制信念。除了理性行動理論敘述的 兩種構面所無法涵蓋的範圍外,其餘無法解釋的因子皆歸於知覺行為控制 因素;此三項信念因素對於個人行為意向之解釋深具意義。

Ajzen 的計劃行為理論在國內外廣泛的為很多研究者所應用,作為探 討個人採取某一特定行為的主要理論基礎架構;如健康行為、社會行為、

學習行為、商業行為等。如表 3-1-1。

表 3-1-1 計畫行為理論於國內外應用研究

行為類別 應用層面 實際應用

1.醫療保健行為 1.疾病防治 健 康 檢 查 、 愛 滋 病 檢 查、癌症篩檢。

2.藥物成癮 戒煙、戒酒、戒毒、藥 用使用。

2.飲食行為 飲食行為 飲 用 牛 奶 、 攝 取 纖 維 素、避用咖啡因。

3.運動行為 運動行為

運動相關研究:體適能 活動、游泳、有氧活動、

慢跑、爬山、戶外冒險、

自行車、規律運動。

5.社會行為 社會與學習 投票選舉、志工服務。

6.教育行為 教育學習 教師終身學習、合作教

學、工作選擇。

7.商業行為 消費、商務行為 住宅消費、電子商務、

顧客忠誠。

8.環境保護 環保行為 資源回收、節約能源

8.環境保護 環保行為 資源回收、節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