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領導生命故事的敘說

第二章 文獻探討及相關啟示

第一節 校長領導生命故事的敘說

「校長領導的生命故事」敘說,是以「敘說分析」研究「領導的生命 故事」,是領導組織管理從「策略--結構—系統」逐漸發展為「目的—程 式—人」的「典範」轉移。「敘說分析」是研究者採用的研究取向,探討

「校長領導的生命故事」的發展歷程;而「生命故事」則是透過敘說分析,

從研究者內觀自省敘說的生活故事中,歷經「看見自己」、「發展自己」、「創 價自己」、「能量自己」的脈絡,以及「定向、啟航、搏鬥、豐收、靠岸」

的領導歷程,與組織成員「觀心、談心、知心、交心、連心、綁心(印心)」

的情感,「化識為智」的領導能力與智慧的生命歷程,省思自己是一個怎樣 的校長?為什麼要當校長?如何當校長?的主觀覺知、社會情境與影響的 關鍵因素,理解形成校長領導哲思與專業承諾的來源、演化發展,以及影 響改變的因素,說出自己對學生、教師、家長、社區、行政、教學、課程、

與情境的理念,對優質校長的評價、意義與價值的敘說。

一、敘說分析

「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的理論基礎?意涵?為什麼要使用

「敘說分析」?如何使用?「敘說分析」的範疇?所期待的實質價值為何?

研究者參酌國內外學者(Berger, A.A. 1997;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Braun, V. and Clarke, V. 2006 ;Cortazzi, M. 2001;Ekstrom, M.

2000;Hollway, W., & Jefferson, T. 2000;Johnston, B. J., & Wartel, C. C.

1998;Labov, William and Joshua Waletaky, 1967;Mishler, E.G. 1995;Murray, M. 2003;Patton, M. Q. 2002;Riessman. C. K. 1993,2002,2003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Thomas, J. 2009),說明如下;

(一)「敘說分析」的理論基礎

國外學者 Polkinghorne(1995)和 Bruner(1986)從認知的觀點認為 敘說研究的類型可區分為一是敘說的分析(analysis of narrative),是針對

「敘說」的一連串故事所作的分析,主要功能是發展出一般性的知識;其 二是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主要的功能是在回答如何或為什麼發 生的特定結果(楊宇彥,2000)。

敘說(narrative)、故事敘說(storytelling)和生命故事(life story)

的概念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近年來已逐漸成為趨勢。敘說所要呈現的並 非 客 觀 或 普 遍 的 真 理 , 而 是 要 提 供 一 種 可 以 作 為 彼 此 理 解 溝 通 的 暫 時 意 義,經由反覆且有脈絡意義的體認過程,進而尋找可能性的實踐之道(範 信賢,2002)。

研究者認為教育問題的探討或研究,不只是理解是什麼(what)?最 重要的瞭解為什麼(why)和如何(how)作為的關聯性與經驗呈現,是一 種從(be)發展為(become)的動態歷程。所以,宜採用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取向為理論基礎,以闡述研究者較為深層的生命故事意義與價值。

1、敘說分析的哲思背景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0,p2~3)認為敘說研究受到杜威觀念的影響 極深,而重視整體性與連續性;許育光(2000,頁 17~26)從自然主義的 思維出發,從脈絡和整體的「故事性理解」和相互建構的歷程中去發現隱 含意義;曾仕強、劉君政(1995,頁 1~14)認為中國哲學重視整體觀,敘 說分析是整體中息息相關的一切事象,因平衡安穩而有和諧;因平衡不安 而生衝突,形成生態體系。研究者認為,「領導的生命故事」應以「人」

為中心,有「人」才有「事」,敘說分析兼重時間性與空間性,並具備以 下之哲思背景:

(1)整體性:個體「經驗」無法脫離了社會脈絡,「經驗」的整 體性可以協助將個別因素以外的社會脈絡影響作為 思考問題的思維(曾仕強、劉君政,1995;許育光,

2000;Sarbin,1986)。

(2)連續性:個體「經驗」是連續性的,經驗可以經由衍生與累 積而發展進一步的經驗。以文化形塑的觀點,完整 的敘說觀念對知識的看法,不僅是個體「經驗」,而 是轉化知識為智慧靈動的「連續性」個體經驗建構

(許育光,2000;Sarbin,1986;曾仕強、劉君政,

1995)。

(3 ) 主 體 性 : 主 體 與 客 體 間 是 一 個 以 「 我 們 關 係 」( we - relationship)「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所共 同建構、互動的知識協商歷程(許育光,2000)。

(4) 故 事 性 : Sarbin( 1986) 指 出 敘 說 ( narrative) 就 是 故 事

(storytelling);Murray 在人格的探究中談到「有機 體 的 歷 史 即 是 有 機 體 本 身 」( 許 育 光 ,2000 , 頁 17~26)。因此,個人的「故事」就是歷史,有助於 思考與瞭解個體過去、現在與未來生命與生活發展 中的意義(meaning)。透過「故事」敘說的方式讓 人 瞭 解 某 些 問 題 上 的 癥 結 , 以 及 如 何 擬 定 行 動 計 畫 , 學 到 解 決 問 題 的 實 際 經 驗 ( 許 育 光 ,2000;

Sarbin,1986)。

(5)自然性:許育光(2000,頁 17~26)認為敘說研究具備自然 主義的思維,研究的對象為相互影響的領導者與追 隨者,領導者與追隨者的關係密不可分;研究的方 法認為互為主體、互為客體;研究的本體論認為事 實是複雜、建構的、整體的;求知者與對象的關係 交互影響而不可分離;概化的產生,必須在時間、

空間與背景均納入之下,才可能考慮概化;價值的 角色,所探究的是領導者本身與被領導者價值的連 結。

(6)圓融性:敘說分析是主角、背景與情節的動態歷程,符合中 國哲學重視「合一」、「合德」、「無礙」、「圓融」等 理念,強調本體論、心靈論、人性論、知識論、道

德論等整體思維,亦即「天人合一」、「天人合德」、

「知行合一」、「理事無礙」、「情境圓融」等命題(楊 國樞、曾仕強主編;成中英,1988,頁 1~16)。中 國人從實踐上來關心自己的生命,也以實踐的態度 來 講 求 德 性 , 以 中 國 哲 學 為 管 理 哲 學 基 礎 , 強 調

「時、中、位、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時間、空間 交互影響的動態歷程,既合乎文化傳統,又合乎領 導思想發展的趨勢。

綜合上述,敘說分析的建構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間相互影響、無法分 離,以及價值屬現的背景下,互為主觀的協商歷程所完成。這種「互為主 體的敘說」是藉由敘說自己對故事的體認、體驗故事、聽取別人對故事的 體認,重整自己對故事的體認等過程來達成。

2、敘說分析的步驟

莊明貞(2002,頁 5~6)和 Riessman(王勇志、鄧明宇,2003,頁 8~16)

認為敘說分析不認為聽到的故事就是社會真相,而是設法將所經歷過的經 驗以五種層次再次重現,其順序為關注、訴說、轉錄、分析、閱讀等五種。

(1)關注:經驗的再現是對原始經驗所產生之意念或圖像之反 射 、 回 憶 及 重 組 , 回 到 意 識 層 面 的 活 動 ( 胡 幼 慧 , 1996),使所呈現的一些現象變得更有意義。藉由思 考,主動地用新的方式建構實際的經驗。

(2)訴說:「訴說」是是一種自我經驗的再現,個人敘說的產出,

是按照訴說者的主觀覺知、內在體驗成為某一順序組 織,在訴說經驗時,其實是在創造一個希望被人所知 的自我(self)。因此,如何表達事件原委、次序組織 等方面都有其理論上意義的探索空間。

(3)轉錄:是研究者詮釋的實踐,研究者不僅是參與對話中,也 經由錄音、轉錄、選擇性的節錄而形成研究的資料(胡 幼慧,1996)。錄音是紀錄對話的方式,再將對話轉錄 為文字,研究者必須決定被轉錄為文字的內容?因為 所呈現的,將影響未來的讀者會如何去瞭解敘說內容。

(4)分析:掌握收集、編碼、主軸編碼、分類等步驟,然後將片 段、分散的資料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研究者的價 值觀、政治意圖與理論哲思也會在此時再度融入。

(5)閱讀:是研究者審慎思考後,對經驗的重新詮釋。不同的的 讀者有不同的建構,可能解讀成不同的經驗;相同的 讀者,在不同的歷史脈絡下,也會產生不同的解讀,

如何思考讀者與解讀,是進行敘說分析所不能忽略的 重要工作。

綜合上述,研究者認為敘說分析的理論發展脈絡是領導者本身,對所 關注事件或經驗的主觀覺知,經由敘說的方式,說明內在自省、體悟與外 在環境社會背景的互動歷程,加以摘述與註記並分析後,依主角、情節與 背景的完整故事結構敘說,以便於傳述與閱讀。

二、「敘說分析」的意涵

「敘說分析」係指以真實「生活故事和對話」做為研究問題,表達內 在思維,並加以剖析的研究取向。研究者認為「敘說分析」具備以下幾種 特性(莊明貞,2002,頁 4;許育光,2000;林美珠,2000;楊宇彥,2000,

頁 3430;Bernard, 2004; Bernard, S. C.,2007 ;Ekstrom, M.,2000;Field, 1982;

Glebas, 2008a; Hicks, 1999; Johnston, B. J., & Wartel, C. C.,1998;Patton, M.

Q.,2002;Riessman,1993; Wright, 2005b)

(一)敘說的真實性

「敘說分析」是一種實地參與田野工作,由工作場域至實地文本,再 由實地文本至研究文本的關係探究。瞭解經驗的方法,是將所體悟到的真 實故事、說辭、對話等作為「社會真相」(social reality),並將它當作經驗 的再呈現(representation)。

(二)敘說的方式

「故事」是研究者和組織成員間的合作互動,敘說者傳遞一些訊息給 組織成員分享,說故事的時候,敘說者將一些相關的事情表達出來。敘說 者的說辭、表達的方式、意念及說給誰聽等「情境」,對敘說者是有關係 的。所以,語言不只是傳達或反應媒介,而是一種表達行動的方式。

(三)歷程的整體性

「敘說分析」研究取向的起點是研究者本身的經驗和自傳,是以故事 為主要理解和呈現的方法。著重資料的整體性和個體經驗的脈絡,所以不 是以抽離或切割的方式來分析人的經驗及探尋意義。

(四)敘說的素材

「敘說分析」研究取向是以一種故事的方式來蒐集資料,或是人類學 家在觀察中以敘說方式記下觀察所得,敘說研究既可以作為研究的目的,

亦可作為一種研究的工具。

(五)敘說的範疇

「敘說分析」的相關研究,通常是以文化形塑、品牌建構、個人或組 織的生命故事為主題,是以一種故事的方式來蒐集資料,或是在觀察中以

敘說方式記下觀察所得的內容。

(六)敘說分析的類型

Cochran( 1990 )依故事中所關注的不同焦點,將敘說研究分為兩種類 型,其一是敘說建構(narrative construction),關心發展良好、紀實的故 事,研究者著重在建構完整而真實的敘說,沒有一定的方法和標準;其二 是敘說評論(narrative criticism),所關心的是故事所描述的意義、情節或 涵蓋的解釋,以這些焦點做為主要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析一個或 數個的故事,以回答研究問題。

綜合上述,「領導的生命故事」敘說分析的意涵係指領導者以自己真 實的領導生命故事做為研究問題,展現個人生動的、完整的生命歷程、以 表達領導哲思、領導行為,發展共同承諾與形成共用願景的故事歷程,以 達到「極虛守靜、執經達權、守本務實」的目標,並加以剖析的研究取向。

三、為什麼要選擇「敘說分析」

研究者認為「領導」是以「人」為主的事業,是經營人、營造情、管

研究者認為「領導」是以「人」為主的事業,是經營人、營造情、管